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城市中有这样一道风景线:朝阳下、晚霞中,街角花园、城区广场有打拳做操的、有唱歌跳舞的、有学外语的;咖啡厅、红茶坊里三五成群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谈古说今,纵论天下;双休日、下班后,形色匆匆赶往图书馆、某些会所场馆去“充电”……如今,社会发展,信息爆炸使人们学习的要求强烈了、自觉了,非正式学习正在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并激活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学习是实现人类文明的承接、创造与人自身发展的唯一方式。人类都在研究用何种方式即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人类文明的承传创造与人自身的发展。法国人保罗·朗格朗在巴黎的一场学术报告中指出:“……理想教育应该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他还说:“要使每个人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真正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段。”因为终身教育的重点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即学会学习。”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全程学习、全员学习、全方位学习。进入21世纪,一个当代人应当有这样的理念和习惯,随时接受变化着的社会中的新信息、新知识;换言之,在一个人生命的全程都要不断地学、持续地学。社会应当是学习型的社会。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全民教育的理念,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在发达国家就有非正式的学习方式以满足某些人群的需求;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并不充裕,要创建学习型社会更不能拘于传统的、正规的、正式的学习方式。
当然,传统的学校,正规的教育,正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学习的重要途径,然而特别要指出的是,不该忽视非正式学习方式。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鲁迅也曾经说过:他不是天才,只不过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写作上了。喝咖啡可以纸醉金迷,可以无所用心,但是也可以在松弛的状态下,交流思想感情,吸收精神养料,以至于迸出灵感的火花,正如作家汪曾祺在《泡茶馆》文中描绘当年西南联大学生整天泡在茶馆里的情景时写道:只要有一种想学的气氛,课堂究竟设在哪里并不重要;在茶馆里接触社会也能读书,可造浩然正气,学到书面上、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问题就在于是不是想学、要学、会学。韩国有一家合资的生产保健品的公司,有一段时间他们的市场份额从70%降到18%,但2005年以后他们生产量比12年前提高了3倍,消耗的资源也比12年前降低了很多,投诉率越来越低,而市场份额上升到52%。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鼓励全体员工学习。让每一个员工好好学习新知识,消化知识。员工们也喜欢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因为他们认识到“有了知识就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平等的出发点和地平线,让我们共同前进。”类似的例子还不少。如新加坡的“学习节”,就是把社区的生活场所,变成学习的场所;瑞典的“学习小组”、“学习圈”等。从正规学习的视角来看,这显然是一种不正规的,非正式的学习方式了。
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十分重视全民学习。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在有序地推进。而这里的“学习”强调的是它的实效、公平,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强调自觉、自愿、自主,强调对弱势人群的倾斜。正规的、正式的学习方式当然需要,而非正式恰恰有了它更多的用武之地。
据2005年上海市一项居民素质和学习需求的调研报告的统计,在不同人群希望培训形式的意向中,填面授、函授、自学辅导、网络培训外的“其他”这一项的,35岁以下的占10.6%,36~45岁的占18.8%,46~59岁的占29.3%,60岁以上的占35.5%。这说明对不追求文凭、不要考试、不强求坐在课堂、不要那么多学费的“其他”学习形式的需求在各年龄段人群中都存在。换言之,非正式学习方式不可小视。
于此,我们看到了这是一种在正规教育体制之外,所有想学习,要学习者可参与的,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没有一定明确目的却有一定实效的教学活动方式。这种非正式学习方式的特点是:
1、特定性:针对特定的学习对象,特定的学习要求和目的,例如,为了学会摄像,为了学会一种编织方法,或为了研讨某个时政问题,为了学会唱首歌,学会某种乐器等等。这种学习不一定强调讲析某方面的理论知识,也不一定强求系统性,完整性。只是要求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即这些学习者和教授者共同认定的时间、空间内,满足教和学双方的特定需求。
2、开放性:这种学习可以在某一组织内部举行,也可在组织外部举行,可以有固定的学习场所,也可以不固定场所,可以学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也可学本职工作范围外的。只要达到学习目的,完全开放,灵活多样。
自治性:可由相同需求和兴趣者自发组合在一起,由他们自己规定学习的具体要求、实际内容和进度,实行自我管理,并非一定官方、半官方或某个组织的代表来推展、掌控。
3、应变性: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如现实中有一种新的情况、新的需求、新的变化、新的内容,只要大家需要就可增删、调整,不像正规教育、正式学习,教材和教育大纲作了规定,一时很难变动。可谓船小好掉头。
4、低廉性:非正式学习是灵活自由和追求实效的,它不讲“排场”,不求规模,加上它的自由度大,几个人志同道合在一起,往往会算计好投入的成本,他们会自觉维持低成本支出,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对设备、用品以至时间都会精打细算,不会去铺张浪费。
5、潜移性:这类学习不会有正规教育那样的考试,不硬性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指标,也没有发文凭的功利驱动。它对参与者没有强制约束,完全洋溢着一种自主追求、自由学习的文化氛围。靠这种氛围的熏染,对人心灵的浸濡,潜移默化,松弛轻快,为每个参与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
从以上诸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非正式学习确实与正规、正式学习(教育)大不相同,基于此它也就具的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润人”功能。非正式学习,既然是学习,对人的发展就有提升,而它的“非正式”使它不是“板着脸”,把学习者往固定的格子里装,而是让你像水流那样自由地流向要浸润的去处,而且“润物细无声”。得到这种滋养,使人心凝聚,神清气爽。
不能忽视非正式学习,就要十分重视其教育价值,更要充分开发这一文化资源,从而为我们的终身教育、终生学习服务。具体地说:
其一,要强化终生学习的理念,要让当代人切身感到终生学习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终身学习是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而非正式学习也是当代人学习的一种不错的选择。
其二,要弘扬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用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来引领人们终身学习的指向,充实人们非正式学习的学习内容,营造更浓郁的非正式学习的氛围。
其三,要热情关注非正式学习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探索、总结非正式学习中的某些规律,理直气壮地扶植、宣扬非正式学习,大力推进其向深度、广度有序地发展。
深信在创建“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中,非正式学习一定会带来更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200336上海市长宁区学院)
学习是实现人类文明的承接、创造与人自身发展的唯一方式。人类都在研究用何种方式即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人类文明的承传创造与人自身的发展。法国人保罗·朗格朗在巴黎的一场学术报告中指出:“……理想教育应该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他还说:“要使每个人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真正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段。”因为终身教育的重点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即学会学习。”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全程学习、全员学习、全方位学习。进入21世纪,一个当代人应当有这样的理念和习惯,随时接受变化着的社会中的新信息、新知识;换言之,在一个人生命的全程都要不断地学、持续地学。社会应当是学习型的社会。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全民教育的理念,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在发达国家就有非正式的学习方式以满足某些人群的需求;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并不充裕,要创建学习型社会更不能拘于传统的、正规的、正式的学习方式。
当然,传统的学校,正规的教育,正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学习的重要途径,然而特别要指出的是,不该忽视非正式学习方式。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鲁迅也曾经说过:他不是天才,只不过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写作上了。喝咖啡可以纸醉金迷,可以无所用心,但是也可以在松弛的状态下,交流思想感情,吸收精神养料,以至于迸出灵感的火花,正如作家汪曾祺在《泡茶馆》文中描绘当年西南联大学生整天泡在茶馆里的情景时写道:只要有一种想学的气氛,课堂究竟设在哪里并不重要;在茶馆里接触社会也能读书,可造浩然正气,学到书面上、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问题就在于是不是想学、要学、会学。韩国有一家合资的生产保健品的公司,有一段时间他们的市场份额从70%降到18%,但2005年以后他们生产量比12年前提高了3倍,消耗的资源也比12年前降低了很多,投诉率越来越低,而市场份额上升到52%。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鼓励全体员工学习。让每一个员工好好学习新知识,消化知识。员工们也喜欢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因为他们认识到“有了知识就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平等的出发点和地平线,让我们共同前进。”类似的例子还不少。如新加坡的“学习节”,就是把社区的生活场所,变成学习的场所;瑞典的“学习小组”、“学习圈”等。从正规学习的视角来看,这显然是一种不正规的,非正式的学习方式了。
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十分重视全民学习。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在有序地推进。而这里的“学习”强调的是它的实效、公平,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强调自觉、自愿、自主,强调对弱势人群的倾斜。正规的、正式的学习方式当然需要,而非正式恰恰有了它更多的用武之地。
据2005年上海市一项居民素质和学习需求的调研报告的统计,在不同人群希望培训形式的意向中,填面授、函授、自学辅导、网络培训外的“其他”这一项的,35岁以下的占10.6%,36~45岁的占18.8%,46~59岁的占29.3%,60岁以上的占35.5%。这说明对不追求文凭、不要考试、不强求坐在课堂、不要那么多学费的“其他”学习形式的需求在各年龄段人群中都存在。换言之,非正式学习方式不可小视。
于此,我们看到了这是一种在正规教育体制之外,所有想学习,要学习者可参与的,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没有一定明确目的却有一定实效的教学活动方式。这种非正式学习方式的特点是:
1、特定性:针对特定的学习对象,特定的学习要求和目的,例如,为了学会摄像,为了学会一种编织方法,或为了研讨某个时政问题,为了学会唱首歌,学会某种乐器等等。这种学习不一定强调讲析某方面的理论知识,也不一定强求系统性,完整性。只是要求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即这些学习者和教授者共同认定的时间、空间内,满足教和学双方的特定需求。
2、开放性:这种学习可以在某一组织内部举行,也可在组织外部举行,可以有固定的学习场所,也可以不固定场所,可以学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也可学本职工作范围外的。只要达到学习目的,完全开放,灵活多样。
自治性:可由相同需求和兴趣者自发组合在一起,由他们自己规定学习的具体要求、实际内容和进度,实行自我管理,并非一定官方、半官方或某个组织的代表来推展、掌控。
3、应变性: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如现实中有一种新的情况、新的需求、新的变化、新的内容,只要大家需要就可增删、调整,不像正规教育、正式学习,教材和教育大纲作了规定,一时很难变动。可谓船小好掉头。
4、低廉性:非正式学习是灵活自由和追求实效的,它不讲“排场”,不求规模,加上它的自由度大,几个人志同道合在一起,往往会算计好投入的成本,他们会自觉维持低成本支出,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对设备、用品以至时间都会精打细算,不会去铺张浪费。
5、潜移性:这类学习不会有正规教育那样的考试,不硬性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指标,也没有发文凭的功利驱动。它对参与者没有强制约束,完全洋溢着一种自主追求、自由学习的文化氛围。靠这种氛围的熏染,对人心灵的浸濡,潜移默化,松弛轻快,为每个参与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
从以上诸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非正式学习确实与正规、正式学习(教育)大不相同,基于此它也就具的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润人”功能。非正式学习,既然是学习,对人的发展就有提升,而它的“非正式”使它不是“板着脸”,把学习者往固定的格子里装,而是让你像水流那样自由地流向要浸润的去处,而且“润物细无声”。得到这种滋养,使人心凝聚,神清气爽。
不能忽视非正式学习,就要十分重视其教育价值,更要充分开发这一文化资源,从而为我们的终身教育、终生学习服务。具体地说:
其一,要强化终生学习的理念,要让当代人切身感到终生学习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终身学习是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而非正式学习也是当代人学习的一种不错的选择。
其二,要弘扬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用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来引领人们终身学习的指向,充实人们非正式学习的学习内容,营造更浓郁的非正式学习的氛围。
其三,要热情关注非正式学习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探索、总结非正式学习中的某些规律,理直气壮地扶植、宣扬非正式学习,大力推进其向深度、广度有序地发展。
深信在创建“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中,非正式学习一定会带来更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200336上海市长宁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