郑然斗:用照片讲故事的人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oolno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然斗,一位1969年出生于韩国的摄影艺术家。早在2002年的上海双年展上,他就向中国的观众呈现了他的代表作品《常青塔》,并因此在中国一度引起热议,之后受到香港著名视觉艺术组织1a空间的邀请,为48个香港家庭拍摄免费的全家福照片。这位出身于雕塑专业的摄影艺术家,从早期的《交际舞》《IT人》《常青塔》到今天的《Wonderland》,一直都在不断的尝试用照片讲故事,作品给人以亲切,真实的视觉感受。他曾受邀于光州双年展、横滨三年展及多个欧洲国际大展,成为备受关注的摄影艺术家。
  近日,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为郑然斗在中国第一次举办了个展“Wonderland”。郑然斗利用他在幼儿园教学的机会,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收集了1200 幅 5至7岁儿童的绘画,并且从中挑选出 17 幅,解读出其意义。之后,在高校中招募了60位学生,让他们把绘画中的场景演绎出来,重塑了憨痴拙稚的儿童蜡笔画的场景,在作品中打开一条现实和幻想世界间交互的通道。
  东方艺术 · 大家:在2007年,你曾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群展,这次的展览和之前的“Wonderland”间有什么区别吗?
  郑然斗:“Wonderland”除了是展览的题目,也是作品的一个题材。当初有这个想法,就是在2005年,去一个幼儿园观察小孩子的美工作业,发现在儿童画中,无论在颜色还是形状上都有他们自己的空间,跟成年人的现实生活是有距离和差别的。展览“wonderland”(2004) 就是通过一组穿着不同服饰的青少年,重塑了儿童绘画中的场景,连接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整个作品采用人工制作,完全不使用电脑绘图。经过集体的努力,一幅幅照片,恰似一幕幕舞台作品,诉说着背后的故事。此次展览的名字与中国美术馆的那次群展没有关系。
  东方艺术 · 大家:你在上学时期主修的专业是雕塑,之前的教育背景对你之后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呢?
  郑然斗:照片中模特选用的是十几岁的少年,原因是儿童画的是小孩子的世界,照片则是成人用来观察世界的方式。而少年既有小孩子的思想,也有成人的身体,可以作为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结合点。照片不是随便拍的,而是精心布置后的有意摆拍,从画面中的模特,设计师设计的服装、道具都可以看出受到雕塑的影响。
  东方艺术 · 大家: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认为“原生艺术”强调的就是无意识,潜意识的创作。你认为你关于儿童潜意识的创作和他的观点有契合之处吗?不同点又在哪里呢?
  郑然斗:在“Wonderland”里,我利用的是孩子潜意识的创作状态,跟成年人在很多的思想指导下创作的作品完全不一样。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提出的“原生艺术”是在观察了精神病人的创作之后,发现原来潜意识的创作是如此的强大。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都有意在强调潜意识的创作。而我自己的作品不仅仅是利用了儿童的潜意识,中间还经过了我自己的创作思考。很多艺术家都有一个童心,比如说像一杯水和一个电话,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会存在。用照片是很直接的方法去反应这个现实。我的照片,就是一个背景,一些模特,从真实的照片反应背后的思想。
  东方艺术 · 大家:此次展览的新作和你之前的作品《交际舞》、《IT人》、《常青塔》等,在创作理念上有什么延续和不同呢?
  郑然斗:首先我认为跟电影媒体中声音、故事、动作等融合出现相比,照片是一个不完整的媒体。照片过去只是一个时间片刻的表现,而我的作品就是想改变照片的瞬间性。于是我把艺术元素放进我的照片里,把照片故事化与完整化。有一些故事,或者是一个梦。比如说《常青塔》对我来说,因为我自己生活在一个公寓里面,我的作品就是在一个公寓里面照不同的家庭。观众看到的是完全一样的建筑结构,同样的大厅,同样的天花和壁灯,相似的全家福,但是细节之处的差别却可以见出不同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处境,他们看似千篇一律却绝不雷同的生活态度也随之凸现。《常青塔》的这个作品,是从我自己的生活中的反应,而这些作品,是从一个小孩子稚拙的画面的视觉出发。 对我来说,两个作品都是用照片去表达。就是切入的点不一样,中心思想还是想要给照片赋予更多的自己的想法,是这样一个过程。主题就是从一个照片里面带出一个故事。
  东方艺术 · 大家:你此前的一些展览似乎都与个人的记忆有关,如“我将铭记你”、“东京城市品牌”、“勃拉姆斯舞厅”等,你怎样理解记忆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呢?
  郑然斗:我选择展览的名字跟作品有直接的关系。展览的名字可能是包含着很多作品的一个共同点。所有的作品都是跟记忆是有关系的,但是不一定全部都是我自己的记忆,可能是其他人的。从此次展览的作品来看,我就像是一个翻译,翻译了儿童单纯天真的想法。
  东方艺术 · 大家:你经常会参加世界各地的展览,不同地域的文化对艺术家的创作会产生什么影响吗?你认为“韩国艺术家”的身份定位对你来说准确吗?
  郑然斗:我觉得自己不会成为一个国际型的艺术家,自己本身的文化积累和日常思考对作品的影响是最多的。虽然身处这个时代总会不自觉地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比如说很多创作材料或思想会在不同地域被不同的人所接受。我作品的语言方式相对国际化,通过相对简洁的方式让更多人明白作品要表达的意思,这是目的。我住在首尔,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还是会对我的思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时候都会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他国家的观众给我以“韩国艺术家”的身份定位,我觉得是很准确的。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雕塑最重要的学术动向是,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  看起来,这是不同的两个发展方向,但实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走向世界,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打破封闭的文化隔绝状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的对话,在和其它民族和文化形态的交流、对话中,凸显自身的民族身份,这是中国当代雕塑努力的目标之一。  “走向世界”的说法曾经遭到质疑:世界在哪里?难道中国不是世界的一部分?是的,世界就是由中国这样
期刊
杨小彦:非常感谢大家光临上海美术馆,我希望这次研讨能换一种更加灵活的形式,大家不用像其他研讨会一样排队发言,都提一个问题出来,尖锐一点也没有关系,我们集体讨论和回答。  鲁虹:我觉得李群力的作品虽然表现的是风景,但并不是传统的自然风光,而是表现了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现在,我要提出一个问题,即当你拍完照片后,你的想法已经都呈现出来,直接展示照片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根据所拍照片再画一遍?有没有必然要这样
期刊
雷姆·库哈斯,这位因城市论《S,M,L,XL》被建筑界称为建筑圣经的作者、当下世纪的潮人、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的领军人、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茨克奖(Pritzker)的获奖者、身高身高1.92的库哈斯,不能不说是高大的,可是他被那些无聊的绯言折腾的略显憔悴,但独来独往的库哈斯,仍然是世界上最忙的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一成不变的建筑学是一种颠覆,他的创意对建筑界来说,如同鲜氧。  建造本身就
期刊
日本摄影  东京都摄影博物馆曾经举办过一个名为“60年代日本摄影的创新”的展览,以此探索60年代日本摄影关键时期的重要性。展览的时间是在1991年。  摄影是在1850年代传入日本的,到了20和30年代现代摄影开始成形。作为对摄影的觉醒,摄影家从不同的方面探索了摄影的可能性,包括画意摄影,新摄影,先锋摄影以及新闻摄影,从而对战后的日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战前创建的摄影因为独特的社会状态向战后摄影
期刊
沈:今天我们做一个访谈,或许会比较尖锐。人的成长和进步就是因为我们直面问题,所以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自我提升,我们今天的访谈就从这个角度展开。  我知道你很早就在艺术界崭露头角了,在市场上也是挺活跃的。这既是一个好事情,也是一个坏事情,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何:我觉得市场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避免不了的,学术和市场并不矛盾,包括国外的顶级大师,不是说仅仅用市场来界定其价值,但是市场的确是其中一个重
期刊
5月12日,韩啸在济南韩氏整形美容医院实施了他的行为艺术“手术”。  整个活动由著名策展人王春辰策划,著名批评家易英、王春辰、段君撰写了批评文章,吴鸿、王春辰、刘礼宾、杭春晓、段君、朱小钧、胡斌、郝青松、夏彦国、李国华、  王栋栋、崔灿灿等12名活跃的批评家和策展人参与了研讨。  由于有网络直播、微博互动以及各大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的报道,『手术』成了引人瞩目的艺术事件。据说,参与讨论评论家们,在『
期刊
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由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而伴生并发展着。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不断变化,女性主义艺术也由初始的对抗状态日渐趋于融合。女性主义及女性艺术家在当下的环境中呈现出的创作状态和作品已经与传统的女性艺术相去甚远。北京草场地艺术区荔空间7月举办的《“无差别”当代艺术展》所遴选的若干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便呈现出“去性别”的作品样态。展览开幕前,荔空间有意在对外宣传时隐去
期刊
记忆还可能引起一种恐惧或者敬畏,甚至我们不愿意重新体验曾有的记忆空间。在历经了十年的奔走和折磨之后,保拉·鲁特林格(Paula Luttringer)回到了阿根廷,这片她并不情愿回到的土地。然而这时候开始学习摄影,带给她从未有过的新的体验。或者,摄影给了一位女性另一种表达空间,一种治愈的可能,而希望说出的历史,则是不再可以重复的自身。  这些影像选择了大画幅的输出,超过了实际物体大小。第一眼看去,
期刊
这个展览的缘起,与策展人管郁达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长期观察和立场有关。他希望做到的是,某种片断式的艺术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叙述,而不是编年史式的事件记录。它首先是作者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微观写作的批评性陈述,这些“絮语”(Whisper)式的陈述涉及到叙事方式、研究方法以及价值重估、个人旨趣等等方面;其次,和艺术史上所有命名一样,作为展览主题的“玩物主义”(Object-Ruminationism)只是一
期刊
从一开始尹秀珍就不是以一种女性主义者的姿态进入到当代艺术中的,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手可触的普通物品和旧衣物想要呈现的也并非只是性别的差异和男女社会角色分工的不同。如果说那些习惯表现自我形象的女性艺术家是在用自己的视线直面异己的存在,那么尹秀珍则是用记忆和体会呈现出一个人平凡却无常的感受和判断。“女性主义”之于她,既不是进入艺术圈的门禁卡,也不是成功后加冕的桂冠,她不需要先摆出一副女性的姿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