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上关于压强变化的实验零零散散,不够系统,而全国课标卷每年都有涉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历年全国课标卷实验题为载体,设计了许多功能创新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的创新在于使用分液漏斗和三通管,利用注射器的刻度,增加了实验的多功能性,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本实验装置的设计紧紧围绕体现和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加强学生对压强差的理解,并对所有有关压强的实验和装置能够触类旁通。
关键词:核心素养;压强差;多功能;情境式
一、问题提出
笔者对近几年高考全国卷试题进行整理归类、对比分析,发现关于压强差的问题每年都有涉及,而学生对于压强差原理的理解比较抽象,更谈不上如何组织语言回答产生压强差的原因。对启普发生器、储气装置、恒压滴液漏斗、测量气体体积装置等知识掌握较差,并不知道其中的共性。如何让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显得很重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于是一些教师盲目顺应潮流,一味地进行探究,试图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进行教学,或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进行操作,这些做法不但增加了学生认知上的负担,而且无法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的。基于以上两个问题,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求设计了一个多功能创新实验装置,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功能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实验教学的功能性。利用教学助手、互动课堂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弥补传统实验的不足,可以共享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成果。
二、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的设想。其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基于此理论依据,本文重点探讨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压强差”的课堂教学策略,并且设计了一套多功能实验装置,旨在培养学生五大学科核心素养,能从压强差的角度把平常见过的实验装置进行归纳总结,寻找其共性;能通过实验操作体会到压强的变化和平衡的存在;能从一套多功能装置验证自己设计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课后可以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设计意识和相互协作意识。
三、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
1.实验器材
圆底烧瓶、分液漏斗、60ml注射器、三通管、止水夹2个、红墨水。
2.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自制的多功能实验装置(如图),通过观察改变气体体积、温度和气体的量产生的现象,得出这些因素与压强的关系,并能迁移到所有有关压强变化的实验或装置。通过多功能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有关压强差的实验,为学生学习创设实验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压强变化的原理。
3.操作步骤
4.实验改进
(1)本实验装置可将分液漏斗改为恒压滴液漏斗,让学生亲自体验两者的差别,从中总结出恒压滴液漏斗的优点和不足,比起教师的口头讲解,此装置的效果不言而喻。
(2)本实验装置可将分液漏斗改为长颈漏斗或将K2插入水中,通过推拉针筒让学生体验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和现象。
(3)本实验装置可作为测量气体体积的装置或者储气装置。
四、实验装置的优点
1.趣味性
该装置利用针筒和红墨水,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更清晰、理解更透彻、兴趣更浓厚,在实践中感受化学原理,收获知识。
2.实用性
该装置实用性强,能够完成改变条件使压强产生变化的所有实验,可提高实验教学功能,能让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有机结合,实现仪器的多功能性,可推广性强。
3.创新性
能让学生通过该装置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趣味喝水实验入手,采用情景式教学,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以此为契机,设置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跨越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从以前的会做单个的实验,提升为会思考、会做一类实验,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所需要的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
通过实验教学实践,学生对压强差的学习经历了从浅显到深入、从局部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教师在实验设计、实验装置、实验价值上的创新体现了化学实验的情境性、体验性、设计性、实证性、协作性、趣味性、艺术性。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目标且有针对性展开教学。
附:近几年高考题
1.【2018年全国I卷26题】(3)打开K3,关闭K1和K2。c中亮蓝色溶液流入d,其原因是________;
2.【2017新课标1卷26题】(3)清洗仪器:g中加蒸馏水;打开k1,关闭k2、k3,加热b,蒸气充满管路;停止加热,关闭k1,g中蒸馏水倒吸进入c,原因是____________;
3.【2016新课标1卷26题】(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 将上述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参考文献:
洪燕芬.基于高中化学实验的科学素养的实践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黄明苍(1982—),女,汉族,福建泉州人,泉州市第七中学化学一级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對化学教学有一定的研究,也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编辑 冯志强
关键词:核心素养;压强差;多功能;情境式
一、问题提出
笔者对近几年高考全国卷试题进行整理归类、对比分析,发现关于压强差的问题每年都有涉及,而学生对于压强差原理的理解比较抽象,更谈不上如何组织语言回答产生压强差的原因。对启普发生器、储气装置、恒压滴液漏斗、测量气体体积装置等知识掌握较差,并不知道其中的共性。如何让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显得很重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于是一些教师盲目顺应潮流,一味地进行探究,试图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进行教学,或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进行操作,这些做法不但增加了学生认知上的负担,而且无法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的。基于以上两个问题,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求设计了一个多功能创新实验装置,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功能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实验教学的功能性。利用教学助手、互动课堂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弥补传统实验的不足,可以共享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成果。
二、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的设想。其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基于此理论依据,本文重点探讨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压强差”的课堂教学策略,并且设计了一套多功能实验装置,旨在培养学生五大学科核心素养,能从压强差的角度把平常见过的实验装置进行归纳总结,寻找其共性;能通过实验操作体会到压强的变化和平衡的存在;能从一套多功能装置验证自己设计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课后可以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设计意识和相互协作意识。
三、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
1.实验器材
圆底烧瓶、分液漏斗、60ml注射器、三通管、止水夹2个、红墨水。
2.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自制的多功能实验装置(如图),通过观察改变气体体积、温度和气体的量产生的现象,得出这些因素与压强的关系,并能迁移到所有有关压强变化的实验或装置。通过多功能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有关压强差的实验,为学生学习创设实验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压强变化的原理。
3.操作步骤
4.实验改进
(1)本实验装置可将分液漏斗改为恒压滴液漏斗,让学生亲自体验两者的差别,从中总结出恒压滴液漏斗的优点和不足,比起教师的口头讲解,此装置的效果不言而喻。
(2)本实验装置可将分液漏斗改为长颈漏斗或将K2插入水中,通过推拉针筒让学生体验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和现象。
(3)本实验装置可作为测量气体体积的装置或者储气装置。
四、实验装置的优点
1.趣味性
该装置利用针筒和红墨水,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更清晰、理解更透彻、兴趣更浓厚,在实践中感受化学原理,收获知识。
2.实用性
该装置实用性强,能够完成改变条件使压强产生变化的所有实验,可提高实验教学功能,能让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有机结合,实现仪器的多功能性,可推广性强。
3.创新性
能让学生通过该装置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趣味喝水实验入手,采用情景式教学,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以此为契机,设置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跨越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从以前的会做单个的实验,提升为会思考、会做一类实验,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所需要的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
通过实验教学实践,学生对压强差的学习经历了从浅显到深入、从局部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教师在实验设计、实验装置、实验价值上的创新体现了化学实验的情境性、体验性、设计性、实证性、协作性、趣味性、艺术性。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目标且有针对性展开教学。
附:近几年高考题
1.【2018年全国I卷26题】(3)打开K3,关闭K1和K2。c中亮蓝色溶液流入d,其原因是________;
2.【2017新课标1卷26题】(3)清洗仪器:g中加蒸馏水;打开k1,关闭k2、k3,加热b,蒸气充满管路;停止加热,关闭k1,g中蒸馏水倒吸进入c,原因是____________;
3.【2016新课标1卷26题】(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 将上述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参考文献:
洪燕芬.基于高中化学实验的科学素养的实践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黄明苍(1982—),女,汉族,福建泉州人,泉州市第七中学化学一级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對化学教学有一定的研究,也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