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与时代精神。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既是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然诉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从表现形式来讲, 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是人们创造性的操作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第一,创新意识培养就是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第二,创新思维培养就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具有很强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第三,创新技能培养就是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第四,创新情感培养就是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为优化个体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如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蓬勃开展。但也有一些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价值取向淡化了大学生的实践探索意识。大学生创新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走走过场,缺乏系统的组织和长期有效的坚持,规模小,分散而不稳定,无法纳人教学计划和正常的教学轨道,致使学生的创新热情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
1.2 教学内容和方式陈旧、落后
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课堂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因循守旧、开放性不够,缺少情景式、问题式、研讨式、实践式等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传授型授课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的思维、师生间缺乏互动,课堂开放不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想象空间,忽视了学生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1.3 创新和科研机制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投入不足,资助经费少,实验设备陈旧以及实验器材与当前高端科技完全脱节,吸引不了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兴趣,更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多数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实践机会和科研机会不足,严重阻滞了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进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自觉地将创新教育寓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意境,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洞察能力,同时要运用渗透教学法对他们进行指导,进行抽象概括,分析归纳,抛弃过去一贯占领课堂的演绎方法,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归纳式教学法是从特殊到一般,有益于发展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一种具有灵活性、多变性、新颖性、流畅性等特点的思维,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不强调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是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的束缚,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2.2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
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学生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求解,这就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质是强调创造性,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索研究的精神,为创新活动构建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在不断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组织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创新制作大赛、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及竞赛体系。
2.3 重视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个人正确的人生信念、崇高的思想品质、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博学多才的能力素质,表现出的个性风度、人格魅力,对大学生产生着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教师要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
2.4 拓宽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服务平台
组织好各种创业计划大赛,支持学生开办创业工作室等。高校应重点建立两大创新实践平台:一是大学生企业挂职和实习平台建设。引导学生利用暑期实践等契机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运作,这既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前提条件,也是对企业家创业精神的直接感受和学习,应将大学生走进企业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必修项目。二是利用专业进行创业创新。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倡导学以致用,创业创新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建立专业创业创新工作室,可由学校免费提供场地,由学生7至11人自愿组合,自发组建。这种专业创业创新工作室既没有巨额的风险投资,也不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注重由小到大的积累,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创业创新意识,提升创业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继河、张帆.高校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基于实践教学路径角度[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70-71.
[2]徐晓红、张红、刘斌.探索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235-237.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从表现形式来讲, 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是人们创造性的操作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第一,创新意识培养就是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第二,创新思维培养就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具有很强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第三,创新技能培养就是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第四,创新情感培养就是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为优化个体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如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蓬勃开展。但也有一些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价值取向淡化了大学生的实践探索意识。大学生创新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走走过场,缺乏系统的组织和长期有效的坚持,规模小,分散而不稳定,无法纳人教学计划和正常的教学轨道,致使学生的创新热情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
1.2 教学内容和方式陈旧、落后
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课堂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因循守旧、开放性不够,缺少情景式、问题式、研讨式、实践式等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传授型授课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的思维、师生间缺乏互动,课堂开放不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想象空间,忽视了学生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1.3 创新和科研机制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投入不足,资助经费少,实验设备陈旧以及实验器材与当前高端科技完全脱节,吸引不了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兴趣,更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多数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实践机会和科研机会不足,严重阻滞了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进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自觉地将创新教育寓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意境,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洞察能力,同时要运用渗透教学法对他们进行指导,进行抽象概括,分析归纳,抛弃过去一贯占领课堂的演绎方法,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归纳式教学法是从特殊到一般,有益于发展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一种具有灵活性、多变性、新颖性、流畅性等特点的思维,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不强调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是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的束缚,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2.2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
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学生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求解,这就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质是强调创造性,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索研究的精神,为创新活动构建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在不断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组织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创新制作大赛、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及竞赛体系。
2.3 重视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个人正确的人生信念、崇高的思想品质、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博学多才的能力素质,表现出的个性风度、人格魅力,对大学生产生着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教师要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
2.4 拓宽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服务平台
组织好各种创业计划大赛,支持学生开办创业工作室等。高校应重点建立两大创新实践平台:一是大学生企业挂职和实习平台建设。引导学生利用暑期实践等契机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运作,这既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前提条件,也是对企业家创业精神的直接感受和学习,应将大学生走进企业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必修项目。二是利用专业进行创业创新。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倡导学以致用,创业创新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建立专业创业创新工作室,可由学校免费提供场地,由学生7至11人自愿组合,自发组建。这种专业创业创新工作室既没有巨额的风险投资,也不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注重由小到大的积累,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创业创新意识,提升创业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继河、张帆.高校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基于实践教学路径角度[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70-71.
[2]徐晓红、张红、刘斌.探索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