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路:《老王》是杨绛先生于1984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革时期,杨绛夫妇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黑五类”,失去了尊严和自由,失去了女婿和小妹杨必,就连女儿看望他们时都要先和他们“断绝关系”。在那个黑白颠倒、歪风邪气盛行的年代,老王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和帮助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文革之后,一般的知识分子都会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诉荒寒的年代里的丑与恶,但作者似乎超越了苦难,隐忍着不幸,她在沉淀简洁的文字中,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同时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尊重及愧怍。这善良、纯真、反省、愧怍,都闪烁着人性的美的光辉。
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和“我”的“苦”和“善”;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对比老王和“我”的幸与不幸,以更为深入地理解“我”。教学难点:理解“愧怍”的意味。教学方法:品味语言、角色朗读、图文对照、探究疑点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老人吗?(指图)她,是杨绛先生;他是三轮车夫。
她,生于1911年,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她是著名小说《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她和她的丈夫,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人们对她评价很高。在许多人眼里,她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最迷人的女子之一。她,就是杨绛。
他,(?—1973 )衣衫褴褛,异常干瘦,患有眼疾,和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相依为命。是一位默默无闻、自食其力的三轮车夫。恐怕许多人都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位大学问家,却对一个拉三轮车的老人念念不忘,她称他“老王”,与他交往多年,并在73岁的时候为他写下了一篇文章——《老王》。(设计说明:简介人物,设疑入文,激发兴趣,自然进入课文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和“我”的“苦”和“善”;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三、初读——寻找文眼
速读课文,思考:本文文眼是那句话?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四、再读——认识老王(略)
五、析读——了解作者
主问题探究:1、是什么原因使得老王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来关心、回报“我”?(提示:“我”为老王做过哪些事?找一找,谈谈你的想法。)明确:(1)照顾老王的生意;(2)让女儿给老王送大瓶的鱼肝油;(3)关心老王的生计,询问他的生活;(4)绝不亏欠老王,坚持给付报酬。生谈感想,教师总结:杨绛一家富有爱心,心地善良。他们不动声色地帮助老王,关心老王,尊重老王。在老王求生最艰难的时候,杨绛一家对老王的接济使得老王以“凑合”着生活,更让老王没齿难忘。杨绛对老王,既有物质上的帮扶,也有心灵上的慰藉。而老王,也在和杨绛先生的交往中逐步加深了感情,从最初的纯主顾,到后来困苦中的心灵取暖,再到临死前的把杨绛当亲人对待,使他拼着生命最后的力量来回报杨绛。
2、作者自称是幸运的,那么作者的幸运表现在哪里呢?她真是幸运的吗?她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提示: (1)和老王比较一下,在文中找找看!如:她比较有钱,他们家有冰箱,而且还经常坐三轮车。(2)结合第6段的暗示和提供的助读资料看看作者幸运吗?小结:文革中,杨绛先生一家的不幸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的不幸更加深重。(设计说明:文中留白处,需要补充资料帮助学生来阅读。)
3、杨绛先生一家如此不幸。但她反而认为自己是幸运者,这是为什么呢?明确:作者的幸运是相对于老王的不幸来说的:老王靠三轮为生,而作者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创作;老王无依靠,而作者有丈夫和女儿;老王居破屋,而作者不论屋多破,因为有亲人,那就是一个温馨的家。这仅有的满足感让作者感到了幸福,这就是先生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啊!
教师小结:杨绛先生的很多作品都表现了这样的人生态度。如《干校六记》一书 中,就平淡地记录了她在厕所里认真地清洗便池后,坦然地看书的故事;先生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写下了《我們仨》,平静地回忆着这个特殊家庭曾经的点点苦。她就是用这样豁达、淡定的态度面对所遭受的苦难。
在那个时代,像杨绛先生这样的“牛鬼蛇神”,一般人躲都来不及,甚至连亲人都要划清界限,而老王为什么不躲,反而倾其所有地关心作者呢?这就是因为善良。这种善良,是弱者对弱者的善良,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善良!有句话“患难之中见真情,患难之中见品格”,说的就是杨绛先生和老王这样的人吧!(设计说明:对比阅读,可以进一步触动人的心灵,可以深化认识。)
六、体悟愧怍
1、“同是天涯沦落人”,那么杨绛先生为什么会产生愧怍之情呢
教师小结:我对老王,帮助、关爱不够,理解、尊重不够,真诚、热情不够。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帮助不幸的人,但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老王重病,未去探望;老王去世,未能送他一程;老王死后,一份人情债已无法偿还。这就是“我”愧怍的原因。
2、请想想,作者是什么时候开始愧怍的?“我”真的就要如此“不安”和“愧怍”吗?到底哪些人该去愧怍?“我”不安,“我”愧怍,这表现了怎样的品格(略)
教学反思:1.散文的教学,贵在体悟“我”之情感。深入文本,结合人物故事,抓住细节描写,通过涵咏语言,设疑探究,朗读、分析,角色互换,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了思维和情感的窗户;2.体验老王的“苦”的环节要充实一点,最后体会、探讨作者的“愧怍”,才能从容一些、深刻一些、震撼一点;3.明确阅读任务,给予阅读提示,鼓励学生结合文意、语境,用自己的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语言的思维训练受到的限制少一点,学生的思维就更灵活和开放,语言训练会更有效。
文革时期,杨绛夫妇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黑五类”,失去了尊严和自由,失去了女婿和小妹杨必,就连女儿看望他们时都要先和他们“断绝关系”。在那个黑白颠倒、歪风邪气盛行的年代,老王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和帮助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文革之后,一般的知识分子都会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诉荒寒的年代里的丑与恶,但作者似乎超越了苦难,隐忍着不幸,她在沉淀简洁的文字中,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同时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尊重及愧怍。这善良、纯真、反省、愧怍,都闪烁着人性的美的光辉。
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和“我”的“苦”和“善”;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对比老王和“我”的幸与不幸,以更为深入地理解“我”。教学难点:理解“愧怍”的意味。教学方法:品味语言、角色朗读、图文对照、探究疑点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老人吗?(指图)她,是杨绛先生;他是三轮车夫。
她,生于1911年,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她是著名小说《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她和她的丈夫,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人们对她评价很高。在许多人眼里,她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最迷人的女子之一。她,就是杨绛。
他,(?—1973 )衣衫褴褛,异常干瘦,患有眼疾,和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相依为命。是一位默默无闻、自食其力的三轮车夫。恐怕许多人都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位大学问家,却对一个拉三轮车的老人念念不忘,她称他“老王”,与他交往多年,并在73岁的时候为他写下了一篇文章——《老王》。(设计说明:简介人物,设疑入文,激发兴趣,自然进入课文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和“我”的“苦”和“善”;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三、初读——寻找文眼
速读课文,思考:本文文眼是那句话?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四、再读——认识老王(略)
五、析读——了解作者
主问题探究:1、是什么原因使得老王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来关心、回报“我”?(提示:“我”为老王做过哪些事?找一找,谈谈你的想法。)明确:(1)照顾老王的生意;(2)让女儿给老王送大瓶的鱼肝油;(3)关心老王的生计,询问他的生活;(4)绝不亏欠老王,坚持给付报酬。生谈感想,教师总结:杨绛一家富有爱心,心地善良。他们不动声色地帮助老王,关心老王,尊重老王。在老王求生最艰难的时候,杨绛一家对老王的接济使得老王以“凑合”着生活,更让老王没齿难忘。杨绛对老王,既有物质上的帮扶,也有心灵上的慰藉。而老王,也在和杨绛先生的交往中逐步加深了感情,从最初的纯主顾,到后来困苦中的心灵取暖,再到临死前的把杨绛当亲人对待,使他拼着生命最后的力量来回报杨绛。
2、作者自称是幸运的,那么作者的幸运表现在哪里呢?她真是幸运的吗?她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提示: (1)和老王比较一下,在文中找找看!如:她比较有钱,他们家有冰箱,而且还经常坐三轮车。(2)结合第6段的暗示和提供的助读资料看看作者幸运吗?小结:文革中,杨绛先生一家的不幸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的不幸更加深重。(设计说明:文中留白处,需要补充资料帮助学生来阅读。)
3、杨绛先生一家如此不幸。但她反而认为自己是幸运者,这是为什么呢?明确:作者的幸运是相对于老王的不幸来说的:老王靠三轮为生,而作者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创作;老王无依靠,而作者有丈夫和女儿;老王居破屋,而作者不论屋多破,因为有亲人,那就是一个温馨的家。这仅有的满足感让作者感到了幸福,这就是先生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啊!
教师小结:杨绛先生的很多作品都表现了这样的人生态度。如《干校六记》一书 中,就平淡地记录了她在厕所里认真地清洗便池后,坦然地看书的故事;先生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写下了《我們仨》,平静地回忆着这个特殊家庭曾经的点点苦。她就是用这样豁达、淡定的态度面对所遭受的苦难。
在那个时代,像杨绛先生这样的“牛鬼蛇神”,一般人躲都来不及,甚至连亲人都要划清界限,而老王为什么不躲,反而倾其所有地关心作者呢?这就是因为善良。这种善良,是弱者对弱者的善良,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善良!有句话“患难之中见真情,患难之中见品格”,说的就是杨绛先生和老王这样的人吧!(设计说明:对比阅读,可以进一步触动人的心灵,可以深化认识。)
六、体悟愧怍
1、“同是天涯沦落人”,那么杨绛先生为什么会产生愧怍之情呢
教师小结:我对老王,帮助、关爱不够,理解、尊重不够,真诚、热情不够。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帮助不幸的人,但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老王重病,未去探望;老王去世,未能送他一程;老王死后,一份人情债已无法偿还。这就是“我”愧怍的原因。
2、请想想,作者是什么时候开始愧怍的?“我”真的就要如此“不安”和“愧怍”吗?到底哪些人该去愧怍?“我”不安,“我”愧怍,这表现了怎样的品格(略)
教学反思:1.散文的教学,贵在体悟“我”之情感。深入文本,结合人物故事,抓住细节描写,通过涵咏语言,设疑探究,朗读、分析,角色互换,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了思维和情感的窗户;2.体验老王的“苦”的环节要充实一点,最后体会、探讨作者的“愧怍”,才能从容一些、深刻一些、震撼一点;3.明确阅读任务,给予阅读提示,鼓励学生结合文意、语境,用自己的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语言的思维训练受到的限制少一点,学生的思维就更灵活和开放,语言训练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