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照片后面故事多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n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的摄影师,有的是靠自己干出名的,有的是靠给名人拍照出名的。其实只要是能出名,又没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怎么都不为过。
  加拿大摄影师卡什原本没什么大名气,他那个年代欧洲的摄影天下是法国的,美洲是美国的,加拿大的摄影师排不上什么名次。但卡什的那张反映丘吉尔生气的照片绝对是出了名的,甚至可以说是丘爷当年所有照片里最著名的。不过细想之,那是因为丘吉尔实在太出名了,且又不太爱摆姿势照相,所以让卡什沾了光。同时代的斯大林也一样,任何人都不让拍,尤其是本国的摄影师,想走近都不易,磨磨蹭蹭对焦再打闪光灯(当年相机操作繁琐,尤其在室内),早给骂到一边去了。美国美女记者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是少有的例外,或许其中并没什么大原因,只是因为她是个女的,长得又可人。无独有偶,尽管前苏联不太欢迎西方记者,但对女记者却网开一面,所以才有了伯克·怀特、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成就,两位成为畅通无阻采访过前苏联的美国女记者。
  丘吉尔是半个世纪前世界的顶级名人,英国最近刚搞了一次名人民意测验,他位居近三百年来的首位;再加一百年,才轮得上牛顿。凡名人大致分两类,一类是货真价实到哪儿都不需解释的名人;还一类属于地方或某领域的名人,或者是沾了第一类名人的光,总之不是著名的名人。如此看来,丘吉尔应该属于第一类名人,他儿子或父亲这样的属于第二类名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温斯顿·丘吉尔确算得上是位纵横四海,身置惊世波澜的著名人物,且寿命还很长,活了91岁。英国自维多利亚女王1901年死后实际上已开始走下坡路,就是丘吉尔,还将大英帝国的荣耀又维持了一阵子,他于1965年去世,之后英国再也没出一位不需解释的世界名人。丘吉尔是近代世界从政者中,用我们的话说是最“保守(反动)”的一位,他既看不上希特勒,也不赞成社会主义,更视共产主义为眼中钉。他的世界观形成,与其出身很有关系,跟他所受的教育却关系不大,因为他在哈罗公学一直就不是好学生,后来改换门庭上了军校,才算走上“正路”。按照较比笼统的职业分类,他这一辈子几乎什么都干过:记者、作家、军人、大臣、待业者、画家、酒徒、烟鬼、甚至是“赌棍”。晚年的丘吉尔,摩纳哥的蒙地卡罗成了他的好去处。1975年4月,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就写到:摩纳哥的“所有人都还记得温斯顿·丘吉尔先生。他长期包住在帕里斯酒店,每天晚上缓步来到轮盘赌桌前坐下,面前总少不了一杯专门给他预备的1918年产的‘拿破仑’白兰地,嘴里叼着根没点着的雪茄,不一定抽,但一定不能少。投注的码子老是压在18和22号上。”据当时赌场工作人员回忆,“老先生的运气总是不错。”
  在他最辉煌的时候有人问他:”你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回答:“我这辈子最大成就就是说服我老婆(克莱门蒂娜)跟我结婚。”还有人问:“您到80多岁身体看上去似乎还好,有什么长寿秘诀?”他说:“抽烟喝酒不锻炼,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这就是我的长寿秘诀。”丘爷一生中有无数接触年轻女性的机会,却坚持“喜欢女性可以,跟老婆离婚绝不可以”的原则,始终没闹出什么绯闻。他同妻子克莱门蒂娜相差10岁,维持婚姻56载,相安无事。丘吉尔是英国最后一位“自己干出来的”伟人,不像女王那是继承来的,有些货真价不实。摄影师为丘吉尔留下一幅幅经典面孔和V字型手势,而他也为英国留下许许多多其他的遗产。时隔半个世纪,只要和他沾边儿的东西,都是畅销的卖点,其中他的出生地,牛津郡布兰黑姆宫的那间不足18平方米的小屋,是最值得一看的英国乡间居室。
  有人说,到意大利看古罗马、到法国看新古典主义、到德国看战后崛起、到英国就要下乡,到农村去,到偏远地方去,因为真正的英国精华是在乡间而不是城市。散布在英国乡间的贵族庄园可以颠覆其他几乎所有国家的成律,即亚里斯多德所说的“人是天生的城邦动物”,有档次的人好像就应该始终生活在大城市里。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是相互依偎的动物,只有通过群居的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最大限度得到体现。”而至少英国曾经发生的事实与此相反,最有品位和讲究生活质量的人都在乡村离群索居。英国保守党领袖鲍德温干脆这么说,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如果有机会到丘吉尔出生地走一遭,谁都会对这一说法有切肤之感。
  温斯顿·丘吉尔于1874年诞生在布兰黑姆庄园实属偶然,那里并非是他的家。丘吉尔母亲是一位在美国出生的狂热痴情于英国贵族生活方式的社交迷,有老照片证明,她曾是位温文尔雅的美女。她跟温斯顿的爸爸伦道夫·丘吉尔就是在社交舞会上认识的。英国乡间贵族之间的生活圈子不大,家却宽敞得出奇,百十来间都算小的,两百间以上的才算成点规模。丘吉尔出生的布兰黑姆宫园林最初占地一万多亩(两千多英亩),有私家的桥梁、人工湖及小火车,汽车进了大门后还要再开十来分钟,才到门前。这样的家,十几口人住在里面就跟没人似的。所以几代公爵总以开舞会的方式聚人气。丘吉尔他妈当年已怀有6个月身孕,却对通宵舞会热情不减,场场不落。英国贵族家的舞会经常是连开几天,白天狩猎,回来喝下午茶,晚上大吃一顿后立刻烛光摇曳,鼓号齐鸣,男女老少通通上场,不折腾到凌晨不罢休。许多客人当晚不回去,就住在主人家,反正房子多,第二天照常。丘吉尔妈妈据说是到了第三天终于熬不住了,婴儿早产,退到一间更衣室,生下了伟人丘吉尔。主人当初很不乐意,认为给自己家带来麻烦,还险些出意外。
  谁都没想到150年后的今天,布兰黑姆庄园的门票收入很大一部分正是因为这次意外。丘吉尔是早产儿,所以显得有些先天不足,个子一直没超过1米7,头发稀疏,很早就有些驼背了,学习还不怎么样。再加上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自己一个人在社会上混,这等条件,在当时属于“困难”青年。前不久在英国发现了一封丘吉尔早年写给一位女性的情书,表明他曾看中一个女孩,那女的(又说是那女孩的妈)觉得他既“穷”又丑,没有前途,一口回绝。丘吉尔虽有贵族血统,但到了他这一辈,只有名分却无实惠,经济上并没有想象的那般宽裕。
  不知情的人都以为布兰黑姆庄园是丘吉尔的家,其实丘吉尔的父亲只是这个大家族中的普通一员,即马尔博罗公爵第7代传人的第三个儿子,要分遗产,且轮不上他。布兰黑姆庄园建于1705年,是英国除白金汉宫以外另一个竟敢称自己是“宫”的巨宅。通常英国的乡间巨宅不是称“堡”就是叫“府”,还有叫庄园的,但称宫(PALACE)的房子却只此一座,这要在一般国家就是越制,弄不好要杀头的。18世纪初,英国安妮女王将牛津郡西北14公里处周边数百公顷的皇家猎场赐予马尔博罗一世公爵约翰·丘吉尔(温斯顿·丘吉尔的祖先),以表彰他1704年8月于多瑙河畔的布兰黑姆森林,击败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法国巴伐利亚联军”的胜利。这次战役的简要经过被刻在布兰黑姆宫东门上,同时还附有这样一段话:“在慷慨的君主幸运之光照耀下,这座宅邸建给约翰·马尔博罗公爵及夫人萨拉”。该巨宅前后建了17年,还不包括里面的装饰。安妮女王当时许诺出资24万英镑,相当不少了,差不多同时期的大英博物馆,是靠2万英镑起家的。然而最终批给公爵建造庄园的资金由于议会的阻挠并没有到位(说出来挺怪的,英国净干这事儿)。所以在1712年,建造庄园的工作被迫停止。安妮女王逝后,马尔博罗公爵和夫人用自己的钱来继续这个庄园的营建工作,由于工程浩大,拖了很久,公爵在有生之年竟未能看到宫殿的全貌。布兰黑姆庄园据称是英国最大的私人宅院,但也许不是;英国超过300个房间的乡间私宅绝不止一处,不过占地面积如此广阔,同时被养护得很好,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庄园恐怕仅此一处。
  完整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丘吉尔在他隐退之前说过,退休后有两件有趣很愉快的工作,那就是写书和作画。他曾用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写完了《英语民族史》。他说:“当时,虽然我必须为重新武装英国而进行战斗,但每天晚上还是坚持写书到深夜两点,虽然我不否认有一些助手;然而,每句话都是出自我自己的真实感受。”这部书因战争影响,一直未能出版。丘吉尔退休后,又重新阅改、增补该书内容。他还将第一卷命名为《不列颠的诞生》,从远古谈起,一直讲到1485年亨利·都铎夺取王位;第二卷名为《新世界》,叙述了1485至1688年的英国历史;第三卷是《革命时代》,阐述了1688至1815年的英国和美国历史;第四卷为《伟大的民主》,写的是1901年之前的英国和美国历史。经过一番努力后,《英语民族史》的四卷于1956至1958年相继问世。
  几乎在同一时期,丘吉尔又创作并出版了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这部书主要是由他口述,两个助手用打字机记录,然后互相校对补充。他因此书而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没上过正规大学,却有无数的大学抢着授予他各种各样的名誉学位。美国还曾授予他荣誉公民称号,一开始他不接受,认为他在英国是个爵士,美国只让他当个公民,有点小看人。后来人们向他解释,这是美国对外籍人士的最高荣誉,他才接受。饭后一支雪茄、一杯白兰地酒,画画、玩牌、看赛马、读报、看电影都是他晚年的最爱。他像世界的许多大人物一样,一直都不怎么爱照相,可能是他自己觉得自己形象不佳,或许是死对头希特勒生前特别爱照相的缘故,反正在他成百上千的照片里,正面对着镜头,发出和善微笑的照片,少之又少。
其他文献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之城,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境内,属大巴山东段,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武当山是著名的山岳风景旅游胜地,有箭镞林立的72峰、绝壁深悬的36岩、激湍飞流的24涧、云腾雾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誉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倾斜,形
期刊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刘建生就在新华社中央新闻采编室工作,专门拍摄中央领导人的外事活动。他的有心之处在于除了拍摄常规发稿用的领导人照片,还整理留存了大量世界领袖的新闻肖像。这些照片超越了单纯的记录层面,在简洁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之外,更有着“亦静亦动”的气质——这些高影像品质的瞬间定格不仅耐看,一张张安静的面孔之后,更让人不禁想到他们波涛汹涌的政治人生。更可贵的是,作者通过相机抓取的都是这些领袖人物
期刊
“去中国进行创作,是我多年以来的愿望。”这是和弗洛尔见面握手之后她说的第一句话,当时已经是下午5点,这是她当天接受的第六个采访,忙着布展的她穿梭在各个展厅之间。她的个人影展《三部曲》一周之后将在墨西哥城圣伊尔得冯索学院(Antiguo Colegio de San Ildefonso)对外开放。这座“新西班牙”时期留下的殖民地风格建筑古典优美,曾经是学校和学生宿舍,现在专门举办各类艺术展览。  女
期刊
我叫李江松,喜欢纪实摄影,在大学期间自学了新闻学专业,幸运的是遇到了南京大学文化教育中心的谢白老师,从他那里学习纪实摄影并看了大量的纪实照片,随后从事摄影记者的工作至今。做新闻工作就是要尽量客观中立的表现真实的现状,我力图拍好每一张照片,用最直接简朴的图说发表出去,但对它们的评价则是让社会完成。  拍摄这组《在京农民工家庭》照片的初衷源于工作单位内部的针对年轻摄影记者的“师徒制”培训项目,就是让一
期刊
编者按: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在世人的心中它犹如中国的使者,几乎成了中国友好的代名词。所有到四川旅游的人,除了对美丽的高原山川、恬静秀美的成都平原神往外,很多人也都会抽时间去看看雅安碧峰峡基地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因为2008年地震,卧龙基地损毁严重,现已不对外开放。中心人工饲养的164只大熊猫现在大部分移居雅安。)更大的愿望是拍到可爱的熊猫或与熊猫合影留念。如何拍好熊猫一直是摄影人关注的话题。为
期刊
中国传统的书画家认为实践与理论是一个整体,并不需要截然分开,从宗炳、王维、苏轼、米芾、董其昌……一路下来,都是如此,艺术家又兼理论家的少之又少,分门别类的研究是西方文化的长处。当代艺术的一个趋势是艺术家创作,理论家评述,两者相加才算是一个真正完成的当代艺术作品。很难说这是艺术向理论的渗透,还是理论对创作的瓦解。不过眼前这位1978年出生的马可·波尔(Marco Bohr)显然具有将理论与创作实践共
期刊
摄影之美,在于发现,更在于呈现。发现也好,呈现也罢,所指的皆是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好。这美好或是光影组合而成的极致美景,或是让人悄然心生共鸣的情感体验,或是点滴以观沧海的历史时刻——一切能让人回到已逝时空,传递共同情愫的画面,都是一种独特的摄影之美。  当我翻完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今年5月出版的《超越梦想——新华社体育摄影十年》画册的时候,所谓摄影之美的概念,在我心中的理解已经更进一层。  有一种摄影之
期刊
凉山历史悠久,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起,历代封建王朝先后在这里设郡县,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到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区。一个自称为“诺苏”的勤劳勇敢的民族——彝族,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块热土上。凉山一步跨千年,却又保留了人类最古朴、最浓烈、最独特、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生在凉山长在凉山的摄影人,我深
期刊
对于所有在中国经历过巡演的摇滚乐队而言,蔡鸣这个名字不算陌生。不仅因为他管理着成都最重要的一家现场酒吧的所有演出,也因为他拍摇滚的摄影作品早已在乐迷中广为流传。  而在我这一批从成都起步的独立音乐人心目中,蔡鸣早已开始扮演特殊的“良师益友”的角色。当我还是大学校园中初尝摇滚滋味的稚嫩青年时,同是“70后”的蔡鸣已是成都地下音乐圈中的知名人士。他常来看我们排练,提出宝贵建议,还把他喜欢的国外乐队的作
期刊
1946年2月,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处国共关系的时候,在重庆对周恩来说,战时东江纵队与美军情报合作,是二战期间美军获得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情报”。图1是马歇尔与周恩来在重庆的合影,图2是东纵为盟军搜集情报的情报船,图3为深圳宝安档案馆珍藏——当年东江纵队向美军提供综合情报之残存原件。  抗战期间,东江纵队与英军的情报合作引起了美军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美军第十四航空队通过设在桂林的英军服务团帮助得以与中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