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屠犹与海登·怀特的历史阐释理论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vv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何对纳粹屠犹进行历史阐释,存在争议。绝对主义认为存在某种普遍的真理和标准,相对主义则强调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标准,不存在普遍的判断标准和道德规则。多元主义的特征在于,既反对绝对主义的单一论解释,承认其它解释、标准的合理性;又反对极端的相对主义。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在纳粹屠犹问题上的立场转变表明,相对主义在价值评价层面存在边界。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有其进步性,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 纳粹屠犹;海登·怀特;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多元主义
  〔中图分类号〕 K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4)01-0069-05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及其帮凶对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精神病患者、反纳粹主义者、波兰知识分子、反社会分子与抵抗人士等进行杀害与迫害。在这次屠杀过程中,犹太人是唯一被挑选出来由纳粹有计划地实施灭绝的人群。这一种族灭绝计划被称为“最后解决”,目的是要消灭欧洲所有的犹太人,约600万犹太人遭到杀害。无疑,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是一种超越普通人的理解力的罪恶,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正如英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所说的:“大屠杀在现代理性社会、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阶段和人类文化成就的最高峰中酝酿和执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屠杀是这一社会、文明和文化的一个问题。”[1](5)那么,随着这段悲惨历史的远去,人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再现、阐释这一历史事件呢?
  一、纳粹屠犹的历史阐释:
  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之争
  关于纳粹屠犹,人们通常认为,这一事件是由疯狂而残忍的德国纳粹对无辜的犹太人所犯下的罪恶。这一事件具有不可比较的特殊性,因而,在对这一事件进行再现与阐释时,只能将其作为悲剧,并以客观、准确的历史编纂方式来再现。在对纳粹分子与犹太人的认识上,往往将二者完全对立,将前者作为恶魔、刽子手,将后者作为无助的受害者。齐格蒙·鲍曼最初也这样认为:“在这个世界里,谋杀者之所以谋杀是因为他们疯狂、邪恶,并且为疯狂和邪恶的思想所蛊惑。受害者被屠杀是因为他们无法与荷枪实弹的强大敌人相抗衡。这个世界的其他人只能观望,他们迷惘而又痛
  苦……”[1]](1)也就是说,正是由于代表着绝对的恶的纳粹分子导致了代表着绝对的善的犹太人的悲剧,这一悲剧是专属于犹太人的悲剧。事实上,这是一种绝对主义的价值取向。绝对主义的特点在于,认为存在一个有特定的道德规则的真正道德系统,存在某种普遍的真理;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用以对某一历史事件、现象进行评价,符合这个标准就是客观的、真实的、文明的、进步的,反之就是不客观的、虚假的、落后的。
  但是,这种绝对主义价值取向的最大缺点是,否认人们认识的主观性与标准的相对性,它假设的绝对标准、普遍标准往往以某一特定文化、政治、哲学、种族、宗教等为标准,很容易导致文化中心主义、单一论解释。绝对主义也由于其单一视角而否决了其它视角的存在与合理性。因此,当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指出纳粹分子并不是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疯狂而邪恶,而只是缺乏思考能力的平庸之人时,招来众人的指责。在阿伦特看来,纳粹党卫军头目阿道夫·艾希曼既不蛮横凶残,也不是变态杀人魔,相反,他看上去就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他并不愚蠢,却没有思想。而这种无思想,是使得艾希曼成为一个罪大恶极的犯罪者的重要因素。“希望能知道艾希曼有恶魔一般的要因,那是不可能成功的。”[2]爱莲心(Robert·E.Allinson)指出,阿伦特将艾希曼平庸化的做法是一种缺乏头脑的无思想的表现,其影响是非常恶劣的,而阿伦特之所以认为艾希曼是平庸的,是因为她被艾希曼蒙蔽了,艾希曼善于表演,伪装成一个怯懦、渺小、可怜之人,且反复说自己并没有反犹动机。对此,爱莲心认为,艾希曼并非平庸的普通人,而是有着精明和博学的头脑,“从他的罪行看,说他是一个精明的屠夫比说他是一个愚钝的官僚更有意义。”[3](199)针对阿伦特的“平庸的恶”的观点,爱莲心提出针锋相对的批评,认为恶不可能是平庸的或者普通的,普通人不可能参与大屠杀,不可能做出伤天害理的恶事,如果某人参与到大屠杀的罪恶中,那么他就不可能是普通人。“把恶视为平庸是一种扭曲的、可怕的想法。如果恶被认为是由普通男女犯下的,这就是恶的肇
  始。”[3](207)也就是说,恶必须被认为是非正常的、堕落的、扭曲变形的,纳粹屠犹之恶更是不可原谅的、畸形的、非人道之恶,是一种极端的恶、绝对的恶。最后,爱莲心指责阿伦特用平庸来解释恶行是一个大错误,“这样的解释简直是弥天大谎”。[3](210)
  此外,关于如何对纳粹屠犹进行历史再现,也存在争论,一些学者认为不能用小说或者诗歌等比喻性方式来再现纳粹屠犹这样一个灾难性的事件,只能以史实性的方式来再现。史实性的再现方式能够保证历史事件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但是这种再现方式排除了文学、影视等再现方式的合理性,且排除了历史阐释的相对性。在此,美国当代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的历史诗学理论由于主张历史再现与阐释的相对性而备受瞩目、争议。海登·怀特认为,历史学家将零散琐碎的单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蕴涵开头、中间、结尾的完整故事这一过程,势必伴随情节化解释、形式论证式解释、意识形态蕴涵解释,因而历史编纂势必带有主观性与相对性。
  显然,与绝对主义相比,相对主义由于承认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群体的独特性、标准的相对性而显得更有说服力。《剑桥哲学字典》(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1999)对“相对主义”(relativism)的解释是:“否认存在确定的普遍真理,有认知和道德的两种类型的相对主义。认知相对主义认为不存在关于世界的普遍真理,世界没有本质特性,有的只是人们对它的不同解释。……道德相对主义理论认为,没有普遍有效的道德准则,所有的道德准则都是相对有效于文化和个体的选择。”[4]相对主义主张在对某个道德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时,要将它们放在具体的时代、文化语境中去评价。可见,相对主义对多元合理性的认同、对“他者”的尊重,比绝对主义的一元论标准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但是,相对主义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相对主义对多样性、多元合理性的强调,会导致对那些杀人、侵略等不道德行为的认同。就纳粹屠犹事件与海登·怀特的历史阐释理论来说,历史学家对同一历史事件可以采用喜剧、悲剧、浪漫剧等不同的情节编织模式来建构,由此推论,在纳粹屠犹的情节编排与历史再现上,历史学家可以采用喜剧的方式。而对于纳粹屠犹这样的灾难性事件,无论如何是不能将其编排为喜剧的。这也是怀特备受争议的原因。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通过实地访谈和标准化访问的基础上,描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西部农村代课教师在工作、生活方面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代课教师年龄大、教龄长、贡献大、精神可贵,但工资及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低,弱势地位凸显,身份焦虑感强,正常权利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矛盾心理状态明显。在此基础上,笔者从正视代课教师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作用,借鉴国际上的作法,对代课教师进行科学分层、分类,加大国家对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等方
期刊
〔摘要〕居民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至关重要。国内相关研究只使用了自我评价的一般健康状况来衡量健康水平,然而健康是多维的,该指标可能未能全面度量我国居民真实健康水平对劳动参与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本文还同时使用短期疾病冲击、疾病史、身体质量指数、营养摄入等多个健康指标。结果表明,自我评价的一般健康状况没能完全揭示我国居民真实健康水平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包括其在内的各个健康指标均为此可以提供相对独立的
期刊
〔摘要〕城中村与失地农民是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和产物。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中村以及失地农民的相关问题也不断凸显。本文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视角,以鲁东南X社区失地农民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状况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和接纳程度较低,而较低的社区参与度和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影响着社区认同的形成。社区认同的提升不仅需要社区物质和社区文化的双重建设,更要注重社区核
期刊
〔摘要〕积极老龄化是目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的政策框架。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对于积极老龄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视角,以北京Z社区老年人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区四个方面分析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状况。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提高需要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双重努力。  〔关键词〕社会参与,老年群体,积极老龄化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艾滋病致孤儿童生活在艾滋病的阴影下,在生活、医疗、受教育权利得到基本保障之后,心理健康便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突出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查河南省“阳光家园”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心理成长方面的特征,力图更加科学地完善”阳光家园”安置模式。  〔关键词〕艾滋病致孤儿童;“阳光家园”;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9
期刊
〔摘要〕本文在公民社会的理论框架下,以北京市品阁小区业主委员会为例,分析了限制社区内草根NGO生长的合法性获取、资金来源、服务有效性和专业技能等问题,阐释了实践中的草根NGO如何破解上述制约因素,提供了一种分析草根NGO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小型社区;草根NGO;业主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2-0106-05    一、
期刊
〔摘要〕18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并与君临大陆的笛卡儿哲学相遇,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数学和哲学相分离的牛顿思维的优势;他们在崇拜笛卡儿天才的同时却把笛卡儿学说的废墟踩在了脚下。法兰西科学院的院士们继承了牛顿的遗产,并在牛顿《原理》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划时代的伟大著作《分析力学》和《天体力学》;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它众多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关键词〕引力理论;天体力学;
期刊
〔摘要〕以美国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生科研“REU计划”为例,介绍了“REU计划”的申请、内容、实践等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情况,同时得出四点启示,旨在为我国研究型高校在探索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REU计划;休斯顿大学;本科生;科研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2-0170-05    现代意义上
期刊
功能语言学研究  【编者按】genre一词源自于拉丁语,原指事物的种类,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不同文学样式的研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体裁”。最早将文学上的体裁扩展到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是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巴赫金。他所指的“体裁”,即“相对稳定的话语类型”,或者说“语类”,涵盖了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到诗歌、戏剧、学术著作等所有语篇类型。从巴赫金开始,对于语类的研究引起了包括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在内的不同流派语言
期刊
〔摘要〕人称代词作为一个语言学范畴,已经从语法学、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得到研究。从话语分析的视角看,人称代词隐含着人际意义和态度意义。它们在广告语篇中的使用具有关系建构的功能。本文通过对两个广告语篇(中英各一个)中人称代词的考察,发现英汉广告语篇中人称代词多使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它们具有建构广告主和消费者之间亲密关系的作用,这种关系是通过模拟个人化实现的。同时,英汉广告语篇在人称代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