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深入地细读文本,依托文本,贴近学生生活,设计课堂练笔。
一、模仿文本,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挖掘文本语用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加以模仿,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1.模仿精彩句子,学会遣词造句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低年级应注重词语和句子的练习。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课堂上我让学生用上“渐渐地”说一句话,有学生说:“我渐渐地长高了。”我先让学生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这样他们才不会有畏难情绪,随后再指导他们用上一些好词好句。只有将平时读书积累的词语运用到语文学习中,学生才会乐于学习。
2.模仿精彩段落,学会巧妙构思
在中年级,段落教学尤为重要,训练时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厘清段落的结构,找准读写结合点,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构段方式,再指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写一个“总分总”结构的段落。在指导写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说一说秋天清风湖的菊展,学生围绕菊花的样子多、颜色鲜艳展开讨论。这样分析经典段落,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3.模仿精彩篇章,学会谋篇布局
入选的课文是经过层层筛选的,能够留下来的都是精华,所以教师在教學时要深入挖掘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迁移运用。例如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时,针对题目让学生提出问题,紧紧抓住“童年”这一单元主线进行篇章的训练。结合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秋天,在草丛中捉蚂蚱”,有的学生就把自己作文的题目定为《秋天·童年 ·捉蚂蚱》。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习作,学生才不会东拼西凑,更不会胡编乱造。
二、补白文本,唤起学生习作热情
课文由于篇幅的限制,或者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都会有留白。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练笔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
1.巧用文中插图
课文大多图文并茂,利用好插图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从而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对围观群众议论纷纷的情景,我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想象这些人是怎样议论的,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练笔,目标明确,提高了教学实效。
2.拓展故事情节
课文中有些情节作者一笔带过。在教学中,拓展故事情节,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小练笔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精彩极了”和 “糟糕透了”》中,巴迪创作的第一首诗得到了母亲和父亲“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他们会争吵些什么呢?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描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曾有过争吵,想象一下父母争吵时的动作、神态并加以描述,这样引导就能让学生的小练笔更加生动形象,有真情实感。
三、迁移文本,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作文来源于生活,这就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写作方法的迁移也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多次有效的习作训练提高习作水平。例如,描写人物的文章《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我重点抓住严监生的经典动作“两个手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迁移到自己的习作当中。我让学生思考周围的同学或者父母有没有什么标志性的动作,有的学生立即就想到了妈妈时刻不忘记看手机的情景,还进行了表演。
随文练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本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以仿写、补白、迁移。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模仿文本,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挖掘文本语用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加以模仿,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1.模仿精彩句子,学会遣词造句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低年级应注重词语和句子的练习。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课堂上我让学生用上“渐渐地”说一句话,有学生说:“我渐渐地长高了。”我先让学生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这样他们才不会有畏难情绪,随后再指导他们用上一些好词好句。只有将平时读书积累的词语运用到语文学习中,学生才会乐于学习。
2.模仿精彩段落,学会巧妙构思
在中年级,段落教学尤为重要,训练时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厘清段落的结构,找准读写结合点,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构段方式,再指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写一个“总分总”结构的段落。在指导写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说一说秋天清风湖的菊展,学生围绕菊花的样子多、颜色鲜艳展开讨论。这样分析经典段落,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3.模仿精彩篇章,学会谋篇布局
入选的课文是经过层层筛选的,能够留下来的都是精华,所以教师在教學时要深入挖掘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迁移运用。例如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时,针对题目让学生提出问题,紧紧抓住“童年”这一单元主线进行篇章的训练。结合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秋天,在草丛中捉蚂蚱”,有的学生就把自己作文的题目定为《秋天·童年 ·捉蚂蚱》。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习作,学生才不会东拼西凑,更不会胡编乱造。
二、补白文本,唤起学生习作热情
课文由于篇幅的限制,或者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都会有留白。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练笔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
1.巧用文中插图
课文大多图文并茂,利用好插图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从而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对围观群众议论纷纷的情景,我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想象这些人是怎样议论的,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练笔,目标明确,提高了教学实效。
2.拓展故事情节
课文中有些情节作者一笔带过。在教学中,拓展故事情节,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小练笔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精彩极了”和 “糟糕透了”》中,巴迪创作的第一首诗得到了母亲和父亲“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他们会争吵些什么呢?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描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曾有过争吵,想象一下父母争吵时的动作、神态并加以描述,这样引导就能让学生的小练笔更加生动形象,有真情实感。
三、迁移文本,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作文来源于生活,这就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写作方法的迁移也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多次有效的习作训练提高习作水平。例如,描写人物的文章《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我重点抓住严监生的经典动作“两个手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迁移到自己的习作当中。我让学生思考周围的同学或者父母有没有什么标志性的动作,有的学生立即就想到了妈妈时刻不忘记看手机的情景,还进行了表演。
随文练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本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以仿写、补白、迁移。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