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着笔情更浓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2009sh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多经典的古典诗词,在抒发思念之情时,往往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采用从对方的角度着笔的方式,这种手法在文学上称为“对面着笔法”。本文以一些常见的诗词为例,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抒情方法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思念 抒情方式 对面着笔 古典诗词
  
  思念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抒写思念之情的诗文源源不断、佳句迭出。笔者近读一些古典诗词,发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在思念之情的表达上,大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作者往往不直接描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着力描绘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情形。这样,更显示出了亲友之间彼此思念之情的浓烈,更能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手法,文学上称为“对面着笔法”。在此,我不妨略举数例来谈谈这种抒情方式。
  首先,我们以下列几首著名唐诗为例,来具体感受一下这种手法的妙处。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正是运用了对面着笔法。重阳佳节之际,漂泊异乡的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由地设想:此刻,自己的兄弟们,按家乡的习俗登山之际,惆怅地发现身边缺少了一位亲人,这人正是远在他乡的自己。这样,两相映照,使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倍加浓烈。读者吟诵此诗,感悟此情此景,怎能不为之黯然神伤?
  杜甫一生飘零,被叛军囚禁在长安时,曾写过望月思家的名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作者一入笔就从对方落墨,当时,明月当空,诗人孤独地品尝着旅居他乡的苦酒,但他担心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在家中对自己的思念和担忧。眼前不禁幻化出这样的景象:自己那独守闺中的妻子,在冷寂的月光下,倚窗远眺,遥望着茫茫夜空,而自己那未谙世事的小儿女,此刻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亲人的焦虑,而儿女的“未解忆”,使母亲的思念更为凄苦。这样,诗人通过从对面虚写妻子之“闺中独看”和儿女之“未解忆”的描写,更加深化了自己内心的愁苦。
  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诗中,也用过类似的手法:“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当时客居邯郸,冬夜的严寒令他倍加渴望家的温暖。于是,他设想到家中的亲人们此刻也是深夜无眠,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远行在外的他,迫切地盼望着他的归来。此刻,诗人和亲人们身处两地,心向一处,两相映衬,思情更浓!
  李商隐的那首千古流传的《无题》诗,也是运用对面抒情法的典范之作。“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前四句,诗人极力描写主人公对爱人的感情之深、思念之苦,甚至到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地步。写到这里,似乎再很难继续拓展了,而作者却巧妙地转换时空,翻过一步,从对方的角度描写这种情感:“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镜”句说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人清晨照镜时见“云鬓改”而愁苦,“夜吟”句是想象对方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这样,就更进一步地表达出了双方为爱情而憔悴、痛苦、郁悒的那种缠绵往复的感情。
  当然,这种手法不仅仅出现于诗中,在词曲及其他文学体裁中也被广泛应用。比如,以下几首经典的宋词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柳永的词以婉约缠绵著称,而这种对面着笔法的运用,使他的词更显得曲折幽微、含蓄蕴藉。著名的《八声甘州》中,有个脍炙人口的名句:“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词人遥想曾与自己缠绵厮守的佳人,而今空闺独守,思情迫切,妆楼凝望处,曾几次误把别人过往的舟当作心上人归来的标志。其实,这句词和温庭筠的词《望江南》中的名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意境何其相似!这种感伤幽怨、痛楚无奈的思念之情,无疑会激起那些旅居他乡的游子内心强烈的共鸣。那种望穿秋水的怅惘,那种由欣喜到失望的情感落差,使读者怎能不受到强烈的震撼!
  旷达乐观的苏轼,也写过这样一些思念亲友的幽怨伤感的诗句。他的《水调歌头》堪称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值天上月圆、人家月半的时节,亲人两地相望,苏轼不由感慨万端,把酒问天,感叹人生,拷问宇宙。接着笔锋一转,把镜头切换到一个月华映照下的朱阁,窗户边倚着一位惆怅无眠的望月人,那是自己的弟弟在思念着谪居他乡的兄长。古往今来的一些文人墨客们,读至此句,无不为之动容。
  总之,对面着笔的手法,除了能增强感情的浓度外,还能缩短彼此的空间距离,仿佛面对面在倾诉着彼此的思念,情真意切,思情倍增。对这种手法,还有这样一个专业术语:主客易位,抒情主体站在所怀念的对象(客体)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到对方的甘苦,这样抒情的意味更为深沉婉曲!
  其实,稍加归纳,我们会发现,这种笔法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这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地扩展了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更进一步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对于每一个爱好文字的人来说,掌握了这种手法,将会给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增添更多的趣味。■
其他文献
万事开头难,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开头也是如此。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一鸣惊人,切不可信口开河,草率从事。笔者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种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联系旧知识,引起注意    这是比较普通又最常用的新课导入法。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人们获取知识总是循序渐进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已
期刊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和意义    “学者先要会疑”,学习要有质疑精神。课堂上怎么才有质疑的欲望呢?语文课堂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完成的。好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注意文本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也能让师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交流,教与学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唤醒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编制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则要求在打破传统课堂“教知识”、“要我学”的基础上,转变为“教方法”、“我要学”课堂组织形式。那么,如何策划课堂组织形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创意导入,吸引注意力    导入教学,既是教学艺术,又是教学功力。通过导入教学,可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扩大学习需求、增强学习的内
期刊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读罢掩卷思之,溶溶的月色,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铭刻心中。《荷塘月色》的语言可谓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恰到好处的美。诚然,语言是文字的载体,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赏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一是大胆新奇的比喻,彰显了文中语言的和谐美。比别人之所未比,比别人之不敢比,比不惊人誓不休,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
期刊
为了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高中语文大组组织了“思想碰撞会”,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我了解到,他们目前的问题不是“如何教”而是“教什么”。如果连备课都不知道围绕什么进行时,就大刀阔斧地在讲课形式上下工夫,东学一块儿,西捡一点儿,这样没有方向的“大杂烩”的结果,只能是“盲人摸象”,甚至是“邯郸学步”,不但不会进步,还会束缚自己的手脚,陷入更大的苦闷。鉴于此,本着交流的态度,谈一点我对新课标的粗
期刊
从教六七年,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不再为写作头疼,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有了些许的成绩。  (一)“六步走立意法”,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学生在创作作文时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角度毫无新意,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面对这个问题,我采用“六步走立意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所谓的“六步走立意法”即面对作文话题的时候,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哪些物”、“哪些人”
期刊
美术与语文同根同源,同样指向于人们对周围这个世界独特的观察视角,敏锐而模糊的直觉,一种指向于心灵的妙不可言的心领意会。  寻找语文与美术的融汇点源于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  从开学起,我就细细观察艺术班的学生,她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然而作业完成情况却不是很好,课上还经常开小差。期中考试成绩较其他班有一定差距。尽管我试了好多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直到必修一的学习接近尾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我个人认为要想在课堂上获得动态生成,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久前,我在讲解韦庄的《菩萨蛮》时,再一次深切感受到动态生成,它能让课堂更加丰满、更加灵动、更加精彩
期刊
摘 要:“披文入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效方法。“披文入情”即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鲁迅在其文章中写到不同人物的“偷”。从描写“偷”的语言入手,我们可以看到隐含其间的不同的意蕴。善良、无奈、迂腐、无赖等不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关键词:披文入情 鲁迅 语言 “偷”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首次提出“披文入情”。他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人强调“诗言志
期刊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好的课堂其实是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妙语连珠,趣味横生。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一个生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知识和智力在活跃的气氛中,得到主动发展。    一、“吐心声、抒真情”——朗读的技巧     (一)确定朗读基调。注重课文朗读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