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恰逢张元济先生一百五十周年的诞辰纪念。说来也是缘分,前不久,朋友知我喜藏文人尺牍,故割爱一封菊生老的信札予我,使敝箧中又增添了一重量级文人之手迹翰墨,好生欢喜。
张元济的尺牍体书法,得之于楷书的深厚基础,写得非常浑厚。虽行中带草,但雍容而有矩度,并无太多的随意草写或难辨之字。这其实与他早年受严格科考制度的训练有关,他能写一手标准的唐楷,风格介于欧阳询、颜真卿之间。我曾看到早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过一套“习字帖”,其中《国民学校习字帖》第一册“楷书描红”,即署“海盐张元济书”,由此可见其楷书的功力。
这一叶张元济致瞿良士的书札,毛笔行书写在米黄色的八行“商务印书馆启事用笺”上,笺纸的右下角略有缺损,但无碍大体。全信文字不多,照录如下:
良士仁兄大人阁下:
奉桂月二日手示谨诵悉,代售契约一纸并一四八号货折一件,收货清单一叶均已收到。兹已将新收两书登入货折,交邮局挂号寄奉,即乞詧收,示复为幸。蒋孟蘋、刘翰怡、徐积餘、潘明训、孙伯恒诸君,谢赠书,信谨附呈乞詧阅。敬颂
台安!
弟 张元济顿首 九月十五日
本月五日寄上蒋孟蘋兄属呈影宋法华经一部,想已达览。甚念甚念。
“良士”是民国著名藏书家瞿启甲的字,其别号铁琴道人,乃清代著名藏书楼铁琴铜剑楼第四代主人。瞿家为江苏常熟的藏书世家,自乾隆年间起,历经五代人艰苦积聚,珍本佳椠达数十万卷,铁琴铜剑楼亦为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据说晚清时的张之洞,鉴于“皕宋楼”珍本散失之教训,曾派缪荃孙等建议将其“铁琴铜剑楼”藏书归入京师图书馆保存,并许以“三品京堂官”之职和三十万银币,然瞿启甲认为先代藏书当世守之,因而拒不奉诏。
这封书札据《张元济全集》录载,应写于1923年8月。笔者为此专程请教了张元济先生的嫡孙、如今已耄耋之年的张人凤先生。据人凤先生介绍,当年编全集时,他曾于瞿家后人手上抄录了十数封祖父致瞿良士的信件,此信也在其中。现全集共收录张、瞿往来信札一十八通,此为第五通。该信内容与前几封信稍有关联,主要是瞿氏与商务之间的古籍寄售和影印本代售之类的往还事宜。信中的“蒋孟蘋、刘翰怡、徐积餘、潘明训、孙伯恒诸君”,皆嗜好古籍之藏书家也,孙伯恒还是商务印书馆北京分馆的经理,因前信中述及,瞿氏将有些珍本影印,其中有一种《中原音韵》,张元济求留下五册样书分赠同好,获瞿氏慨允,故寄赠上述诸君后均表示了谢意。
張元济先生与瞿良士有着非常深厚的交情。为了抢救保存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商务印书馆在购藏整理、校勘影印古籍珍本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张元济先生提出辑印大型古籍《四部丛刊》的设想。定下书目后,其中不少佳椠善本须借自于国内外大藏家,为此,张元济也得到铁琴铜剑楼的鼎力支持。瞿认为印书乃嘉惠后人之善举,他素来主张“书贵流通,能化身千百,得以家弦户诵,善莫大焉”。 而张元济在日本考察时,发现日本内阁文库内有“铁琴铜剑楼”所缺的版本,也非常兴奋,归国后也立即致信瞿良士,通报此事。全集中写于1928年12月的那封信中即云:
弟在日本勾留一月有半,参观公私各图书馆,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承假抄本《北涧诗集》,彼土乃有宋刊。《平斋文集》《黄文献集》均有宋元足本可以补全,殊为快事。昨三世兄过访,曾以面告。《平斋文集》尊处藏本阙字,弟均校补,所阙八卷,敝处影照如能商妥,可以奉借抄配,俾成完璧。想兄闻之亦为之色喜也。
爱书者遇上孤本奇书,往往废寝忘食、荣辱皆抛。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为了让读书的种子生生不息,他们都怀有共同理念。所以,在张元济主持下的商务印书馆,与瞿氏的铁琴铜剑楼保持了长达二十年的合作。瞿启甲逝世,张元济作了八首绝句诗,深深怀念这位藏书大家。其中有“鸡黍共君情似昨,人琴剩我首重回”句,把两人的友谊比作生死之交的范巨卿和张元伯、高山流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可见感情之深,诚无人可替也。
尽管瞿良士为了先人的藏书,面对朝廷的高官厚禄也不为所动,但他也知道,真要想世世代代永保之其实并不现实,因此瞿良士临终时嘱咐道:“书勿分散,不能守,则归之公。”其子瞿凤起承其家藏,属铁琴铜剑楼的第五代藏主,与张元济先生也是往还颇多的好友,曾帮助张元济集印《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巨编。但到了1949年之后,瞿凤起终还是如父亲 “归之公”所言,将铁琴铜剑楼的藏书分别捐给了北京图书馆和常熟图书馆等机构,而中国近现代史上 “铁琴铜剑楼”的藏书传奇也终告华丽落幕了。
物之聚散如人之离合,是永远逃不脱的宿命。不光是藏书,就是张人凤先生曾从瞿家后人手上抄录的十余封信札,如今也多次从拍卖图册中出现,由此星散四处了。虽说未免有遗憾唏嘘之感,然而现实往往也就是如此,缘来缘去,世事轮回,要不,怎么可能轮到区区也幸获菊生老的书札墨宝呢?
责任编辑 张 鑫
张元济的尺牍体书法,得之于楷书的深厚基础,写得非常浑厚。虽行中带草,但雍容而有矩度,并无太多的随意草写或难辨之字。这其实与他早年受严格科考制度的训练有关,他能写一手标准的唐楷,风格介于欧阳询、颜真卿之间。我曾看到早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过一套“习字帖”,其中《国民学校习字帖》第一册“楷书描红”,即署“海盐张元济书”,由此可见其楷书的功力。
这一叶张元济致瞿良士的书札,毛笔行书写在米黄色的八行“商务印书馆启事用笺”上,笺纸的右下角略有缺损,但无碍大体。全信文字不多,照录如下:
良士仁兄大人阁下:
奉桂月二日手示谨诵悉,代售契约一纸并一四八号货折一件,收货清单一叶均已收到。兹已将新收两书登入货折,交邮局挂号寄奉,即乞詧收,示复为幸。蒋孟蘋、刘翰怡、徐积餘、潘明训、孙伯恒诸君,谢赠书,信谨附呈乞詧阅。敬颂
台安!
弟 张元济顿首 九月十五日
本月五日寄上蒋孟蘋兄属呈影宋法华经一部,想已达览。甚念甚念。
“良士”是民国著名藏书家瞿启甲的字,其别号铁琴道人,乃清代著名藏书楼铁琴铜剑楼第四代主人。瞿家为江苏常熟的藏书世家,自乾隆年间起,历经五代人艰苦积聚,珍本佳椠达数十万卷,铁琴铜剑楼亦为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据说晚清时的张之洞,鉴于“皕宋楼”珍本散失之教训,曾派缪荃孙等建议将其“铁琴铜剑楼”藏书归入京师图书馆保存,并许以“三品京堂官”之职和三十万银币,然瞿启甲认为先代藏书当世守之,因而拒不奉诏。
这封书札据《张元济全集》录载,应写于1923年8月。笔者为此专程请教了张元济先生的嫡孙、如今已耄耋之年的张人凤先生。据人凤先生介绍,当年编全集时,他曾于瞿家后人手上抄录了十数封祖父致瞿良士的信件,此信也在其中。现全集共收录张、瞿往来信札一十八通,此为第五通。该信内容与前几封信稍有关联,主要是瞿氏与商务之间的古籍寄售和影印本代售之类的往还事宜。信中的“蒋孟蘋、刘翰怡、徐积餘、潘明训、孙伯恒诸君”,皆嗜好古籍之藏书家也,孙伯恒还是商务印书馆北京分馆的经理,因前信中述及,瞿氏将有些珍本影印,其中有一种《中原音韵》,张元济求留下五册样书分赠同好,获瞿氏慨允,故寄赠上述诸君后均表示了谢意。
張元济先生与瞿良士有着非常深厚的交情。为了抢救保存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商务印书馆在购藏整理、校勘影印古籍珍本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张元济先生提出辑印大型古籍《四部丛刊》的设想。定下书目后,其中不少佳椠善本须借自于国内外大藏家,为此,张元济也得到铁琴铜剑楼的鼎力支持。瞿认为印书乃嘉惠后人之善举,他素来主张“书贵流通,能化身千百,得以家弦户诵,善莫大焉”。 而张元济在日本考察时,发现日本内阁文库内有“铁琴铜剑楼”所缺的版本,也非常兴奋,归国后也立即致信瞿良士,通报此事。全集中写于1928年12月的那封信中即云:
弟在日本勾留一月有半,参观公私各图书馆,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承假抄本《北涧诗集》,彼土乃有宋刊。《平斋文集》《黄文献集》均有宋元足本可以补全,殊为快事。昨三世兄过访,曾以面告。《平斋文集》尊处藏本阙字,弟均校补,所阙八卷,敝处影照如能商妥,可以奉借抄配,俾成完璧。想兄闻之亦为之色喜也。
爱书者遇上孤本奇书,往往废寝忘食、荣辱皆抛。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为了让读书的种子生生不息,他们都怀有共同理念。所以,在张元济主持下的商务印书馆,与瞿氏的铁琴铜剑楼保持了长达二十年的合作。瞿启甲逝世,张元济作了八首绝句诗,深深怀念这位藏书大家。其中有“鸡黍共君情似昨,人琴剩我首重回”句,把两人的友谊比作生死之交的范巨卿和张元伯、高山流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可见感情之深,诚无人可替也。
尽管瞿良士为了先人的藏书,面对朝廷的高官厚禄也不为所动,但他也知道,真要想世世代代永保之其实并不现实,因此瞿良士临终时嘱咐道:“书勿分散,不能守,则归之公。”其子瞿凤起承其家藏,属铁琴铜剑楼的第五代藏主,与张元济先生也是往还颇多的好友,曾帮助张元济集印《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巨编。但到了1949年之后,瞿凤起终还是如父亲 “归之公”所言,将铁琴铜剑楼的藏书分别捐给了北京图书馆和常熟图书馆等机构,而中国近现代史上 “铁琴铜剑楼”的藏书传奇也终告华丽落幕了。
物之聚散如人之离合,是永远逃不脱的宿命。不光是藏书,就是张人凤先生曾从瞿家后人手上抄录的十余封信札,如今也多次从拍卖图册中出现,由此星散四处了。虽说未免有遗憾唏嘘之感,然而现实往往也就是如此,缘来缘去,世事轮回,要不,怎么可能轮到区区也幸获菊生老的书札墨宝呢?
责任编辑 张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