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中国人“退休早”,不能只说“因过去法定的时间太早,已經不适应当下”的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实原因导致的鼓励早退的问题。
“十三五”规划建议对于未来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绘制了一张巨幅蓝图,不过对于大多数普通个人而言,经济改革、科技创新这样的话题毕竟过于宏大,相比之下,未来如何养老这样的民生问题更为息息相关。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制度”。延迟退休制度从前几年提出设想以来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这一次“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其写入其中,意味着是否延迟退休已成定局,剩余的只是如何操作的技术细节问题。
反观现实,中国是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中国人为何“退休早”?理解清楚这个问题,对于理解延退和完善退休制度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早退休”引发的隐忧
提到延退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因为养老基金亏空,所以通过延退让民众“多缴少拿”来填“窟窿”。但人社部否认了“亏空”一说,因为“2014年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当年结余0.3458万亿元,累计结余3.06万亿元”。
对于延退,人社部提到了两个原因:人口老龄化压力、现有退休政策滞后于人口变化。
中国退休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此后也有一些补充和调整。
比如1978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条例》以及2006年1月1日施行的《公务员法》,其中对工作年限有一些调整,比如要求“参加革命工作满十年”等,变成了现在的“工作年限满三十年”或“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等,但退休的年龄基本不变:男性年满60岁,女干部年满55岁(女工年满50岁)。
这些规定的变化调整也有历史的原因,因为过去的时代原因,参加工作的时间比较晚,所以实际在岗的时间也不长。
据人社部介绍,现在建国60多年,国情发生了变化,人口的预期寿命达70多岁。此外,国际上,很多国家的退休年龄都在65-67岁。
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主要是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有2.1亿人,未来,老龄化的人口比例将加大。人社部官员认为,延退可以缓解未来劳动力不足的压力。
人社部社保研究所原所长何平在公开场合表示,全国各地提前退休的现象普遍存在。调研发现,某人口大省提前退休的比例竟达17%,数据触目惊心。
一种情况是,中央允许符合条件的人员提前退休,到了一些地方,因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变成了一种利益输送方式。
“有关系的,直接搞个病退。没关系的,真病了也不能退。”广西桂西地区一位旅游局局长称,按照规定,完全失去劳动能力的公职人员,可以退休。这其中,有很多可操作的空间,小地方操作就更容易。这过程中,容易出现不法的利益交易。
她介绍说,比如一些官员有更好的谋生渠道或下海经商等,这时,他们希望通过办理病退等手续,来实现提前退休。
这样一来,这些人不仅可以搞第二产业,又确保自己在退休时有保障。个别地方甚至出现领导干部鼓励老职工提前退休,以便腾出岗位,安排给自己的亲属或行贿方。
人社部社保研究所原所长何平也注意到这种情况,他指出,“在一些场合,提前退休成了寻租腐败的沃土,地方官员掌管审批提前退休的权力,借此从中牟利,助长了养老领域的搭便车行为。这是一些地方官员反对取消提前退休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赤裸裸的利益输送并不是早退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属地方发展困局的无奈之举。
现实原因导致的鼓励早退的现象
对于延退,很多人觉得公务员一定会支持。但记者和一些官员接触时,他们的反应出乎意料:“很多民众认为我们这些脑力劳动、坐办公室的支持延退,其实我们也反对。”
一名现任的领导干部称,现在干活主要是靠年轻人,年轻人有活力,而且为了升迁,也积极卖力干活。“在单位里,领导最怕上了点年纪的老干部,干活叫不动,即便叫得动,也无法胜任”,“叫他们下乡还可以,但电脑打字等,他们用手指头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点着键盘,这样的工作效率是要死人的”。
在不少机关,能来办公室打卡、露脸的老领导、老干部,已算不错了。有的是离退休前的一、两年就不来办公室了,他们占单位编制,然后提前回家休息等退休。如果真是为了解决干活的问题,与其通过延退来满足,还不如下决心让他们真正工作到退休年龄再回家。但做不到这点,所以很多地方只好鼓励他们提早退休。
因此,说到中国人退休早,不能只说“因过去法定的时间太早,已经不适应当下”的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实原因导致的鼓励早退的问题。
因为官场升迁和年龄有很大关系,过了一定的年龄就很少考虑提拔了。这样,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老人”一到50岁以后,感觉升职无望,就开始“混日子”了。
面对这种困境,领导想做事就得依靠新生力量,但编制管控很严格,老的占着编制不干活,新人无法招进来。为解决这一困境,很多地方鼓励上年纪的公职人员提前退休或退居二线。这些提前退休的公职人员,不仅待遇有保障,甚至还有奖励。
2013年11月15日,河北黄骅市委组织部宣布:全市科级干部超过53岁,副科级干部超过52岁的全部提前离岗休养,同时提高三级工资,全市共有62名科级干部被列入其中。媒体对此报道后,上级组织部门介入调查。
这些和当下想力推的延退政策,无疑相逆。人社部也注意到这种情况,副部长胡晓义公开表示,“在延退的同时,将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关于退休制度,过去的法律、规定等都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但违规的情况依旧存在,即便不违法违规,很多地方也是巴不得这些上年纪的公职人员提前退休。重要原因就在于:在领导们看来,机关事业单位里的这些老人,不愿意干活。
干不了,也是“退休早”的另一重大变量
鼓励早退休,有着深刻的背景和根源,蕴涵着地方发展的困境和难处。问题的关键是,延退了,这些问题就可以消失吗?
说到干不了而早退的问题,不得不提及的是国有企业改制、工人下岗。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国企进行了大规模减员增效的改革,当时有2000多万下岗职工,他们当时退出的平均年龄只有47岁。
如今,在调研中发现:普通老百姓,男的50岁,女的40岁以后,就很难找工作了。如果企业不要,延退就难以落实了。为了提高效率,企业希望员工早退,而他们本身也实在做不动了。另外,地方政府的政绩依托这些企业,财政也依靠这些企业,所以为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政府也支持企业让那些员工早退休。
因此,如果强调延退是为缓解劳动力不足,先需要强化的认识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很多人到了50岁,基本处于半工半休状态了。在企业,想延退一是自身身体不允许,二是企业本身不要,他们更愿意招录充满活力、能多干活的年轻人。对此,人社部社保研究所原所长何平也说,“目前把法定退休年龄坐实,都尚属不易,更何况延迟退休”。
专家的这些话可能不好听,但对存在的问题,也是到了需要认真检视和严肃对待的时刻,因为它涉及到如何鼓励人们干活的积极性。延退的初衷本来也是在变化了人口条件下鼓励人们多干活。
某县一名公职人员称,2015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根据《意见》,公职人员即便没有机会获得提拔,但办事员干满8年,就可以晋升为科员;科员干满12年可以升副科;副科干满15年可以升正科;正科干满15年也可以升副处。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人会愿意熬到相应年限要级别。”上述这位公职人员说,这样,到时即便不施行延退政策,主动提前退休的公职人员也会很少,因此除了延退以外,还要重视解决在岗干活积极性的问题。
(《南风窗》2015年23期 韦星/文、《三联生活周刊》)
“十三五”规划建议对于未来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绘制了一张巨幅蓝图,不过对于大多数普通个人而言,经济改革、科技创新这样的话题毕竟过于宏大,相比之下,未来如何养老这样的民生问题更为息息相关。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制度”。延迟退休制度从前几年提出设想以来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这一次“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其写入其中,意味着是否延迟退休已成定局,剩余的只是如何操作的技术细节问题。
反观现实,中国是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中国人为何“退休早”?理解清楚这个问题,对于理解延退和完善退休制度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早退休”引发的隐忧
提到延退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因为养老基金亏空,所以通过延退让民众“多缴少拿”来填“窟窿”。但人社部否认了“亏空”一说,因为“2014年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当年结余0.3458万亿元,累计结余3.06万亿元”。
对于延退,人社部提到了两个原因:人口老龄化压力、现有退休政策滞后于人口变化。
中国退休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此后也有一些补充和调整。
比如1978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条例》以及2006年1月1日施行的《公务员法》,其中对工作年限有一些调整,比如要求“参加革命工作满十年”等,变成了现在的“工作年限满三十年”或“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等,但退休的年龄基本不变:男性年满60岁,女干部年满55岁(女工年满50岁)。
这些规定的变化调整也有历史的原因,因为过去的时代原因,参加工作的时间比较晚,所以实际在岗的时间也不长。
据人社部介绍,现在建国60多年,国情发生了变化,人口的预期寿命达70多岁。此外,国际上,很多国家的退休年龄都在65-67岁。
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主要是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有2.1亿人,未来,老龄化的人口比例将加大。人社部官员认为,延退可以缓解未来劳动力不足的压力。
人社部社保研究所原所长何平在公开场合表示,全国各地提前退休的现象普遍存在。调研发现,某人口大省提前退休的比例竟达17%,数据触目惊心。
一种情况是,中央允许符合条件的人员提前退休,到了一些地方,因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变成了一种利益输送方式。
“有关系的,直接搞个病退。没关系的,真病了也不能退。”广西桂西地区一位旅游局局长称,按照规定,完全失去劳动能力的公职人员,可以退休。这其中,有很多可操作的空间,小地方操作就更容易。这过程中,容易出现不法的利益交易。
她介绍说,比如一些官员有更好的谋生渠道或下海经商等,这时,他们希望通过办理病退等手续,来实现提前退休。
这样一来,这些人不仅可以搞第二产业,又确保自己在退休时有保障。个别地方甚至出现领导干部鼓励老职工提前退休,以便腾出岗位,安排给自己的亲属或行贿方。
人社部社保研究所原所长何平也注意到这种情况,他指出,“在一些场合,提前退休成了寻租腐败的沃土,地方官员掌管审批提前退休的权力,借此从中牟利,助长了养老领域的搭便车行为。这是一些地方官员反对取消提前退休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赤裸裸的利益输送并不是早退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属地方发展困局的无奈之举。
现实原因导致的鼓励早退的现象
对于延退,很多人觉得公务员一定会支持。但记者和一些官员接触时,他们的反应出乎意料:“很多民众认为我们这些脑力劳动、坐办公室的支持延退,其实我们也反对。”
一名现任的领导干部称,现在干活主要是靠年轻人,年轻人有活力,而且为了升迁,也积极卖力干活。“在单位里,领导最怕上了点年纪的老干部,干活叫不动,即便叫得动,也无法胜任”,“叫他们下乡还可以,但电脑打字等,他们用手指头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点着键盘,这样的工作效率是要死人的”。
在不少机关,能来办公室打卡、露脸的老领导、老干部,已算不错了。有的是离退休前的一、两年就不来办公室了,他们占单位编制,然后提前回家休息等退休。如果真是为了解决干活的问题,与其通过延退来满足,还不如下决心让他们真正工作到退休年龄再回家。但做不到这点,所以很多地方只好鼓励他们提早退休。
因此,说到中国人退休早,不能只说“因过去法定的时间太早,已经不适应当下”的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实原因导致的鼓励早退的问题。
因为官场升迁和年龄有很大关系,过了一定的年龄就很少考虑提拔了。这样,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老人”一到50岁以后,感觉升职无望,就开始“混日子”了。
面对这种困境,领导想做事就得依靠新生力量,但编制管控很严格,老的占着编制不干活,新人无法招进来。为解决这一困境,很多地方鼓励上年纪的公职人员提前退休或退居二线。这些提前退休的公职人员,不仅待遇有保障,甚至还有奖励。
2013年11月15日,河北黄骅市委组织部宣布:全市科级干部超过53岁,副科级干部超过52岁的全部提前离岗休养,同时提高三级工资,全市共有62名科级干部被列入其中。媒体对此报道后,上级组织部门介入调查。
这些和当下想力推的延退政策,无疑相逆。人社部也注意到这种情况,副部长胡晓义公开表示,“在延退的同时,将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关于退休制度,过去的法律、规定等都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但违规的情况依旧存在,即便不违法违规,很多地方也是巴不得这些上年纪的公职人员提前退休。重要原因就在于:在领导们看来,机关事业单位里的这些老人,不愿意干活。
干不了,也是“退休早”的另一重大变量
鼓励早退休,有着深刻的背景和根源,蕴涵着地方发展的困境和难处。问题的关键是,延退了,这些问题就可以消失吗?
说到干不了而早退的问题,不得不提及的是国有企业改制、工人下岗。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国企进行了大规模减员增效的改革,当时有2000多万下岗职工,他们当时退出的平均年龄只有47岁。
如今,在调研中发现:普通老百姓,男的50岁,女的40岁以后,就很难找工作了。如果企业不要,延退就难以落实了。为了提高效率,企业希望员工早退,而他们本身也实在做不动了。另外,地方政府的政绩依托这些企业,财政也依靠这些企业,所以为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政府也支持企业让那些员工早退休。
因此,如果强调延退是为缓解劳动力不足,先需要强化的认识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很多人到了50岁,基本处于半工半休状态了。在企业,想延退一是自身身体不允许,二是企业本身不要,他们更愿意招录充满活力、能多干活的年轻人。对此,人社部社保研究所原所长何平也说,“目前把法定退休年龄坐实,都尚属不易,更何况延迟退休”。
专家的这些话可能不好听,但对存在的问题,也是到了需要认真检视和严肃对待的时刻,因为它涉及到如何鼓励人们干活的积极性。延退的初衷本来也是在变化了人口条件下鼓励人们多干活。
某县一名公职人员称,2015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根据《意见》,公职人员即便没有机会获得提拔,但办事员干满8年,就可以晋升为科员;科员干满12年可以升副科;副科干满15年可以升正科;正科干满15年也可以升副处。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人会愿意熬到相应年限要级别。”上述这位公职人员说,这样,到时即便不施行延退政策,主动提前退休的公职人员也会很少,因此除了延退以外,还要重视解决在岗干活积极性的问题。
(《南风窗》2015年23期 韦星/文、《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