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多经典的古典诗词,在抒发思念之情时,往往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采用从对方的角度着笔的方式,这种手法在文学上称为“对面着笔法”。本文以一些常见的诗词为例,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抒情方法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思念 抒情方式 对面着笔 古典诗词
思念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抒写思念之情的诗文源源不断、佳句迭出。笔者近读一些古典诗词,发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在思念之情的表达上,大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作者往往不直接描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着力描绘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情形。这样,更显示出了亲友之间彼此思念之情的浓烈,更能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手法,文学上称为“对面着笔法”。在此,我不妨略举数例来谈谈这种抒情方式。
首先,我们以下列几首著名唐诗为例,来具体感受一下这种手法的妙处。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正是运用了对面着笔法。重阳佳节之际,漂泊异乡的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由地设想:此刻,自己的兄弟们,按家乡的习俗登山之际,惆怅地发现身边缺少了一位亲人,这人正是远在他乡的自己。这样,两相映照,使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倍加浓烈。读者吟诵此诗,感悟此情此景,怎能不为之黯然神伤?
杜甫一生飘零,被叛军囚禁在长安时,曾写过望月思家的名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作者一入笔就从对方落墨,当时,明月当空,诗人孤独地品尝着旅居他乡的苦酒,但他担心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在家中对自己的思念和担忧。眼前不禁幻化出这样的景象:自己那独守闺中的妻子,在冷寂的月光下,倚窗远眺,遥望着茫茫夜空,而自己那未谙世事的小儿女,此刻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亲人的焦虑,而儿女的“未解忆”,使母亲的思念更为凄苦。这样,诗人通过从对面虚写妻子之“闺中独看”和儿女之“未解忆”的描写,更加深化了自己内心的愁苦。
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诗中,也用过类似的手法:“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当时客居邯郸,冬夜的严寒令他倍加渴望家的温暖。于是,他设想到家中的亲人们此刻也是深夜无眠,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远行在外的他,迫切地盼望着他的归来。此刻,诗人和亲人们身处两地,心向一处,两相映衬,思情更浓!
李商隐的那首千古流传的《无题》诗,也是运用对面抒情法的典范之作。“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前四句,诗人极力描写主人公对爱人的感情之深、思念之苦,甚至到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地步。写到这里,似乎再很难继续拓展了,而作者却巧妙地转换时空,翻过一步,从对方的角度描写这种情感:“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镜”句说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人清晨照镜时见“云鬓改”而愁苦,“夜吟”句是想象对方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这样,就更进一步地表达出了双方为爱情而憔悴、痛苦、郁悒的那种缠绵往复的感情。
当然,这种手法不仅仅出现于诗中,在词曲及其他文学体裁中也被广泛应用。比如,以下几首经典的宋词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柳永的词以婉约缠绵著称,而这种对面着笔法的运用,使他的词更显得曲折幽微、含蓄蕴藉。著名的《八声甘州》中,有个脍炙人口的名句:“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词人遥想曾与自己缠绵厮守的佳人,而今空闺独守,思情迫切,妆楼凝望处,曾几次误把别人过往的舟当作心上人归来的标志。其实,这句词和温庭筠的词《望江南》中的名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意境何其相似!这种感伤幽怨、痛楚无奈的思念之情,无疑会激起那些旅居他乡的游子内心强烈的共鸣。那种望穿秋水的怅惘,那种由欣喜到失望的情感落差,使读者怎能不受到强烈的震撼!
旷达乐观的苏轼,也写过这样一些思念亲友的幽怨伤感的诗句。他的《水调歌头》堪称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值天上月圆、人家月半的时节,亲人两地相望,苏轼不由感慨万端,把酒问天,感叹人生,拷问宇宙。接着笔锋一转,把镜头切换到一个月华映照下的朱阁,窗户边倚着一位惆怅无眠的望月人,那是自己的弟弟在思念着谪居他乡的兄长。古往今来的一些文人墨客们,读至此句,无不为之动容。
总之,对面着笔的手法,除了能增强感情的浓度外,还能缩短彼此的空间距离,仿佛面对面在倾诉着彼此的思念,情真意切,思情倍增。对这种手法,还有这样一个专业术语:主客易位,抒情主体站在所怀念的对象(客体)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到对方的甘苦,这样抒情的意味更为深沉婉曲!
其实,稍加归纳,我们会发现,这种笔法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这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地扩展了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更进一步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对于每一个爱好文字的人来说,掌握了这种手法,将会给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增添更多的趣味。■
关键词:思念 抒情方式 对面着笔 古典诗词
思念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抒写思念之情的诗文源源不断、佳句迭出。笔者近读一些古典诗词,发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在思念之情的表达上,大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作者往往不直接描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着力描绘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情形。这样,更显示出了亲友之间彼此思念之情的浓烈,更能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手法,文学上称为“对面着笔法”。在此,我不妨略举数例来谈谈这种抒情方式。
首先,我们以下列几首著名唐诗为例,来具体感受一下这种手法的妙处。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正是运用了对面着笔法。重阳佳节之际,漂泊异乡的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由地设想:此刻,自己的兄弟们,按家乡的习俗登山之际,惆怅地发现身边缺少了一位亲人,这人正是远在他乡的自己。这样,两相映照,使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倍加浓烈。读者吟诵此诗,感悟此情此景,怎能不为之黯然神伤?
杜甫一生飘零,被叛军囚禁在长安时,曾写过望月思家的名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作者一入笔就从对方落墨,当时,明月当空,诗人孤独地品尝着旅居他乡的苦酒,但他担心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在家中对自己的思念和担忧。眼前不禁幻化出这样的景象:自己那独守闺中的妻子,在冷寂的月光下,倚窗远眺,遥望着茫茫夜空,而自己那未谙世事的小儿女,此刻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亲人的焦虑,而儿女的“未解忆”,使母亲的思念更为凄苦。这样,诗人通过从对面虚写妻子之“闺中独看”和儿女之“未解忆”的描写,更加深化了自己内心的愁苦。
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诗中,也用过类似的手法:“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当时客居邯郸,冬夜的严寒令他倍加渴望家的温暖。于是,他设想到家中的亲人们此刻也是深夜无眠,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远行在外的他,迫切地盼望着他的归来。此刻,诗人和亲人们身处两地,心向一处,两相映衬,思情更浓!
李商隐的那首千古流传的《无题》诗,也是运用对面抒情法的典范之作。“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前四句,诗人极力描写主人公对爱人的感情之深、思念之苦,甚至到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地步。写到这里,似乎再很难继续拓展了,而作者却巧妙地转换时空,翻过一步,从对方的角度描写这种情感:“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镜”句说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人清晨照镜时见“云鬓改”而愁苦,“夜吟”句是想象对方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这样,就更进一步地表达出了双方为爱情而憔悴、痛苦、郁悒的那种缠绵往复的感情。
当然,这种手法不仅仅出现于诗中,在词曲及其他文学体裁中也被广泛应用。比如,以下几首经典的宋词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柳永的词以婉约缠绵著称,而这种对面着笔法的运用,使他的词更显得曲折幽微、含蓄蕴藉。著名的《八声甘州》中,有个脍炙人口的名句:“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词人遥想曾与自己缠绵厮守的佳人,而今空闺独守,思情迫切,妆楼凝望处,曾几次误把别人过往的舟当作心上人归来的标志。其实,这句词和温庭筠的词《望江南》中的名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意境何其相似!这种感伤幽怨、痛楚无奈的思念之情,无疑会激起那些旅居他乡的游子内心强烈的共鸣。那种望穿秋水的怅惘,那种由欣喜到失望的情感落差,使读者怎能不受到强烈的震撼!
旷达乐观的苏轼,也写过这样一些思念亲友的幽怨伤感的诗句。他的《水调歌头》堪称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值天上月圆、人家月半的时节,亲人两地相望,苏轼不由感慨万端,把酒问天,感叹人生,拷问宇宙。接着笔锋一转,把镜头切换到一个月华映照下的朱阁,窗户边倚着一位惆怅无眠的望月人,那是自己的弟弟在思念着谪居他乡的兄长。古往今来的一些文人墨客们,读至此句,无不为之动容。
总之,对面着笔的手法,除了能增强感情的浓度外,还能缩短彼此的空间距离,仿佛面对面在倾诉着彼此的思念,情真意切,思情倍增。对这种手法,还有这样一个专业术语:主客易位,抒情主体站在所怀念的对象(客体)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到对方的甘苦,这样抒情的意味更为深沉婉曲!
其实,稍加归纳,我们会发现,这种笔法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这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地扩展了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更进一步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对于每一个爱好文字的人来说,掌握了这种手法,将会给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增添更多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