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靠学生大量阅读作品,其根本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多读、熟读、背诵优秀篇章。所以抓好低年级学生的早期阅读对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在此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做法。
一、培养阅读兴趣要从家长抓起
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我就要求学生看课外读物,目的有两个:一是加大学生的识字量;二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经过一阶段的试验,收效不是很大,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在家长会上,家长们喋喋不休地诉苦:“我们给孩子买了很多书,有作文书、故事书、科普书等一大堆,可孩子就是不看,现在的孩子太懒了。”家长们痛苦地摇着头。其实,家长误解孩子了。试想一下,一年级的学生一年才识几百字,而且有些字一离开课本上的语言环境,孩子们有可能就不认识了。对这样一群没识多少字的孩子来说,要求他们自己独立阅读课外书,难度太大了。为此,我给家长支招:一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读一些故事性强的书,要有图片,文章韵脚明显,能让孩子浮想联翩;二是每天保证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营造温馨、快乐的读书氛围。让阅读成为学生和家长每天必做之事,而且要有数量限制,程度好一点的学生可以读十几页,一般的读1~2页即可,不要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三是双休日,经常带孩子们到书店、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去,与孩子一起交流讨论读书收获。
一年下来,能坚持做到的家长对我说:“孩子进步很大,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有时不用提醒,也不让陪读。孩子自觉地去看书,而且主动要求在过生日时送他一本书”。我趁热打铁,给他们再支招:一要和孩子商量,把读书时间适度延长,对读书的量适度加大,但要在孩子的接受能力范围内,不能疲劳;二要继续营造读书环境,坚持和孩子一起读书,家长可以读自己的书。经过一段时间,我们班的孩子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读书结巴的孩子已经很少了。
二、用鼓励的方法促进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为了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读书,我专门制作了一个读书光荣榜,以激励更多的学生来读书。学生每读一个故事,我会说:“嗯,读得不错,比上一次有进步。”或者说:“进步很大,老师希望听到你下一个精彩故事。”并且在光荣榜上贴一个小红星。这样做,目的有两个:一是激励学生读更多的书;二是对每一个孩子读书的量做到心中有数,为制定下一步的读书计划做好准备。每当看着孩子们高兴地数小红星,我就十分欣慰。
对学生朗读的倾听我是有策略的,程度好的,我为了检测他读的质量,要求他读得流利、有语感,挑选几个自然段来读;对于程度弱的孩子,我会耐心、很感兴趣地倾听,遇到障碍时,及时提醒,有时会跟他一起读。读完后,及时鼓励“你进步真大,老师喜欢和你一起读书”,并且帮助他挑选一些内容简单、读起来上口的内容。我的教学实践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阅读是让孩子聪明的唯一钥匙。”
三、用展台稳固兴趣
学生有了一定的读书兴趣,那会不会消失呢?为了让课外阅读的兴趣扎根于学生心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展览法
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拿到学校,比一比,看谁读得多,让同学们在互相鼓励、评比中提高读书的信心。
(二)交流法
(1)让学生介绍一本最喜欢的书,包括书从哪儿买的、作者是谁,说说我最喜欢的故事或精彩片断,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同时,诱发学生想看书的欲望。
(2)朗读喜欢的故事、儿歌,做到声情并茂,在激发读书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语感。
(3)讲一讲读书心得,从中受到的启发、收获。在读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4)复述故事大意,在学生讲述故事时,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竞赛法
开展一些读书比赛,如“课外识字大比拼”“成语故事会”“在童话世界里”“朗读明星大赛”等,在激发读书兴趣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积累和探索。
四、让图书流动起来,延伸学生读书的空间
为了让读书成为一种班风,我登记了每位同学拥有的图书,制作了一份“流动图书角目录一览表”。改变过去学生捐书,把书放在教室后面由专人负责的做法,而是在表中登记书名、书主人,鼓励学生互相借阅。这个图书角流动起来,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也避免了以往图书容易丢失的弊端。
每学期,定期向学校图书室集体借阅图书3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图书阅读。
两年下来,学生们读书的兴趣浓了,说话时词语也丰富了,所读的书范围也广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阅读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培养阅读兴趣要从家长抓起
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我就要求学生看课外读物,目的有两个:一是加大学生的识字量;二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经过一阶段的试验,收效不是很大,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在家长会上,家长们喋喋不休地诉苦:“我们给孩子买了很多书,有作文书、故事书、科普书等一大堆,可孩子就是不看,现在的孩子太懒了。”家长们痛苦地摇着头。其实,家长误解孩子了。试想一下,一年级的学生一年才识几百字,而且有些字一离开课本上的语言环境,孩子们有可能就不认识了。对这样一群没识多少字的孩子来说,要求他们自己独立阅读课外书,难度太大了。为此,我给家长支招:一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读一些故事性强的书,要有图片,文章韵脚明显,能让孩子浮想联翩;二是每天保证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营造温馨、快乐的读书氛围。让阅读成为学生和家长每天必做之事,而且要有数量限制,程度好一点的学生可以读十几页,一般的读1~2页即可,不要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三是双休日,经常带孩子们到书店、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去,与孩子一起交流讨论读书收获。
一年下来,能坚持做到的家长对我说:“孩子进步很大,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有时不用提醒,也不让陪读。孩子自觉地去看书,而且主动要求在过生日时送他一本书”。我趁热打铁,给他们再支招:一要和孩子商量,把读书时间适度延长,对读书的量适度加大,但要在孩子的接受能力范围内,不能疲劳;二要继续营造读书环境,坚持和孩子一起读书,家长可以读自己的书。经过一段时间,我们班的孩子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读书结巴的孩子已经很少了。
二、用鼓励的方法促进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为了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读书,我专门制作了一个读书光荣榜,以激励更多的学生来读书。学生每读一个故事,我会说:“嗯,读得不错,比上一次有进步。”或者说:“进步很大,老师希望听到你下一个精彩故事。”并且在光荣榜上贴一个小红星。这样做,目的有两个:一是激励学生读更多的书;二是对每一个孩子读书的量做到心中有数,为制定下一步的读书计划做好准备。每当看着孩子们高兴地数小红星,我就十分欣慰。
对学生朗读的倾听我是有策略的,程度好的,我为了检测他读的质量,要求他读得流利、有语感,挑选几个自然段来读;对于程度弱的孩子,我会耐心、很感兴趣地倾听,遇到障碍时,及时提醒,有时会跟他一起读。读完后,及时鼓励“你进步真大,老师喜欢和你一起读书”,并且帮助他挑选一些内容简单、读起来上口的内容。我的教学实践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阅读是让孩子聪明的唯一钥匙。”
三、用展台稳固兴趣
学生有了一定的读书兴趣,那会不会消失呢?为了让课外阅读的兴趣扎根于学生心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展览法
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拿到学校,比一比,看谁读得多,让同学们在互相鼓励、评比中提高读书的信心。
(二)交流法
(1)让学生介绍一本最喜欢的书,包括书从哪儿买的、作者是谁,说说我最喜欢的故事或精彩片断,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同时,诱发学生想看书的欲望。
(2)朗读喜欢的故事、儿歌,做到声情并茂,在激发读书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语感。
(3)讲一讲读书心得,从中受到的启发、收获。在读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4)复述故事大意,在学生讲述故事时,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竞赛法
开展一些读书比赛,如“课外识字大比拼”“成语故事会”“在童话世界里”“朗读明星大赛”等,在激发读书兴趣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积累和探索。
四、让图书流动起来,延伸学生读书的空间
为了让读书成为一种班风,我登记了每位同学拥有的图书,制作了一份“流动图书角目录一览表”。改变过去学生捐书,把书放在教室后面由专人负责的做法,而是在表中登记书名、书主人,鼓励学生互相借阅。这个图书角流动起来,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也避免了以往图书容易丢失的弊端。
每学期,定期向学校图书室集体借阅图书3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图书阅读。
两年下来,学生们读书的兴趣浓了,说话时词语也丰富了,所读的书范围也广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阅读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