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四季而言,总是独爱秋的。
某日的清晨,惊觉脚下竟已有了属于秋天的第一片落叶,才发觉夏天在渐渐消失的蝉鸣声中稍稍溜走,秋天,便在不慌不忙之中,闪入人们的生活,夏日的酷热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秋便替夏统治人间。
与四季相比,秋是一个特点鲜明的季节。与春相比,它不那么绚丽,与夏相比,它显得又不是那么热情,而与冬相比,它又多了一份温婉。秋的个性是内敛的,永远不会让你觉得它是张牙舞爪地在向你宣示着它的到来,它总会一点一点潜入你的生活,一丝一丝调拨你的心弦,你便一寸一寸沉沦在秋的怀抱。秋天的景色,与春夏相比,总显得荒凉单调些。那树木,失去了守护它的树叶,就那么光秃秃的站立在萧瑟的秋风里,像个瘦骨嶙峋的七旬老人,曾经绿油油的草地,也在秋风到来之际,悄悄换了秋装,变成一堆枯草。熟悉的蟋蟀蛐蛐的歌声,遥远的仿佛像是20世纪的故事,它们的歌声也渐渐湮灭在秋风悲鸣中,花朵似乎也在秋的肃杀之境中懒惰了起来,豪不在意平日里的争奇斗艳,只剩菊花挺立在秋风里……秋日的一切,都令人感到荒凉与颓废。欧阳修在《秋声赋》里写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蘢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秋天带给人的心境,仿佛永远都那么寂寥,人们或是还在感叹盛夏的热情,或是沉浸在悲叹秋之萧瑟中不能自拔,惜春而悲秋,好像是千百年来世人达成的约定。
而我,是从心里热爱秋天的,不仅是由于自己在秋天来到人世,更是觉得秋天总能带给我无尽的遐想和诗意。喜欢一个人走在秋日的小路上,路上总会铺满一层又一层青黄相间的落叶,走在上面,能听到一阵脆脆的声音,这片树叶,它若有生命,该有着多么曲折的故事啊,夏日里它高高悬于树梢凌视一切,而转眼却在秋风里跌入土地而“零落成泥碾作尘”了,树的叶终究还是成了根的肥料,这何尝又不是一种轮回呢。
秋日的夜,最为静谧,让人觉得有那么一丝丝安详。仰头而望,是大片大片眨着眼睛的星,四周被黑夜笼罩,在秋风的安抚下会觉得燥热的心也逐渐趋于安静。记得小时候,总会捧一碗温热的小米粥,就坐在傍晚的院子里,享受着秋日带来的安静。后来,读了诗人杜牧的一首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初读,就在心里泛起一阵涟漪,数百年前的宫女们结束了一天的劳动,在夜凉如水的晚上,举着手中的扇子,轻轻扑着飞舞的萤火虫,累了便坐在台阶上,看看牵牛织女星,静静诉说着自己的心事,也遥想着属于自己的幸福。虽然与她们相差几百年的时空,但一闭起眼,她们便活在了我的脑海里,人们对追求安逸和幸福的情怀总是不变的,喜欢这首小诗,无论何时,秋天总有自己独到的乐趣。
秋天,在我心里也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如王勃吟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绩叹道:“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维赞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苏轼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而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意境颇丰,这些诗句的出现大抵是得益于秋日独特之景了。我总觉得秋日的诗意又多来源于分离,正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千百年来,无数的游子在秋风里思念着远方,魂牵梦绕,寝食难安,而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回家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奢念,只能依靠缓缓的车马,跨越万水千山,将寄托乡情的书信送达到远方,秋风还在缠缠绵绵的刮,秋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听了一夜的梧桐细雨,思念着远方家人的书信要何年何月才能送达。每每想至此,便想起来那个将书信折了又拆的诗人,张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细细想来,只觉心酸。秋天的到来总能让人感慨良多,好似被悲伤之情所笼罩,人人都成了那多愁善感的人儿林黛玉,而我也是如此。秋天一到,便意味着开学,又要返回学校,虽距离不远,但只能按月回家,每到秋天,总觉得自己也被那浓浓的本应属于古人的思乡之情所笼罩,自己也成了他们的一员,感伤之情油然而生。古往今来,人们的情感总是心意相通的,秋天注定分离,而分离之后,又何必不是一种成长呢?
秋天是沉默的,是内敛的,我喜欢秋天的性情,更喜欢像秋天一样的人,在不管经历了怎样繁华之后都能以安静和沉寂去面对,秋天是严肃的,它用荒芜了的风景让人们看清繁华落幕后的苍凉,就当是提醒人们惜春了吧。秋天的空气中好像能嗅到死亡的气息,秋风悲鸣中,又夹杂着多少落叶残花的不甘的呐喊,而生命的终结,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开始,生命的轮回和交替,在秋日里慢慢开始,又慢慢终结,亦让我懂得了生命的延续和生命的神圣。
张晓风在她的散文中写道:“我并非不醉心春天的温柔,我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生命应该严肃,应该成熟,应该神圣,就像秋天所给我们的一样——然而,谁懂得呢?谁知道呢?谁去欣赏深度呢?”诚如她所言,我们读懂了秋,便读懂了人生,秋天,我心里的一支歌,我愿意永远把你吟唱!
某日的清晨,惊觉脚下竟已有了属于秋天的第一片落叶,才发觉夏天在渐渐消失的蝉鸣声中稍稍溜走,秋天,便在不慌不忙之中,闪入人们的生活,夏日的酷热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秋便替夏统治人间。
与四季相比,秋是一个特点鲜明的季节。与春相比,它不那么绚丽,与夏相比,它显得又不是那么热情,而与冬相比,它又多了一份温婉。秋的个性是内敛的,永远不会让你觉得它是张牙舞爪地在向你宣示着它的到来,它总会一点一点潜入你的生活,一丝一丝调拨你的心弦,你便一寸一寸沉沦在秋的怀抱。秋天的景色,与春夏相比,总显得荒凉单调些。那树木,失去了守护它的树叶,就那么光秃秃的站立在萧瑟的秋风里,像个瘦骨嶙峋的七旬老人,曾经绿油油的草地,也在秋风到来之际,悄悄换了秋装,变成一堆枯草。熟悉的蟋蟀蛐蛐的歌声,遥远的仿佛像是20世纪的故事,它们的歌声也渐渐湮灭在秋风悲鸣中,花朵似乎也在秋的肃杀之境中懒惰了起来,豪不在意平日里的争奇斗艳,只剩菊花挺立在秋风里……秋日的一切,都令人感到荒凉与颓废。欧阳修在《秋声赋》里写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蘢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秋天带给人的心境,仿佛永远都那么寂寥,人们或是还在感叹盛夏的热情,或是沉浸在悲叹秋之萧瑟中不能自拔,惜春而悲秋,好像是千百年来世人达成的约定。
而我,是从心里热爱秋天的,不仅是由于自己在秋天来到人世,更是觉得秋天总能带给我无尽的遐想和诗意。喜欢一个人走在秋日的小路上,路上总会铺满一层又一层青黄相间的落叶,走在上面,能听到一阵脆脆的声音,这片树叶,它若有生命,该有着多么曲折的故事啊,夏日里它高高悬于树梢凌视一切,而转眼却在秋风里跌入土地而“零落成泥碾作尘”了,树的叶终究还是成了根的肥料,这何尝又不是一种轮回呢。
秋日的夜,最为静谧,让人觉得有那么一丝丝安详。仰头而望,是大片大片眨着眼睛的星,四周被黑夜笼罩,在秋风的安抚下会觉得燥热的心也逐渐趋于安静。记得小时候,总会捧一碗温热的小米粥,就坐在傍晚的院子里,享受着秋日带来的安静。后来,读了诗人杜牧的一首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初读,就在心里泛起一阵涟漪,数百年前的宫女们结束了一天的劳动,在夜凉如水的晚上,举着手中的扇子,轻轻扑着飞舞的萤火虫,累了便坐在台阶上,看看牵牛织女星,静静诉说着自己的心事,也遥想着属于自己的幸福。虽然与她们相差几百年的时空,但一闭起眼,她们便活在了我的脑海里,人们对追求安逸和幸福的情怀总是不变的,喜欢这首小诗,无论何时,秋天总有自己独到的乐趣。
秋天,在我心里也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如王勃吟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绩叹道:“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维赞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苏轼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而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意境颇丰,这些诗句的出现大抵是得益于秋日独特之景了。我总觉得秋日的诗意又多来源于分离,正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千百年来,无数的游子在秋风里思念着远方,魂牵梦绕,寝食难安,而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回家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奢念,只能依靠缓缓的车马,跨越万水千山,将寄托乡情的书信送达到远方,秋风还在缠缠绵绵的刮,秋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听了一夜的梧桐细雨,思念着远方家人的书信要何年何月才能送达。每每想至此,便想起来那个将书信折了又拆的诗人,张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细细想来,只觉心酸。秋天的到来总能让人感慨良多,好似被悲伤之情所笼罩,人人都成了那多愁善感的人儿林黛玉,而我也是如此。秋天一到,便意味着开学,又要返回学校,虽距离不远,但只能按月回家,每到秋天,总觉得自己也被那浓浓的本应属于古人的思乡之情所笼罩,自己也成了他们的一员,感伤之情油然而生。古往今来,人们的情感总是心意相通的,秋天注定分离,而分离之后,又何必不是一种成长呢?
秋天是沉默的,是内敛的,我喜欢秋天的性情,更喜欢像秋天一样的人,在不管经历了怎样繁华之后都能以安静和沉寂去面对,秋天是严肃的,它用荒芜了的风景让人们看清繁华落幕后的苍凉,就当是提醒人们惜春了吧。秋天的空气中好像能嗅到死亡的气息,秋风悲鸣中,又夹杂着多少落叶残花的不甘的呐喊,而生命的终结,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开始,生命的轮回和交替,在秋日里慢慢开始,又慢慢终结,亦让我懂得了生命的延续和生命的神圣。
张晓风在她的散文中写道:“我并非不醉心春天的温柔,我并非不向往夏天的炽热。只是生命应该严肃,应该成熟,应该神圣,就像秋天所给我们的一样——然而,谁懂得呢?谁知道呢?谁去欣赏深度呢?”诚如她所言,我们读懂了秋,便读懂了人生,秋天,我心里的一支歌,我愿意永远把你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