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生在经历小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人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数学能力和数学品格。把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渗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许多小问题、小细节之中,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细节;思维;素养
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我们的数学课堂是由各个教学环节组成的,而很多的教学细节又组成每个教学环节,一节数学课通常最能体现教学实效的就是课堂教学中一些精彩的瞬间细节。假如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能根据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运用教学机智加以具体、有效的指导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把最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在各个教学细节中,那么将会很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学生的数学素养将不断提升。作为课堂学习主人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尽管教师做好充分、全面的备课,还是避免不了课堂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也不可能把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想到。近段时间听了不少课例,看到了一些数学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学细节,被老师的慧眼捕捉住,并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成就了一节节精彩的有效课堂。
一、及时捕捉课堂中的“亮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需要教师时刻留意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动作、神情等,有利于抓住数学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意料之外的教学资源。
如某老师在教学这样一道解决问题:“每支牙膏8元,每把牙刷4元,每套10元(牙刷和牙膏合买)。(1)小明想买4支牙膏和4把牙刷,需要多少元?(2)小红想买4支牙膏和5把牙刷,需要多少元?”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列式计算解决的: 4×4+8×4=48(元),孩子们都没有想到4支牙膏和4把牙刷刚好是4套,按一套来买会更加划算。这时,老师发现有一个孩子正用力地用8根圆乎乎的小手指,两根两根地对叠,非常形象地对叠了4套。老师马上把这个孩子叫到讲台上演示一下给大家看,孩子一边演示一边分析这样指指对叠的原因,说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1支牙膏和1把牙刷刚好是1套,4支牙膏和4把牙刷刚好是4套。老师让其他的孩子都伸出8根手指模仿对叠练习,孩子通过操作很容易就明白了买4套更为划算。在求“小红想买4支牙膏和5把牙刷,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时,孩子们用4根手指和5根手指分别两两对叠练习,4支牙膏和5把牙刷组成4套有余1把牙刷就非常形象而又直观地展示出来,这道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就手指相叠的玩弄中突破了。
课堂中学生偶然出现的“亮点”是教师发挥教育机智的最好良机,也是学生敢于创新,开放思维的良机。老师抓住了课堂中的“亮点”,及时调整预设教学设计,充分肯定孩子的创新能力。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老师开启慧眼,及时的捕捉课堂细节,为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二、善于抓住学生的“异常”,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思想
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及时捕捉一些预设以外的生成资源,巧妙引导,把教学活动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擦出思维的火花。
如王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情景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喜欢玩摩天轮的一共有多少人?很多孩子都算出了玩摩天轮的有16人,因为情景图里只让学生看见4个吊缆,每个可以坐4人。在所有人都以为问题已解决的时候,突然有一只小手举起来,但很快又放下了。老师抓住了这一“异常”,马上用鼓励的语气问他:“你是不是与众不同的想法呢?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孩子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站起来说:“是的!因为还有一些遮住了我们是看不见的,我认为超过16人!”孩子的这个问题激起千层浪花。老师马上追问:“那你能猜一猜这里大约有多少人吗?”这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如果能数出里面有几个吊篮,那就可以知道一共有几人了。”另一个学生说:“对啊。可是看不见,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把大伙儿都难住了,孩子们都在苦苦思索。突然有一个孩子兴奋地说:“老师,我明白了!我知道为什么!”大家马上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这个孩子。 “我们看到的这个地方(估计是圆的 )有4个吊篮,整个摩天轮大约有4个这样的地方组成,所以大约有16个吊篮。”我们已经学习了“直角的初步认识”,所以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知识基础。老师灵活运用这一意外的生成资源,让学生经历写这16个加数的过程,使其深刻体会学习乘法的重要性,从而使教学效果更显著。在課堂中,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把“异常”变成了教学契机,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灵活运用学生的“错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堂上,很多教师不希望学生作出“错误”的答案或“意外”的回答,怕影响预设好的教学任务。殊不知正是这些“误点”成就了精彩的高效课堂。当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时,老师马上把它们提炼成为孩子课堂上新的学习材料,并适度地引导孩子有效利用这些新的学习材料进行探讨研究,就能帮助孩子突破思维定势,更加有效地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
如某老师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孩子在计算18×3=?时,老师一边巡视一边搜集即时生成的资源,并把搜集的情况呈现出来:18×3=34,18×3=54,18×3=324。让孩子小组进行讨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为什么?孩子在汇报交流中进行了互动。生1:“18×3=34是错误的,他忘了进位。”生2:“18×3=324,我认为是错的,18×3的积肯定小于60,怎么可能是324那么多?”生3:“我知道他错的原因。因为个位上3×8=24,24的“20”要写成进位,他把进位写到积的十位上,十位上1×3没地方写了,就写到百位上去了,其实他是不会进位。”生4:“我认为18×3=54是对的。”老师接着问:“我有个疑问,十位上1×3=3,为什么十位上的积却是5?”生:“因为个位上3×8=24,24的2要进位到十位上,3+2就等于5了。”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通常只要得到一个正确答案就算了,往往把那些 “失败者”或“错误者”忽略了,从而失去了宝贵的课堂即时生成的动态资源。其实,通过“错例”进行分析,更容易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孩子出现“错误”,不应看作是教学的障碍,而是把它看作一笔巨大的“教学财富”,教师只要灵活运用这一笔“教学财富”,把孩子的“错误”变为促进孩子自身发展的资源,通过不断的思维碰撞,清除孩子思维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使孩子的数学素养得到不断的提升。
四、抓住意外生成的“误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危机中也许蕴藏着良机,“歪理”下也许有大智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意外生成的“误点”时,要借助自己的灵感恰到好处地随机应变,让“误点”绽放光彩,让课堂呈现精彩。
如在一节课例中,老师教学画圆,他先让一位孩子在黑板上用圆规尝试示范怎样画圆,在差不多画好时,圆规的脚尖突然断了,就快画好的圆“临产夭折”,孩子吓坏了,站在那里不知怎么办好。老师突然灵光一闪,决定调整教学预案,故意面露难色地“求”其他孩子:“还没画完圆规的脚尖就断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能把这个圆画好呢?你们能想个办法帮帮他吗?”这个难题立刻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孩子们马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经过讨论和思考,孩子们发现:其实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是一样的,只需要想办法找出圆心就行了。老师立刻追问:“如何才能找到圆心呢?你有什么好建议?”生1:“根据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相同,我们可以把圆规的一个脚尖放在圆上,重新画一个圆,然后按同样的方法个位置再重新画另一个圆,两个新圆的相交的地方就是这个圆的圆心。”生2:“画出两条直径,两条直径相交的点就是圆心。”老师抓住瞬间生成的“误点”,教师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结束语:课堂细节无处不在,作为一线教师,要意识到在精确而严谨的课堂教学中,细节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个细节,并加以正确引导、处理,因为往往在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数学素养不断提升提!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育》2018第4期.
[2]《小学数学教育》2018第10期.
(作者单位: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中心小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关键词:教学细节;思维;素养
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我们的数学课堂是由各个教学环节组成的,而很多的教学细节又组成每个教学环节,一节数学课通常最能体现教学实效的就是课堂教学中一些精彩的瞬间细节。假如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能根据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运用教学机智加以具体、有效的指导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把最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在各个教学细节中,那么将会很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学生的数学素养将不断提升。作为课堂学习主人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尽管教师做好充分、全面的备课,还是避免不了课堂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也不可能把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想到。近段时间听了不少课例,看到了一些数学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学细节,被老师的慧眼捕捉住,并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成就了一节节精彩的有效课堂。
一、及时捕捉课堂中的“亮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需要教师时刻留意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动作、神情等,有利于抓住数学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意料之外的教学资源。
如某老师在教学这样一道解决问题:“每支牙膏8元,每把牙刷4元,每套10元(牙刷和牙膏合买)。(1)小明想买4支牙膏和4把牙刷,需要多少元?(2)小红想买4支牙膏和5把牙刷,需要多少元?”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列式计算解决的: 4×4+8×4=48(元),孩子们都没有想到4支牙膏和4把牙刷刚好是4套,按一套来买会更加划算。这时,老师发现有一个孩子正用力地用8根圆乎乎的小手指,两根两根地对叠,非常形象地对叠了4套。老师马上把这个孩子叫到讲台上演示一下给大家看,孩子一边演示一边分析这样指指对叠的原因,说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1支牙膏和1把牙刷刚好是1套,4支牙膏和4把牙刷刚好是4套。老师让其他的孩子都伸出8根手指模仿对叠练习,孩子通过操作很容易就明白了买4套更为划算。在求“小红想买4支牙膏和5把牙刷,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时,孩子们用4根手指和5根手指分别两两对叠练习,4支牙膏和5把牙刷组成4套有余1把牙刷就非常形象而又直观地展示出来,这道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就手指相叠的玩弄中突破了。
课堂中学生偶然出现的“亮点”是教师发挥教育机智的最好良机,也是学生敢于创新,开放思维的良机。老师抓住了课堂中的“亮点”,及时调整预设教学设计,充分肯定孩子的创新能力。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老师开启慧眼,及时的捕捉课堂细节,为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二、善于抓住学生的“异常”,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思想
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及时捕捉一些预设以外的生成资源,巧妙引导,把教学活动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擦出思维的火花。
如王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情景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喜欢玩摩天轮的一共有多少人?很多孩子都算出了玩摩天轮的有16人,因为情景图里只让学生看见4个吊缆,每个可以坐4人。在所有人都以为问题已解决的时候,突然有一只小手举起来,但很快又放下了。老师抓住了这一“异常”,马上用鼓励的语气问他:“你是不是与众不同的想法呢?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孩子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站起来说:“是的!因为还有一些遮住了我们是看不见的,我认为超过16人!”孩子的这个问题激起千层浪花。老师马上追问:“那你能猜一猜这里大约有多少人吗?”这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如果能数出里面有几个吊篮,那就可以知道一共有几人了。”另一个学生说:“对啊。可是看不见,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把大伙儿都难住了,孩子们都在苦苦思索。突然有一个孩子兴奋地说:“老师,我明白了!我知道为什么!”大家马上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这个孩子。 “我们看到的这个地方(估计是圆的 )有4个吊篮,整个摩天轮大约有4个这样的地方组成,所以大约有16个吊篮。”我们已经学习了“直角的初步认识”,所以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知识基础。老师灵活运用这一意外的生成资源,让学生经历写这16个加数的过程,使其深刻体会学习乘法的重要性,从而使教学效果更显著。在課堂中,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把“异常”变成了教学契机,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灵活运用学生的“错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堂上,很多教师不希望学生作出“错误”的答案或“意外”的回答,怕影响预设好的教学任务。殊不知正是这些“误点”成就了精彩的高效课堂。当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时,老师马上把它们提炼成为孩子课堂上新的学习材料,并适度地引导孩子有效利用这些新的学习材料进行探讨研究,就能帮助孩子突破思维定势,更加有效地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
如某老师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孩子在计算18×3=?时,老师一边巡视一边搜集即时生成的资源,并把搜集的情况呈现出来:18×3=34,18×3=54,18×3=324。让孩子小组进行讨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为什么?孩子在汇报交流中进行了互动。生1:“18×3=34是错误的,他忘了进位。”生2:“18×3=324,我认为是错的,18×3的积肯定小于60,怎么可能是324那么多?”生3:“我知道他错的原因。因为个位上3×8=24,24的“20”要写成进位,他把进位写到积的十位上,十位上1×3没地方写了,就写到百位上去了,其实他是不会进位。”生4:“我认为18×3=54是对的。”老师接着问:“我有个疑问,十位上1×3=3,为什么十位上的积却是5?”生:“因为个位上3×8=24,24的2要进位到十位上,3+2就等于5了。”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通常只要得到一个正确答案就算了,往往把那些 “失败者”或“错误者”忽略了,从而失去了宝贵的课堂即时生成的动态资源。其实,通过“错例”进行分析,更容易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孩子出现“错误”,不应看作是教学的障碍,而是把它看作一笔巨大的“教学财富”,教师只要灵活运用这一笔“教学财富”,把孩子的“错误”变为促进孩子自身发展的资源,通过不断的思维碰撞,清除孩子思维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使孩子的数学素养得到不断的提升。
四、抓住意外生成的“误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危机中也许蕴藏着良机,“歪理”下也许有大智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意外生成的“误点”时,要借助自己的灵感恰到好处地随机应变,让“误点”绽放光彩,让课堂呈现精彩。
如在一节课例中,老师教学画圆,他先让一位孩子在黑板上用圆规尝试示范怎样画圆,在差不多画好时,圆规的脚尖突然断了,就快画好的圆“临产夭折”,孩子吓坏了,站在那里不知怎么办好。老师突然灵光一闪,决定调整教学预案,故意面露难色地“求”其他孩子:“还没画完圆规的脚尖就断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能把这个圆画好呢?你们能想个办法帮帮他吗?”这个难题立刻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孩子们马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经过讨论和思考,孩子们发现:其实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是一样的,只需要想办法找出圆心就行了。老师立刻追问:“如何才能找到圆心呢?你有什么好建议?”生1:“根据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相同,我们可以把圆规的一个脚尖放在圆上,重新画一个圆,然后按同样的方法个位置再重新画另一个圆,两个新圆的相交的地方就是这个圆的圆心。”生2:“画出两条直径,两条直径相交的点就是圆心。”老师抓住瞬间生成的“误点”,教师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结束语:课堂细节无处不在,作为一线教师,要意识到在精确而严谨的课堂教学中,细节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个细节,并加以正确引导、处理,因为往往在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数学素养不断提升提!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育》2018第4期.
[2]《小学数学教育》2018第10期.
(作者单位: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中心小学,广东 广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