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个性差异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zhy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分组分层教学进行分析,并得出一定的实践策略,希望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分组分层教学;教学目标
  2011年的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每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只是不同的学生会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观察学生的不同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1. 小学数学分组教学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自身对学生的了解,将不同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 进行分组的依据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学习方法等. 一般情况下,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将本班全体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教师可以将这些组分为竞技组、应试组以及努力组等. 从这些小组的名字可以看出,在竞技组内的学生一般是较为优秀的学生,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布置,选择的教学内容相对较难. 这样就能使竞技组中的学生数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应试组中的学生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对于这类学生,教师也要为其布置相对竞技组较简单,又比努力组难的数学知识内容. 努力组内的学生一般为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成绩相对落后. 教师为其布置学习任务时,要考虑到组内学生的实际能力,尽量布置一些较为基础性的知识,从而使其一步步提升. 这样做,这类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容易,从而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另外,对这些小组进行分配时,应注意的是努力组的学生较多,应试组和竞技组的学生数量较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保证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 2. 分组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的目标主要指的是学生学习后的结果达到了一个预期的水平.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进行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中知识内容的难易程度,找出数学知识内容中的重点内容. 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充分了解和详细分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
  2.2 因人施教分层练习
  数学教学所产生的效果是通过习题练习和课后作业进行巩固的,这也是分层教学中的一项核心性环节.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不懂的知识进行及时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通过做课上练习和课后作业,可以将自己在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布置任务,将不同层次的练习转化为技能,从而对学习信息进行反馈.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一定的个体补偿,并对其学习效果作出适当的评价,针对其学习效果,布置学生进行适当的发展训练,从而实现分层目标.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划分,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使其以课堂练习或者课后作业的形式体现出来. 其中C层的学生,教师尽量安排一些基础性知识、B层学生,应当为其安排难度适中的数学知识、A层学生,教师可以为其安排难度较大的知识内容.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相关数学知识时,根据A、B、C层学生的不同能力,为C层学生布置课本后面的习题,使C层次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为B层学生布置的内容,难度上相对C层要大. 教师可以为其布置一些课外练习题;对A层进行任务布置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如: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后测量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将数据记录下来,并计算出其面积或者体积. 这样,A层学生不仅提升实践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2.3 分类评价赏识为主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进行评价时,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因为,人们不能利用一把尺,测量世间万物. 因此对不同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评价.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特性”的有关内容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当教师提问到C层学生时,这名学生流畅的说出了不同三角形的基本特征,那么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 但是对于A层次学生来说,教师要知道仅能够回答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还远远不够,因此要继续对其深入提问,直到教师认为达到一定的难度后. 通过分层评价,C层次的学生受到表扬后,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进而使其数学学习能力逐步提升. A层次学生通过对较大难度的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可以使其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提高. 对于B层次学生来说,教师同样针对其能力特点进行评价,同样有提升学生自信和学习能力的作用.
  结束语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相同的标准要求每名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增添过大的压力,从而使其失去学习信心. 因此,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这样就可以帮助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莹.在小学数学学科尝试分层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收获[J].学周刊:下旬,2015,0(10):96-96.
  [2]沈国军.“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藏教育,2015,0(5):15-16.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三数学复习中,解析几何题被认为是“一根很难啃的硬骨头”,如何使得这根“硬骨头”变得容易“啃”,而且要使学生“啃”得津津有味,甚至变成一道“美味佳肴”,这当然是我们高三复习要努力追求的.本文以2013年浙江高考理科數学卷21题为题源,通过对它的分析、设疑、求解、变式、拓展等教学环节进一步体现高考题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潜在价值.  【关键词】解析几何;课堂教学;问题本质;思想方法 
【摘要】 家庭作业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和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要求一年级学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可以布置口头家庭作业. 设计怎样的口头作业既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良好学习习惯得以培养、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而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就成了一年级数学课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一年级;数学家庭作业  此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摘要】 以问题链构造一节课的基本框架,理清教与学的基本脉络和思路,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统一,能较好地起到启学引思、导学导教的作用. 设计问题链框架一般采用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形式,横向是主链,由几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紧扣目标、层层深入的核心问题构成. 纵向是子链,是对核心问题的分解. 问题链框架形成后还要对其进行分析及教学化设计.  【关键词】 问题链;设计;策略  【课题编号】 本文是广州
内容评析:  1. 执教老师:山东省济南经七路第一小学 魏会  2. 本节课的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8—119页.教材在学生学完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了这个以游戏形式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通过本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与老师比赛的形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
【摘要】 针对《课标》中统计与概率部分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教学目标,一线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存在诸多困难,以至于体现不出统计与概率本身的内涵. 笔者在听取了数十节统计课后,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获取资料,对资料整理后,设计了一节生动的统计复习课,不仅达到了《课标》的要求,还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  【关键词】 统计;数据分析观念;教学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大动作之一就是大幅度增加统计与概
目前,在多媒体的应用中,常用的解决方案以投影机、实物展台、计算机等为主. 这样的解决方案能方便地将实物、计算机教学课件、视频、音频等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然而在绝大部分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板书”依然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因为通过板书,教师可以即兴地插入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 于是,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成为许多教师喜欢的教学模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正是在这种需求背景下进入到教师和学生
[摘要]2300年初等几何一直认定相互平行且距离为0的直线必重合相等,等长的直线段必有合同关系;然而集合与几何起码常识凸显直线A沿本身伸缩或平移后就≠A了,有等长直线段a与b,a的元点多于b的元点使a不可≌b——从一侧面显示2300年“点无大小”公理并非“不容置疑”(坚持“点无大小”就无法解释图形a与b的“像素”点为何不一样多?)。人类自识无理数2500年来一直认定各已知正数x的对应x[]2均是已
【摘要】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学习材料的选择决定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的生动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如何选择提炼合适的材料,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剖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选择及创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习材料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材料;选择;有效  学习材料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高
【摘要】 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探索规律”的教学获得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仔细分析教材不难发现,在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探索规律”的数学题材. 如何才能有效开展“探索规律”的课堂教学?本文主要针对这个问题,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出“激发‘探索规律’欲望”、“经历‘探索规律’过程”、“拓宽‘探索规律’途径”、“积累‘探索规律’经验”等能引发学生有效自主探索规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的训练,快速准确的解对题目是所有老师学生追求的目标。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取决于题目的难易程度,而题目的难易程度往往取决于条件的给出方式,条件给得显性,则相对容易,条件给得隐性,则简单题也可能变成难题。所谓隐性条件,是指题目中没有直接表述,但是根据明文表述可以推断出来的,或者没有直接表述,但是该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常规或常理。隐性条件容易被解题者忽视,但往往又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