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维度,德的温度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初中使用已有三年多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使用中的教育价值、教学效果和教学中教师存在的困惑,学生存在的不适及疑惑等问题,庆阳市初中政治名师工作室成员深入教学一线,进行了大量的听课、评课,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令人担忧。
   关键词:法治;核心素养;道德教育
   教材的变化带来新旧版本内容之间的交错与更迭,带来了课程核心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怎样适应课程名称更改下的新标准、新要求,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既是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上的一种挑战,又是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集结号。
   一、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研读不够,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
   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生命,抚慰灵魂,为万世开太平。而当下一些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操作仅仅限于——教学即考试,在课堂上非常生硬地让学生划重点、背诵。在教材解读时过于随意,偏离了教学主题,忽略了道德与法治深层次的教育意义,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来自生活实践的体验感悟,没有激烈的思维的碰撞乃至生命的对话。课堂上既见不了课,更见不到人,无趣、无味与无情。
   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必须在社会情景中生成、发展,有丰富的生活资源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思考升华。当前的课堂教学,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内化,很少直抵灵魂深处的有生命意义的教育和价值观的激扬,但因为所教学生考试成绩好还被树为典范,令人惊叹不已!
   2.学科素养不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及体系掌握不全面,没有吃透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调研中,还发现部分教师学科素养严重缺失,教学观念陈旧,注重知识的单一灌输,学生缺少观察、思考、辩论、体验与领悟的过程,除了一大堆记忆的作业与记忆的答案外,学生感受不到课堂的快乐。这种无趣与浅层次的教学,足以让我们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感忧虑。例如,在“法定义务”这节课,教师仅仅带领学生勾画了知识点,解读了重点,然后背诵知识点。如果设计一个归还失物要求物主“请客”的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拾物归还,索取报酬该不该”展开讨论,让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修正”,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科思维的发展,明确了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做法,教学效果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国家管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既彰显法律的强制作用,又体现道德滋润人心的温润作用,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紧密结合,使学生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从而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3.教学创新能力不足,课堂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学要走向深度,需要倡导超越表层符号知识的高阶思维的问题教学,将符号知识的教学提升为深层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开放的情境设计,引发思想碰撞,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只有将课本知识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时,才有可能形成学生的关键能力。倡导高阶思维的问题教学,就必须建构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教学。
   如在教学“孝亲敬长”时,让学生再现家庭生活片段并反思:你是怎样孝敬父母的?当父母和你产生矛盾时,一般怎样化解矛盾冲突?在教学“维护人格尊严”时,小组交流:你的人格尊严受到过他人的侵犯吗?你是怎样进行维护的?真实情境的问题教学,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的问题中加以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和提取到有道德价值的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在“不明是非、无法应对”时产生问题探索的欲望,最终实现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深化和扩展对问题的认识。
   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感悟与思考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主旋律,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意义和核心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渗透在教学的字里行间。例如在“树立国家安全观”教学中,一定要渗透“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种家国情怀;在“感受生命的意义”里,引导学生感悟平凡的工作就是对生命最诚挚的关切;教学“网上交友新时空”时,用大量的生活资源让学生进行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生命之间都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力争让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照亮学生的生命,引领他们的精神世界。按照显隐结合的教学原则,由学生身边的成长困惑推及社会生活,渐次展开,从而使道德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教师要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将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
   孔子就曾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法律强制力约束国民,只能在短期内减少犯罪,但无法从内心生出建立以犯罪为耻的理念。以道德良俗渗透、感化引导国民,他们会在内心深处根植以犯罪为耻的理念,从而会自觉地改正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自觉地把道德教育功能和德育作为自己的使命。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对一节课堂的评价以及课外的践行,我们都要思考道德因素。这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初心和终极目的。
   在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一定要尊崇法的维度,渗透德的温度,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融合中,始终要以感化、渗透、引领等方式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尊崇道德良俗,从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的道德化的法治教育和法治化的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
   3.与时俱进,注重建构课堂对话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课堂的开放性
   以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冲突、矛盾为教学的出发点,从“理论灌输”转向“生活道德及价值取向”的探寻,运用对话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的实效性。例如:某体育公司私人健身教练将会员黄某微信朋友圈所发健身前后胖瘦对比照片擅自转发,用以宣传体育公司健身效果。其中包括了黄某配偶怀孕时照片及不满一岁儿子的照片。黄某以体育公司侵犯其肖像权、隐私权为由起诉。提问:教练有没有转发会员黄某照片的权利呢?同学们通过激烈的争论认为:未经黄某同意,擅自选取黄某发布的含有其孩子、妻子的三张瘦身前后对比照片转发至其朋友圈,为体育公司进行商业宣传推广,其主观意图较为明显,利用黄某信息进行牟利,客观上造成黄某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传播扩散,该转发行为有一定过错,并对黄某造成一定影响,破解了课堂争执的“我在自己的朋友圈扩散照片,不等于我的朋友也可以转发我的照片,我自己的隐私,是否可以任意公开”这个问题。
   课堂上生生、师生及自我对话,可以解决学生的道德疑存进而在行动上做出正确选择,达到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水乳交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彼此分享、相互质疑等形式,增强课堂实效性,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将枯燥的知识与生动的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这既是教材编写的目的,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追求,更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有的情怀与使命所在。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走进校园已有三年了,我们的课堂应向何方行走,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追求润物无声的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本质使然,更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有的情怀与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存貴.让法律教育绽放道德之花[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5):20.
   [2]吴曦菁.引领思辨课堂 点亮智慧之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之思辨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8(10):22.
其他文献
摘 要: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由字理入手,找出字词的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义,让词语理解形象易懂;让句子品读深刻到位;让文本感悟深入浅出。   关键词:字理析词;词语理解;句子品读;文本感悟   《义務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主要工作应该放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上,要正
摘 要:以主题班会《畅游苏州》为例,从地域文化丰富主题班会教学资源、地域文化推进主题班会课堂体验、地域文化开放主题班会教学时空三个层面,论证地域文化在小学主题班会创设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   关键词:地域文化;主题班会;苏州   前不久,观摩了苏州市周晓虹班主任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一节精彩示范课《畅游苏州》,这是一节凸显苏州地域文化的主题班会课。整堂课由一位苏州小导游带领一位外国小朋友游览苏州串起
摘 要:《政治生活》的内容是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的,正常的政治活动都是以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为前提的,教学把宪法和法律这条主线亮起来,不仅能为教学中一些难题的突破找到合适办法,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利于学生提升法治意识,涵养学科素养。这条主线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讲好法律知识,强化政治知识的法律基础;涵养法治意识,收获敬畏法律之心;培养依法言行的习惯,扎实学科素养。   关键词: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宪
摘 要:导学互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导学互动;初中教学;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教学,我们要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导学互动模式能更好地满足初中数学教学的需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推动数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一、导
摘 要:新课标提出了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要能够坚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音乐课程本身就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它能够借助于一些生动并且直观的方式去感染学生,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对于进行德育渗透有着绝对的优势。因此,如果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往往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就高中音乐德育渗透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音
摘 要: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占有极大的比重。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仅能发展自身的个性,还可以增加知识储备量,开阔自身的眼界。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当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并且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既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课堂效率,为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奠定基础。从提高兴趣,激发热情、营造氛围,培养习惯
2017年秋季开学时,全国义务段七、八年级的思想道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部编人教版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这本教材令人眼前一亮:无论从教材结构体系、内容取舍编排、情境创设拓展空间、基于生活运用你的经验等方面,都与原来的教材有了新的、更大的变化。在实践教学与调研中,大多数一线老师普遍认为新教材知识逻辑结构紧密、理论性强、分析问题角度新颖。   2019年秋,义务教育阶段的年级全部使用了教育部
摘 要:閱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必备的两个部分,是学好语文这门功课的基础。通过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训练,学生具备较强的读写能力,才能在语文学习中实现新的突破。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和文本实际,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进而使语文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探究   应新时代学科素养教育的要求,学好语文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优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语文教学中注重
摘 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蕴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学习的过程。但是汉字结构是多变的,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准确地掌握汉字的形、音、义难度是极大的。如何做好小学低年级的汉字教学工作是当前广大教师高度关注的问题,其也是文章探究的焦点所在。将结合教学经验,探究做好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汉字;部编教材;识字教学   一、运用“形、音、义”教学法,
摘 要:从“四点一线”角度,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例阐述“童趣课堂从哪儿来”问题,即找准儿童生活切入点、用好儿童兴趣链接点、激发儿童参与动机点、重视儿童体验维度点,遵循儿童认知、心理发展曲线,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回答“童趣从哪儿来”问题的基础上,聚焦“童趣课堂到哪儿去”问题,即“培养怎样的人”,强调保持“童言、童心、童趣、童规”四个维度的价值追求,才能实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