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文化学视角,选取跨文化交际学中的一个维度―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学的理论,剖析了文化交往的属性、它与文化继承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研究中将以横向共时为重点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以纵向历时的文化学研究交汇起来。从而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阐释出文化学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文化学;跨文化交际;文化交往;文化继承;社会发展
文化交往是人的社会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的经验事实,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文化学是文化的科学。它的出现是人类科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人类不仅可以研究一个地区的人的行为,一个民族的行为,人类还可以研究全人类的共同行为”(顾嘉祖,2002,3)。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看,文化交往是有层次的。关世杰将它分为三种:人际交往,组织交往和国家间交往。这里将重点探讨国家间或民族间的交往。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及实践为探讨国家间文化交往提供了一个横向的研究空间,但这种交往只对人类特定历史阶段的作用较为突出;要从纵向的角度去研究文化交往,文化学理论的意义则较为明显。
一、文化交往的特质
皮尔斯指出:“文化是凝定的交往,交往是流动的文化”(1994)。这即指出了交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又指出了文化发展的历时性。交往是文化的一种属性,是一切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条件。文化只有在交往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人不可能不交往。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就体现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互换活动。人类文化本是多元的,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交往使文化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每个民族都在贡献自己的文化,也都在享受着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彭树智,1997,43)。游牧民族在与农耕民族的冲突与交往中加快了向文明迈进的步伐。希腊人通过吸收东方古国先进的科学和文化知识而走向了创造“希腊奇迹”之路。阿拉伯人通过吸收古波斯、印度、希腊人的文化成就而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正是在吸收阿拉伯和古典希腊文化的基础上,中世纪的西方人走出了“黑暗时代”,而实现了科学和文化的复兴。近代东方民族在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的冲击下逐步实现了向近代社会和文化的转变(裔昭印,2002,2)。
把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理解为本土的是狭隘的。因为它势必包含了同外来文化的融合。所谓传统是交往在历史中形成的各种相互作用的产物。世界各民族的发展,确实在开放和封闭程度上由很大差别, 但除了一些原始部落外,各民族的文化和传统都是同其他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发展起来。即使是再封闭的民族,也无法避免同外部文化交往。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以封闭自守为名,但是以儒学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发展到汉代经学,至宋明理学,已经是儒、道、释的冲突和融合的产物了。
不同社会结构中的交往有着自己的特点。这是社会形态所决定的。体现着文化的时代性特色。在人类文化的初期阶段,即农业社会时期,交往特点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以自然发生的共同性为媒介,其价值系统的内容是以人本身的生产为目的。在工业社会时期,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交换价值成为交往的媒介,由此产生了矛盾的价值关系。在当今世界,交往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等多方面、多元化的基本态势下进行的。借助于先进的科技手段,基于人们不断更新的概念,交往空前的密切,日益的频繁。全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
二、文化交往与文化继承
文化继承是文化交往的基础,文化交往是文化继承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继承性在现在与过去和将来之间发挥着纽带作用。继承性表现在从文化发展的一些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时,对于整个文化过程中的某些现象、方面和特质加以保存、巩固和局部地进行历史的选择(吴克礼,2002,55)。文化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经验。文化发展若无继承性,…就会始终在原地徘徊,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个新的阶段在否定前一个阶段的同时,必须继承它的所有的进步内容,以及人类在这以前发展的所有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吴克礼,2002,54)。
文化继承促进了文化交往,文化交往丰富了文化继承。文化需要在各民族文化交往中不断向前发展,各民族共时性的进行物质和精神的交流,相互在彼此的文化中吸取养分,不断使自己的文化得以丰富和壮大,而文化的繁荣又促进了文化自身的继承,文化的继承同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始终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一个民族的文化越是繁荣,这个民族精神内核中可以传承下来造福于后世的文化底蕴就会越深厚,在文化交往中就会处于优势地位,在跨文化交际中才更能够保持民族特有的东西,而这也更好的阐释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文化理念。
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有选择的继承外来文化成分中贴近于本民族文化特色,或是本民族文化所获缺的东西,这是文化的外部继承。文化的外部继承对于繁荣世界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纵观世界文化史,这个特点格外突出。古希腊文化之所以灿烂辉煌,其形成得益于与东方的交往和继承。现代美国杰出的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论道: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转引裔昭印,2002,92)。同样,东方文化的发展也受益于希腊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就是继承各个时代,各种文化而形成的。中世纪西方文化的发展受益于阿拉伯和古希腊文化。在此基础上走出了“黑暗时代”, 实现了科学和文化的复兴。近代东方文化在西方先进的科技冲击下蜕变,印度、日本、中国是最好的例证。但就具体的文化单元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吸收的异质文化逐渐与本族文化融合,进而转化成文化内核,在这个民族之中代代传承。这就是文化的内部继承。文化的内部继承是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础。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受益于异质文化精髓,实现文化的外部继承,而其文化自身的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内部继承。文化的外部继承更多的表现在物质层面,当物质层面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文化的核心部分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绝不是对原文化的照搬,而是一种蜕变,在蜕变中一种更新、更高质的文化内核的产生,而文化的内部继承应更多的表现为文化内核的继承。传统表层的东西终将随着时代的演进或被遗忘或被改的面目全非,但文化内核的东西是永恒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是特有的,文化内核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签。
三、文化交往与社会发展
所谓文化,可以看作是各民族人民实践地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文化交往从本质上就是各民族间这种智慧的交换或互换,是超脱局限,扩大空间,利用先进,发展自我的活动。从文化角度来看,随着“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阶段开始,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制约越来越小,各民族文化相同成分越来越大,民族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多,交流的可能性和欲望越来越强。马克思认为,随着世界历史的开辟,不仅物质生产成为世界性,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也将成为公共财产。美国人类学家怀特指出,文化能够“穿越历史,从一个时代纵向地传到另一个时代,并且横向地从一个种族或地域传播到另一个种族或地域”(怀特,1998,3)。
文化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博阿斯曾指出,人类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凡兴盛发达的民族和地区,必定存在着最广泛的交往,而停滞落后的民族和地区往往是自我封闭和隔绝的。这似乎与历史的长短、人口的多寡、资源的贫富并无必然的联系。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有许多民族曾经到达过人类文明的高峰。但后来却被一些新兴的国家所取代。比如埃及、印度、中国。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交往的阻塞和自我的封闭。而一些年轻的国家能后来居上,文化交往起着直接的作用。美国是个很好的例子,多种文化的汇聚,自由、平等、竞争的文化特点,注定了它的迅速发展。
文化交往对社会发展的显形作用往往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上,而交往的内容则多是体现在技术领域,这种交往产生的后果也往往是多维的。比如,铁路技术的引进势必会带动能源、制造等工业、农业甚至其他产业的发展。从19世纪开始的世界博览会为这种交往提供了最便利、最直接的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因而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文化交往对文化继承与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它避免了异代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的重复发展。一个民族可以把其他民族的创造作为自己的活动条件和直接起点实现跨越式发展。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的发展程度不仅取决于内部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而且还取决于与外部交往的程度。当然,先进的国家要想保持先进,交往仍是必不可少的。全球化已经为世界提供了交往的有利空间。谁把握住这良好的时机,谁就会发展得快。人类社会也将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而呈加速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顾嘉祖,从文化结构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彭树智,文化学和文化交往,西北大学学报,1997(3)
[6]裔昭印,世界文化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斯塔夫阿里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0
[8]吴克礼,文化学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文化学;跨文化交际;文化交往;文化继承;社会发展
文化交往是人的社会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的经验事实,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文化学是文化的科学。它的出现是人类科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人类不仅可以研究一个地区的人的行为,一个民族的行为,人类还可以研究全人类的共同行为”(顾嘉祖,2002,3)。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看,文化交往是有层次的。关世杰将它分为三种:人际交往,组织交往和国家间交往。这里将重点探讨国家间或民族间的交往。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及实践为探讨国家间文化交往提供了一个横向的研究空间,但这种交往只对人类特定历史阶段的作用较为突出;要从纵向的角度去研究文化交往,文化学理论的意义则较为明显。
一、文化交往的特质
皮尔斯指出:“文化是凝定的交往,交往是流动的文化”(1994)。这即指出了交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又指出了文化发展的历时性。交往是文化的一种属性,是一切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条件。文化只有在交往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人不可能不交往。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就体现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互换活动。人类文化本是多元的,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交往使文化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每个民族都在贡献自己的文化,也都在享受着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彭树智,1997,43)。游牧民族在与农耕民族的冲突与交往中加快了向文明迈进的步伐。希腊人通过吸收东方古国先进的科学和文化知识而走向了创造“希腊奇迹”之路。阿拉伯人通过吸收古波斯、印度、希腊人的文化成就而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正是在吸收阿拉伯和古典希腊文化的基础上,中世纪的西方人走出了“黑暗时代”,而实现了科学和文化的复兴。近代东方民族在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的冲击下逐步实现了向近代社会和文化的转变(裔昭印,2002,2)。
把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理解为本土的是狭隘的。因为它势必包含了同外来文化的融合。所谓传统是交往在历史中形成的各种相互作用的产物。世界各民族的发展,确实在开放和封闭程度上由很大差别, 但除了一些原始部落外,各民族的文化和传统都是同其他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发展起来。即使是再封闭的民族,也无法避免同外部文化交往。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以封闭自守为名,但是以儒学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发展到汉代经学,至宋明理学,已经是儒、道、释的冲突和融合的产物了。
不同社会结构中的交往有着自己的特点。这是社会形态所决定的。体现着文化的时代性特色。在人类文化的初期阶段,即农业社会时期,交往特点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以自然发生的共同性为媒介,其价值系统的内容是以人本身的生产为目的。在工业社会时期,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交换价值成为交往的媒介,由此产生了矛盾的价值关系。在当今世界,交往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等多方面、多元化的基本态势下进行的。借助于先进的科技手段,基于人们不断更新的概念,交往空前的密切,日益的频繁。全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
二、文化交往与文化继承
文化继承是文化交往的基础,文化交往是文化继承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继承性在现在与过去和将来之间发挥着纽带作用。继承性表现在从文化发展的一些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时,对于整个文化过程中的某些现象、方面和特质加以保存、巩固和局部地进行历史的选择(吴克礼,2002,55)。文化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经验。文化发展若无继承性,…就会始终在原地徘徊,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个新的阶段在否定前一个阶段的同时,必须继承它的所有的进步内容,以及人类在这以前发展的所有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吴克礼,2002,54)。
文化继承促进了文化交往,文化交往丰富了文化继承。文化需要在各民族文化交往中不断向前发展,各民族共时性的进行物质和精神的交流,相互在彼此的文化中吸取养分,不断使自己的文化得以丰富和壮大,而文化的繁荣又促进了文化自身的继承,文化的继承同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始终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一个民族的文化越是繁荣,这个民族精神内核中可以传承下来造福于后世的文化底蕴就会越深厚,在文化交往中就会处于优势地位,在跨文化交际中才更能够保持民族特有的东西,而这也更好的阐释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文化理念。
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有选择的继承外来文化成分中贴近于本民族文化特色,或是本民族文化所获缺的东西,这是文化的外部继承。文化的外部继承对于繁荣世界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纵观世界文化史,这个特点格外突出。古希腊文化之所以灿烂辉煌,其形成得益于与东方的交往和继承。现代美国杰出的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论道: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转引裔昭印,2002,92)。同样,东方文化的发展也受益于希腊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就是继承各个时代,各种文化而形成的。中世纪西方文化的发展受益于阿拉伯和古希腊文化。在此基础上走出了“黑暗时代”, 实现了科学和文化的复兴。近代东方文化在西方先进的科技冲击下蜕变,印度、日本、中国是最好的例证。但就具体的文化单元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吸收的异质文化逐渐与本族文化融合,进而转化成文化内核,在这个民族之中代代传承。这就是文化的内部继承。文化的内部继承是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础。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受益于异质文化精髓,实现文化的外部继承,而其文化自身的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内部继承。文化的外部继承更多的表现在物质层面,当物质层面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文化的核心部分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绝不是对原文化的照搬,而是一种蜕变,在蜕变中一种更新、更高质的文化内核的产生,而文化的内部继承应更多的表现为文化内核的继承。传统表层的东西终将随着时代的演进或被遗忘或被改的面目全非,但文化内核的东西是永恒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是特有的,文化内核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签。
三、文化交往与社会发展
所谓文化,可以看作是各民族人民实践地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文化交往从本质上就是各民族间这种智慧的交换或互换,是超脱局限,扩大空间,利用先进,发展自我的活动。从文化角度来看,随着“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阶段开始,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制约越来越小,各民族文化相同成分越来越大,民族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多,交流的可能性和欲望越来越强。马克思认为,随着世界历史的开辟,不仅物质生产成为世界性,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也将成为公共财产。美国人类学家怀特指出,文化能够“穿越历史,从一个时代纵向地传到另一个时代,并且横向地从一个种族或地域传播到另一个种族或地域”(怀特,1998,3)。
文化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博阿斯曾指出,人类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凡兴盛发达的民族和地区,必定存在着最广泛的交往,而停滞落后的民族和地区往往是自我封闭和隔绝的。这似乎与历史的长短、人口的多寡、资源的贫富并无必然的联系。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有许多民族曾经到达过人类文明的高峰。但后来却被一些新兴的国家所取代。比如埃及、印度、中国。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交往的阻塞和自我的封闭。而一些年轻的国家能后来居上,文化交往起着直接的作用。美国是个很好的例子,多种文化的汇聚,自由、平等、竞争的文化特点,注定了它的迅速发展。
文化交往对社会发展的显形作用往往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上,而交往的内容则多是体现在技术领域,这种交往产生的后果也往往是多维的。比如,铁路技术的引进势必会带动能源、制造等工业、农业甚至其他产业的发展。从19世纪开始的世界博览会为这种交往提供了最便利、最直接的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因而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文化交往对文化继承与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它避免了异代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的重复发展。一个民族可以把其他民族的创造作为自己的活动条件和直接起点实现跨越式发展。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的发展程度不仅取决于内部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而且还取决于与外部交往的程度。当然,先进的国家要想保持先进,交往仍是必不可少的。全球化已经为世界提供了交往的有利空间。谁把握住这良好的时机,谁就会发展得快。人类社会也将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而呈加速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顾嘉祖,从文化结构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彭树智,文化学和文化交往,西北大学学报,1997(3)
[6]裔昭印,世界文化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斯塔夫阿里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0
[8]吴克礼,文化学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