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活动实践与探索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lz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审美鉴赏力的教育活动。近年来,为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幼儿园越来越重视美育对于幼儿终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但在落实《指南》的过程中老师们还有许多问题和困惑。针对这些问题和困惑,笔者带领来自北京市西城区不同园所的老师们进行了“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实践与探索”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做了很多尝试与调整,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与挑战。本文在与教师合作研究、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将教师们的实践智慧加以总结提炼,以期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帮助。
   问题与分析
  美术欣赏对于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老师们由于对自己的美术功底没有自信、对美术大师的作品缺乏深入的了解等原因,对于美术欣赏活动想上又不敢上;而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大多是被动地跟随着教师的引导去认识和欣赏大师的作品,缺乏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目前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内容单一:幼儿在欣赏中没有选择的余地
  就美术欣赏活动而言,可以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艺术作品,也包括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然而说到美术欣赏活动,我们往往只会想到大师的美术作品,并且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大多只会选择一位大师的一两幅作品。作品的風格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选择的空间。
  活动浓缩:观察欣赏与表达被高度浓缩在一
  节活动之中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一般会涉及作品介绍、观察欣赏和表达表现等几个主要环节。也就是说,幼儿从了解作品到观察欣赏,再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表现对作品的理解等,大多都是在一次活动中完成的。可见,无论是幼儿对作品的欣赏与表达,还是活动的组织,都是一个高度浓缩的过程。
  发展“速成”:幼儿的学习被统一成一个节
  奏,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完成
  每个幼儿原有的经验和水平是不同的,学习的速度和节奏也有着较大的差异。然而在以往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由于大多是采取集体教学的方式,因此,幼儿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速度和节奏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因一个个活动环节的组织而统一起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原因是传统的美术欣赏活动模式影响着一代代的新老教师,即使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都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由于教师自身缺乏较深的艺术造诣,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加上对于传统课程模式的改变缺乏自信等诸多因素,老师们创新美术欣赏活动的动力不足。即使老师们看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不佳,活动的效果不明显,幼儿的收获微乎其微,但一时又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即使教师尝试在每一个活动环节的组织上尽量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和多元创造表现的平台,但效果仍然不明显。
  因为,如果把幼儿的表达表现看作是一个经验输出的过程,那么幼儿对于作品的观察、欣赏和理解就可以说是一个经验不断输入的过程。在支持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时,老师们需要明确的是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因此输出的时间、形式也不尽相同,我们对幼儿的艺术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以追求某一单一的结果而忽略了孩子们想象与创造的萌芽。传统的活动组织过程因其十分短暂,幼儿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也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可想而知,幼儿在表达表现的过程中也就不会表现出惊喜了。
   实践与探索
  在研讨过程中,老师们逐渐意识到现有的课程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于是,我们从“孩子们喜欢的好活动的特征”入手思考和讨论。有的老师说,好的活动一定来源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有的说,活动的过程要体现孩子们的探索与发现,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过程;还有的说,好的活动不但需要利用家长等多方资源,还要能够回归幼儿的生活,服务于幼儿的生活……有了这样的思考,老师们决定在实践中探索,改变以往的课程模式,将一次活动达成目标改为用系列活动的方式,让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内容可选择、活动有过程、符合幼儿的发展节奏。活动的基本环节如下。
  确定大师作品
  如何改变以往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内容单一,在欣赏中没有选择的余地的情况呢?在实践中,每个美术欣赏活动我们都尝试选择2~3位大师,且选择每位大师的3~4幅作品。同时,不同年龄班的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在综合美术欣赏领域应具有的艺术性、价值性和欣赏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悉心选择出贴近幼儿生活和经验、支持幼儿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幼儿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大师作品。蒙德里安、草间弥生、米罗等大师的艺术作品都是老师们常有的选择。
  情境设置
  幼儿的学习是在情境中产生与发展的,为了能够激发幼儿对美术欣赏的热情与兴趣,老师们对美术欣赏活动进行了情境设置。我们将大师作品和一封神秘来信装进了一个“宝盒”里,并根据各班幼儿的当前兴趣,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幼儿意外地发现宝盒,从而发现宝盒里大师的作品和神秘的来信。例如,中直实验幼儿园贺畅老师结合班上孩子们刚刚参观过小学,依据孩子们对于小学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借由来自小学哥哥姐姐们的一个神秘宝盒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老师们还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尝试将欣赏活动与班级主题活动相融合,与幼儿一日生活相结合,促使幼儿的经验不断丰富与扩充,让美术欣赏活动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深度学习与思考。例如,孩子们开始在生活中寻找圆形元素,有的发现班中的排气孔是圆形的、衣柜的把手是圆形的等等,这些在之前不曾留意过的生活细节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们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发展。
  作品配对
  如何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大师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并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呢?老师们和孩子一起将宝盒中的作品,一张张粘贴在空白的墙面或者板子上,幼儿随时能看一看,说一说。老师也可以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这些作品,了解幼儿对作品的看法。大约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待幼儿对宝盒里的作品都比较熟悉了,就可以利用另外的一面空白墙面或是板子,将神秘来信里面提到的每一位大师的照片和其代表作(为了让“作品配对”更具挑战性,大师的代表作并不在宝盒里)粘贴在墙上,开展“作品配对”的活动。所谓作品配对就是将墙面上的作品和大师的照片及代表作进行配对,给这些宝盒中的作品找到它的主人。   各年龄班幼儿给作品配对的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幼儿有了前期的经验后,大多能够较好地将作品进行配对,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作品收集
  通过作品配对的环节,幼儿对不同大师的作品特点和风格有了自己更多的理解,尤其对自己喜欢的大师作品更是兴趣浓厚。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老师和孩子们开始了深入的讨论:“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大师和绘画作品。那么,你还知道大师的其他作品吗?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呢?”
  在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孩子们萌发了想去美术馆、想请爸爸妈妈帮忙查找等好办法。听了幼儿的想法,老师们双管齐下,一边给家长发信息介绍活动的情况和希望家长配合的内容和方法,一边进一步激发幼儿查找大师作品的热情,鼓励幼儿找到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在家长们的积极参与下,孩子们有的去了图书馆,有的和小伙伴一起去了美术馆,还有的在网上查找……幼儿对活动的热情始终不减。
  由于绘画欣赏与创作的过程是个性化的,因此,每位幼儿和大家分享的时间、形式也会各不相同。幼儿可以随时拿来自己发现的作品和大家进行分享。这样一来,一般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才能完成大多数幼儿的分享。然而,正是这样每天一点一滴的分享,帮助幼儿对不同大师、不同风格作品的了解逐步丰富起来。
  幼儿创作
其他文献
幼儿专注于”粘胶条”这个动作,并没有注意小胶条与厚重纸箱之间的关系。而这一过程,恰恰引发了教师对于书架粘不结实的担心,这正是教师“由己推人”的观察思路。当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情境中遇到的问题之间产生了不平衡,幼儿会通过“同化”或“顺应”来减少这种不平衡,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只有出现不平衡时,儿童才有机会成长和发展。”因此,面对幼儿自主的探究游戏,教师需要从自己的观察中后退一步,以“
北京市第一幼儿园是一所与新中国同龄的示范园。自“八五”(1991年~1995年)开始就在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进行探索与实践,多年研究中,我们始终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幼儿园应该开展什么样的艺术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经过近30年持续不断的改革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园本课程: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课程。  我们的综合艺术教育是“人文主题统领下的单元综合艺术教育活动”,是基于对幼儿发展的需求及对《
午睡前,孩子们穿上拖鞋,会把刚换下的鞋子靠墙整齐地摆成一条“长龙”。他们给这条“长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鞋子火车开开开”。每天排在第一的鞋子主人总是很神气,因为他是鞋子火车的“司机”,领着好多鞋子“车厢”一起开火车。没排上第一的孩子总有点遗憾,笑着说:“明天我要加快速度了。”  最近这几天,起床后总是有孩子来告状,说他的鞋子被挪了位置。一开始,我以为是孩子记错了,也没当回事,就让孩子找回自己的鞋
某日上午,我正在调试课件,准备和孩子们开展歌唱活动《歌唱春天》。天天跑过来问:“姜老师,今天我们开展什么活动?”望着孩子期待的小脸,老师故作神秘:“是一个音乐活动,具体内容先保密哦!”想不到,话音刚落,天天嘟着小嘴说:“我不喜欢音乐活动!”此时,旁边的哲哲和涛涛也参与进来:“我也不喜欢!”我马上问:“为什么不喜欢音乐活动?”“就是不喜欢,能不能换一个?”听到孩子们发出的请求,不知道该换还是不换?换
在我园“新课程”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观念陈旧,未真正认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过于关注“教的结果”,忽视幼儿的已有经验;不能发现幼儿的真兴趣,聚焦真问题;对幼儿的回应不及时,不能给予准确积极的反馈和引领。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展了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系列活动,帮助教师发现“真问题”,实现“真发展”。“视频分析”回顾教育现场, 捕捉“真兴趣”,发现“真问题”。  为了充分了解教育活动中每个幼
宽心小站的朋友:  您好!  去年,我被调到一所新建幼儿园,升任园长,所有教职工都需要自己招聘。新建园百废待兴,众多的工作已经让我应接不暇,而最重要的人又跟不上工作节奏,或心思浮动,或背后打小报告,令我头痛不已!  如何让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价值观的新建园教师拧成一股绳?这些让我陷入深深的烦恼与思考!我该怎么办?  ——苦恼无比的蔚炜  亲爱的蔚炜,看到你的问题就像回到了六年前,当时我遇到和你
作为一名常年带小班的老师,孩子们的“入园适应”问题年年都会碰到,而每年我们也想了无数的办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不哭不闹,但效果甚微,教室里还是每天充斥着孩子的哭声、喊声和各种告状声。怎样才能既让孩子很快喜欢上幼儿园这个“新家”,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同时也能让老师相对轻松一些呢?  近些年,我园借鉴新西兰“学习故事”的理念,对儿童的自主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让我对自己过去“看待孩子的视角”进行了
在益智区材料投放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会疑惑,即便投放了半成品材料、低结构材料,为什么幼儿还是不感兴趣。实践中,我尝试进行放权,鼓励、引导幼儿自行投放、淘汰材料。  引导幼儿自行投放材料。投放前,可以给幼儿若干规则:1.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材料;2.是自己感觉有困难的,经过区域进一步探索,能够解决困难的;3.根据自己对益智区域的理解,判断区域中需要哪些形式的益智材料,進行投放。  鼓励幼儿自行淘汰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的重要讲话中,勉励全国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总书记提出的新希望、新标准如何在幼儿园一线得以实现,引发了我园党支部全体党员的认真思考。  在“守初心”主题教育学习中,思考“四有教师”标准  园所党支部在当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
我一生中最引以为荣的有两件事,一是1949年10月1日,我作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当时,激动的心情终身难忘,回绕在脑中的想法就是:长大了要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我迈入幼儿教育门槛65年来,忠实地从事了一个职业——幼儿教育。在这65年中,我见证了新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两个辉煌时期。  第一个辉煌时代是20世纪50年代,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初期,我国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