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共青团工作的不断深入,团组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职院校的共青团组织建设,仍需要努力。当前,在我国社会大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快速转型,文化价值观多元化趋势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共青团组织建设出现了创新力不足的现象,主要原因有: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对团组织建设的创新不重视、工作人员的创新观念不强、创新氛围不浓,导致文化环境不理想;互联网、复杂多变的组织生态环境、家庭教育不当,对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带来阻力;领导机构组织形式不科学、团组织形式单一陈旧、团组织沟通交流机制不完善,共青团的运作模式单一,导致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活力不足;共青团组织的社会职能转变缓慢、团工作与社会经济切合不紧密,导致共青团组织建设创新不到位;人性化的监管机制、考评机制不完善,导致团组织建设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创新性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广大专家学者和青年群众工作者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许多学者将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内容等同于团的活动,例如提出要开展团日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卢雍政主编的《高校团千部工作指导手册》指出,“团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髙校共青团组织建设主要内容有“团组织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团员队伍建设、团干部队伍建设和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等”气同时也指出,“高校团的活动与团的组织建设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整个团建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而目前网络正在成为一种生活、学习方式,网络媒体的发展对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提出了挑战,张河、张绍荣等认为信息网络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的学者也认为全球新格局的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向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提出了挑战。张一梦在《对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理论思考》一文中,认为“教育体制的变革影响了青年学生的成长历程,扩招使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世界金融危机使高校大学生就业更严峻等。”这些因素也向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一、現在的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同时在组织体系设置、运行机制建设、团干队伍和团员队伍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团组织工作阵地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组织设置单一
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比较健全,从校团委到班级团支部的组织架构比较完整。但部分高校团组织设置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团建的组织结构类型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校团委-院系分团委(团总支)-班级团支部的直线-职能制类型,而没有采用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网络建团、公寓建团、社团建团等团建模式。二是绝大部分高校的建团阵地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没有与校外的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团组织,而联合建立团组织有着巨大的意义,这将在后文展开阐述。
(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高校共青团正不断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有些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有些高校团委没有独立运行,还挂靠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下面;党建带团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高校党建推动团建的力度不明显,呈现的局面是团建推党建,而非党建带团建;推优入党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有些高校团组织在推荐优秀共青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方面的作用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考评激励机制需要加大建设力度,有些高校上级团组织对下级团组织的考核机制、团组织对团员个人的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和团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高校共青团干部兼职现象比较普遍。高校共青团干部有的由专业教师兼职,有的由辅导员或其它政工干部兼职。他们既要搞好教学工作和所负责的年级和班级的学生日常事务,又要负责共青团工作。这导致他们事务繁忙,工作压力大,不能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共青团工作中去,势必影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二是对高校共青团干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还不够,有些方面需要大力加强。对高校共青团干部进行业务培训的时间不多,高校共青团干部在校内发展路径不清晰、校外的任职交流渠道不畅通。三是对高校共青团干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有待加强,要加大对高校共青团干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力度,促使高校共青团干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推动工作发展,推动队伍建设。
在共青团员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团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力度有待加强。对大学生团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确定职业方向,并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但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团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率还不高,有待推广。二是对大学生团员进行党团知识等专题培训学习还不够。通过组织活动对大学生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共青团的常用方式,但通过专题培训学习的方式不多。三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加强团员队伍建设的力度还要加大。
(四)学习型组织建设持续性不强
创建学习型组织有利于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当前,高校共青团普遍开始创建学习型组织,但其持续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工作阵地偏于传统
团组织工作阵地建设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是高校共青团的长项,但在工作阵地建设的思路、领域、开展方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和创新。
分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发现以下两个因素:
(一)受重视程度低是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 共青团工作在高校受重视程度普遍较低。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在高校,教学和科研是工作主线,是促进高校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共青团工作则难以承担、体现这种功能;二是共青团工作虽然是高校学生工作这一重要板块的一部分,但高校共青团工作不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日常管理、招生就业、奖惩困补、心理安全等重点内容,而只是单纯的组织开展素质教育工作,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和改革发展不会造成直接的显著影响。
受重视程度低导致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一些问题的存在,比如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团委没有独立运行,挂靠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下面;高校共青团干部兼职现象普遍,很多高校的共青团干部都由辅导员或专业教师兼职。
(二)工作动力不足也是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
工作动力不足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受重视程度低,发展路径不清晰,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高校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兼职现象普遍,导致高校团干部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门思考、谋划共青团工作。工作动力不足,会导致思维创新性不强、工作开拓性不强。比如可能不会尝试创新团组织设置,在共青团工作阵地建设的思路、领域、 展方式等方面不会进行创新性思考和探索。
二、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建议
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建设创新性共青团组织有了新的必要性,在对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在文化环境创新、组织构架创新、工作体系创新以及监管考评机制创新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
(一)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文化环境创新
文化环境建设是团组织建设的灵魂工程,无论从多元智能理论,还是从治理理论来研究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首先要营造一个创新性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中树立并践行“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在团工作队伍中树立多元智能教育观和内部治理管理理念、在青年学生中突出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在典型推广中提升高职共青团组织的创新活力。组织的文化环境,直接决定了团组织创新性建设的效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职青年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社会对青年的期望和要求,也是青年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它对提升高职共青團组织的创新性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具体来讲,通过召开党政会议、团学工作会议、团干部工作会议等,进一步统一思想,让团工作的决策者、执行者、服务对象充分认识到创新团组织建设的迫切性和深远意义,消除少数组织干部存在的盲目自信、按部就班的不良作风,调动团组织内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党政机关、各级团组织、每一位团员青年中增强创新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尽可能地突出“创新”的主题,通过高职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启创新智慧,对高职学生的责任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没有创新就没有教育。”
校园活动是人文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定期举办的读书节、科技文化节、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心理讲坛等营造氛围,促进高职青年树立责任、开放、创新的价值观。总之,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责任为先、开拓创新的宣传氛围,使高职青年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进而提升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二)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组织形式创新
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是中国特色的一种组织形式,如何定位在青年社会组织中的角色,应该从联结“党—团—青”关系的特殊使命出发,笔者从治理理论的研究中发现,共青团组织创新的首要重点是探索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结构的再造现实,按照有利于联系和服务高职青年、有利于增强团组织功能和内在活力、有利于整合团组织资源相关的原则,要打破按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建团的传统模式,因地制宜地设置高职共青团组织的结构和形态,从而扩大组织覆盖面,实现上下互动、纵横紧密、内外互联的多元组织结构体系,真正实现共青团员在哪里,哪里就有组织,并主动自觉参与到共青团的活动中去。
其中建立网络型团组织,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覆盖“面”,“具体表现为虚拟社区、专题论坛、网上俱乐部、利用网络发起的公益活动组织等。”各二级学院或者系部发挥好团组织网络中的作用,从各二级部门的教学资源、企业资源、实践资源出发,进一步加大与园区、同类高职、企业、社区等单位组织的横向联合力度,同时要切实加强外围的各类青年组织协会的建设,改变高职院校原来直线联系的纵向结构体系,推动其向多元化的网络型组织模式发展。
(三)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工作模式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要严格遵循人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组织的治理理论,通过从支配性单纯权力运行机制向引领性多维权力运行机制转变、从管理型组织运行机制向导航型运行机制转变、从现实化运行机制向网络虚拟化运行机制转变,转变团组织的运行机制;通过相关政策、服务平台和服务项目的给予与建立,创新服务青年的工作手段;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创新实践育人的科学模式;这些工作体系的创新是摆在当前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创新性不足问题面前急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1.转变团组织运行机制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单纯依托由上至下的组织架构、依靠行政命令来推进团组织的建设已难适应实际工作要求,在组织依托、管理模式、联系青年方式等方面需要不断创新,逐步建立运行能力强、团员参与程度更深、 治理水平高、吸引力更大的组织运行机制。
2.创新服务青年工作模式
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的工作模式,要逐步从任务供应、内容供应向平台供应、关系供应转变,为高职青年创新创造交流、合作、服务的平台,多角度提供组织归宿。从目前高职共青团组织的状况来看,真正提高其服务能力,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给予高职青年发展的政策,即提供相应的青年生活帮扶,学业提升、能力提升、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 第二,建立高职青年服务平台,即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团组织建立社会化服务平臺。
第三,狠抓高职青年服务项目,即打造服务青年需要的公共项目为工作切入点。
(四)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模式
高职院校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积极发挥社会实践在共青团组织育人中的作用,建立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是基于青年组织的社会功能,寻找其社会价值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在提升 90 后团员青年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态度以及工作能力、工作激情、工作成效等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学生毕竟是大学存在的理由。”如何进一步加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实践的有效度,丰富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探索并完善一条行之有效的工作新模式一直高职院校思考的问题。可以围绕“全面参与、结合专业、创业实践、系统推进”的 16 字方针,具体实施方法:一条主线(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不断、三个层次(一、二、三年级)实践、三种能力培养。
(五)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监管考评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和团员青年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青年团员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在青春期和成人阶段,智能则是通过对理想的职业和业务爱好的追求来表现的。”青年团员的素质拓展工作首先要考虑这一因素。其次,在了解高职青年的智力差异、生源差异、家庭教育差异,以及心理需求、成才需求、专业发展需求等,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层次、分专业、分年级制定适合青年学生发展需求的素质拓展实施计划,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高职院校针对青年团员开展的素质拓展活动还停留在早期的水平上,可以看到一方面活动形式陈旧、频率高、内容缺乏新意,传达不畅通,低年级积极,高年级几乎无人参加等事实,另一方面 90 后高职青年又迫切需要组织能够她们一个锻炼自己、展示个性、施展才能的舞台。要解决当前两种现象的矛盾,只有改变原来的单一传统的素质拓展计划,采用适合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套餐模式。在套餐中可以分为必选项目和自选项目,一般的思想教育、主题学习活动等纳入必选项目,而自选项目一般分为个性化的拓展项目。加纳德提出人的智能分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音乐、身体-动觉、空间、人际、自我认知、自我观察、生存九类。按照个人的智能水平和拓展需求,在高职院校大致可以将套餐模式分为:学业套餐、艺术套餐、体育套餐、社交套餐、技能创新套餐、职业发展套餐等。这种模式就像选择移动套餐,总有一款适合你。学生的“种种选择,像消费者一样,引导着大学的扩展和收缩”。高职青年在套餐选择、教师选择、活动自由等方面的诉求,扩大了他们的空间,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氛围。高职院校团委制定详细的套餐式素质拓展计划,设置素质拓展分,并将其纳入高职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和评奖评优的核心指标之一,以此来监管学生的素质提升工程。
三、总结
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在我国经历了 30 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团组织建设的问题日益明显和突出,这些都影响着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主要原因有: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对团组织建设的创新不重视、工作人员的创新观念不强、创新氛围不浓,导致文化环境不理想;领导机构组织形式不科学、团组织形式单一陈旧、团组织沟通交流机制不完善,导致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活力不足;共青团组织的社会职能转变缓慢、共青团的运作模式单一、团工作与社会经济切合不紧密,导致共青团组织建设创新不到位;人性化的监管机制、考评机制不完善,导致团组织建设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互联网、复杂多变的组织生态环境、家庭教育不当,也对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带来阻力和压力。在当前形势下,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和制约了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伍复康.《社会治理中共青团组织价值的新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2]周飞.《浅议共青团组织在高职院校思想引领中的作用与实践路径》[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秦玉学、孙在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4年1月,第1卷第1期
[4]李千.《浅谈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新途径》[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01期
[5]杨涛.《基层专职共青团委员会的职能分置研究》[J].中山大学,2010年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创新性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广大专家学者和青年群众工作者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许多学者将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内容等同于团的活动,例如提出要开展团日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卢雍政主编的《高校团千部工作指导手册》指出,“团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髙校共青团组织建设主要内容有“团组织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团员队伍建设、团干部队伍建设和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等”气同时也指出,“高校团的活动与团的组织建设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整个团建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而目前网络正在成为一种生活、学习方式,网络媒体的发展对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提出了挑战,张河、张绍荣等认为信息网络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的学者也认为全球新格局的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向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提出了挑战。张一梦在《对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理论思考》一文中,认为“教育体制的变革影响了青年学生的成长历程,扩招使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世界金融危机使高校大学生就业更严峻等。”这些因素也向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一、現在的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同时在组织体系设置、运行机制建设、团干队伍和团员队伍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团组织工作阵地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组织设置单一
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比较健全,从校团委到班级团支部的组织架构比较完整。但部分高校团组织设置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团建的组织结构类型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校团委-院系分团委(团总支)-班级团支部的直线-职能制类型,而没有采用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网络建团、公寓建团、社团建团等团建模式。二是绝大部分高校的建团阵地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没有与校外的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团组织,而联合建立团组织有着巨大的意义,这将在后文展开阐述。
(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高校共青团正不断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有些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有些高校团委没有独立运行,还挂靠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下面;党建带团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高校党建推动团建的力度不明显,呈现的局面是团建推党建,而非党建带团建;推优入党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有些高校团组织在推荐优秀共青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方面的作用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考评激励机制需要加大建设力度,有些高校上级团组织对下级团组织的考核机制、团组织对团员个人的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和团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高校共青团干部兼职现象比较普遍。高校共青团干部有的由专业教师兼职,有的由辅导员或其它政工干部兼职。他们既要搞好教学工作和所负责的年级和班级的学生日常事务,又要负责共青团工作。这导致他们事务繁忙,工作压力大,不能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共青团工作中去,势必影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二是对高校共青团干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还不够,有些方面需要大力加强。对高校共青团干部进行业务培训的时间不多,高校共青团干部在校内发展路径不清晰、校外的任职交流渠道不畅通。三是对高校共青团干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有待加强,要加大对高校共青团干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力度,促使高校共青团干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推动工作发展,推动队伍建设。
在共青团员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团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力度有待加强。对大学生团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确定职业方向,并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但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团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率还不高,有待推广。二是对大学生团员进行党团知识等专题培训学习还不够。通过组织活动对大学生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共青团的常用方式,但通过专题培训学习的方式不多。三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加强团员队伍建设的力度还要加大。
(四)学习型组织建设持续性不强
创建学习型组织有利于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当前,高校共青团普遍开始创建学习型组织,但其持续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工作阵地偏于传统
团组织工作阵地建设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是高校共青团的长项,但在工作阵地建设的思路、领域、开展方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和创新。
分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发现以下两个因素:
(一)受重视程度低是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 共青团工作在高校受重视程度普遍较低。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在高校,教学和科研是工作主线,是促进高校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共青团工作则难以承担、体现这种功能;二是共青团工作虽然是高校学生工作这一重要板块的一部分,但高校共青团工作不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日常管理、招生就业、奖惩困补、心理安全等重点内容,而只是单纯的组织开展素质教育工作,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和改革发展不会造成直接的显著影响。
受重视程度低导致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一些问题的存在,比如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团委没有独立运行,挂靠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下面;高校共青团干部兼职现象普遍,很多高校的共青团干部都由辅导员或专业教师兼职。
(二)工作动力不足也是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
工作动力不足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受重视程度低,发展路径不清晰,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高校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兼职现象普遍,导致高校团干部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门思考、谋划共青团工作。工作动力不足,会导致思维创新性不强、工作开拓性不强。比如可能不会尝试创新团组织设置,在共青团工作阵地建设的思路、领域、 展方式等方面不会进行创新性思考和探索。
二、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建议
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建设创新性共青团组织有了新的必要性,在对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在文化环境创新、组织构架创新、工作体系创新以及监管考评机制创新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
(一)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文化环境创新
文化环境建设是团组织建设的灵魂工程,无论从多元智能理论,还是从治理理论来研究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首先要营造一个创新性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中树立并践行“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在团工作队伍中树立多元智能教育观和内部治理管理理念、在青年学生中突出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在典型推广中提升高职共青团组织的创新活力。组织的文化环境,直接决定了团组织创新性建设的效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职青年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社会对青年的期望和要求,也是青年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它对提升高职共青團组织的创新性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具体来讲,通过召开党政会议、团学工作会议、团干部工作会议等,进一步统一思想,让团工作的决策者、执行者、服务对象充分认识到创新团组织建设的迫切性和深远意义,消除少数组织干部存在的盲目自信、按部就班的不良作风,调动团组织内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党政机关、各级团组织、每一位团员青年中增强创新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尽可能地突出“创新”的主题,通过高职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启创新智慧,对高职学生的责任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没有创新就没有教育。”
校园活动是人文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定期举办的读书节、科技文化节、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心理讲坛等营造氛围,促进高职青年树立责任、开放、创新的价值观。总之,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责任为先、开拓创新的宣传氛围,使高职青年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进而提升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二)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组织形式创新
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是中国特色的一种组织形式,如何定位在青年社会组织中的角色,应该从联结“党—团—青”关系的特殊使命出发,笔者从治理理论的研究中发现,共青团组织创新的首要重点是探索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结构的再造现实,按照有利于联系和服务高职青年、有利于增强团组织功能和内在活力、有利于整合团组织资源相关的原则,要打破按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建团的传统模式,因地制宜地设置高职共青团组织的结构和形态,从而扩大组织覆盖面,实现上下互动、纵横紧密、内外互联的多元组织结构体系,真正实现共青团员在哪里,哪里就有组织,并主动自觉参与到共青团的活动中去。
其中建立网络型团组织,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覆盖“面”,“具体表现为虚拟社区、专题论坛、网上俱乐部、利用网络发起的公益活动组织等。”各二级学院或者系部发挥好团组织网络中的作用,从各二级部门的教学资源、企业资源、实践资源出发,进一步加大与园区、同类高职、企业、社区等单位组织的横向联合力度,同时要切实加强外围的各类青年组织协会的建设,改变高职院校原来直线联系的纵向结构体系,推动其向多元化的网络型组织模式发展。
(三)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工作模式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要严格遵循人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组织的治理理论,通过从支配性单纯权力运行机制向引领性多维权力运行机制转变、从管理型组织运行机制向导航型运行机制转变、从现实化运行机制向网络虚拟化运行机制转变,转变团组织的运行机制;通过相关政策、服务平台和服务项目的给予与建立,创新服务青年的工作手段;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创新实践育人的科学模式;这些工作体系的创新是摆在当前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创新性不足问题面前急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1.转变团组织运行机制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单纯依托由上至下的组织架构、依靠行政命令来推进团组织的建设已难适应实际工作要求,在组织依托、管理模式、联系青年方式等方面需要不断创新,逐步建立运行能力强、团员参与程度更深、 治理水平高、吸引力更大的组织运行机制。
2.创新服务青年工作模式
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的工作模式,要逐步从任务供应、内容供应向平台供应、关系供应转变,为高职青年创新创造交流、合作、服务的平台,多角度提供组织归宿。从目前高职共青团组织的状况来看,真正提高其服务能力,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给予高职青年发展的政策,即提供相应的青年生活帮扶,学业提升、能力提升、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 第二,建立高职青年服务平台,即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团组织建立社会化服务平臺。
第三,狠抓高职青年服务项目,即打造服务青年需要的公共项目为工作切入点。
(四)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模式
高职院校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积极发挥社会实践在共青团组织育人中的作用,建立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是基于青年组织的社会功能,寻找其社会价值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在提升 90 后团员青年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态度以及工作能力、工作激情、工作成效等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学生毕竟是大学存在的理由。”如何进一步加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实践的有效度,丰富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探索并完善一条行之有效的工作新模式一直高职院校思考的问题。可以围绕“全面参与、结合专业、创业实践、系统推进”的 16 字方针,具体实施方法:一条主线(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不断、三个层次(一、二、三年级)实践、三种能力培养。
(五)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监管考评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和团员青年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青年团员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在青春期和成人阶段,智能则是通过对理想的职业和业务爱好的追求来表现的。”青年团员的素质拓展工作首先要考虑这一因素。其次,在了解高职青年的智力差异、生源差异、家庭教育差异,以及心理需求、成才需求、专业发展需求等,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层次、分专业、分年级制定适合青年学生发展需求的素质拓展实施计划,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高职院校针对青年团员开展的素质拓展活动还停留在早期的水平上,可以看到一方面活动形式陈旧、频率高、内容缺乏新意,传达不畅通,低年级积极,高年级几乎无人参加等事实,另一方面 90 后高职青年又迫切需要组织能够她们一个锻炼自己、展示个性、施展才能的舞台。要解决当前两种现象的矛盾,只有改变原来的单一传统的素质拓展计划,采用适合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套餐模式。在套餐中可以分为必选项目和自选项目,一般的思想教育、主题学习活动等纳入必选项目,而自选项目一般分为个性化的拓展项目。加纳德提出人的智能分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音乐、身体-动觉、空间、人际、自我认知、自我观察、生存九类。按照个人的智能水平和拓展需求,在高职院校大致可以将套餐模式分为:学业套餐、艺术套餐、体育套餐、社交套餐、技能创新套餐、职业发展套餐等。这种模式就像选择移动套餐,总有一款适合你。学生的“种种选择,像消费者一样,引导着大学的扩展和收缩”。高职青年在套餐选择、教师选择、活动自由等方面的诉求,扩大了他们的空间,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氛围。高职院校团委制定详细的套餐式素质拓展计划,设置素质拓展分,并将其纳入高职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和评奖评优的核心指标之一,以此来监管学生的素质提升工程。
三、总结
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在我国经历了 30 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团组织建设的问题日益明显和突出,这些都影响着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主要原因有: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对团组织建设的创新不重视、工作人员的创新观念不强、创新氛围不浓,导致文化环境不理想;领导机构组织形式不科学、团组织形式单一陈旧、团组织沟通交流机制不完善,导致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活力不足;共青团组织的社会职能转变缓慢、共青团的运作模式单一、团工作与社会经济切合不紧密,导致共青团组织建设创新不到位;人性化的监管机制、考评机制不完善,导致团组织建设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互联网、复杂多变的组织生态环境、家庭教育不当,也对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带来阻力和压力。在当前形势下,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和制约了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创新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伍复康.《社会治理中共青团组织价值的新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2]周飞.《浅议共青团组织在高职院校思想引领中的作用与实践路径》[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秦玉学、孙在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4年1月,第1卷第1期
[4]李千.《浅谈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新途径》[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01期
[5]杨涛.《基层专职共青团委员会的职能分置研究》[J].中山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