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机抽样行知学院若干在校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认知心理,及认知偏差下的行为表现,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认知心理、行为选择存在差异;贷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细节总体了解程度偏低;不同认知心理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心态及人生规划。通常学生对助学贷款认知越清晰,其生活规划越有条理,同时会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愈战愈勇。与之相对的是,学生对助学贷款认知越含糊,其对明日以及未来的生活会有更多的疑虑与担心,往往过多地考虑了影响日常学习的方方面面,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助学贷款;认知心理
一、调查背景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是加大对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贷款上学成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新常态。它为我国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科教兴国战略等国家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学生是极富时代特征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态度与行为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大学生对助学贷款的认知心理和了解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助学贷款的行为选择。本课题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从学生群体出发,对大学生对助学贷款认知心理展开调查,了解行知学院当前实施的助学贷款政策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助和影响。
二、调查目的与意义
(一)学生方面
1、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以及与申请和没申请助学贷款同学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访谈,帮助学生更为具体的认识了解助学贷款及其申请流程和相应的国家政策,从中了解申请或不申请助学贷款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帮助与影响。使助学贷款不再是抽象的一无所知的一个专有名词。2、对于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学生而言,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同学对自己的时间规划更为合理,工作安排更为明细化。
(二)学校方面
1、通过对大学生对助学贷款认知心理的调查,发现对于学校而言,这一措施既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又能更好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成效与社会声誉。2、经过调查发现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可以使学校更合理、规范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勤工助学工作。
三、调查情况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统计数据显示,66.9 %的人来自乡镇农村,他们的每月生活费主要集中在900元以内,以600元以下居多。33.1%则来自城市,每月生活费大致在900-1200之间,少数会超过1200元。而且调查人群主要以乡镇农村学生居多,数据能更加客观的反应现实状况。
(二)对助学贷款的了解程度及了解途径
大学生对助学贷款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很高,接近80%的学生处于不清楚或是大概基本了解的程度。但是了解助学贷款的途径较多,充分利用现在发达的互联网和身边不可或缺的人际关系。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了解助学贷款相对单一形式更为全面到位。
(三)选择申请或不申请助学贷款的原因
选择申请或不申请助学贷款的原因存在一定的反向关系。但是可以发现其中考虑最多的是家庭实际的经济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出于跟风身边的同学或是怕身边同学对自己有看法而申请或者不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他们不能好好利用助学贷款,平时的行为习惯没有做到该节俭的节俭;或是不申请的学生不能得到必要的帮助,使其在学习期间要考虑学费或生活费问题,从而不能专心学习、好好享受大学生活。
(四)助学贷款对学生的帮助很大
调查发现助学贷款大部分学生用于学费和生活费,并且对这类群体的帮助很大:既能帮助解决学费的压力,有能更好更合理的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时间。
(五)了解助学贷款期间发现存在的一些不足
1.贷款手续繁琐,需要的资料多;2.贷款名额有限,贷款额度有限;3.贷款条件苛刻,贷款利率太高,免息时间短。
四、数据分析与总结
认知心理、态度和行为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根据心理与行为科学的观点,认知心理对态度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知心理影响态度,态度与行为又有极大的相关性。
(一)高校贷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心理会影响他们对助学贷款政策的态度看法和行为选择。
1、申请:
(1)最直接的好处是不用过多担心学费问题,可以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个体学习的心态,激发其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但是需要承担毕业后还款的压力。
2、不申请:
在没有申请助学贷款的情况下,又迫于家里经济条件较为艰巨的实况。很多大学生会选择校外兼职。以此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不能专心于学业。但是未申请的这部分同学不必承担毕业后一定时间内还款的压力。
(二)对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心理会影响他们使用助学贷款政策时的行为选择和生活规划。
一般来说,学生助学贷款主要用于学费和生活费,以此来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压力。此外,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个体对助学贷款认知心理存在一定的规律:
通常学生对助学贷款认知越清晰,其生活规划越有条理,同时会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愈战愈勇。与之相对的是,学生对助学贷款认知越含糊,其对明日以及未来的生活会有更多的疑虑与担心,往往过多地考虑了影响日常学习的方方面面,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
以我身边最熟悉的一名同学为例:他是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同时申请了助學贷款。在我访谈他时,他说:“在上学之前自己很认真地阅读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充分理清前因后果后终于成功地申请了助学贷款。助学贷款以及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減轻了我学费方面的顾虑和压力。因此自己不必过于担心家里的经济条件,能够更集中在大学的学习。除此以外,我会很享受每一个社团的活动,通过大大小小的比赛,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拓宽了自己的朋友圈。总之每天都阳光积极充满干劲。并且我自身充分合理地规划了各个阶段的努力目标,为毕业后的工作以及一定期限的还款义务做足了前期准备。”
(三)国内外助学贷款渠道的不同造成不同的认知心理
本次调查特意针对国内外助学贷款渠道进行研究学习,发现两者存在一定差异,同时这种差异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心理。国内:运行主体主要是国家财政局。通过财政补贴这一既有保障又极其稳定的方式开展助学贷款工作。而且大学就读期间享受零利息的优惠使很多人为之雀跃,申请的人群数量与日俱增。但是,国内的助学贷款具有平均主义的思维,主张一刀切,在此程度上又削弱了一些学生的斗志。
国外:运行主体一般是民间机构,如财团。相对于国内而言,国外的助学贷款手续比较繁琐、规则比较死板,而且实施主体是财团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经营状况,具有不稳定性。所以,这方面也大大减少了学生的申请意向。但是,国外一些公立学校实施不同级别的补助法,一些极其优秀的学生可享受学费全免的待遇,毕业后又无一定的还款金额限制,大大削弱了毕业后的压力。
五、结束语
通过对大学生对助学贷款的认知心理的调查,结合相关数据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得出上述几点结论。这有利于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更贴心的帮助,也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使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成为更有责任心、独立能力和自强不息的优秀人才。总而言之,大学生对助学贷款的不同认知心理造成了他们不同的行为选择,而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助学贷款对认知心理清晰的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作者简介:刘俐俐(1995.02-),女,汉族,浙江丽水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专业:会计;
叶梦琳(1996.03-),女,汉族,浙江丽水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专业:会计。
【关键词】:大学生;助学贷款;认知心理
一、调查背景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是加大对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贷款上学成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新常态。它为我国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科教兴国战略等国家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学生是极富时代特征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态度与行为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大学生对助学贷款的认知心理和了解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助学贷款的行为选择。本课题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从学生群体出发,对大学生对助学贷款认知心理展开调查,了解行知学院当前实施的助学贷款政策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助和影响。
二、调查目的与意义
(一)学生方面
1、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以及与申请和没申请助学贷款同学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访谈,帮助学生更为具体的认识了解助学贷款及其申请流程和相应的国家政策,从中了解申请或不申请助学贷款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帮助与影响。使助学贷款不再是抽象的一无所知的一个专有名词。2、对于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学生而言,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同学对自己的时间规划更为合理,工作安排更为明细化。
(二)学校方面
1、通过对大学生对助学贷款认知心理的调查,发现对于学校而言,这一措施既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又能更好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成效与社会声誉。2、经过调查发现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可以使学校更合理、规范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勤工助学工作。
三、调查情况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统计数据显示,66.9 %的人来自乡镇农村,他们的每月生活费主要集中在900元以内,以600元以下居多。33.1%则来自城市,每月生活费大致在900-1200之间,少数会超过1200元。而且调查人群主要以乡镇农村学生居多,数据能更加客观的反应现实状况。
(二)对助学贷款的了解程度及了解途径
大学生对助学贷款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很高,接近80%的学生处于不清楚或是大概基本了解的程度。但是了解助学贷款的途径较多,充分利用现在发达的互联网和身边不可或缺的人际关系。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了解助学贷款相对单一形式更为全面到位。
(三)选择申请或不申请助学贷款的原因
选择申请或不申请助学贷款的原因存在一定的反向关系。但是可以发现其中考虑最多的是家庭实际的经济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出于跟风身边的同学或是怕身边同学对自己有看法而申请或者不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他们不能好好利用助学贷款,平时的行为习惯没有做到该节俭的节俭;或是不申请的学生不能得到必要的帮助,使其在学习期间要考虑学费或生活费问题,从而不能专心学习、好好享受大学生活。
(四)助学贷款对学生的帮助很大
调查发现助学贷款大部分学生用于学费和生活费,并且对这类群体的帮助很大:既能帮助解决学费的压力,有能更好更合理的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时间。
(五)了解助学贷款期间发现存在的一些不足
1.贷款手续繁琐,需要的资料多;2.贷款名额有限,贷款额度有限;3.贷款条件苛刻,贷款利率太高,免息时间短。
四、数据分析与总结
认知心理、态度和行为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根据心理与行为科学的观点,认知心理对态度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知心理影响态度,态度与行为又有极大的相关性。
(一)高校贷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心理会影响他们对助学贷款政策的态度看法和行为选择。
1、申请:
(1)最直接的好处是不用过多担心学费问题,可以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个体学习的心态,激发其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但是需要承担毕业后还款的压力。
2、不申请:
在没有申请助学贷款的情况下,又迫于家里经济条件较为艰巨的实况。很多大学生会选择校外兼职。以此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不能专心于学业。但是未申请的这部分同学不必承担毕业后一定时间内还款的压力。
(二)对助学贷款政策的认知心理会影响他们使用助学贷款政策时的行为选择和生活规划。
一般来说,学生助学贷款主要用于学费和生活费,以此来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压力。此外,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个体对助学贷款认知心理存在一定的规律:
通常学生对助学贷款认知越清晰,其生活规划越有条理,同时会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愈战愈勇。与之相对的是,学生对助学贷款认知越含糊,其对明日以及未来的生活会有更多的疑虑与担心,往往过多地考虑了影响日常学习的方方面面,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
以我身边最熟悉的一名同学为例:他是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同时申请了助學贷款。在我访谈他时,他说:“在上学之前自己很认真地阅读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充分理清前因后果后终于成功地申请了助学贷款。助学贷款以及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減轻了我学费方面的顾虑和压力。因此自己不必过于担心家里的经济条件,能够更集中在大学的学习。除此以外,我会很享受每一个社团的活动,通过大大小小的比赛,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拓宽了自己的朋友圈。总之每天都阳光积极充满干劲。并且我自身充分合理地规划了各个阶段的努力目标,为毕业后的工作以及一定期限的还款义务做足了前期准备。”
(三)国内外助学贷款渠道的不同造成不同的认知心理
本次调查特意针对国内外助学贷款渠道进行研究学习,发现两者存在一定差异,同时这种差异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心理。国内:运行主体主要是国家财政局。通过财政补贴这一既有保障又极其稳定的方式开展助学贷款工作。而且大学就读期间享受零利息的优惠使很多人为之雀跃,申请的人群数量与日俱增。但是,国内的助学贷款具有平均主义的思维,主张一刀切,在此程度上又削弱了一些学生的斗志。
国外:运行主体一般是民间机构,如财团。相对于国内而言,国外的助学贷款手续比较繁琐、规则比较死板,而且实施主体是财团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经营状况,具有不稳定性。所以,这方面也大大减少了学生的申请意向。但是,国外一些公立学校实施不同级别的补助法,一些极其优秀的学生可享受学费全免的待遇,毕业后又无一定的还款金额限制,大大削弱了毕业后的压力。
五、结束语
通过对大学生对助学贷款的认知心理的调查,结合相关数据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得出上述几点结论。这有利于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更贴心的帮助,也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使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成为更有责任心、独立能力和自强不息的优秀人才。总而言之,大学生对助学贷款的不同认知心理造成了他们不同的行为选择,而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助学贷款对认知心理清晰的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作者简介:刘俐俐(1995.02-),女,汉族,浙江丽水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专业:会计;
叶梦琳(1996.03-),女,汉族,浙江丽水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专业: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