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人的感知空间,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同时提供图形、声音、语言等形象生动的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探究新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特别喜欢利用电教进行语文教学。
一、导入利用电教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桂林山水》一文,先播放一段漓江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静、清、绿”,亲身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受。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又如 :教学《詹天佑》一文时,首先播放一段“人”字形铁路的画面,让学生看一看,初步感受铁路的特殊形状。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你知道这段铁路是怎样来的吗?是谁负责建造的吗?关于它,还有个令人振奋的故事呢!”此时此刻,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二、难点利用电教突破
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情境,引发思维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当讲到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时。要求学生在瞪着、迸射、坚决等词语下加着重号来认真体会并提问:瞪着、迸射还可用哪些词语来代替?在学生回答可用看着、瞧着、射出、发出等词语后紧接着提问:“那么为什么不用刚才说的词语呢?”学生一时议论纷纷,此时打开录像,让学生从录像中体会到这些字词、语言充分地表达了董存瑞对敌人的强烈憎恨和炸堡不可动摇的决心,从而理解这是他关键时刻能舍身的思想基础。
2.设情境,化抽象为表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一课中,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没有感性认识,特别对爬山虎的脚在爬墙时的一系列动作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对文中的有关动作描写的词语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及时出示录像,让学生一看便明白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以及满墙绿叶在风儿吹动时泛起层层涟漪的动态美。
三、气氛利用电教渲染
渲染氛围。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这方面,不乏优秀的案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教师一开始用幻灯机打出周总理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哀乐,与此同时,教师用低沉哀痛的声音对学生说:“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早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周总理的遗像,听着哀悼周总理的哀乐,和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配乐朗诵录音,低沉悲壮的音乐,悲痛欲绝的朗诵,教师执着动情的话语,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了课文中,自然地产生了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朗读利用电教激情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五、结尾利用电教拓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具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媒体课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辅助语文学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它突破师生之间仅凭语言、概念传递信息的成功之路,“媒传”较之于教师单纯的“口传”,其优越性不仅在于它的信息传递效率高、形象直观,刺激兴奋,便于视听和接受。更重要的是现代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有效地使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寻求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创设情景,加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导入利用电教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桂林山水》一文,先播放一段漓江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静、清、绿”,亲身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受。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又如 :教学《詹天佑》一文时,首先播放一段“人”字形铁路的画面,让学生看一看,初步感受铁路的特殊形状。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你知道这段铁路是怎样来的吗?是谁负责建造的吗?关于它,还有个令人振奋的故事呢!”此时此刻,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二、难点利用电教突破
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情境,引发思维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当讲到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时。要求学生在瞪着、迸射、坚决等词语下加着重号来认真体会并提问:瞪着、迸射还可用哪些词语来代替?在学生回答可用看着、瞧着、射出、发出等词语后紧接着提问:“那么为什么不用刚才说的词语呢?”学生一时议论纷纷,此时打开录像,让学生从录像中体会到这些字词、语言充分地表达了董存瑞对敌人的强烈憎恨和炸堡不可动摇的决心,从而理解这是他关键时刻能舍身的思想基础。
2.设情境,化抽象为表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一课中,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没有感性认识,特别对爬山虎的脚在爬墙时的一系列动作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对文中的有关动作描写的词语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及时出示录像,让学生一看便明白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以及满墙绿叶在风儿吹动时泛起层层涟漪的动态美。
三、气氛利用电教渲染
渲染氛围。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这方面,不乏优秀的案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教师一开始用幻灯机打出周总理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哀乐,与此同时,教师用低沉哀痛的声音对学生说:“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早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周总理的遗像,听着哀悼周总理的哀乐,和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配乐朗诵录音,低沉悲壮的音乐,悲痛欲绝的朗诵,教师执着动情的话语,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了课文中,自然地产生了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朗读利用电教激情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五、结尾利用电教拓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具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媒体课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辅助语文学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它突破师生之间仅凭语言、概念传递信息的成功之路,“媒传”较之于教师单纯的“口传”,其优越性不仅在于它的信息传递效率高、形象直观,刺激兴奋,便于视听和接受。更重要的是现代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有效地使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寻求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创设情景,加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