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教学计划、适宜的教学环境、多样化的思维方法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教学
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因而在各科教学中应贯彻落实这一育人目标。语文作为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尤应如此。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它的语言功能,把语文课当作交际工具课,甚少关注它对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众所周知,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初中阶段,因此,教师应对此予以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一、制定恰当的教学计划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计划下分步骤、系统地去完成。首先,要明确初中生思维能力应该包括的内容。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养成的思维能力有如下方面内容:学生要养成缩写、扩写和改写等思维能力;学生要养成能够从文中提取信息,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转换文章表达方式等能力;学生要形成发散—辐合思维的能力等。其次,根据已定的目标开展好一系列针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计划,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下去。为了实现上述的思维能力目标,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相关内容的渗透。因为情境对学生成长之意义,如同大教育家杜威所言:情境是指“有意识的教育,就是特别选择的环境,这种选择所根据的材料和方法都特别能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来促进生长。”如在执教《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当人们在凉爽的盛夏夜晚,仰望星空时,会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并要求学生把想象的内容记录下来。
又如,在教学《祝福》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等。上述一系列以联想和想象为依托的活动,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过长期、周密、严格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以后遇到问题时,就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展开思维活动,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新颖答案。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能力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与进行的活动相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教学环境和民主氛围。
第一,要有适当的“课堂留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人的舞台演讲无论多么精彩斑斓,如果没有“适当的留白”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遗憾的。所谓留白原指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后引申到教育领域,意谓教师于根据教学需要,有意留出一定的时空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建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执教《三峡》一文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赏三峡”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我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那些优美的语句或段落,并用“《三峡》之美,美在……”的句式造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句式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如《三峡》之美,美在言简意赅,“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引起无尽的遐思。其次,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运用此句式进行练习时,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可以从文章中的语词、修辞、句式等去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也可以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措辞表达等去领会文章独特的写景方法。在此课教学中,通过运用“《三峡》之美,美在……”的句式来设置“课堂留白”,既可以幫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也能帮助他们掌握写景的方法。
第二,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课堂上可以加强讨论环节,从讨论入手,强化学生关注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以复述、提问、讨论、辩论、演讲、续写作文等形式为学生创造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问题一:文章中的兄弟俩为何会产生矛盾?问题二:嫌恶”与讨厌意思一样吗?在文章中能不能相互替换?为什么?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可以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态度。另一方面,课堂外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利用班级刊物、校园广播、小记者活动、知识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课堂内外的配套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能得到较大限度发展和提高。
三、教授多样化的思维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完善
学习和活动能积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教授学生相关的思维方法,对于完善他们的思维能力毫无疑问能起到推动和加速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可以有如下形式:如观察法、比喻法、想象法、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其中,观察法、想象法是日常教学中较为普遍采用的两种方法。
1.观察法
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来源于日积月累的观察。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很多篇章都是文章作者在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这些文章,能够逐步把握作者的观察方法,习得相应的观察能力。如通过对比的方式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和朱自清的《春》,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发现和掌握景色和季节描写的异同,分析作者背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所在,从而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2.想象法
想象法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方法。运用想象法,需要注意的是: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二是要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合情合理地展开,可以新奇,亦可以平实。在运用想象法开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时,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参与。经验对于正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积极把想象法贯穿在日常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活动的动机,拓展学生思维的时空。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因人而异加以施教。
由于初中语文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应要根据教学需要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为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思维能力;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教学
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因而在各科教学中应贯彻落实这一育人目标。语文作为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尤应如此。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它的语言功能,把语文课当作交际工具课,甚少关注它对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众所周知,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初中阶段,因此,教师应对此予以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一、制定恰当的教学计划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计划下分步骤、系统地去完成。首先,要明确初中生思维能力应该包括的内容。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养成的思维能力有如下方面内容:学生要养成缩写、扩写和改写等思维能力;学生要养成能够从文中提取信息,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转换文章表达方式等能力;学生要形成发散—辐合思维的能力等。其次,根据已定的目标开展好一系列针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计划,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下去。为了实现上述的思维能力目标,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相关内容的渗透。因为情境对学生成长之意义,如同大教育家杜威所言:情境是指“有意识的教育,就是特别选择的环境,这种选择所根据的材料和方法都特别能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来促进生长。”如在执教《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当人们在凉爽的盛夏夜晚,仰望星空时,会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并要求学生把想象的内容记录下来。
又如,在教学《祝福》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等。上述一系列以联想和想象为依托的活动,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过长期、周密、严格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以后遇到问题时,就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展开思维活动,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新颖答案。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能力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与进行的活动相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教学环境和民主氛围。
第一,要有适当的“课堂留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人的舞台演讲无论多么精彩斑斓,如果没有“适当的留白”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遗憾的。所谓留白原指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后引申到教育领域,意谓教师于根据教学需要,有意留出一定的时空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建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执教《三峡》一文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赏三峡”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我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那些优美的语句或段落,并用“《三峡》之美,美在……”的句式造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句式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如《三峡》之美,美在言简意赅,“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引起无尽的遐思。其次,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运用此句式进行练习时,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可以从文章中的语词、修辞、句式等去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也可以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措辞表达等去领会文章独特的写景方法。在此课教学中,通过运用“《三峡》之美,美在……”的句式来设置“课堂留白”,既可以幫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也能帮助他们掌握写景的方法。
第二,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课堂上可以加强讨论环节,从讨论入手,强化学生关注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以复述、提问、讨论、辩论、演讲、续写作文等形式为学生创造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问题一:文章中的兄弟俩为何会产生矛盾?问题二:嫌恶”与讨厌意思一样吗?在文章中能不能相互替换?为什么?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可以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态度。另一方面,课堂外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利用班级刊物、校园广播、小记者活动、知识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课堂内外的配套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能得到较大限度发展和提高。
三、教授多样化的思维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完善
学习和活动能积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教授学生相关的思维方法,对于完善他们的思维能力毫无疑问能起到推动和加速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可以有如下形式:如观察法、比喻法、想象法、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其中,观察法、想象法是日常教学中较为普遍采用的两种方法。
1.观察法
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来源于日积月累的观察。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很多篇章都是文章作者在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这些文章,能够逐步把握作者的观察方法,习得相应的观察能力。如通过对比的方式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和朱自清的《春》,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发现和掌握景色和季节描写的异同,分析作者背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所在,从而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2.想象法
想象法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方法。运用想象法,需要注意的是: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二是要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合情合理地展开,可以新奇,亦可以平实。在运用想象法开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时,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参与。经验对于正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积极把想象法贯穿在日常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活动的动机,拓展学生思维的时空。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因人而异加以施教。
由于初中语文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应要根据教学需要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为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