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经上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自古以来,尘世凡人,香客雅士对“焚香”有着最独到的领会与最深切的需求,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地处晋冀咽喉之处的娘子关。历史上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古朴的边塞文化使这里手工制香业一度发达旺盛,但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一行业已濒临绝迹,经多方探访,终于打听到在古镇深处还有一处在困境中艰难苦守的制香作坊,为了近距离了解制香这门传承悠久的古老技艺,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踏上了探寻之路。
心如明镜杳涌动
闻名的“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下,是一座有着800多户人家的千年古村落。入村来到下道街一户王姓院落,古朴的石砌房屋显示着山村人家的风韵,我们今天要寻访的对象,是现在依然独自从事手工制香的段玉萍。
晨光轻轻地透进来,一大早段玉萍就开始劳作,我刚进门,就看到了她在和着制香的面,看起来文静的玉萍力气真不小,一手拎起一个大桶来就开始配料。香面的原料是榆面和木粉,先要将原料筛一筛,除去杂质,按二比一的比例配好,然后放进长方形的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开水进行搅拌。玉萍说面要尽量的和熟和黏,将来做香时,才能保证不断条而且有力度。
调和好香面后,开始进行制香的关键工序——挤条。这是在一间古旧的手工作坊中进行的,如果不是屋子中间的铁筒和千斤顶,真会让人感觉像是瞬间穿越回了古代。
开始做香前,玉萍轻轻地用盆水净手,她说香是佛前供奉之物,制作时也要心怀圣洁和虔诚,要洗去内心的杂念,一尘不染,心如明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佛香的质量。玉萍现在做香用的是近几年新买的电动制香机,只见她把和好的香面倒入压香机中,装填、封箱、支好千斤顶,开动电源,机器就会运用液压原理向香筒施压。香筒的下端安装着一个用气门嘴作的出香孔,正好是香条一般粗细,施压时,香面就会从小孔中挤出来。随着一根根香的“涌”出,玉萍灵巧的双手柔柔地接下,像小心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挤出的香条顺着她的指尖,均匀地一层层盘在转动的铁筒上。令人惊奇的是,转动之间,玉萍盘条的速度和挤条保持着惊人一致,像是程序设定好的一样。成型的香呈均匀的线条状,一条条香顺滑的程度,无声地考验着制作者的坚毅与耐性。
制香间隙,玉萍告诉我,过去做香时机械的这一部分是手工操作的,用的类似饴铬床的圆形长挤香筒,压杆是两米长的木杆。把和好的香面装进香筒,一个人施压、另一个人手工将压出的香摆盘,既费体力效率又低,再加上又是在粉尘环境中工作,难以顺应时代需要从而逐渐消失,这也在情理当中。相比手工制香,现在的电动制香机利用电动泵可以将香面均匀地打进千斤顶施压,压力平稳、出香均匀,产品外形好,更具卖相。
阳光纯净香扑鼻
每天上午,玉萍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做二十斤面的香,看起来满满的两个大桶的面,在她精巧的手中,不一会就变成了香板上粗细均称、光滑无痕的佛香。只见她在铺满香条的几十块香板上,快速地用刀划成十支一排,再根据各种香的不同长度从中间断开,有节奏的动作充满了韵律,就像在淡黄色的佛香间舞蹈,无声地演绎着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劳动之美。
接着,将进行制香最为关键的“晒干”步骤,盛夏的小院里,日头毒辣地暴晒着大地,看着工作人员忙碌地将一块块晾香板摆满了这石头小院,晾晒过程相当重要,只能在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时进行,千万不能选在阴雨天!如果遇上不好的天气,需要停工,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难捱的暴晒毒日头,却是玉萍的晒香好时机。晾晒时间也不能过长,只要七成干就行了,室外晒好的香,还需要在屋子里经过两到三天的阴干,这时候,收藏了太行山最纯净的阳光,蕴含着黄土高原最单纯的香氛的佛香就制成了,在晒香房内,瞬间感觉香气扑鼻,令人心旷神怡,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佛香传递的百姓虔诚的信仰。
娘子关地下是华北最大的溶岩群,水量充沛,山谷开阔,蕴含了丰富的水力资源,早有古人利用流水推动水轮旋转的原理,发明了替代畜力、人力作为动力的水磨。同时,当地山上生长一种叫“忽律圪针”(野皂荚)的植物,磨碎的粉沫非常适合制香,这样就产生了娘子关一带具有相当长历史的贡香制作产业。近年里,绵河上游拦河修坝,以及电动磨面机械的发展,还有政府严格地封山禁牧,使得娘子关地区的许多水磨都难以运行,传统的制香产业这项当地农民赖以掙钱养家的活计发展也越来越艰难,不久的将来,说不定就会成为历史记忆了。
青烟袅袅香飘飘
香条晒干后,最后一道程序是捆扎。一般是每捆10排,每排10支,用细绳扎好,一头包上红纸。一板香捆扎完后,玉萍特意为我点燃了几支香,果然如她所说,这种半手工制出的香不断头,不缺火,沉浸在这青烟袅袅、异香脉脉中,我于这烟雾里瞬间生出一种气定神闲的感觉。
说起这二十年来执着地坚守着这古老的产业,玉萍也是感慨万千。玉萍嫁来娘子关后,因为公公婆婆以做香为业,玉萍也跟着学习,从此与制香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村内家家户户几乎都做香,村里还有个规模较大的专制卫生香的厂子,这些年,做香的家庭越来越少了,到现在,一年四季都坚持做香的作坊仅剩玉萍这唯一的一家。
在困境中艰守,玉萍也显出一丝无奈,一把香现在的售价是五毛五,一天能做侣0把,除去阴雨天,一年能做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8个月,每月的平均收入只有干元上下。再加上原料的稀缺,价格上涨不算,还需要从远处进货,老公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们也都上学,每次来了原料,五十斤一包的木粉都是玉萍柔弱的肩膀扛回来的,邻居的媳妇们来串门时,人家都打扮的光鲜亮丽,而自己却总是在烟尘中生活,经常是除了眼睛全身都是灰。到冬天时,天寒地冻手还得露在外面,带着手套难以掌握挤条时的力度、光洁度和圆滑度,每每满手开裂。好多时候她都不再想做香了,但想到一旦停下来,客人流失后就很难再回来,玉萍还是倔强地坚持了下来,而且,凭着做香的手艺,苦苦地支撑着这个家庭。因为玉萍做香的时间长了,而且包装精美,价格低廉,方圆百十里的客户都知道,上门购买者也很多。正说话间,有邻近庙宇的中年大哥来买香,原来那里要过庙会,玉萍制作的香年年在庙会上都供不应求。说到这里,玉萍的脸上绽出了满意的笑容。
既然要坚持,玉萍也在想办法,一是在香的品种上进行创新,她一直在试制一种点着后能烧出字的“莲花香”,每根“莲花香”都由细长的黄香包裹着一根略粗白色的香组成。点燃后,白香的香灰不落,随着外围黄香香灰向外展开,白色字迹逐渐在白香香灰里显现,燃着的香就像盛开的莲花,而香上的字一般都写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等吉祥话,需要写什么字,客户可以订制。再一个就是依托娘子关旅游名村的优势,旅游旺季时可以开设一个体验式的制香作坊,让游客体验古老手艺的同时,感受古老香文化的魅力和内涵。玉萍对制香前景充满憧憬,也在此祝愿坚强的玉萍能梦想成真,祝愿这古老的行业能代代相传,香飘太行!
心如明镜杳涌动
闻名的“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下,是一座有着800多户人家的千年古村落。入村来到下道街一户王姓院落,古朴的石砌房屋显示着山村人家的风韵,我们今天要寻访的对象,是现在依然独自从事手工制香的段玉萍。
晨光轻轻地透进来,一大早段玉萍就开始劳作,我刚进门,就看到了她在和着制香的面,看起来文静的玉萍力气真不小,一手拎起一个大桶来就开始配料。香面的原料是榆面和木粉,先要将原料筛一筛,除去杂质,按二比一的比例配好,然后放进长方形的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开水进行搅拌。玉萍说面要尽量的和熟和黏,将来做香时,才能保证不断条而且有力度。
调和好香面后,开始进行制香的关键工序——挤条。这是在一间古旧的手工作坊中进行的,如果不是屋子中间的铁筒和千斤顶,真会让人感觉像是瞬间穿越回了古代。
开始做香前,玉萍轻轻地用盆水净手,她说香是佛前供奉之物,制作时也要心怀圣洁和虔诚,要洗去内心的杂念,一尘不染,心如明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佛香的质量。玉萍现在做香用的是近几年新买的电动制香机,只见她把和好的香面倒入压香机中,装填、封箱、支好千斤顶,开动电源,机器就会运用液压原理向香筒施压。香筒的下端安装着一个用气门嘴作的出香孔,正好是香条一般粗细,施压时,香面就会从小孔中挤出来。随着一根根香的“涌”出,玉萍灵巧的双手柔柔地接下,像小心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挤出的香条顺着她的指尖,均匀地一层层盘在转动的铁筒上。令人惊奇的是,转动之间,玉萍盘条的速度和挤条保持着惊人一致,像是程序设定好的一样。成型的香呈均匀的线条状,一条条香顺滑的程度,无声地考验着制作者的坚毅与耐性。
制香间隙,玉萍告诉我,过去做香时机械的这一部分是手工操作的,用的类似饴铬床的圆形长挤香筒,压杆是两米长的木杆。把和好的香面装进香筒,一个人施压、另一个人手工将压出的香摆盘,既费体力效率又低,再加上又是在粉尘环境中工作,难以顺应时代需要从而逐渐消失,这也在情理当中。相比手工制香,现在的电动制香机利用电动泵可以将香面均匀地打进千斤顶施压,压力平稳、出香均匀,产品外形好,更具卖相。
阳光纯净香扑鼻
每天上午,玉萍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做二十斤面的香,看起来满满的两个大桶的面,在她精巧的手中,不一会就变成了香板上粗细均称、光滑无痕的佛香。只见她在铺满香条的几十块香板上,快速地用刀划成十支一排,再根据各种香的不同长度从中间断开,有节奏的动作充满了韵律,就像在淡黄色的佛香间舞蹈,无声地演绎着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劳动之美。
接着,将进行制香最为关键的“晒干”步骤,盛夏的小院里,日头毒辣地暴晒着大地,看着工作人员忙碌地将一块块晾香板摆满了这石头小院,晾晒过程相当重要,只能在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时进行,千万不能选在阴雨天!如果遇上不好的天气,需要停工,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难捱的暴晒毒日头,却是玉萍的晒香好时机。晾晒时间也不能过长,只要七成干就行了,室外晒好的香,还需要在屋子里经过两到三天的阴干,这时候,收藏了太行山最纯净的阳光,蕴含着黄土高原最单纯的香氛的佛香就制成了,在晒香房内,瞬间感觉香气扑鼻,令人心旷神怡,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佛香传递的百姓虔诚的信仰。
娘子关地下是华北最大的溶岩群,水量充沛,山谷开阔,蕴含了丰富的水力资源,早有古人利用流水推动水轮旋转的原理,发明了替代畜力、人力作为动力的水磨。同时,当地山上生长一种叫“忽律圪针”(野皂荚)的植物,磨碎的粉沫非常适合制香,这样就产生了娘子关一带具有相当长历史的贡香制作产业。近年里,绵河上游拦河修坝,以及电动磨面机械的发展,还有政府严格地封山禁牧,使得娘子关地区的许多水磨都难以运行,传统的制香产业这项当地农民赖以掙钱养家的活计发展也越来越艰难,不久的将来,说不定就会成为历史记忆了。
青烟袅袅香飘飘
香条晒干后,最后一道程序是捆扎。一般是每捆10排,每排10支,用细绳扎好,一头包上红纸。一板香捆扎完后,玉萍特意为我点燃了几支香,果然如她所说,这种半手工制出的香不断头,不缺火,沉浸在这青烟袅袅、异香脉脉中,我于这烟雾里瞬间生出一种气定神闲的感觉。
说起这二十年来执着地坚守着这古老的产业,玉萍也是感慨万千。玉萍嫁来娘子关后,因为公公婆婆以做香为业,玉萍也跟着学习,从此与制香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村内家家户户几乎都做香,村里还有个规模较大的专制卫生香的厂子,这些年,做香的家庭越来越少了,到现在,一年四季都坚持做香的作坊仅剩玉萍这唯一的一家。
在困境中艰守,玉萍也显出一丝无奈,一把香现在的售价是五毛五,一天能做侣0把,除去阴雨天,一年能做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8个月,每月的平均收入只有干元上下。再加上原料的稀缺,价格上涨不算,还需要从远处进货,老公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们也都上学,每次来了原料,五十斤一包的木粉都是玉萍柔弱的肩膀扛回来的,邻居的媳妇们来串门时,人家都打扮的光鲜亮丽,而自己却总是在烟尘中生活,经常是除了眼睛全身都是灰。到冬天时,天寒地冻手还得露在外面,带着手套难以掌握挤条时的力度、光洁度和圆滑度,每每满手开裂。好多时候她都不再想做香了,但想到一旦停下来,客人流失后就很难再回来,玉萍还是倔强地坚持了下来,而且,凭着做香的手艺,苦苦地支撑着这个家庭。因为玉萍做香的时间长了,而且包装精美,价格低廉,方圆百十里的客户都知道,上门购买者也很多。正说话间,有邻近庙宇的中年大哥来买香,原来那里要过庙会,玉萍制作的香年年在庙会上都供不应求。说到这里,玉萍的脸上绽出了满意的笑容。
既然要坚持,玉萍也在想办法,一是在香的品种上进行创新,她一直在试制一种点着后能烧出字的“莲花香”,每根“莲花香”都由细长的黄香包裹着一根略粗白色的香组成。点燃后,白香的香灰不落,随着外围黄香香灰向外展开,白色字迹逐渐在白香香灰里显现,燃着的香就像盛开的莲花,而香上的字一般都写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等吉祥话,需要写什么字,客户可以订制。再一个就是依托娘子关旅游名村的优势,旅游旺季时可以开设一个体验式的制香作坊,让游客体验古老手艺的同时,感受古老香文化的魅力和内涵。玉萍对制香前景充满憧憬,也在此祝愿坚强的玉萍能梦想成真,祝愿这古老的行业能代代相传,香飘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