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通过创新人才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竞争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造才能。同时,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以满足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创新教育; 创新人才; 地位; 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65-02
在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可以通过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实验等途径来进行,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创新教育中,则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定,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它所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情操、意志品质培养,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1]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承担着这样的任务,使其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道德感和使命感。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其结果就是对创新人才的缔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学习,不仅有经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过程以及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思维,也有通过形象感受和实践体验而产生直觉、顿悟和创造灵感的形象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能够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就创造性人才。可见,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2]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社会需要的道德情操与意志品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任何国家、任何阶级办教育的目的,都是把符合本阶级利益的,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意识、政治概念、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通过教育的手段,内化于受教育者,使其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并把其放在教育之首。孔子在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时曾明确地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要求弟子首先致力于思想道德修养,然后,“行有余力”则学习文化知识。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邓小平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些论述和思想,都是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由此可见,我们要培养的创新人才,首要的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坚强意志的人,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人格。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的反映。高尚人格是保障创新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道德约束的创新,不但不会给社会带来利益,反而会成为社会的破坏因素。[3]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都具有较高的智力因素,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在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性,甚至个别学生有才无德,以至于许多企业在使用了大学生以后,都有这样一个呼吁:现在的大学生应该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对大学生进行做人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素质的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教育,使大学生理解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客体的关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前提。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具备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现代使命感。在大学生的身上既有时代发展对其人生观、价值观所提出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极大地追求真理、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激情。关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追求真理和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激情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4]大学生正处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这一时代必然要求创新精神。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可见,创新精神和能力,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的高要求以及高校德育环境的复杂化,出现了过去所没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样的挑战面前,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战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就显现出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创新教育的实践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它不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出发,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明确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它着眼于人的非智力因素,从大学生的品质、心理、修养、行为入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才能。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创造精神。现在的大学生,总体说来,有较强的创造动机,但在实际中往往表现出自信心不足,独立批判精神不强,承受挫折的心理较弱。有的学生更是全面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生不会有发明创造。还有的学生意志薄弱,往往怕困难危险而放弃原定的目的,改变既定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自信心训练,让学生充分肯定自己。自信心的树立是大学生创新的前提。一个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的人,是难以有所建树和创造的。同时,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使学生自觉地、坚持不懈地排除创造活动中的障碍,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克服困难、完成各项活动的重要条件。在各种活动中,我们及时强化大学生的创造行为,对他们的创造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使这种行为得以固定和保持。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重视对大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创造的关键是思维,而思维能力的高低则是由思维品质来决定的。现在的大学生,创造力总体偏低,缺乏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缺乏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不强。阻碍大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大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式、从众心理,如果这些因素不能及时的消除和解决,将会使大学生陷于僵化、保守、安于现状,不符合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组织学生辩论、讨论和案例分析,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立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的意识和行为,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寻求解答,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顿悟、想象和灵感,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充分施展。
第三,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满足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大学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但是,目前大学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严谨有条、创新不足,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现象。许多教师的讲授方式还在沿袭传统的单向“填鸭式”灌输,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国家先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三次改革。每次改革都是服从于时代的变化,服从于时代对我们国家所提出的新的历史使命而作出的选择,都是为了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当代青年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特点的现实状况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生动活泼、入情入理的教学形式和模式,构建创新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坚持真理、不断探求真理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创新教育,要善于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造条件和机会组织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辩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广开言路,交流思想,达到明辨是非,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5]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感染力强,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教学方式的改革,会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一个崭新的教学氛围和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行为,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其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既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手段。
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教育者也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具有不断钻研和进取的精神,提高自己的素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丙红.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教育的必然性[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2):191.
[2]崔华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创新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8):30.
[3]刘经纬等.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 教育探索,2003(5):13.
[4]林红.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N].山东大学报,2008-10-10.
[5]黄伟年.浅谈创新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81-82.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创新教育; 创新人才; 地位; 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65-02
在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可以通过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实验等途径来进行,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创新教育中,则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定,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它所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情操、意志品质培养,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1]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承担着这样的任务,使其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道德感和使命感。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其结果就是对创新人才的缔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学习,不仅有经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过程以及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思维,也有通过形象感受和实践体验而产生直觉、顿悟和创造灵感的形象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能够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就创造性人才。可见,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2]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社会需要的道德情操与意志品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任何国家、任何阶级办教育的目的,都是把符合本阶级利益的,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意识、政治概念、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通过教育的手段,内化于受教育者,使其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并把其放在教育之首。孔子在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时曾明确地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要求弟子首先致力于思想道德修养,然后,“行有余力”则学习文化知识。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邓小平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些论述和思想,都是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由此可见,我们要培养的创新人才,首要的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坚强意志的人,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人格。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的反映。高尚人格是保障创新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道德约束的创新,不但不会给社会带来利益,反而会成为社会的破坏因素。[3]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都具有较高的智力因素,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在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性,甚至个别学生有才无德,以至于许多企业在使用了大学生以后,都有这样一个呼吁:现在的大学生应该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对大学生进行做人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素质的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教育,使大学生理解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客体的关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前提。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具备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现代使命感。在大学生的身上既有时代发展对其人生观、价值观所提出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极大地追求真理、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激情。关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追求真理和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激情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4]大学生正处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这一时代必然要求创新精神。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可见,创新精神和能力,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的高要求以及高校德育环境的复杂化,出现了过去所没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样的挑战面前,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战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就显现出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创新教育的实践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它不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出发,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明确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它着眼于人的非智力因素,从大学生的品质、心理、修养、行为入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才能。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创造精神。现在的大学生,总体说来,有较强的创造动机,但在实际中往往表现出自信心不足,独立批判精神不强,承受挫折的心理较弱。有的学生更是全面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生不会有发明创造。还有的学生意志薄弱,往往怕困难危险而放弃原定的目的,改变既定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自信心训练,让学生充分肯定自己。自信心的树立是大学生创新的前提。一个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的人,是难以有所建树和创造的。同时,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使学生自觉地、坚持不懈地排除创造活动中的障碍,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克服困难、完成各项活动的重要条件。在各种活动中,我们及时强化大学生的创造行为,对他们的创造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使这种行为得以固定和保持。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重视对大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创造的关键是思维,而思维能力的高低则是由思维品质来决定的。现在的大学生,创造力总体偏低,缺乏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缺乏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不强。阻碍大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大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式、从众心理,如果这些因素不能及时的消除和解决,将会使大学生陷于僵化、保守、安于现状,不符合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组织学生辩论、讨论和案例分析,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立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的意识和行为,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寻求解答,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顿悟、想象和灵感,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充分施展。
第三,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满足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大学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但是,目前大学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严谨有条、创新不足,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现象。许多教师的讲授方式还在沿袭传统的单向“填鸭式”灌输,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国家先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三次改革。每次改革都是服从于时代的变化,服从于时代对我们国家所提出的新的历史使命而作出的选择,都是为了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当代青年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特点的现实状况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生动活泼、入情入理的教学形式和模式,构建创新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坚持真理、不断探求真理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创新教育,要善于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造条件和机会组织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辩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广开言路,交流思想,达到明辨是非,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5]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感染力强,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教学方式的改革,会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一个崭新的教学氛围和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行为,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其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既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手段。
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教育者也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具有不断钻研和进取的精神,提高自己的素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丙红.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教育的必然性[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2):191.
[2]崔华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创新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8):30.
[3]刘经纬等.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 教育探索,2003(5):13.
[4]林红.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N].山东大学报,2008-10-10.
[5]黄伟年.浅谈创新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81-82.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