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是丰富多彩的,但过分的追求“热闹”,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应“金玉其内”,回归文本,做到内容与形式结合,情感与表达融合,思维与拓展相契合,让学生酣畅于内,水满而溢,自然薄发于课堂,让课堂达到物我两忘、润物无声、醍醐灌顶的境界,这就是“大隐智慧”。
【关键词】课堂教学 大隐智慧
古人曾推崇“大隐智慧”。“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意在说明: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居于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能真正物我两忘的“大隐”,即使在最世俗的市朝中,也自得其乐,这种“隐”才是最高境界。
对于我们语文课堂来说,也是需要讲求“大隐智慧”的。语文课堂的智慧体现,绝不是表象中的“活”,那叫“热闹”,而需要看其内在的生成与实效。
一、内容与形式巧结合
课堂教学是求变的。就像一潭泉水,一成不变,则变成死水。现在,各地的课改进行的轰轰烈烈,但很多课堂出现了只是追求外在形式而忽视了文本内容的教学现象。听课时,花样百出,各种教学手段轮番上阵,各种方法策略一哄而上。然而,仔细琢磨,教师只是做一些花哨的形式,没有在文本内容挖掘上下功夫,这样的结果会怎样?只能舍本逐末,虚有其表,未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课堂上的掌声不断和笑声不止,不一定代表着课堂的成功。如果真正地想让语文教学有的放矢,让文本内容成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与探究的过程,那就要真正立足于课堂教学,落实文本内容。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值得我们用心开掘的宝藏,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每一篇都有其价值和韵味,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而这挖掘的过程,就看教师的课堂智慧了。曾听过黄厚江老师讲的《孔乙己》,没有运用课件、音频、视频等,只是找到一个切入点,顺藤摸瓜,循循善诱,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及时引导、纠偏,并借助文字板书和简笔画,给大家清晰的印象。
对于语文课堂而言,语文教师需要展示一个货真价实的课堂,在这个时空里,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不能有半点马虎。而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课堂预设的调整,教学方式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都要教师运用智慧来解决。
因而,我们说语文课堂应做到把内容与形式巧妙结合,授课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似轻拨慢捻,水到渠成,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互动自然顺畅,且表与里巧妙结合,这就是语文课堂的“大隐智慧”。
二、情感与表达妙融合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语文教学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日常教学中,如果只把语文课当作工具,把题型训练转换成单纯的技术训练,那么好好的语文教材,就会变成实验标本,讲“傻”了,讲“死”了。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道:“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说,只有充满真情感的课堂,才是有味道的语文课,这其中情感的体验,既要多元性、丰富性,又要个性化的表达。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把文本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融合?如何在表述时进行个性表达?这也是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师备课时,需要做情感体验谋划,把学生置身于语文课堂特定的情境中,让其受到熏陶、感染,这样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点燃学生的表达欲望;并不断抽丝剥茧,于无形中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走进内心深处,真正触动其情感、灵魂。學诗歌,可以把同主题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辨析,如把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三首诗放在一起,析词句,赏情感,说看法。学习《背影》这篇课文,结合重点语段“父亲攀爬月台”的情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关爱、呵护的某些情景,说一说,写一写,在情感上与课文产生共鸣。
把情感与表达融合的恰到好处,而又不露声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也是需要语文课堂的“大隐智慧”。
三、思维与拓展相契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堂,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咀嚼中获得体验、感悟,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并从中拓展迁移,联想、想象,培养学生的能力。无论是情节、主题还是文体,无论是改写、扩写、还是续写……新的东西、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总是会对学生有所启迪。
对学生的思维启发、点拨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利用熟知的生活领域,结合学过的或了解的知识,运用恰当的思维、拓展方式,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中作者在介绍克隆技术时,引用了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并指出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不是朝夕之事,应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巧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在获取知识以后不断延伸、拓展、发散,从而激活形象思维的潜能,形成语文学习的创造力。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无论如何进行,都需要“大隐智慧”在其中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既要注重文本原味道,又要灵活多变地完成教学任务;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对实际课堂的预设做出适时、恰当地调整。综合而看,“大隐智慧”既是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又是课堂上动态求变的甘霖。
【参考文献】
[1]吴志宏.呼唤有智慧的教育[J].青年教师,2012,(9)12-15.
[2]王栋生.课堂智慧[J].中国语文教学参考,2014, (3). 51.
[3]季福玲.初中语文课堂当充分体现教学智慧[J].文理导航(上旬),2015,(4).
【关键词】课堂教学 大隐智慧
古人曾推崇“大隐智慧”。“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意在说明: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居于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能真正物我两忘的“大隐”,即使在最世俗的市朝中,也自得其乐,这种“隐”才是最高境界。
对于我们语文课堂来说,也是需要讲求“大隐智慧”的。语文课堂的智慧体现,绝不是表象中的“活”,那叫“热闹”,而需要看其内在的生成与实效。
一、内容与形式巧结合
课堂教学是求变的。就像一潭泉水,一成不变,则变成死水。现在,各地的课改进行的轰轰烈烈,但很多课堂出现了只是追求外在形式而忽视了文本内容的教学现象。听课时,花样百出,各种教学手段轮番上阵,各种方法策略一哄而上。然而,仔细琢磨,教师只是做一些花哨的形式,没有在文本内容挖掘上下功夫,这样的结果会怎样?只能舍本逐末,虚有其表,未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课堂上的掌声不断和笑声不止,不一定代表着课堂的成功。如果真正地想让语文教学有的放矢,让文本内容成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与探究的过程,那就要真正立足于课堂教学,落实文本内容。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值得我们用心开掘的宝藏,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每一篇都有其价值和韵味,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而这挖掘的过程,就看教师的课堂智慧了。曾听过黄厚江老师讲的《孔乙己》,没有运用课件、音频、视频等,只是找到一个切入点,顺藤摸瓜,循循善诱,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及时引导、纠偏,并借助文字板书和简笔画,给大家清晰的印象。
对于语文课堂而言,语文教师需要展示一个货真价实的课堂,在这个时空里,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不能有半点马虎。而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课堂预设的调整,教学方式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都要教师运用智慧来解决。
因而,我们说语文课堂应做到把内容与形式巧妙结合,授课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似轻拨慢捻,水到渠成,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互动自然顺畅,且表与里巧妙结合,这就是语文课堂的“大隐智慧”。
二、情感与表达妙融合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语文教学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日常教学中,如果只把语文课当作工具,把题型训练转换成单纯的技术训练,那么好好的语文教材,就会变成实验标本,讲“傻”了,讲“死”了。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道:“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说,只有充满真情感的课堂,才是有味道的语文课,这其中情感的体验,既要多元性、丰富性,又要个性化的表达。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把文本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融合?如何在表述时进行个性表达?这也是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师备课时,需要做情感体验谋划,把学生置身于语文课堂特定的情境中,让其受到熏陶、感染,这样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点燃学生的表达欲望;并不断抽丝剥茧,于无形中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走进内心深处,真正触动其情感、灵魂。學诗歌,可以把同主题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辨析,如把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三首诗放在一起,析词句,赏情感,说看法。学习《背影》这篇课文,结合重点语段“父亲攀爬月台”的情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关爱、呵护的某些情景,说一说,写一写,在情感上与课文产生共鸣。
把情感与表达融合的恰到好处,而又不露声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也是需要语文课堂的“大隐智慧”。
三、思维与拓展相契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堂,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咀嚼中获得体验、感悟,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并从中拓展迁移,联想、想象,培养学生的能力。无论是情节、主题还是文体,无论是改写、扩写、还是续写……新的东西、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总是会对学生有所启迪。
对学生的思维启发、点拨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利用熟知的生活领域,结合学过的或了解的知识,运用恰当的思维、拓展方式,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中作者在介绍克隆技术时,引用了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并指出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不是朝夕之事,应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巧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在获取知识以后不断延伸、拓展、发散,从而激活形象思维的潜能,形成语文学习的创造力。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无论如何进行,都需要“大隐智慧”在其中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既要注重文本原味道,又要灵活多变地完成教学任务;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对实际课堂的预设做出适时、恰当地调整。综合而看,“大隐智慧”既是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又是课堂上动态求变的甘霖。
【参考文献】
[1]吴志宏.呼唤有智慧的教育[J].青年教师,2012,(9)12-15.
[2]王栋生.课堂智慧[J].中国语文教学参考,2014, (3). 51.
[3]季福玲.初中语文课堂当充分体现教学智慧[J].文理导航(上旬),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