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大数据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同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定风险,本文则在对经济大数据环境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风险分析基础上,探讨其改善对策。
关键词:经济大数据 互联网金融 发展风险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遍布全国各地,且互联网金融企业数量上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风险问题,因此,对经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风险分析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经济大数据环境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风险
1.法律方面风险。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尽管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然而其监管配套设施并不完善,机构法律定位不明,可能“越界”触碰法律“底线”,使互联网金融面临着严峻的法律风险。首先表现为不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互联网金融具有一定的虚拟性特征,交易多在线进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个则表现为禁止非法集资。当前,我国的法律还未对互联网金融的属性做出详细、具体的说明,定位并不明确。以P2P网贷为例,其尽管实施了丰富的业务活动,然而还未有专门针对P2P网贷实施的法律法规,互联网金融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现有的监管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因此必须及时对法律进行更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规避风险。
2.技术方面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顺利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通讯系统,基于当前不断更新的计算机通讯系统,传统的互联网金融在运行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首先为计算机系统、认证系统以及金融软件等存在缺陷。若互联网金融软件缺乏强大的金融软件与防御体系支持,将会为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甚至导致病毒侵入,引发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性风险。其次,计算机硬件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的破坏,计算机病毒会对软件及数据信息产生一定的破坏性,非授权用户的随意复制、篡改等行为也会带来一定的技术安全风险。另外,互联网金融还存在伪造交易客户身份的现象[[]],尽管在强大的互联网金融软件支持下,漏洞与缺陷明显降低,然而随着计算机系统的日益更新,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技术风险更加突显。尤其是合法用户身份信息的切取,更使互联网金融陷入高危风险。供给者会假冒合法用户的各项身份信息,通过假的身份进行金融诈骗,另一类则是未经过授权对网站进行访问。网络黑客与病毒程序会对网上银行产生较大的攻击性。尤其是是目前针对网上银行的木马程序、密码嗅探程序等病毒不斷翻新,其能够通过多种途径盗取客户的信息资料,对网银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的很多问题也将随着科技的发展得到解决。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多的数据,如P2P平台利用技术对授信进行创新,将大大提升信贷行业的效率,让更多人可以以低成本参与到投融资中去,而之前这些可能只是职业投资人或富人才能享受的
3.信息安全风险。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也不断加大。信息安全管理包括物理安全、网络互联的隔离和网关病毒过滤、数据传输加密、网络入侵行为及病毒的传播控制、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其他安全设施等。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85%以上的线上用户信息曾经遭受过威胁,互联网金融模式无需面对面交流,双方身份信息难以明确,更无法通过相关协议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实施的是在线交易,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交流,这就加大了信息非法盗取与篡改的风险。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管理策略中,需要金融高级管理层对网络金融业务的技术性风险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对数据管理和网络通信安全管理是给予高度关注。当前我国大多数电脑黑客都将视野投向互联网云端客户信息方面,使互联网金融信息面临着极大的安全风险。因此应设计和配置不同的服务器和防火墙,采用合适的加密技术为数据传输的真实性和保密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作为网络金融业务运作的关键环节,应用程序安全主要涉及对交易客户的身份认证和对交易的确认,因此必须对其给予高度关注。系统平台安全必须符合安全标准,事态安全检查须纳入网络金融业务风险控制中。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安全管理的具体需求有物理层安全、网络层安全、系统层安全、数据层安全以及应用层安全需求等。
二、经济大数据环境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风险防范对策
1.构建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当前互联网几乎触及了金融业的所有领域。同时,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也对监管政策和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项监管政策的密集出台和监管措施的落地,可以看出国家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秩序的决心与信心。基于上述因素,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加强互联网金融系统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坚持以数据为中心,根据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制定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系统实施计划,确保对系统实施进度、目标以及各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等[[]]。另外要严格按照各项行为规范、操作流程实施,能够认识到参与者的具体职责与业务范围,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析、上报与反馈机制,确保能够对风险进行动态监测,随时发现风险,给予有效的应对。
2.健全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体系。当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普遍面临着严峻的法律风险,基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求,必须注重对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的有效构建。首先,国家及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制定的重要性,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针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多种措施降低银行业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阻碍作用,促进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持续、健康运行。其次,各级政府要对互联网金融制定统一的部门规章与相关标准。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决定了其整个交易过程中很难通过传统的行业标准对其进行约束,容易使互联网金融陷入到微观监管不利的局面,而科学的、统一的行业标准能够使互联网金融监管有法可依,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并强调为互联网金融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
3.应用多样化互联网金融增值服务。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崛起,不仅业务类型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实现了与多个行业的合作,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从融资授信方面来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数据量大、客户群多的优势,不仅能够为产业链上的各大企业提供授信服务,而且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将运行风险、资金风险等降到最低[[]]。从金融理财方面来看,可以借鉴余额宝的发展模式,发展基金理财。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可以在财务管理软件中融入支付技术,使用户能够在享受资金支付服务的同时,随时掌握财务收支状况。另外互联网金融业要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扩大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范围。
三、结语
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享受互联网金融带来便捷性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给予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岷峰, 杨亮.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责任、机会及策略分析[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38(4):149-150.
[2]冯笑, 陈翼. 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大数据征信实践与启示——以阿里旗下“蚂蚁金服”为例[J]. 中国市场, 2015, 17(32):86-87.
[3]湛维明, 王佳, 何志强. 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评级综述[J]. 科技经济导刊, 2015, 26(4):153-154.
[4] 马京津, 徐建慧.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变革: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及意义[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27(29):293-294.
[5] 黄明刚, 杨昀. 贫困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新业态视角[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 25(5):55-59.
作者简介:陈蔚(1979—),女, 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
张娟(1982—),女, 安徽怀远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财税、会计。
关键词:经济大数据 互联网金融 发展风险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遍布全国各地,且互联网金融企业数量上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风险问题,因此,对经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风险分析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经济大数据环境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风险
1.法律方面风险。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尽管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然而其监管配套设施并不完善,机构法律定位不明,可能“越界”触碰法律“底线”,使互联网金融面临着严峻的法律风险。首先表现为不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互联网金融具有一定的虚拟性特征,交易多在线进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个则表现为禁止非法集资。当前,我国的法律还未对互联网金融的属性做出详细、具体的说明,定位并不明确。以P2P网贷为例,其尽管实施了丰富的业务活动,然而还未有专门针对P2P网贷实施的法律法规,互联网金融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现有的监管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因此必须及时对法律进行更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规避风险。
2.技术方面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顺利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通讯系统,基于当前不断更新的计算机通讯系统,传统的互联网金融在运行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首先为计算机系统、认证系统以及金融软件等存在缺陷。若互联网金融软件缺乏强大的金融软件与防御体系支持,将会为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甚至导致病毒侵入,引发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性风险。其次,计算机硬件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的破坏,计算机病毒会对软件及数据信息产生一定的破坏性,非授权用户的随意复制、篡改等行为也会带来一定的技术安全风险。另外,互联网金融还存在伪造交易客户身份的现象[[]],尽管在强大的互联网金融软件支持下,漏洞与缺陷明显降低,然而随着计算机系统的日益更新,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技术风险更加突显。尤其是合法用户身份信息的切取,更使互联网金融陷入高危风险。供给者会假冒合法用户的各项身份信息,通过假的身份进行金融诈骗,另一类则是未经过授权对网站进行访问。网络黑客与病毒程序会对网上银行产生较大的攻击性。尤其是是目前针对网上银行的木马程序、密码嗅探程序等病毒不斷翻新,其能够通过多种途径盗取客户的信息资料,对网银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的很多问题也将随着科技的发展得到解决。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多的数据,如P2P平台利用技术对授信进行创新,将大大提升信贷行业的效率,让更多人可以以低成本参与到投融资中去,而之前这些可能只是职业投资人或富人才能享受的
3.信息安全风险。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也不断加大。信息安全管理包括物理安全、网络互联的隔离和网关病毒过滤、数据传输加密、网络入侵行为及病毒的传播控制、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其他安全设施等。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85%以上的线上用户信息曾经遭受过威胁,互联网金融模式无需面对面交流,双方身份信息难以明确,更无法通过相关协议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实施的是在线交易,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交流,这就加大了信息非法盗取与篡改的风险。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管理策略中,需要金融高级管理层对网络金融业务的技术性风险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对数据管理和网络通信安全管理是给予高度关注。当前我国大多数电脑黑客都将视野投向互联网云端客户信息方面,使互联网金融信息面临着极大的安全风险。因此应设计和配置不同的服务器和防火墙,采用合适的加密技术为数据传输的真实性和保密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作为网络金融业务运作的关键环节,应用程序安全主要涉及对交易客户的身份认证和对交易的确认,因此必须对其给予高度关注。系统平台安全必须符合安全标准,事态安全检查须纳入网络金融业务风险控制中。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安全管理的具体需求有物理层安全、网络层安全、系统层安全、数据层安全以及应用层安全需求等。
二、经济大数据环境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风险防范对策
1.构建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当前互联网几乎触及了金融业的所有领域。同时,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也对监管政策和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项监管政策的密集出台和监管措施的落地,可以看出国家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秩序的决心与信心。基于上述因素,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加强互联网金融系统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坚持以数据为中心,根据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制定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系统实施计划,确保对系统实施进度、目标以及各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等[[]]。另外要严格按照各项行为规范、操作流程实施,能够认识到参与者的具体职责与业务范围,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析、上报与反馈机制,确保能够对风险进行动态监测,随时发现风险,给予有效的应对。
2.健全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体系。当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普遍面临着严峻的法律风险,基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求,必须注重对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的有效构建。首先,国家及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制定的重要性,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针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多种措施降低银行业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阻碍作用,促进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持续、健康运行。其次,各级政府要对互联网金融制定统一的部门规章与相关标准。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决定了其整个交易过程中很难通过传统的行业标准对其进行约束,容易使互联网金融陷入到微观监管不利的局面,而科学的、统一的行业标准能够使互联网金融监管有法可依,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并强调为互联网金融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
3.应用多样化互联网金融增值服务。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崛起,不仅业务类型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实现了与多个行业的合作,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从融资授信方面来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数据量大、客户群多的优势,不仅能够为产业链上的各大企业提供授信服务,而且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将运行风险、资金风险等降到最低[[]]。从金融理财方面来看,可以借鉴余额宝的发展模式,发展基金理财。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可以在财务管理软件中融入支付技术,使用户能够在享受资金支付服务的同时,随时掌握财务收支状况。另外互联网金融业要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扩大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范围。
三、结语
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享受互联网金融带来便捷性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给予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岷峰, 杨亮.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责任、机会及策略分析[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38(4):149-150.
[2]冯笑, 陈翼. 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大数据征信实践与启示——以阿里旗下“蚂蚁金服”为例[J]. 中国市场, 2015, 17(32):86-87.
[3]湛维明, 王佳, 何志强. 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评级综述[J]. 科技经济导刊, 2015, 26(4):153-154.
[4] 马京津, 徐建慧.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变革: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及意义[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27(29):293-294.
[5] 黄明刚, 杨昀. 贫困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新业态视角[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 25(5):55-59.
作者简介:陈蔚(1979—),女, 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
张娟(1982—),女, 安徽怀远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财税、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