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诗,文质兼美,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既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任务。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合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游动的景象表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目的,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练,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细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的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话语,也一概从略:童子的回答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才能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三、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例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在教学中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作画。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诗意融于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把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
2、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例如,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先画出诗人李白望瀑布的简笔画。教前两句诗时,让学生画出“香炉峰”、“生紫烟”和“瀑布挂前川”的景象,教后两句诗时,教师在学生画的瀑布上再有力地添上几笔,以突出瀑布的动态和“飞流直下”的气势,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3.学生自画。在学生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例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中的“云深”一词不易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想象自由作画,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四、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上写庐山,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
1.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2.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
另外,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一、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合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游动的景象表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目的,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练,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细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的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话语,也一概从略:童子的回答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才能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三、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例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在教学中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作画。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诗意融于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把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
2、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例如,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先画出诗人李白望瀑布的简笔画。教前两句诗时,让学生画出“香炉峰”、“生紫烟”和“瀑布挂前川”的景象,教后两句诗时,教师在学生画的瀑布上再有力地添上几笔,以突出瀑布的动态和“飞流直下”的气势,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3.学生自画。在学生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例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中的“云深”一词不易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想象自由作画,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四、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上写庐山,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
1.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2.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
另外,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