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这是作者有关《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课授经验的分享,作者通过实践教学经验,给同学们展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以及神秘的地球,形象直观,使同学们能感兴趣。
【关键词】地球表面 地形变化
前言: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一些科学现象,还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调查等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下面就《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单元教学,谈谈在科学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学生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这一单元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课前观察,自主探究
教学之前布置学生充分调动眼、鼻、手等各种感官,对教学有关内容进行观察,指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如:教学《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曾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和地形图,然后进行观察,尽可能地描述地形、地貌特点。使学生通过观察,对地球表面形态有初步的了解,从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详见以下【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说说你认识的地貌及其特点。(板书在黑板边上)这几种不同的地形地貌中,哪里的岩层会最高?哪里的岩层会最薄?
2、推测地形地貌会不会发生变化:
师:这些地形地貌会不会发生变化?有什么力量会使地形发生变化呢?
(二)、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地貌变化
1、2008年5月12日,是个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为之悲哀的一天。你知道那天发生了什么?这是地震前后的两幅照片,地形是否一样?哪里不一样,那里出现了什么情况? PPT显示预设:地震使原来的河流被阻塞,形成了堰塞湖、湖泊.山体滑坡,倒塌地势变化。
?2、观看火山喷发影像,你觉得火山对地形的改变有什么影响?
预设:火山喷发使山体增高,地势增高,填平低洼处。
3、看图片和文字了解,一些事例中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变化。如:日本富士山,长白山天池,五大连池,宁夏1920年地震产生的湖泊。
火山喷发,地震都能剧烈的改变地形地貌使有些地方上升,有些地方下降,从而在地面上留下明显的痕迹。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推测火山 地震形成的原因:
1、提出问题:火山和地震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2、学生推测:现在我们就来真正了解下地球的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构成。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地球内部是高温、高压并且越往内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如岩浆就象一锅沸腾的粥在不断的运动着。
3、阅读理解版块学说。
A.地球的最外层地壳的岩石圈,最早是一个整体。课件出示6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B.是什么造成岩石圈的变化?地球深部物质的不断变化,会对版块造成什么影响?
C.这六大板块覆盖在沸腾的岩浆上。这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大家可联系我们生活中高压锅内沸腾的粥是怎样的?(模拟地球内部运动的录像:用两张纸模拟连接在一起的大陆,用吸管在水底吹泡泡,模拟地球内部的运动,观察大陆板块的运动)而在岩浆外,覆盖着一层岩层;由于岩层厚薄不均匀有些地方厚,比如高原等;有些地方薄比如海底。在地球内部运动的作用下,有些薄的地方会发生裂痕或断裂使原本为一个整体的岩石圈分成了好几块.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用两本科学书表示两个大陆板块,把两本书平放在桌面,模拟板块碰撞,观察板块的变化。想想,板块这样的碰撞运动会使地表产生怎样的地形地貌?(碰撞,分离,上下移动???左右移动)预设:地表会隆起,形成高山,下陷成山谷,上下错叉,形成地势高低。与实际情况联系:地壳的这种运动我们人能感觉得到吗?
解释板块运动:这些板块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只是非常缓慢,每年只运动几厘米,有些地方甚至只几毫米。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大陆漂移,也可说是大陆板块运动。
(2)板块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形不断的变化,会使地表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猜测未来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录像了解:板块的运动引起的地貌如裂谷、海洋的形成)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再如《土壤中有什么》一课,课前教师让学生到花坛里,用眼睛看土壤颜色,用手摸土壤的松软,用手捏土壤的干湿和颗粒的大小,然后用鼻子闻土壤的气味。这樣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实物观察,初步了解了土壤,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课堂实验,合作探究
课堂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课后阅读,拓展探究
科学教学要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教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课后阅读资料库中的相关资料或搜集有关资料。这样一来,不但帮助学生拓展了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而且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培养了科学兴趣和探究能力。
四、课外调查,实践探究
科学教学是通过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巩固知识成果,激发科学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些课外调查、实践的过程中探究知识,培养能力。
结束语
学好《地球表面及变化》,可以产生对地球的好奇心,更加热爱地球!
参考文献
[1]吴新龙.课文板书能体现单元教学重点[J]. 小学语文教学 1995年06期
[2]吴晓晖.小学自然学科环境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J]. 中国教育学刊 1994年02期
【关键词】地球表面 地形变化
前言: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一些科学现象,还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调查等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下面就《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单元教学,谈谈在科学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学生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这一单元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课前观察,自主探究
教学之前布置学生充分调动眼、鼻、手等各种感官,对教学有关内容进行观察,指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如:教学《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曾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和地形图,然后进行观察,尽可能地描述地形、地貌特点。使学生通过观察,对地球表面形态有初步的了解,从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详见以下【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说说你认识的地貌及其特点。(板书在黑板边上)这几种不同的地形地貌中,哪里的岩层会最高?哪里的岩层会最薄?
2、推测地形地貌会不会发生变化:
师:这些地形地貌会不会发生变化?有什么力量会使地形发生变化呢?
(二)、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地貌变化
1、2008年5月12日,是个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为之悲哀的一天。你知道那天发生了什么?这是地震前后的两幅照片,地形是否一样?哪里不一样,那里出现了什么情况? PPT显示预设:地震使原来的河流被阻塞,形成了堰塞湖、湖泊.山体滑坡,倒塌地势变化。
?2、观看火山喷发影像,你觉得火山对地形的改变有什么影响?
预设:火山喷发使山体增高,地势增高,填平低洼处。
3、看图片和文字了解,一些事例中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变化。如:日本富士山,长白山天池,五大连池,宁夏1920年地震产生的湖泊。
火山喷发,地震都能剧烈的改变地形地貌使有些地方上升,有些地方下降,从而在地面上留下明显的痕迹。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推测火山 地震形成的原因:
1、提出问题:火山和地震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2、学生推测:现在我们就来真正了解下地球的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构成。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地球内部是高温、高压并且越往内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如岩浆就象一锅沸腾的粥在不断的运动着。
3、阅读理解版块学说。
A.地球的最外层地壳的岩石圈,最早是一个整体。课件出示6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B.是什么造成岩石圈的变化?地球深部物质的不断变化,会对版块造成什么影响?
C.这六大板块覆盖在沸腾的岩浆上。这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大家可联系我们生活中高压锅内沸腾的粥是怎样的?(模拟地球内部运动的录像:用两张纸模拟连接在一起的大陆,用吸管在水底吹泡泡,模拟地球内部的运动,观察大陆板块的运动)而在岩浆外,覆盖着一层岩层;由于岩层厚薄不均匀有些地方厚,比如高原等;有些地方薄比如海底。在地球内部运动的作用下,有些薄的地方会发生裂痕或断裂使原本为一个整体的岩石圈分成了好几块.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用两本科学书表示两个大陆板块,把两本书平放在桌面,模拟板块碰撞,观察板块的变化。想想,板块这样的碰撞运动会使地表产生怎样的地形地貌?(碰撞,分离,上下移动???左右移动)预设:地表会隆起,形成高山,下陷成山谷,上下错叉,形成地势高低。与实际情况联系:地壳的这种运动我们人能感觉得到吗?
解释板块运动:这些板块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只是非常缓慢,每年只运动几厘米,有些地方甚至只几毫米。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大陆漂移,也可说是大陆板块运动。
(2)板块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形不断的变化,会使地表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猜测未来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录像了解:板块的运动引起的地貌如裂谷、海洋的形成)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再如《土壤中有什么》一课,课前教师让学生到花坛里,用眼睛看土壤颜色,用手摸土壤的松软,用手捏土壤的干湿和颗粒的大小,然后用鼻子闻土壤的气味。这樣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实物观察,初步了解了土壤,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课堂实验,合作探究
课堂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课后阅读,拓展探究
科学教学要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教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课后阅读资料库中的相关资料或搜集有关资料。这样一来,不但帮助学生拓展了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而且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培养了科学兴趣和探究能力。
四、课外调查,实践探究
科学教学是通过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巩固知识成果,激发科学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些课外调查、实践的过程中探究知识,培养能力。
结束语
学好《地球表面及变化》,可以产生对地球的好奇心,更加热爱地球!
参考文献
[1]吴新龙.课文板书能体现单元教学重点[J]. 小学语文教学 1995年06期
[2]吴晓晖.小学自然学科环境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J]. 中国教育学刊 199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