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道“暗礁”。一提到作文,学生头疼,老师也头皮发麻。而作文一般来说有写人和写事之分,但是事是人做的,写事依然离不开写人。正如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而社会生活是由无数的“个人活动”组成。中学作文同样与人物描写无法割离,无论是叙事、写景、游记等的作文,都或多或少的人物描写。因此,对人物的描写在作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提高中学生在作文中刻画人物的形象,是中学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般来说,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和动作。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本人通过结合教科书例文中人物塑造的描写分析,融合学生生活中看得见、听得到的,甚至亲身经历的素材,展开分析、引导、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训练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外貌描写要突出特征
人物的外貌描写是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他们经常袭用陈词滥调,千篇一律。如写坏人无非是“满脸横肉”“尖嘴猴腮”等的套话;写漂亮相貌一律是“樱桃小嘴’‘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等,甚至“张冠李戴”,为写外貌而写外貌。为了使学生有目的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透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思想变化,突出文章的主题。教学中我对课文中人物外貌描写作了详尽的分析,使学生明了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可以从容貌、姿态、神情、衣饰等方面入手,做到准、精、深,人物形象才能跃然纸上,达到“如见其人”的效果,即有画面感。但是描写时也无需面面俱到,而应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如教学《福楼拜的星期天》一文时,我对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制成微课作了对比分析。
通过在课件展示都德和左拉的外貌描写,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描写人物外貌时要抓住主要特征进行细致刻画,避免所写人物出现“千人一面”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给老师画肖像,然后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写某某同学的寻人启事,然后让其他同学猜猜他是谁?用镜子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并把它描写出来。例如在教学中,我用多媒体展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让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并把画中的人物形象用文字写下来,看看谁描写得更为生动。结果,大多数的学生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才写下几句干干瘪瘪的内容。如湘文同学展示的作品:“他的脸特别黑,黑的发亮。脸上满是皱纹,一双带着泥土的大手端着一只破碗。”对此,我鼓励同学们争当“小匠手”不断地为此文段“添砖加瓦”。在同学们的通力合作下,新的文段出炉了:“一张古铜色的老脸,仿佛是黑黝黝的土地。满是艰辛岁月耕耘出的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在这张刻满了皱纹的面孔上,微笑显得那么的勉强与无助。他的手中端着一个破旧的茶碗,那犁耙似的手啊,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多少大豆高梁!而在他的身后,是汗水换来的一片金黄,在默默地诉说着他的故事。”这时我再适时加以点评并归纳,在刻画人物时应做到:细观察,描细节,抓特征,用修辞多方法 。
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大大提高了同学们描写人物外貌的能力。
二、语言描写要个性化
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每个人的说话态度、语速,简洁度等各不相同,有生硬的、温柔的,慢条斯理的,语无伦次的、啰嗦的、干脆的……只有认真观察,抓住特征,才能写出体现个性的语言。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然而,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为深化主题,生搬硬套他人的描写,造成了在表述上出现编造、作假的明显痕迹,华而不实。在语言描写中也常出现全部一腔调的现象,不能根据不同人物而体现出人物的语言特征。为了改变这一弊病,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作文写作时对人物语言表述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尽量相一致,使语言描写充满生活气息,语言更加活泼,富有个性化,成为作文中的一道亮丽风采。如教学《变色龙》一文中,我在课件制作时特别注重情境的设置,文中奥楚蔑洛夫根据“狗主人不同”而语言不断变化,在还没有弄清楚案件的来龙去脉时作出判断:“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教训他一顿!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当听到狗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时,又说:“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了!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这些语言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副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狡猾善变的嘴脸。通过对语言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懂得描写人物语言要具有个性化,才能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主题;否则,则会出现“众人一口”的现象。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通过举行不同人物角色的演讲比赛、现场“有话要说”的语言表达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通过对邻近的不同人物语言描写的练习,提高学生对人物语言描写的能力。
三、心理描写要细腻
雨果说:“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写人的作文中,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心情。但有些學生误认为它只是为了凑字数而直抒胸臆,不懂得描写心理要注意把握人物在不同环境中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作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我在对课文人物心理描写的分析上下了功夫。在教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心声》一文中,对文中李京京的心理描写作详细分析;当他要求朗读而被拒绝后,课文描写“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这心理描写表现了他执着、倔强的性格;而当他纠正赵小桢朗读的错误,而被同学嘲笑他“嫉妒”时,他内心委屈“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这描写非常切合孩子的心理。让学生懂得只要能对人物心理作真切、细腻的描写,就能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我还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说出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变化或是对自身体验到的事的心理感受。如做了错事的学生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的心情变化,受委屈时的心理感受等等。这些是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所以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描写较逼真。通过不断训练,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特别真实,细腻和生动。
四、动作描写要逼真
人物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情感、性格特点的外在具体表现因此,人物动作描写的关键不在于精彩而在于真实,不在于刻意表现生动而在于贴切。在学生的一些作文中,主人翁的某些动作,令人感到不可置信,甚至给人的感觉是纯属虚构的。为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并能准确、真实、生动地把它描写出来,使所写的人物跃然纸上,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领会这一描写。如教人教版八班级上册“背影”一文中写到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蹒跚地走、慢慢地探、攀、缩、倾),文中在此特定的环境中用词准确、生动,既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我对此作了详细分析,让学生体会文中没有一个“爱”字,却字字有“爱”,也让学生懂得描写动作时,只要准确、真实,就能很好地突出主题。
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对课文中不同人物动作描写的分析外,还要鼓励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人物的动作行为,用不同的动作作“模特”,让学生进行描写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真实、准确、生动而不浮夸的人物动作描写能力。
总之,在作文中人物形象是是否立体而丰满、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关键在于人物主要的外貌特征、个性化语言、细腻的心理和逼真的动作描写。而提高学生在作文中人物描写的能力,除了结合课文作深入的分析,让学生领会文中描写的精妙之处,更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专项训练。当然,在作文过程中,并非每一个人物都要将“四个特征”面面俱到进行描写,而是要根据人物性格特点与主题的需要,有所取舍和侧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人物描写的能力。
一般来说,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和动作。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本人通过结合教科书例文中人物塑造的描写分析,融合学生生活中看得见、听得到的,甚至亲身经历的素材,展开分析、引导、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训练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外貌描写要突出特征
人物的外貌描写是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他们经常袭用陈词滥调,千篇一律。如写坏人无非是“满脸横肉”“尖嘴猴腮”等的套话;写漂亮相貌一律是“樱桃小嘴’‘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等,甚至“张冠李戴”,为写外貌而写外貌。为了使学生有目的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透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思想变化,突出文章的主题。教学中我对课文中人物外貌描写作了详尽的分析,使学生明了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可以从容貌、姿态、神情、衣饰等方面入手,做到准、精、深,人物形象才能跃然纸上,达到“如见其人”的效果,即有画面感。但是描写时也无需面面俱到,而应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如教学《福楼拜的星期天》一文时,我对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制成微课作了对比分析。
通过在课件展示都德和左拉的外貌描写,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描写人物外貌时要抓住主要特征进行细致刻画,避免所写人物出现“千人一面”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给老师画肖像,然后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写某某同学的寻人启事,然后让其他同学猜猜他是谁?用镜子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并把它描写出来。例如在教学中,我用多媒体展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让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并把画中的人物形象用文字写下来,看看谁描写得更为生动。结果,大多数的学生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才写下几句干干瘪瘪的内容。如湘文同学展示的作品:“他的脸特别黑,黑的发亮。脸上满是皱纹,一双带着泥土的大手端着一只破碗。”对此,我鼓励同学们争当“小匠手”不断地为此文段“添砖加瓦”。在同学们的通力合作下,新的文段出炉了:“一张古铜色的老脸,仿佛是黑黝黝的土地。满是艰辛岁月耕耘出的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在这张刻满了皱纹的面孔上,微笑显得那么的勉强与无助。他的手中端着一个破旧的茶碗,那犁耙似的手啊,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多少大豆高梁!而在他的身后,是汗水换来的一片金黄,在默默地诉说着他的故事。”这时我再适时加以点评并归纳,在刻画人物时应做到:细观察,描细节,抓特征,用修辞多方法 。
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大大提高了同学们描写人物外貌的能力。
二、语言描写要个性化
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每个人的说话态度、语速,简洁度等各不相同,有生硬的、温柔的,慢条斯理的,语无伦次的、啰嗦的、干脆的……只有认真观察,抓住特征,才能写出体现个性的语言。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然而,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为深化主题,生搬硬套他人的描写,造成了在表述上出现编造、作假的明显痕迹,华而不实。在语言描写中也常出现全部一腔调的现象,不能根据不同人物而体现出人物的语言特征。为了改变这一弊病,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作文写作时对人物语言表述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尽量相一致,使语言描写充满生活气息,语言更加活泼,富有个性化,成为作文中的一道亮丽风采。如教学《变色龙》一文中,我在课件制作时特别注重情境的设置,文中奥楚蔑洛夫根据“狗主人不同”而语言不断变化,在还没有弄清楚案件的来龙去脉时作出判断:“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教训他一顿!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当听到狗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时,又说:“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了!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这些语言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副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狡猾善变的嘴脸。通过对语言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懂得描写人物语言要具有个性化,才能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主题;否则,则会出现“众人一口”的现象。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通过举行不同人物角色的演讲比赛、现场“有话要说”的语言表达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通过对邻近的不同人物语言描写的练习,提高学生对人物语言描写的能力。
三、心理描写要细腻
雨果说:“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写人的作文中,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心情。但有些學生误认为它只是为了凑字数而直抒胸臆,不懂得描写心理要注意把握人物在不同环境中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作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我在对课文人物心理描写的分析上下了功夫。在教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心声》一文中,对文中李京京的心理描写作详细分析;当他要求朗读而被拒绝后,课文描写“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这心理描写表现了他执着、倔强的性格;而当他纠正赵小桢朗读的错误,而被同学嘲笑他“嫉妒”时,他内心委屈“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这描写非常切合孩子的心理。让学生懂得只要能对人物心理作真切、细腻的描写,就能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我还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说出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变化或是对自身体验到的事的心理感受。如做了错事的学生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的心情变化,受委屈时的心理感受等等。这些是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所以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描写较逼真。通过不断训练,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特别真实,细腻和生动。
四、动作描写要逼真
人物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情感、性格特点的外在具体表现因此,人物动作描写的关键不在于精彩而在于真实,不在于刻意表现生动而在于贴切。在学生的一些作文中,主人翁的某些动作,令人感到不可置信,甚至给人的感觉是纯属虚构的。为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并能准确、真实、生动地把它描写出来,使所写的人物跃然纸上,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领会这一描写。如教人教版八班级上册“背影”一文中写到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蹒跚地走、慢慢地探、攀、缩、倾),文中在此特定的环境中用词准确、生动,既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我对此作了详细分析,让学生体会文中没有一个“爱”字,却字字有“爱”,也让学生懂得描写动作时,只要准确、真实,就能很好地突出主题。
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对课文中不同人物动作描写的分析外,还要鼓励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人物的动作行为,用不同的动作作“模特”,让学生进行描写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真实、准确、生动而不浮夸的人物动作描写能力。
总之,在作文中人物形象是是否立体而丰满、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关键在于人物主要的外貌特征、个性化语言、细腻的心理和逼真的动作描写。而提高学生在作文中人物描写的能力,除了结合课文作深入的分析,让学生领会文中描写的精妙之处,更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专项训练。当然,在作文过程中,并非每一个人物都要将“四个特征”面面俱到进行描写,而是要根据人物性格特点与主题的需要,有所取舍和侧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人物描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