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文本阅读的“细读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man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过程中,不可能对文本达到全方位的解读,因此“细读点”的确定是关键,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目的的实现。笔者在此谈谈如何在语文阅读中抓好“细读点”。
  一、在关键处细读,牵一发以动全身
  古人读书,认为“看文字如抓贼”,对关键的词句不能轻易放过。优秀的文章之中,总有几个关键的词句寄托着全文的思想,对文本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就是“文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领学生抓住“文眼”进行品读。
  1.抓中心词细读
  例如,在学习《杨氏之子》一文时,文章第一句“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就是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就是围绕这一句展开描写的。在教学中,我抓住“聪惠”一词引领学生细读。我问到:“‘聪惠’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后回答:“‘聪’就是聪明,‘惠’就是很有智慧。”我再问:“‘惠’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意思?”学生纷纷举例:“优惠、恩惠、贤惠等。”然后,我再让学生品读课文,让他们思考文中的“惠”除了智慧的意思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意思。由于前面已对“惠”字的丰富内涵进行了分析,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杨氏之子不仅聪明有智慧,而且还很懂礼貌,是个贤人。抓住这样的文字进行细读,既能丰富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
  2.抓重点词句细读
  例如,《爱如茉莉》一文描写了真爱如茉莉花般清香,看着简单平淡,但却持久而感人至深。在阅读教学中,我抓住了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引领学生细读。如第五段“一只手紧握住妈妈的手”一句,我让学生带着四个问题进行品读:(1)爸爸为什么要紧握住妈妈的手?(2)一直握着妈妈的手睡,所以爸爸怎么了?(3)由于被爸爸紧握住,妈妈的手怎么了?(4)从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说说?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学生们走进了文本,体会到了真爱,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二、在特别处细读,读出文字的精彩
  美文之美就在于作者运用独特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使人越是深入阅读,越是感到无穷的意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这些特别的语言现象,带领学生读出文字的精彩,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1.品读独特的表达形式
  例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在这一句中,作者连续用了四个“立刻”。为什么作者要这样重复使用?能不能用其他词语来替代后面的几个“立刻”呢?学生们想到了“马上、立即、迅速”等词语,并进行了比较阅读。读后,有学生说:“文中的四个‘立刻’更能形象地体现母亲工作的单调、辛苦,让读者更能体会到母亲的爱。”在这里,作者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当时震惊、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细读,学生领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艺术。
  2.细读文本标点符号之妙
  在《跳水》一文中,写船长拿着枪对着儿子这一段,作者连续使用了八个感叹号。为了让学生读出作者的用意,我引导学生进行细读。我提问:“同学们,在船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站在桅杆顶端时,他有怎样的想法?”学生说:“非常紧张,担心孩子摔下来就没命了。”我又问:“那他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儿子逼他往下跳呢?”学生品读后想到:“在当时危险的情况下,尽快跳到海里是唯一的选择。”我进一步提问:“如果把句子里面的感叹号都改为逗号,行不行?“学生回答:”这里连续的感叹号,体现了当时船长焦急的心情,以及船长不容置疑的语气。如果改为逗号,就感觉比较平淡了。”
  可见,就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也能在文章中起着大大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作者独特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进行细读,就能读出文章的精彩。
  三、在留白处细读,此处无声胜有声
  文本中的留白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在文本恰当的留白处引领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从无字文章中读出广阔的天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1.在情感留白处读出丰富
  例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有一句:“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这里有彭德怀丰富的心理活动,然而作者却采用了留白的方式,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我抓住这处留白,引导学生进行细读。(1)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怎样?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2)彭德怀摘下军帽后,他有哪些动作?他的心里又有怎样的想法?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走进文本情境中,使他们体会到了文本留下的丰富情感。
  2.在文末空白处品味余音袅袅
  有的文章,在末尾处的留白能给人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就如无字的天书,耐人寻味。例如,托尔斯泰的《穷人》一文,在文章结尾处给人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使学生产生了非常想了解渔夫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后的情景。对此,我引导学生续写空白:“同学们,当桑娜拉开了帐子后,渔夫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他们又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动作呢?”学生们纷纷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续写。通过续写,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主人公生活的艰辛及善良的品性。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药对糖尿病大鼠胰岛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72h后测定血糖确认模型复制成功。并设空白组、模型组、针刺治疗组、中药治疗
尽管政治性与政治的区分已经在西方左翼政治思想家那里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但这些思想家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因其各自的思想而迥异。本文将这一对区分的渊源追溯到卡尔.施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体验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的
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驾驭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控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推动积极思考,引导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语文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如何恰当提问和巧妙引导呢?  一、问出趣味性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可以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就是
工作十余年,上课无数次,总有意外情况。对于这些意外,有时灵机一动,巧点妙拨,化险为夷,或成课堂亮点。有时无言以对,束手无策,给我无数反思。  案例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交流到荷花的三种姿态时,我趁势提出:你最喜欢其中哪一种呢?自由读,让老师感受到你的喜爱。学生首先交流了最后一句:“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他们通过朗读情趣盎然地表达了对花骨朵儿的喜爱之情
目的:探讨中药启膈散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疗效及对化疗不良反应的改善情况。方法:80例进展期胃癌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采用中药启膈散加联合化疗,化疗方案依不同类型肿瘤给予
"今之乐犹古之乐"是孟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受到后世诟病的主要对象。学者们大多把"今之乐"理解为"郑声"一类的音乐,并从古今对立的角度看待孟子的这一命题,得出孟
从文化堕距理论角度而言,江湖文化就是文化变迁中文化各部分的错位和不平衡所产生的消极现象,它试图延缓和维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旧有价值体系和伦常结构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