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很多高校关注的重点话题,就业心理问题无疑是准毕业生群体遇到的一大难题。因此在做好就业工作的同时如何解决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6.331
一、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1.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对自身情况的自我否定和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打击。有的大学生因自己的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在校期间没有在学生组织中接受锻炼、个人形象平平无奇、学校不是一流名校等各种原因而自卑。这部分学生总是抓住自己的劣势而不去思考自己的优势,在求职过程中不够自信、过于拘束、缺乏勇气。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没被录用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价值,几次求职碰壁后不敢再去投递简历,也不想再去寻找工作。
2. 自负心理
一些準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将自己摆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对岗位、薪资和环境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错误地将个人与企业这种主被动关系倒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会在自己的身上出现。这部分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对自己预期过高,很容易错过黄金招聘期。
3. 焦虑心理
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都会存在着焦虑心理,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变。未来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和生活圈都是未知的,这种焦虑表现为出现恐惧、矛盾、不安、无措等心理。他们既想选择心仪的企业,又怕不被录取不敢投递简历。在面对就业选择时小心谨慎,害怕职业道路的第一步就走错造成遗憾。
4. 依赖心理
一部分准毕业生并不急于找工作,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认为父母会给自己安排一个好的单位。大部分95 后、00 后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也愿意帮助自己的孩子找一份得体的工作,这就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依赖心理,不用努力家里也可以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这部分毕业生不用书籍去充实自己、不用知识去提高自己、不用实践去历练自己,而是将砝码压在父母身上,期望着家人能够为自己提供捷径。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1. 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清
部分学生在选择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有盲目的从众心理。周边有考研的同学,他们就也想继续深造自己的学业。听说哪个行业赚钱,他们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也想在这一领域发展。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认知尚不清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并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面对星罗棋布的招聘信息,他们无所适从,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从而引发焦虑心理。
2. 家庭左右自身的职业发展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家庭观念中,父母往往将“考学”和“工作”作为两大判定培养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准。父母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资,最终目的无非是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但往往很多父母和孩子无法对就业方向、岗位类型和就业地点达成共识,左右孩子的求职意向,造成学生就业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更会导致就业后工作的懈怠和盲目。
3. 高校扩招导致就业岗位供不应求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近几年我国各大高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2002 年全国共145 万本科应届毕业生,到2020 年全国高达874 万本科应届毕业生毕业生。与此同时,教育部2020 年2 月宣布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较2019 年增加18.9 万[1]。高校对学士和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但有限的岗位无法覆盖到所有的准毕业、待就业群体。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根植于心
高校应加强对准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情绪疏导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学生能够及时排解,勤于沟通,克服困难,化解矛盾。
(2)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关注应届毕业生的情绪变化,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辅导员老师在抓就业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一旦学生出现焦躁、烦闷、不安等情绪时,辅导员老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避免不良情绪的恶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设立就业心理咨询绿色通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为准毕业生专门开设就业心理咨询绿色通道,对因毕业焦虑、就业压力等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2.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1)带领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在学生入校时就要教育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按照既定的目标努力。通过个人性格、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考量,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合理制定自身的职业规划[2]。高校应该及时向学生解读当前的就业政策,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就业方向。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部分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会只看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对于那些发展前景很好的民营企业避之不谈,从而错失很多好的机会。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将企业性质、就业城市、薪资待遇、岗位性质作为就业选择时的考虑因素,但不能是决定因素。应该以理性的心态,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待就业,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
(3)鼓励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高校要鼓励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到贫困山区、生产和发展落后的地区就业和创业,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带动乡村发展,积极参与并打赢脱贫攻坚战。鼓励学生参与三支一扶、选调生、乡村支教等。
(4)模拟面试场景
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在面试时缺乏面试经验而导致自己高度紧张,他们受这种严肃的气氛影响感到紧张和惧怕,不能在HR 面前很好地展示自己。因此,学校应多多开展就业面试场景模拟,让学生多去感受面试氛围,常去演练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达。让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巧妙、机智地应对面试者的各种问题,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才能。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本身的问题,也是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重大问题。如今大学生在面临择业就业时,难免会引发一些消极情绪和种种心理问题。对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在毕业时产生的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工作难题。我们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努力让每名准毕业生都可以避免这些就业心理问题,顺利走向人生的下一站。
参考文献:
[1] 翁铁慧. 教育部回应扩大硕士和专升本招生[N]. 人民日报,2020-02-28.
[2] 王璐. 试论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 品牌,2015(6):159.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6.331
一、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1.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对自身情况的自我否定和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打击。有的大学生因自己的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在校期间没有在学生组织中接受锻炼、个人形象平平无奇、学校不是一流名校等各种原因而自卑。这部分学生总是抓住自己的劣势而不去思考自己的优势,在求职过程中不够自信、过于拘束、缺乏勇气。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没被录用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价值,几次求职碰壁后不敢再去投递简历,也不想再去寻找工作。
2. 自负心理
一些準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将自己摆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对岗位、薪资和环境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错误地将个人与企业这种主被动关系倒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会在自己的身上出现。这部分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对自己预期过高,很容易错过黄金招聘期。
3. 焦虑心理
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都会存在着焦虑心理,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变。未来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和生活圈都是未知的,这种焦虑表现为出现恐惧、矛盾、不安、无措等心理。他们既想选择心仪的企业,又怕不被录取不敢投递简历。在面对就业选择时小心谨慎,害怕职业道路的第一步就走错造成遗憾。
4. 依赖心理
一部分准毕业生并不急于找工作,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认为父母会给自己安排一个好的单位。大部分95 后、00 后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也愿意帮助自己的孩子找一份得体的工作,这就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依赖心理,不用努力家里也可以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这部分毕业生不用书籍去充实自己、不用知识去提高自己、不用实践去历练自己,而是将砝码压在父母身上,期望着家人能够为自己提供捷径。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1. 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清
部分学生在选择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有盲目的从众心理。周边有考研的同学,他们就也想继续深造自己的学业。听说哪个行业赚钱,他们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也想在这一领域发展。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认知尚不清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并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面对星罗棋布的招聘信息,他们无所适从,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从而引发焦虑心理。
2. 家庭左右自身的职业发展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家庭观念中,父母往往将“考学”和“工作”作为两大判定培养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准。父母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资,最终目的无非是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但往往很多父母和孩子无法对就业方向、岗位类型和就业地点达成共识,左右孩子的求职意向,造成学生就业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更会导致就业后工作的懈怠和盲目。
3. 高校扩招导致就业岗位供不应求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近几年我国各大高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2002 年全国共145 万本科应届毕业生,到2020 年全国高达874 万本科应届毕业生毕业生。与此同时,教育部2020 年2 月宣布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较2019 年增加18.9 万[1]。高校对学士和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但有限的岗位无法覆盖到所有的准毕业、待就业群体。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根植于心
高校应加强对准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情绪疏导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学生能够及时排解,勤于沟通,克服困难,化解矛盾。
(2)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关注应届毕业生的情绪变化,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辅导员老师在抓就业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一旦学生出现焦躁、烦闷、不安等情绪时,辅导员老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避免不良情绪的恶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设立就业心理咨询绿色通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为准毕业生专门开设就业心理咨询绿色通道,对因毕业焦虑、就业压力等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2.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1)带领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在学生入校时就要教育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按照既定的目标努力。通过个人性格、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考量,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合理制定自身的职业规划[2]。高校应该及时向学生解读当前的就业政策,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就业方向。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部分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会只看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对于那些发展前景很好的民营企业避之不谈,从而错失很多好的机会。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将企业性质、就业城市、薪资待遇、岗位性质作为就业选择时的考虑因素,但不能是决定因素。应该以理性的心态,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待就业,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
(3)鼓励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高校要鼓励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到贫困山区、生产和发展落后的地区就业和创业,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带动乡村发展,积极参与并打赢脱贫攻坚战。鼓励学生参与三支一扶、选调生、乡村支教等。
(4)模拟面试场景
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在面试时缺乏面试经验而导致自己高度紧张,他们受这种严肃的气氛影响感到紧张和惧怕,不能在HR 面前很好地展示自己。因此,学校应多多开展就业面试场景模拟,让学生多去感受面试氛围,常去演练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达。让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巧妙、机智地应对面试者的各种问题,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才能。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本身的问题,也是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重大问题。如今大学生在面临择业就业时,难免会引发一些消极情绪和种种心理问题。对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在毕业时产生的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工作难题。我们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努力让每名准毕业生都可以避免这些就业心理问题,顺利走向人生的下一站。
参考文献:
[1] 翁铁慧. 教育部回应扩大硕士和专升本招生[N]. 人民日报,2020-02-28.
[2] 王璐. 试论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 品牌,2015(6):159.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