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却有一大部分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感觉阅读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只是一味的追求过于程式化的阅读,无法掌握阅读的技巧。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兴趣 技巧 有效性
所谓阅读,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过程。阅读者从书面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对文字进行整合理解。初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而阅读在这门学科中又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之外,也要注重提高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件使人愉快的事情。好的文章能够让人心灵震撼,甚至影响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探讨。
1、 1、做好榜样模范作用
大部分初中的学生年龄都在十三至十七岁之间,在他们眼里,教师就是最好的学习榜样。一个教师的良好素养非常重要,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其学生。
比如,在阅读一篇课文的时候,一位教师用饱满的激情、甜美的语音去朗读,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会带动学生的情绪。反之,另一位老师毫无感情的去朗读一篇课文,相信在课堂上一部分学生会毫无兴趣或者有溜号的现象出现。
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睁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教师在读这样一段话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作者的写作情感。带有感情的去朗读,要把一种急迫的盼望春天到来的情感掺杂在其中。在读到山、水、太阳的变化的时候,要把一种愉悦的、兴奋地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让同学们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春天美丽的画面中。这样才能带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 2、关爱并尊重学生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在叛逆的同时更渴望被关爱、被尊重。所以教师要更加的理解学生,洞察他们内心的想法,并尊重他们。
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教师应该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相信像慈母或慈父一样的老师都会深得学生的喜爱,学生喜爱老师的同时一定也会对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更加的感兴趣。
面对每一个同学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加以表扬和鼓励。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让朗读能力较强学生范读,让阅读能力好的同学传授学习的方法。对能力稍差的同学,教师要时时的鼓励他们,并且让能力好的同学加以辅导。这样,既能加强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3、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但从小学到大学,教师有一种天才,就是把读书的乐趣挤出,使之变得干燥无味。”(林语堂《论学问与知趣》)因此,学生应该坚持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学生有自己阅读的自由空间,可以把一切阅读的烦恼和失意抛之脑后,在一个轻松地氛围中,自由的走进书海的世界,享受阅读的魅力,领悟文字的真谛。当学生自觉的认为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培养阅读的兴趣就有了可能。当阅读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阅读的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形成了。
二、掌握阅读的技巧
1、 1、快速阅读全文,掌握文章主旨
所谓快速阅读全文,就是要抓住文章中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子,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当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要标清楚文章的段落,每读完一段,都要总结出文章的段落大意。要注意找寻每一段中的关键句,大部分段落中的关键句都是第一句或者最后一句。
阅读文章的同时,要注意动笔。把文章中的过渡句及其一些有哲理的句子动笔划下来。通常这样的句子都是靠近文章主旨的。
2、 2、带着问题去阅读
通读过一遍文章后,带着课后的问题去阅读。仔细阅读问题,分析题干,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尽可能多的掌握与答案相关的信息。
认真的揣摩文章中上下文的语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注意文章中所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及写作手法。把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划下来,这些句子很有可能就是课后题中的答案。
3、 3、注意在原文中找答案
所谓在原文中找答案,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有重点的圈划,然后再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
首先,按照以上两点所说,通读全文,将要回答的问题记在脑海中。然后,再一次浏览全文,思考所要回答的问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答题的空间。最后,对文章进行详细的理解,对每一段每一个句子进行详细的的分析。这样就能从文章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从而分析出课后题中答案。
这样做,使同学们阅读起来得心应手,同时,也能大大的提高阅读的效率。
三、有何作用题型
思想内容题型。所谓的思想内容,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主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总能或多或少的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其次,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句和结尾句,一般文章的结构都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所以文章的开头句和结尾句都极有可能是文章的主旨。最后,是通过文章的段落大意来总结中心思想,把每段文章中的大意都连贯起来,加以综合的概括,从而掌握文章的主旨。
思想感情题。要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例如鲁迅先生的《风筝》。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风筝》写于1925年,这一天恰逢正月的初一,刊于同年的2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风筝》发表以后,它的抨击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锋芒卓然毕露,受到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鲁迅先生同时另有一篇《我的兄弟》题材一样,人物相同,不过只叙写了拆毁儿童玩具风筝的错误,而《风筝》一文却挖掘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样,掌握了作者的简介和写作背景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便更容易掌握了。
有何作用题,要回答文章中有何作用这类的问题,一般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在思想内容方面,要回答深化文章主旨、加强感情等作用。第二,在文章结构方面,要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过渡等作用。第三,在语言方面。要回答语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
结语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学会传授学生阅读的技巧。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阅读的效率。让学生涉及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车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张继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我之见[J]科技资讯
[3]常海玉,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4]梁红妮,初中语文阅读之我见[J]陕西教育(行政版)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兴趣 技巧 有效性
所谓阅读,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过程。阅读者从书面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对文字进行整合理解。初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而阅读在这门学科中又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之外,也要注重提高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件使人愉快的事情。好的文章能够让人心灵震撼,甚至影响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探讨。
1、 1、做好榜样模范作用
大部分初中的学生年龄都在十三至十七岁之间,在他们眼里,教师就是最好的学习榜样。一个教师的良好素养非常重要,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其学生。
比如,在阅读一篇课文的时候,一位教师用饱满的激情、甜美的语音去朗读,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会带动学生的情绪。反之,另一位老师毫无感情的去朗读一篇课文,相信在课堂上一部分学生会毫无兴趣或者有溜号的现象出现。
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睁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教师在读这样一段话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作者的写作情感。带有感情的去朗读,要把一种急迫的盼望春天到来的情感掺杂在其中。在读到山、水、太阳的变化的时候,要把一种愉悦的、兴奋地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让同学们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春天美丽的画面中。这样才能带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 2、关爱并尊重学生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在叛逆的同时更渴望被关爱、被尊重。所以教师要更加的理解学生,洞察他们内心的想法,并尊重他们。
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教师应该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相信像慈母或慈父一样的老师都会深得学生的喜爱,学生喜爱老师的同时一定也会对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更加的感兴趣。
面对每一个同学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加以表扬和鼓励。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让朗读能力较强学生范读,让阅读能力好的同学传授学习的方法。对能力稍差的同学,教师要时时的鼓励他们,并且让能力好的同学加以辅导。这样,既能加强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3、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但从小学到大学,教师有一种天才,就是把读书的乐趣挤出,使之变得干燥无味。”(林语堂《论学问与知趣》)因此,学生应该坚持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学生有自己阅读的自由空间,可以把一切阅读的烦恼和失意抛之脑后,在一个轻松地氛围中,自由的走进书海的世界,享受阅读的魅力,领悟文字的真谛。当学生自觉的认为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培养阅读的兴趣就有了可能。当阅读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阅读的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形成了。
二、掌握阅读的技巧
1、 1、快速阅读全文,掌握文章主旨
所谓快速阅读全文,就是要抓住文章中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子,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当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要标清楚文章的段落,每读完一段,都要总结出文章的段落大意。要注意找寻每一段中的关键句,大部分段落中的关键句都是第一句或者最后一句。
阅读文章的同时,要注意动笔。把文章中的过渡句及其一些有哲理的句子动笔划下来。通常这样的句子都是靠近文章主旨的。
2、 2、带着问题去阅读
通读过一遍文章后,带着课后的问题去阅读。仔细阅读问题,分析题干,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尽可能多的掌握与答案相关的信息。
认真的揣摩文章中上下文的语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注意文章中所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及写作手法。把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划下来,这些句子很有可能就是课后题中的答案。
3、 3、注意在原文中找答案
所谓在原文中找答案,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有重点的圈划,然后再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
首先,按照以上两点所说,通读全文,将要回答的问题记在脑海中。然后,再一次浏览全文,思考所要回答的问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答题的空间。最后,对文章进行详细的理解,对每一段每一个句子进行详细的的分析。这样就能从文章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从而分析出课后题中答案。
这样做,使同学们阅读起来得心应手,同时,也能大大的提高阅读的效率。
三、有何作用题型
思想内容题型。所谓的思想内容,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主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总能或多或少的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其次,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句和结尾句,一般文章的结构都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所以文章的开头句和结尾句都极有可能是文章的主旨。最后,是通过文章的段落大意来总结中心思想,把每段文章中的大意都连贯起来,加以综合的概括,从而掌握文章的主旨。
思想感情题。要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例如鲁迅先生的《风筝》。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风筝》写于1925年,这一天恰逢正月的初一,刊于同年的2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风筝》发表以后,它的抨击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锋芒卓然毕露,受到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鲁迅先生同时另有一篇《我的兄弟》题材一样,人物相同,不过只叙写了拆毁儿童玩具风筝的错误,而《风筝》一文却挖掘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样,掌握了作者的简介和写作背景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便更容易掌握了。
有何作用题,要回答文章中有何作用这类的问题,一般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在思想内容方面,要回答深化文章主旨、加强感情等作用。第二,在文章结构方面,要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过渡等作用。第三,在语言方面。要回答语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
结语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学会传授学生阅读的技巧。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阅读的效率。让学生涉及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车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张继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我之见[J]科技资讯
[3]常海玉,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4]梁红妮,初中语文阅读之我见[J]陕西教育(行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