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流香,长城下的手工制香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Wi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经上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自古以来,尘世凡人,香客雅士对“焚香”有着最独到的领会与最深切的需求,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地处晋冀咽喉之处的娘子关。历史上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古朴的边塞文化使这里手工制香业一度发达旺盛,但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一行业已濒临绝迹,经多方探访,终于打听到在古镇深处还有一处在困境中艰难苦守的制香作坊,为了近距离了解制香这门传承悠久的古老技艺,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踏上了探寻之路。
  心如明镜杳涌动
  闻名的“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下,是一座有着800多户人家的千年古村落。入村来到下道街一户王姓院落,古朴的石砌房屋显示着山村人家的风韵,我们今天要寻访的对象,是现在依然独自从事手工制香的段玉萍。
  晨光轻轻地透进来,一大早段玉萍就开始劳作,我刚进门,就看到了她在和着制香的面,看起来文静的玉萍力气真不小,一手拎起一个大桶来就开始配料。香面的原料是榆面和木粉,先要将原料筛一筛,除去杂质,按二比一的比例配好,然后放进长方形的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开水进行搅拌。玉萍说面要尽量的和熟和黏,将来做香时,才能保证不断条而且有力度。
  调和好香面后,开始进行制香的关键工序——挤条。这是在一间古旧的手工作坊中进行的,如果不是屋子中间的铁筒和千斤顶,真会让人感觉像是瞬间穿越回了古代。
  开始做香前,玉萍轻轻地用盆水净手,她说香是佛前供奉之物,制作时也要心怀圣洁和虔诚,要洗去内心的杂念,一尘不染,心如明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佛香的质量。玉萍现在做香用的是近几年新买的电动制香机,只见她把和好的香面倒入压香机中,装填、封箱、支好千斤顶,开动电源,机器就会运用液压原理向香筒施压。香筒的下端安装着一个用气门嘴作的出香孔,正好是香条一般粗细,施压时,香面就会从小孔中挤出来。随着一根根香的“涌”出,玉萍灵巧的双手柔柔地接下,像小心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挤出的香条顺着她的指尖,均匀地一层层盘在转动的铁筒上。令人惊奇的是,转动之间,玉萍盘条的速度和挤条保持着惊人一致,像是程序设定好的一样。成型的香呈均匀的线条状,一条条香顺滑的程度,无声地考验着制作者的坚毅与耐性。
  制香间隙,玉萍告诉我,过去做香时机械的这一部分是手工操作的,用的类似饴铬床的圆形长挤香筒,压杆是两米长的木杆。把和好的香面装进香筒,一个人施压、另一个人手工将压出的香摆盘,既费体力效率又低,再加上又是在粉尘环境中工作,难以顺应时代需要从而逐渐消失,这也在情理当中。相比手工制香,现在的电动制香机利用电动泵可以将香面均匀地打进千斤顶施压,压力平稳、出香均匀,产品外形好,更具卖相。
  阳光纯净香扑鼻
  每天上午,玉萍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做二十斤面的香,看起来满满的两个大桶的面,在她精巧的手中,不一会就变成了香板上粗细均称、光滑无痕的佛香。只见她在铺满香条的几十块香板上,快速地用刀划成十支一排,再根据各种香的不同长度从中间断开,有节奏的动作充满了韵律,就像在淡黄色的佛香间舞蹈,无声地演绎着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劳动之美。
  接着,将进行制香最为关键的“晒干”步骤,盛夏的小院里,日头毒辣地暴晒着大地,看着工作人员忙碌地将一块块晾香板摆满了这石头小院,晾晒过程相当重要,只能在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时进行,千万不能选在阴雨天!如果遇上不好的天气,需要停工,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难捱的暴晒毒日头,却是玉萍的晒香好时机。晾晒时间也不能过长,只要七成干就行了,室外晒好的香,还需要在屋子里经过两到三天的阴干,这时候,收藏了太行山最纯净的阳光,蕴含着黄土高原最单纯的香氛的佛香就制成了,在晒香房内,瞬间感觉香气扑鼻,令人心旷神怡,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佛香传递的百姓虔诚的信仰。
  娘子关地下是华北最大的溶岩群,水量充沛,山谷开阔,蕴含了丰富的水力资源,早有古人利用流水推动水轮旋转的原理,发明了替代畜力、人力作为动力的水磨。同时,当地山上生长一种叫“忽律圪针”(野皂荚)的植物,磨碎的粉沫非常适合制香,这样就产生了娘子关一带具有相当长历史的贡香制作产业。近年里,绵河上游拦河修坝,以及电动磨面机械的发展,还有政府严格地封山禁牧,使得娘子关地区的许多水磨都难以运行,传统的制香产业这项当地农民赖以掙钱养家的活计发展也越来越艰难,不久的将来,说不定就会成为历史记忆了。
  青烟袅袅香飘飘
  香条晒干后,最后一道程序是捆扎。一般是每捆10排,每排10支,用细绳扎好,一头包上红纸。一板香捆扎完后,玉萍特意为我点燃了几支香,果然如她所说,这种半手工制出的香不断头,不缺火,沉浸在这青烟袅袅、异香脉脉中,我于这烟雾里瞬间生出一种气定神闲的感觉。
  说起这二十年来执着地坚守着这古老的产业,玉萍也是感慨万千。玉萍嫁来娘子关后,因为公公婆婆以做香为业,玉萍也跟着学习,从此与制香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村内家家户户几乎都做香,村里还有个规模较大的专制卫生香的厂子,这些年,做香的家庭越来越少了,到现在,一年四季都坚持做香的作坊仅剩玉萍这唯一的一家。
  在困境中艰守,玉萍也显出一丝无奈,一把香现在的售价是五毛五,一天能做侣0把,除去阴雨天,一年能做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8个月,每月的平均收入只有干元上下。再加上原料的稀缺,价格上涨不算,还需要从远处进货,老公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们也都上学,每次来了原料,五十斤一包的木粉都是玉萍柔弱的肩膀扛回来的,邻居的媳妇们来串门时,人家都打扮的光鲜亮丽,而自己却总是在烟尘中生活,经常是除了眼睛全身都是灰。到冬天时,天寒地冻手还得露在外面,带着手套难以掌握挤条时的力度、光洁度和圆滑度,每每满手开裂。好多时候她都不再想做香了,但想到一旦停下来,客人流失后就很难再回来,玉萍还是倔强地坚持了下来,而且,凭着做香的手艺,苦苦地支撑着这个家庭。因为玉萍做香的时间长了,而且包装精美,价格低廉,方圆百十里的客户都知道,上门购买者也很多。正说话间,有邻近庙宇的中年大哥来买香,原来那里要过庙会,玉萍制作的香年年在庙会上都供不应求。说到这里,玉萍的脸上绽出了满意的笑容。
  既然要坚持,玉萍也在想办法,一是在香的品种上进行创新,她一直在试制一种点着后能烧出字的“莲花香”,每根“莲花香”都由细长的黄香包裹着一根略粗白色的香组成。点燃后,白香的香灰不落,随着外围黄香香灰向外展开,白色字迹逐渐在白香香灰里显现,燃着的香就像盛开的莲花,而香上的字一般都写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等吉祥话,需要写什么字,客户可以订制。再一个就是依托娘子关旅游名村的优势,旅游旺季时可以开设一个体验式的制香作坊,让游客体验古老手艺的同时,感受古老香文化的魅力和内涵。玉萍对制香前景充满憧憬,也在此祝愿坚强的玉萍能梦想成真,祝愿这古老的行业能代代相传,香飘太行!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盛行礼教,礼节繁缛。其中令今人印象最深的跪拜礼,其来源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  在汉代以前没有凳椅,人们进食、议事和看书时,只在地上铺一块苇席或竹篾席子。人坐在席子上,称为“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当时,就连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只不过他们坐的席子比普通老百姓的好一些。  古代的“坐”与现代人完全不同。古人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后脚跟上
期刊
西江,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自广西梧州进入广东境内,流经封开县、郁南县,进入了德庆县境内。在此顺流东下,经广州、江门、直达香港、澳门。要溯江而上,也可抵桂、滇、黔。水量丰足的西江,为沿岸地区的农业灌溉、河运、发电等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湍急的水流也给沿岸居民带来灾难。古代的西江流域水患极为频繁,历史有记载,自宋太宗至道二年(997)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的895年间,德庆地区就发生过73次大水
期刊
神州茶饮博大精深,茶叶被西人誉为神奇的东方树叶。  在安徽,国人对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名茶耳熟能详,可在涇县,还有种神秘的“琴鱼茶”,自古贵为皇家贡品却鲜为人知。  小河鱼竟然能当茶叶泡着喝?岂不匪夷所思满嘴鱼腥?  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如今的泾县“琴鱼茶”珍稀到论两卖,  你说稀罕不稀罕?天地灵气孕琴鱼  在闻名遐迩的宣纸之乡泾县城外8公里处的开阔山谷间,有一泓山溪冲击而成的清澈深涧,
期刊
身体足有丈二高,瘦长身节不长毛,  下身穿条绿绸裤,头戴珍珠红绒帽。  ——谜底 :高粱  一束高粱秆能干什么?  在中国北方农村,高粱秸秆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村民们不是把秸稈当作牲畜饲料就是当作为柴火肥料,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柴火棍儿”,在河北手工艺人赵润生的手里,却能化腐朽为神奇,经过他匠心独运的巧妙制作,竟然变身成为一座座精美的微缩楼阁,一个个可爱的动物造型,这些充满乡土气息
期刊
农历八月十五处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所以称“八月节”,而在深圳的客家人称作“八月半”。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深圳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八月十五过中秋,但是,旧时的新安(深圳市的古称)和广东好些地方曾经有过八月十六“追月”的习俗。清代陈子厚的《岭南杂事钞》序“粤中好事
期刊
中国的酿酒业历史悠久,传说中夏朝的杜康是酿酒的祖师爷。中国酒里面,谷物酒占了大多数,但在西方,却以葡萄酒最为古老和普遍。据古希腊的神话传说:酒神狄俄尼索斯教會人们种葡萄、酿造葡萄酒,为了表示感谢,希腊人每年都要祭祀酒神——他们踩压葡萄,将其汁液发酵酿制葡萄酒,以祭祀酒神。这可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酿葡萄酒方法。  在千里之外,中国的新疆与欧洲一样,也是盛产葡萄的地方。这里的穆沙菜斯土制葡萄酒,酿制方法
期刊
采食山野果  在东北林区,人们还有采食山野果的习俗。森林中的山野果主要有山葡萄、山核桃、山丁子、山樱桃、山梨、山杏、稠李子、羊奶子、毛榛子、山茄子、面果、高粱果、托盘儿、蓝莓、雅格达(北国红豆)、软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野玫瑰等。每年的八九月份,山葡萄成熟了。采山人摘一个放进嘴里,品尝那无与媲美的甘甜和芳香。因为山葡萄长在山林中,长在大自然中,它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所以,比家植葡萄还好吃。
期刊
城隍,传说中的地方保护神,等级与管治范围都比起一般的乡村土地神大得多,所以古代一般县级以上城市才有城隍庙,但在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仕版村的城隍庙却位于仕版村内,实属少见。  仕版城隍庙是顺德著名神庙之一,与德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黄埔波罗庙并称“广东三大庙”。此城隍庙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一说始建于宋代),历经清顺治、嘉庆、道光、光绪,以及1984、1995多次重修、重建,今天我们看到的仕版城隍庙是198
期刊
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清袁景澜《咏月饼》  中秋节,每家每户都会在餐桌上放上各种月饼。现在的月饼馅料五花八门,包装复杂高档,价钱也贵得离谱。  原本亲情团圆的月饼,渐渐品尝不到淳朴的幸福味道。  可你还记得儿时用火炉慢烤而成的土月饼,金黄色的外表,上浮朴拙的图样,吃起来却是入口香甜,层层酥香,
期刊
在太行山深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桃林坪,  当地民风彪悍,崇武尚勇,数百年来,村子里流传着一种叫花脸社火的民俗。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前儿童,每当战鼓响起的时候,都会放下碗筷,脸上画上神秘的脸谱,拿起刀枪棍棒,走上街头舞玩起来,被称为“画在脸上的故事”。  战鼓搐动山村正月乐翻大。  咚!咚!咚咚咚,咚咚隆咚咚咚咚!  每逢有重大喜庆活动之时,在桃林坪,天刚蒙蒙亮,隆隆的战鼓就敲碎了宁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