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現代企业管理是崇尚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因此,为了赋予个人更大的自由空间,相应的权利和利益都应当下放至个人。但是,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一个普遍的问题是缺乏相应的考核监督手段,从而激励与约束不匹配的问题日益凸显。有鉴于此,本文依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脉络,提供一个全面可行的实施范例。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考核机制;考核体系
一、考核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工作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链条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考核结果自然是人力资源体系其他环节主要的基本资料的来源和依据。最后,工作的考核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安排与调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我们都知道:第一、工作考核在组织诊断中考核机制的发挥能够发挥着巨大作用,并能够发现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组织诊断能够为人事决策提供更加优化的决策动力,并为员工在薪资、晋升和奖励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依据。施行考核机制有利于根据特定员工的不足而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从而确立培训计划和所达到的目标,最终能够提高员工有效性,从而保证企业工作人员的努力前景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总之,工作考核将大大地促进员工职业发展,从而使得员工认识到自身的缺陷,进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反之,工作考核的缺失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失去真实性和合作精神的有效性。现阶段,我国企业核心矛盾之一便是:激励与约束不匹配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原因正是缺乏合理的考核机制。
二、问题呈现
根据研究我们发现,激励与约束不匹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问题之一:考核方式不科学。换言之,该种考核方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考核,即每年只考核一次的年底考评,改考核方式既不能实现考核的目的,又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该种考核方式过程极为简单,且考核内容流于形式。熟悉该种考核方式的人都知道,该考核方式即在年底时分,每人写一份自身工作的总结,交给相应的主管领导评价。之后,相应的主管领导交给经理办公会。在经理办公会议上,公司相关领导集体作出决定从而确定考核结果。如此,年底考核便成了“走秀场”、“形式主义”,不仅无法有效地把员工的绩效的优劣区分开,还进而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考核周期过于漫长。该种考核方式在每年年终只考评一次,因此无法经常性、及时性地跟踪员工的绩效表现。因此,该考核方式无法对绩效优异者提供更多的机会,也无法淘汰和鞭策不合格的员工,长此以往,企业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将遭到弱化,进而形成不良的组织氛围。
(3)考核指标主观性大,随意性太强。因此,该种考核方式不仅不全面,而且还无法真实地衡量考评者的工作绩效、能力和工作态度。因此,该种过于随意化的考核方式不能从考核结果上决定员工的薪酬,还不能激励和鞭策工作努力的员工。
(4)考核结果相对孤立。所以,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无法与相关的考核内容和形式紧密的结合起来。
问题之二: 考核结果不能起到公平评价、提高员工绩效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企业中考核的整个程序往往是上级公司布置考核任务,人事部接到任务后再组织各部门人员进行考核,最后把考核结果锁进保险柜。这体现出实务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1)考核结果缺乏有效的沟通——“我表现到底怎么样?”
(2)考核结果差别不大——“干好干坏一个样”
(3)考核结果没有与奖惩挂钩——“考核不影响收入,谁会在乎考核结果”员工需要了解自身绩效被认可程度,领导需要考核员工优劣,因此,考核制度引入。然而目前考核结果基本上没有与任何其他指标挂钩,无法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问题之三: 考核制度执行不严肃,好的制度无法导致较佳的结果。
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之中的企业,其管理水平已日趋得到完善,但是为什么如此多的优良制度却未取得良好的结果呢?究其原因则在于没有严肃的态度。在一份机构调查中,在一份被采访的员工中,其中近六成的工作人员认为自身所在的部门对自身的评价极为不公平。由上可知,在日常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制度、没执行”现象时常发生。
三、解决方案
(一)考核体系设计原则
考核体系的设计应当遵行下列原则:
(1)客观性原则:能够定量的指标尽量量化,不能定量的指标通过详细、全面的描述定性的分析,使主观性尽可能降低。
(2)针对性原则:根据不同职位、不同部门的考核对象,各考核主体(上级、同级、下级、自身)进行不同权重的评价结果。因此,各考核维度(态度、能力、业绩)所占比例会依据不同的职位设置与部门差异而有区别。
(3)效率性原则:在较少的时间、人力资源投入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较佳的考核效果。
(4)全面性原则:通过不同的考核人员(上级、同级、下级、自身),不同的考核维度(态度、能力、业绩),全面反映考核对象的情况。
(5)相关性原则:每类考核人员只针对熟悉并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对考核对象进行考核,例如同级部门管理者考核周边绩效,同事考核合作精神,下级考核管理能力等。
(二)根据不同的考核对象从而确定考核主体与考核频率
针对不同的考核对象,施行不同权重的考核内同。在此,考核主体具体分为三类,即上级、统计和下级。
除此之外,相差各异的考核对象的考核频率也有所不同。由于不同考核对象的工作性质,因此考核的频率也有所不同。有鉴于此,主要采用的是将季度考核与年度考核结合的考核方式。通过季度考核(一年四次)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月度考核导致的考核成本大增,另一方面成功避免了因为考核期限过长造成的员工绩效不能及时纠正在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三)根據岗位的特点设置考核指标的权重
此类考核方式应当分别从态度考核、能力考核和业绩考核三个层面加以展开。换言之,从工作过程的层面体现的态度、在工作过程中展现员工的工作能力能力以及从工作结果方面体现的业绩一同描绘考核结果的方方面面。因此,应当根据考核对象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具体内容参见表2。
说明:以上指标除沟通、协调、服务由相关部门或同事考核,沟通、监督、指导由下级考核外,其他指标均由直接上级考核。
(四)不同考核对象的考核方法
1.对工人施行直接上级考评方法
工人考核由直接上级全权负责,针对绩效中的工时考核,态度中的考勤、纪律性、服务态度、合作精神以及能力中的专业知识技能这些维度进行考核。考核由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结合进行,季度考核结果与每月绩效工资挂钩,年底整体考核结果与晋级和年终奖金挂钩。
2.对科员施行直接上级和同事考核方法
科员考核由直接上级和同事负责。直接上级从绩效中的任务和态度中的考勤、纪律性、服务态度、合作精神以及能力中的专业知识技能这些方面把关,权重占70%。同事则需要对态度中的服务态度和合作精神进行考核,占比30%。科员考核也是在每季和年底进行,季度绩效考核结果与每月绩效工资挂钩,年底整体考核结果与年底奖金、职称评定以及晋升/晋级挂钩。
3.对中高层管理者(总经理除外)施行360度的考评方法
对中高层管理者(即副总和部门经理)的考评主要采用360度考评方法。该考核方法的考核主体包括直接上级、下属,以及相关部门。在这些考核主体之中,直接上级考核的主要维度是绩效考核中的任务、周边和管理绩效与能力考核中的管理和专业知识,所占权重为50%。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下属考核的主要维度是能力考核中的管理能力,占比20%。相关部门的考核维度是绩效中的周边绩效,所占权重是30%。中高层管理者的考核在每季和年底进行,季度业绩考核结果与每月绩效工资挂钩,年底整体考核结果与晋升/晋级和培训发展挂钩。
4.总经理由董事会考核
负责对总经理的考核乃是由董事会进行,即考核总经理的业务素质。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绩效(业务绩效、管理绩效)和能力两方面。在考核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绩效中的财务指标可以成为决定性地指标。针对总经理的考核频率核定为一年一次。对总经理考核的最终结果与年底奖金结合在一起。
四、考核结果的确定
通过以下公式得出考核的最终结果:
考核结果=上级考核分数×权重+同级考核分数×权重+下级考核分数×权重
其中,各级考核分数=能力指标×权重+态度指标×权重+业绩指标×权重
最终的考核结果应当强制公布,从而避免有考核无改进的现象。否则,考核结果未公布就等于没有施行考核。在对考核结果的公布这一问题时应当具体地,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员工绩效工资的依据
职工的最终薪资完全依照“薪资=月收入+年底奖金”这一公式,其中月收入主要包括: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所谓固定工资涵盖有:岗位机制和技能决定,而绩效工资则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加以核定;最后,年底奖金应当直接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如此,方能实现考核结果与最终薪资的合理化,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好先期预测。
(二)考核的结果作为人员变动的根本依据
正如前面所言,考核并不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而是通过考核的方式对企业未来包括人事问题等在内的诸多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实现企业的合理、有序的发展。因此,考核的结果往往成为企业内部人事问题的重要参考。在这里,建议采用图1的矩阵从能力潜力和业绩两方面确定人员(7大类)是否变动。换言之,明确地包括诸如领导能力、智力等特有品质是指能力潜力,而基于业绩考核得分则是指员工的业绩。
图 1人员变动矩阵
综上可述,考核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运行的动力之一,因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推进具有重大意义。通过业绩考核,企业可以实现人力和现有的职责/任务的评估,并相应的找出潜力员工并着重培养,从而为企业未来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人员方面的配置。毋庸置疑,考核并非为考核而考核,乃是为了使得员工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业绩而施行的。因此,考核的结果还需要注重企业员工的满意程度。总之,正确的履行考核职能一方面依靠一套完整的体制,另一方面还需要整个企业员工关于考核观念的整体性认同。最终,完整的考核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曙明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刚,李志祥.现代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比较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9).
[3]黄立.浅谈如何建立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J].北京物资物流,2007(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考核机制;考核体系
一、考核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工作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链条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考核结果自然是人力资源体系其他环节主要的基本资料的来源和依据。最后,工作的考核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安排与调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我们都知道:第一、工作考核在组织诊断中考核机制的发挥能够发挥着巨大作用,并能够发现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组织诊断能够为人事决策提供更加优化的决策动力,并为员工在薪资、晋升和奖励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依据。施行考核机制有利于根据特定员工的不足而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从而确立培训计划和所达到的目标,最终能够提高员工有效性,从而保证企业工作人员的努力前景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总之,工作考核将大大地促进员工职业发展,从而使得员工认识到自身的缺陷,进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反之,工作考核的缺失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失去真实性和合作精神的有效性。现阶段,我国企业核心矛盾之一便是:激励与约束不匹配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原因正是缺乏合理的考核机制。
二、问题呈现
根据研究我们发现,激励与约束不匹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问题之一:考核方式不科学。换言之,该种考核方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考核,即每年只考核一次的年底考评,改考核方式既不能实现考核的目的,又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该种考核方式过程极为简单,且考核内容流于形式。熟悉该种考核方式的人都知道,该考核方式即在年底时分,每人写一份自身工作的总结,交给相应的主管领导评价。之后,相应的主管领导交给经理办公会。在经理办公会议上,公司相关领导集体作出决定从而确定考核结果。如此,年底考核便成了“走秀场”、“形式主义”,不仅无法有效地把员工的绩效的优劣区分开,还进而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考核周期过于漫长。该种考核方式在每年年终只考评一次,因此无法经常性、及时性地跟踪员工的绩效表现。因此,该考核方式无法对绩效优异者提供更多的机会,也无法淘汰和鞭策不合格的员工,长此以往,企业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将遭到弱化,进而形成不良的组织氛围。
(3)考核指标主观性大,随意性太强。因此,该种考核方式不仅不全面,而且还无法真实地衡量考评者的工作绩效、能力和工作态度。因此,该种过于随意化的考核方式不能从考核结果上决定员工的薪酬,还不能激励和鞭策工作努力的员工。
(4)考核结果相对孤立。所以,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无法与相关的考核内容和形式紧密的结合起来。
问题之二: 考核结果不能起到公平评价、提高员工绩效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企业中考核的整个程序往往是上级公司布置考核任务,人事部接到任务后再组织各部门人员进行考核,最后把考核结果锁进保险柜。这体现出实务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1)考核结果缺乏有效的沟通——“我表现到底怎么样?”
(2)考核结果差别不大——“干好干坏一个样”
(3)考核结果没有与奖惩挂钩——“考核不影响收入,谁会在乎考核结果”员工需要了解自身绩效被认可程度,领导需要考核员工优劣,因此,考核制度引入。然而目前考核结果基本上没有与任何其他指标挂钩,无法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问题之三: 考核制度执行不严肃,好的制度无法导致较佳的结果。
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之中的企业,其管理水平已日趋得到完善,但是为什么如此多的优良制度却未取得良好的结果呢?究其原因则在于没有严肃的态度。在一份机构调查中,在一份被采访的员工中,其中近六成的工作人员认为自身所在的部门对自身的评价极为不公平。由上可知,在日常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制度、没执行”现象时常发生。
三、解决方案
(一)考核体系设计原则
考核体系的设计应当遵行下列原则:
(1)客观性原则:能够定量的指标尽量量化,不能定量的指标通过详细、全面的描述定性的分析,使主观性尽可能降低。
(2)针对性原则:根据不同职位、不同部门的考核对象,各考核主体(上级、同级、下级、自身)进行不同权重的评价结果。因此,各考核维度(态度、能力、业绩)所占比例会依据不同的职位设置与部门差异而有区别。
(3)效率性原则:在较少的时间、人力资源投入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较佳的考核效果。
(4)全面性原则:通过不同的考核人员(上级、同级、下级、自身),不同的考核维度(态度、能力、业绩),全面反映考核对象的情况。
(5)相关性原则:每类考核人员只针对熟悉并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对考核对象进行考核,例如同级部门管理者考核周边绩效,同事考核合作精神,下级考核管理能力等。
(二)根据不同的考核对象从而确定考核主体与考核频率
针对不同的考核对象,施行不同权重的考核内同。在此,考核主体具体分为三类,即上级、统计和下级。
除此之外,相差各异的考核对象的考核频率也有所不同。由于不同考核对象的工作性质,因此考核的频率也有所不同。有鉴于此,主要采用的是将季度考核与年度考核结合的考核方式。通过季度考核(一年四次)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月度考核导致的考核成本大增,另一方面成功避免了因为考核期限过长造成的员工绩效不能及时纠正在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三)根據岗位的特点设置考核指标的权重
此类考核方式应当分别从态度考核、能力考核和业绩考核三个层面加以展开。换言之,从工作过程的层面体现的态度、在工作过程中展现员工的工作能力能力以及从工作结果方面体现的业绩一同描绘考核结果的方方面面。因此,应当根据考核对象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具体内容参见表2。
说明:以上指标除沟通、协调、服务由相关部门或同事考核,沟通、监督、指导由下级考核外,其他指标均由直接上级考核。
(四)不同考核对象的考核方法
1.对工人施行直接上级考评方法
工人考核由直接上级全权负责,针对绩效中的工时考核,态度中的考勤、纪律性、服务态度、合作精神以及能力中的专业知识技能这些维度进行考核。考核由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结合进行,季度考核结果与每月绩效工资挂钩,年底整体考核结果与晋级和年终奖金挂钩。
2.对科员施行直接上级和同事考核方法
科员考核由直接上级和同事负责。直接上级从绩效中的任务和态度中的考勤、纪律性、服务态度、合作精神以及能力中的专业知识技能这些方面把关,权重占70%。同事则需要对态度中的服务态度和合作精神进行考核,占比30%。科员考核也是在每季和年底进行,季度绩效考核结果与每月绩效工资挂钩,年底整体考核结果与年底奖金、职称评定以及晋升/晋级挂钩。
3.对中高层管理者(总经理除外)施行360度的考评方法
对中高层管理者(即副总和部门经理)的考评主要采用360度考评方法。该考核方法的考核主体包括直接上级、下属,以及相关部门。在这些考核主体之中,直接上级考核的主要维度是绩效考核中的任务、周边和管理绩效与能力考核中的管理和专业知识,所占权重为50%。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下属考核的主要维度是能力考核中的管理能力,占比20%。相关部门的考核维度是绩效中的周边绩效,所占权重是30%。中高层管理者的考核在每季和年底进行,季度业绩考核结果与每月绩效工资挂钩,年底整体考核结果与晋升/晋级和培训发展挂钩。
4.总经理由董事会考核
负责对总经理的考核乃是由董事会进行,即考核总经理的业务素质。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绩效(业务绩效、管理绩效)和能力两方面。在考核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绩效中的财务指标可以成为决定性地指标。针对总经理的考核频率核定为一年一次。对总经理考核的最终结果与年底奖金结合在一起。
四、考核结果的确定
通过以下公式得出考核的最终结果:
考核结果=上级考核分数×权重+同级考核分数×权重+下级考核分数×权重
其中,各级考核分数=能力指标×权重+态度指标×权重+业绩指标×权重
最终的考核结果应当强制公布,从而避免有考核无改进的现象。否则,考核结果未公布就等于没有施行考核。在对考核结果的公布这一问题时应当具体地,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员工绩效工资的依据
职工的最终薪资完全依照“薪资=月收入+年底奖金”这一公式,其中月收入主要包括: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所谓固定工资涵盖有:岗位机制和技能决定,而绩效工资则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加以核定;最后,年底奖金应当直接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如此,方能实现考核结果与最终薪资的合理化,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好先期预测。
(二)考核的结果作为人员变动的根本依据
正如前面所言,考核并不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而是通过考核的方式对企业未来包括人事问题等在内的诸多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实现企业的合理、有序的发展。因此,考核的结果往往成为企业内部人事问题的重要参考。在这里,建议采用图1的矩阵从能力潜力和业绩两方面确定人员(7大类)是否变动。换言之,明确地包括诸如领导能力、智力等特有品质是指能力潜力,而基于业绩考核得分则是指员工的业绩。
图 1人员变动矩阵
综上可述,考核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运行的动力之一,因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推进具有重大意义。通过业绩考核,企业可以实现人力和现有的职责/任务的评估,并相应的找出潜力员工并着重培养,从而为企业未来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人员方面的配置。毋庸置疑,考核并非为考核而考核,乃是为了使得员工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业绩而施行的。因此,考核的结果还需要注重企业员工的满意程度。总之,正确的履行考核职能一方面依靠一套完整的体制,另一方面还需要整个企业员工关于考核观念的整体性认同。最终,完整的考核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曙明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刚,李志祥.现代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比较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9).
[3]黄立.浅谈如何建立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J].北京物资物流,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