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一块“难啃的骨头”,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老师头痛一人唱独角戏,无话可说;学生头痛没有习作的冲动和素材,无事可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所以,让习作教学与阅读、说话、媒体、活动相结合,不乏是一条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质量的捷径。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四结合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一块“难啃的骨头”,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老师头痛一人唱独角戏,无话可说;学生头痛没有习作的冲动和素材,无事可写。笔者和同事们学习着前人指点的迷津,摸索着探路的石头,尝试着治治这头痛症,终于有了一些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所以,让习作教学与阅读、说话、媒体、活动相结合,不乏是一条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质量的捷径。
一、与阅读相结合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写好作文“多读”是关键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习作与阅读的结合首先在积累。指导学生做阅读摘记,丰富其“语言仓库”。“能读千赋则善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前人总结的经验就是例证。教师应善于从课文的精读延伸到课外的博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激起他们的情感涌动,使他们真正有所“会心”,而不仅仅是让他们理解理解再理解的阅读,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精读博览,广为采撷,写作就有源头活水。阅读,只有当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兴趣,才能激起他“心向往之”的写作动机,由“心向往之”,才能有起而行之。
其次是学习写作方法。无论是教材中的课文,还是课外阅读的美文,都是一篇篇佳作例文。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从写作技巧到文章立意都是学习习作的典范,会唤起仿写兴趣。让学生从阅读中吸取营养、开阔视野,养成分析的习惯,更重要是从阅读范文、例文中积极探索写作的奥秘,让学生体验作者创作的欢乐,从而强化写作的诱因,发展作文的兴趣。
再次是“当评论家”,让学生摘抄、欣赏时评论自己摘抄的片断,也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摘抄的积极性,又能写出学生自己独特的理解。虽然这些评论显得稚嫩,但都是孩子们童心的流露,有些也不乏智慧的闪光和个性的展现。
二、与说话相结合
说话与作文都是语言表达,一是口头表达,一是书面表达,二者关系密切。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他认为“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用嘴说话叫做说话,用笔说话叫做写文章。嘴里说的是一串包含着种种意思的声音,笔下写的是一串包含种种意思的文字,那些文字就代表说话时候的那些声音。只要说的写的没有错儿,人家听了声音看了文字同样能够了解我的意思,效果是一样的。”(《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学中通过口语交际、辩论、演讲、评论等形式,让学生先说再写,不仅促进说的水平,也会促进写的水平。
三、与媒体相结合
多媒体具有处理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的功能,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那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优美的乐曲能够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
如引导让学生听音乐,诱发想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提供各种音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先求大胆想象, 再求合理想象。先提出作文的训练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声响所想象的内容,独立命题,构思成文。如听《二泉映月》想象一轮明月悬挂天空, 大地披上银色的盛装……眼看着月下的优美之景,耳听那美妙的琴声,学生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情境中。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写一段月夜美景,自然是一气呵成。
四、与活动相结合
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掌握写作材料的过程。所以,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做到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如在指导学生写秋天时,先展开“找秋天”的秋游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田野、走进树林……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愉悦地参与这项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开拓了视野,克服了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秋天。
教师应结合教学,有意识地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有一定难度又能使学生接受的情境,以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有一个班学生与校外同一年级的一个班交上了“手拉手”,进行通信联系。第一次“手拉手”的小伙伴们来信,教师设计了这样情境:教师把信藏在背后,笑吟吟地走进教室,对学生们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学生们一听就欢呼起来,肯定是校外“手拉手”的小伙伴来信了。因为同学们从寄出第一封信就盼望着回信。可是教师故意慢慢地、一封一封地分发,学生们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老师叫到一个同学的名字,那个学生就三步并作两步急促促地走向讲台,拿到信便迫不及待地看起来。发信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有的还互相分享快乐,最后还有几位同学未收到信。发完信,教师便抓住时机问:你听到“手拉手”小伙伴来信有什么反映?你在等信时的心情如何?当你收到来信的心情如何?若你这次未收到信,感想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趁机布置作文《“手拉手”小伙伴来信了》。学生都经历了这个活动,但每个人的感受和体会不尽相同,这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又真实的写作素材,学生有兴趣写,写出的作文就一定有真情实感。
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采取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激活写作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安娣.学生作文缺乏兴趣的原因及对策.小学语文教学[J].1997.10.
[2]蔡文耕.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OL].中国知网.
[3]薛法根.让孩子获得作文的自由.江苏教育研究[J].2010.1B.
[4]魏勉意.加强对小学作文的方法指导.广东教育[J].2005.2 .
[5]赵龙.让作文教学“可爱”起来.中国教师[J].2005.11.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四结合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一块“难啃的骨头”,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老师头痛一人唱独角戏,无话可说;学生头痛没有习作的冲动和素材,无事可写。笔者和同事们学习着前人指点的迷津,摸索着探路的石头,尝试着治治这头痛症,终于有了一些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所以,让习作教学与阅读、说话、媒体、活动相结合,不乏是一条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质量的捷径。
一、与阅读相结合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写好作文“多读”是关键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习作与阅读的结合首先在积累。指导学生做阅读摘记,丰富其“语言仓库”。“能读千赋则善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前人总结的经验就是例证。教师应善于从课文的精读延伸到课外的博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激起他们的情感涌动,使他们真正有所“会心”,而不仅仅是让他们理解理解再理解的阅读,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精读博览,广为采撷,写作就有源头活水。阅读,只有当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兴趣,才能激起他“心向往之”的写作动机,由“心向往之”,才能有起而行之。
其次是学习写作方法。无论是教材中的课文,还是课外阅读的美文,都是一篇篇佳作例文。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从写作技巧到文章立意都是学习习作的典范,会唤起仿写兴趣。让学生从阅读中吸取营养、开阔视野,养成分析的习惯,更重要是从阅读范文、例文中积极探索写作的奥秘,让学生体验作者创作的欢乐,从而强化写作的诱因,发展作文的兴趣。
再次是“当评论家”,让学生摘抄、欣赏时评论自己摘抄的片断,也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摘抄的积极性,又能写出学生自己独特的理解。虽然这些评论显得稚嫩,但都是孩子们童心的流露,有些也不乏智慧的闪光和个性的展现。
二、与说话相结合
说话与作文都是语言表达,一是口头表达,一是书面表达,二者关系密切。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他认为“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用嘴说话叫做说话,用笔说话叫做写文章。嘴里说的是一串包含着种种意思的声音,笔下写的是一串包含种种意思的文字,那些文字就代表说话时候的那些声音。只要说的写的没有错儿,人家听了声音看了文字同样能够了解我的意思,效果是一样的。”(《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学中通过口语交际、辩论、演讲、评论等形式,让学生先说再写,不仅促进说的水平,也会促进写的水平。
三、与媒体相结合
多媒体具有处理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的功能,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那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优美的乐曲能够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
如引导让学生听音乐,诱发想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提供各种音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先求大胆想象, 再求合理想象。先提出作文的训练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声响所想象的内容,独立命题,构思成文。如听《二泉映月》想象一轮明月悬挂天空, 大地披上银色的盛装……眼看着月下的优美之景,耳听那美妙的琴声,学生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情境中。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写一段月夜美景,自然是一气呵成。
四、与活动相结合
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掌握写作材料的过程。所以,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做到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如在指导学生写秋天时,先展开“找秋天”的秋游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田野、走进树林……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愉悦地参与这项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开拓了视野,克服了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秋天。
教师应结合教学,有意识地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有一定难度又能使学生接受的情境,以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有一个班学生与校外同一年级的一个班交上了“手拉手”,进行通信联系。第一次“手拉手”的小伙伴们来信,教师设计了这样情境:教师把信藏在背后,笑吟吟地走进教室,对学生们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学生们一听就欢呼起来,肯定是校外“手拉手”的小伙伴来信了。因为同学们从寄出第一封信就盼望着回信。可是教师故意慢慢地、一封一封地分发,学生们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老师叫到一个同学的名字,那个学生就三步并作两步急促促地走向讲台,拿到信便迫不及待地看起来。发信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有的还互相分享快乐,最后还有几位同学未收到信。发完信,教师便抓住时机问:你听到“手拉手”小伙伴来信有什么反映?你在等信时的心情如何?当你收到来信的心情如何?若你这次未收到信,感想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趁机布置作文《“手拉手”小伙伴来信了》。学生都经历了这个活动,但每个人的感受和体会不尽相同,这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又真实的写作素材,学生有兴趣写,写出的作文就一定有真情实感。
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采取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激活写作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安娣.学生作文缺乏兴趣的原因及对策.小学语文教学[J].1997.10.
[2]蔡文耕.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OL].中国知网.
[3]薛法根.让孩子获得作文的自由.江苏教育研究[J].2010.1B.
[4]魏勉意.加强对小学作文的方法指导.广东教育[J].2005.2 .
[5]赵龙.让作文教学“可爱”起来.中国教师[J].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