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来,我观摩了苏州市相城区30多例集体韵律活动,发现韵律活动普遍存在着“形式过于花哨、教师高强控制、技能学习为主、漠视情感发展”等现象。由此,我产生了“以实践验证思考”的想法,尝试在小班开展韵律活动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将我在教学观摩活动中产生的困惑和思考进行逐一验证。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不仅能为有相同教学困惑的幼儿教师带来启发,也能使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获得提升。
第一阶段:试问价值取向——模仿与表达?
第一问:韵律活动是指幼儿园所有伴随音乐进行的身体艺术表现活动,其作用是为发展幼儿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优美,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理解、表达音乐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通常把它理解为:在音乐的伴奏下,运用一个或一组自然的身体动作来反映音乐感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韵律活动的两个关键词:节奏感、身体动作。实际教研过程中,老师往往很难厘清“节奏乐、韵律活动”之间的从属关系,只能笼统界定为“节奏活动”。因此,从核心概念来划分,韵律活动包含“节奏、身体动作”两部分。节奏乐在一定范围内似乎与“节奏、小乐器”衔接更加紧密一些,通常会被称之为“奏乐活动”。那么,小班韵律活动的价值取向在哪里?是应该重点培养幼儿的节奏敏感性,还是节奏表现力?或者两者兼具,在组织小班幼儿开展韵律活动过程中,既关注幼儿的节奏敏感性,同时培养其节奏表现力?带着这几个问题,我开始了第一轮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希望在教研实践过程中解惑。
第一研:2017年2月20日,我将原创设计的“大鼓小鼓响咚咚”在小八班进行实践验证。教学活动的前半部分,幼儿的学习进度比较流畅,能够跟随老师进行模仿学习,依次练习“拍打小肚皮、敲击小拳头、双手击掌拍打、轮流敲打大腿、自拍手心和手背、小手交替乌龟爬”这6个体态韵律动作,引发出幼儿较高的学习热情。但在教学活动的后半部分,我组织幼儿将第一环节中集体练习的韵律动作编排成为一套完整的韵律活动,进行集中式“动作模仿、节奏练习”活动时,小班幼儿纷纷提出抗议:“老师,我不喜欢这个音乐了,我累了!”或者直接告诉我:“老师,我要小便!”此刻,我看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正在消失。
跟进思考:从幼儿模仿学习的角度来看,奥尔夫音乐《大鼓小鼓响咚咚》的鼓点节奏简单且分明,老师鼓励幼儿模仿敲击“大鼓节奏、小鼓节奏”后,组织全体幼儿进行集中的节奏模仿练习活动,逐步稳定了幼儿的节奏感,提升了幼儿对“大鼓节奏、小鼓节奏”的敏感性。从幼儿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老师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身体小乐器”,有节奏地敲击不同的身体部位,一开始能够萌发小班幼儿积极模仿、练习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延长,60%的幼儿产生了倦怠情绪,表现出被动、消极的情绪状态。由此可见,没有变化的韵律动作练习,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比较枯燥。从结果上看,虽然在提高幼儿节奏敏感性的同时可以训练其节奏表现力,但在训练方式上一味地用模仿的方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我试想,如果在完整的韵律动作编排过程之中,插入或调整1~2个新韵律动作,是否既能帮助小班幼儿获得“模仿学习、技能训练”的机会,又能维持他们“探究学习、创新表现”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我产生了第二轮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思路:不仅要让小班幼儿模仿学习,还要让他们有表达和创造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第二阶段:叩问价值取向——技能与情感?
第二问:传统的韵律活动多是以成品的形式灌输,通过老师示范,幼儿不断重复练习达成目标。老师把眼光盯在让幼儿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经验之上,通常会忽略幼儿在韵律活动过程之中的情感态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第一阶段的實践中我也发现,单纯的模仿虽然对幼儿提高节奏表现力有一定作用,但时间一长,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就消失殆尽了。结合《纲要》精神,我认为幼儿园韵律活动不仅需要注意幼儿“节奏感和身体动作”两个方面,更应着眼于“审美愉悦、创编律动”的情绪和创造力表达上。但对小班幼儿来说,创编律动难度过大,因此,如何才能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如何鼓励并支持小班幼儿将其内隐的动作雏形表达出来,感知“夸张表达、趣味表现”的艺术审美乐趣?我踏上了第二轮教研之旅。
第二研:2017年3月6日,我将原创设计的“蓬蓬头”活动在小八班进行第二次教学实践研究。
我首先引导幼儿学唱《蓬蓬头》歌曲内容。整首歌曲仅有3句歌词:“蓬蓬头呀,沙沙沙。肥皂泡呀,白花花。洗呀洗呀洗,洗呀洗呀洗,洗出一个小娃娃。”我精心设计了前面2句歌词的匹配韵律动作,引导幼儿夸张表现“蓬蓬头喷水、小娃娃涂肥皂”的音乐情境。随后,组织幼儿回忆日常生活中淋浴、搓澡的身体动作,鼓励他们自由探索并交流分享,并从中提炼了2个形象且姿态优美的元素动作。在此经验基础之上,我提示幼儿“还可以洗一洗身体的其他部位”,组织幼儿将“淋浴、搓澡”的元素动作运用在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跟着音乐一拍一下,合拍展示。这个过程让幼儿感受到了技能提升的成功体验,也获得了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本次教学活动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幼儿在表现“搓洗”身体其他部位的时候,能够跟随旋律和节奏合拍律动。但有幼儿提出想要“搓洗后背”时,却出现了问题:孩子的手臂较短,够不着后背。这个问题激发起了孩子们的讨论热情,他们纷纷表示平时是“爸爸帮我搓背的”“妈妈帮我搓背的”,并开始萌生让同伴帮自己搓背的想法。眼看小班幼儿在活动中自然产生了合作、结伴游戏的意识,我十分欣喜,为幼儿提供了引导:“先找一个好朋友,好朋友相互搓背。”第一次集体“两人互助搓背”的时候,即便幼儿找到了“合作伙伴”,也不会马上想到并做出服务他人——给朋友搓背的行为,结伴律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既需要幼儿之间的“商量”和“默契”,同时还需要幼儿在第一段音乐的时候“你帮我搓背”,第二段音乐的时候“我帮你搓背”,才能落实两人互助搓背的游戏任务。集体活动结束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几位幼儿在音乐区角自由活动时排成一列,后一位幼儿依次为前一位幼儿搓背,出现了“长龙式搓背”的游戏场面。这说明幼儿在该活动中,不仅获得了技能练习和情感满足,还自然萌生了合作的意识和行为。 跟进思考:第二次教学实践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从教学活动导入开始,幼儿就觉得“有话可说”,他们对于“洗澡”这个主题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聚焦“淋浴、搓澡”元素动作的基础之上,幼儿进行了其他搓澡韵律动作的想象与仿编。同时,活动引发了全体幼儿积极联系生活经验、大胆创编的活动热情,大家都获得了“审美愉悦,趣味表现”这两个层面的成功体验,与我的预设相吻合。此外,幼儿在联系生活创编“搓洗后背”的律动动作时,出现了“两人互助,多人合作”的游戏情景,这引发了我的思考:韵律活动中,小班幼儿在掌握合拍律动的基础之上,是否同样具备合作律动和交往能力呢?思绪至此,我明确了第三轮实践研究的方向。
第三阶段:追问价值取向——独立与合作?
第三问:小班韵律活动的目标定位为:基本上能按照音乐的节奏做上肢和下肢的简单基本动作和模仿动作,学会一些简单的集体舞,初步体验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乐趣。通过上次实践,我们看到了幼儿在活动中自然萌生的合作行为,那么,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幼儿之间会产生有目的、有意识的互动与合作行为吗?小班幼儿是否具备合作游戏的学习能力?小班韵律活动的价值取向能否呈现“结伴游戏、合作学习”的发展态势?
第三研:2017年3月20日,我将原创设计的“小手拍拍”在小八班进行第三次教学实践研究活动。
《小手拍拍》是一首儿童歌曲,旋律和节奏比较简单,歌词简洁、容易理解,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教学活动过程中,我鼓励幼儿自主创编、合拍表现“拍拍手、跺跺脚、摇摇头、走走路”的体态韵律动作。随后,我帮助幼儿提炼和美化了这些动作,循序渐进地提升了幼儿的节奏敏感性和动作协调能力。在此经验基础之上,组织幼儿两人结伴探索并创编“身体互动”玩节奏游戏的韵律动作,对“两两结伴、转个圆圈侧身走”这2个技能动作进行练习,提升小班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遍互动游戏后,诚诚小朋友低声抽泣起来,她说是没有找到好朋友一起玩这个游戏。我马上引导小朋友们围绕“如何帮助诚诚找到好朋友”展开讨论,请大家一起来出主意、想办法,获得了全体幼儿的积极回应。第二遍互动游戏之后,诚诚的心情还是不好,原因是她找到的这个新朋友,不愿意主动、积极地配合她一起玩游戏。我针对这一现象再次组织大家进行谈话,引导大家感知“结伴玩游戏”的规则:在互动游戏过程中,好朋友之间的相互合作与默契配合非常重要,合作能让我们获得快乐并且收获友谊。
跟进思考:第三次的教学实践获得了预期的效果。首先,在技能学习方面,幼儿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合拍表现“拍拍手、跺跺脚、摇摇头、走走路”的身体动作;其次,在老师设计的“互相拍手,手拉手转圈侧身走”的结伴游戏中,对幼儿提出了合作游戏目标,幼儿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完满地完成了活动的所有环节,满足了他们“互动游戏,合作表现”的技能学习和情感发展的双重目标。
但同时,诚诚小朋友在活动中的表现,引起了我的反思,促使我重新审視“合作表现”的目标要求。从活动中的表现来看,虽然诚诚的内心也有合作需求,但“合作表现”的游戏任务无疑给她带来了压力,对她来说,这次活动的要求超出了其能力范围。这说明在小班韵律活动中设置合作目标,教师需反复斟酌其适宜性,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来决定是否设置合作目标及目标难度。我认为,在一些与幼儿生活联系紧密、幼儿有丰富经验的主题(例如“结伴搓澡”)中,可适当提出“结伴游戏”的合作目标,一旦在活动中发现合作目标超出了小班幼儿的行为能力,则必须随机调整,科学把握小班幼儿在韵律活动中使用合作目标的难度。
至此,“三问·三研·三思”教研实践活动暂时告一段落。总体而言,活动印证了我最初“教学设计构思,教学实践结果”的设计构想,本次实践探索获得的经验,或许能为其他幼教同仁在韵律活动中如何准确把握价值取向,如何萌发幼儿在韵律活动中乐意与他人进行互动、合作的学习态度,为孩子们获得“动作技能学习、社会情感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希望有更多的幼儿教师关注并加入音乐活动、韵律活动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中来,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同时,让更多幼儿享受“以乐育人、润物无声”的美好!
第一阶段:试问价值取向——模仿与表达?
第一问:韵律活动是指幼儿园所有伴随音乐进行的身体艺术表现活动,其作用是为发展幼儿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优美,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理解、表达音乐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通常把它理解为:在音乐的伴奏下,运用一个或一组自然的身体动作来反映音乐感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韵律活动的两个关键词:节奏感、身体动作。实际教研过程中,老师往往很难厘清“节奏乐、韵律活动”之间的从属关系,只能笼统界定为“节奏活动”。因此,从核心概念来划分,韵律活动包含“节奏、身体动作”两部分。节奏乐在一定范围内似乎与“节奏、小乐器”衔接更加紧密一些,通常会被称之为“奏乐活动”。那么,小班韵律活动的价值取向在哪里?是应该重点培养幼儿的节奏敏感性,还是节奏表现力?或者两者兼具,在组织小班幼儿开展韵律活动过程中,既关注幼儿的节奏敏感性,同时培养其节奏表现力?带着这几个问题,我开始了第一轮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希望在教研实践过程中解惑。
第一研:2017年2月20日,我将原创设计的“大鼓小鼓响咚咚”在小八班进行实践验证。教学活动的前半部分,幼儿的学习进度比较流畅,能够跟随老师进行模仿学习,依次练习“拍打小肚皮、敲击小拳头、双手击掌拍打、轮流敲打大腿、自拍手心和手背、小手交替乌龟爬”这6个体态韵律动作,引发出幼儿较高的学习热情。但在教学活动的后半部分,我组织幼儿将第一环节中集体练习的韵律动作编排成为一套完整的韵律活动,进行集中式“动作模仿、节奏练习”活动时,小班幼儿纷纷提出抗议:“老师,我不喜欢这个音乐了,我累了!”或者直接告诉我:“老师,我要小便!”此刻,我看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正在消失。
跟进思考:从幼儿模仿学习的角度来看,奥尔夫音乐《大鼓小鼓响咚咚》的鼓点节奏简单且分明,老师鼓励幼儿模仿敲击“大鼓节奏、小鼓节奏”后,组织全体幼儿进行集中的节奏模仿练习活动,逐步稳定了幼儿的节奏感,提升了幼儿对“大鼓节奏、小鼓节奏”的敏感性。从幼儿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老师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身体小乐器”,有节奏地敲击不同的身体部位,一开始能够萌发小班幼儿积极模仿、练习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延长,60%的幼儿产生了倦怠情绪,表现出被动、消极的情绪状态。由此可见,没有变化的韵律动作练习,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比较枯燥。从结果上看,虽然在提高幼儿节奏敏感性的同时可以训练其节奏表现力,但在训练方式上一味地用模仿的方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我试想,如果在完整的韵律动作编排过程之中,插入或调整1~2个新韵律动作,是否既能帮助小班幼儿获得“模仿学习、技能训练”的机会,又能维持他们“探究学习、创新表现”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我产生了第二轮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思路:不仅要让小班幼儿模仿学习,还要让他们有表达和创造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第二阶段:叩问价值取向——技能与情感?
第二问:传统的韵律活动多是以成品的形式灌输,通过老师示范,幼儿不断重复练习达成目标。老师把眼光盯在让幼儿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经验之上,通常会忽略幼儿在韵律活动过程之中的情感态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第一阶段的實践中我也发现,单纯的模仿虽然对幼儿提高节奏表现力有一定作用,但时间一长,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就消失殆尽了。结合《纲要》精神,我认为幼儿园韵律活动不仅需要注意幼儿“节奏感和身体动作”两个方面,更应着眼于“审美愉悦、创编律动”的情绪和创造力表达上。但对小班幼儿来说,创编律动难度过大,因此,如何才能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如何鼓励并支持小班幼儿将其内隐的动作雏形表达出来,感知“夸张表达、趣味表现”的艺术审美乐趣?我踏上了第二轮教研之旅。
第二研:2017年3月6日,我将原创设计的“蓬蓬头”活动在小八班进行第二次教学实践研究。
我首先引导幼儿学唱《蓬蓬头》歌曲内容。整首歌曲仅有3句歌词:“蓬蓬头呀,沙沙沙。肥皂泡呀,白花花。洗呀洗呀洗,洗呀洗呀洗,洗出一个小娃娃。”我精心设计了前面2句歌词的匹配韵律动作,引导幼儿夸张表现“蓬蓬头喷水、小娃娃涂肥皂”的音乐情境。随后,组织幼儿回忆日常生活中淋浴、搓澡的身体动作,鼓励他们自由探索并交流分享,并从中提炼了2个形象且姿态优美的元素动作。在此经验基础之上,我提示幼儿“还可以洗一洗身体的其他部位”,组织幼儿将“淋浴、搓澡”的元素动作运用在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跟着音乐一拍一下,合拍展示。这个过程让幼儿感受到了技能提升的成功体验,也获得了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本次教学活动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幼儿在表现“搓洗”身体其他部位的时候,能够跟随旋律和节奏合拍律动。但有幼儿提出想要“搓洗后背”时,却出现了问题:孩子的手臂较短,够不着后背。这个问题激发起了孩子们的讨论热情,他们纷纷表示平时是“爸爸帮我搓背的”“妈妈帮我搓背的”,并开始萌生让同伴帮自己搓背的想法。眼看小班幼儿在活动中自然产生了合作、结伴游戏的意识,我十分欣喜,为幼儿提供了引导:“先找一个好朋友,好朋友相互搓背。”第一次集体“两人互助搓背”的时候,即便幼儿找到了“合作伙伴”,也不会马上想到并做出服务他人——给朋友搓背的行为,结伴律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既需要幼儿之间的“商量”和“默契”,同时还需要幼儿在第一段音乐的时候“你帮我搓背”,第二段音乐的时候“我帮你搓背”,才能落实两人互助搓背的游戏任务。集体活动结束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几位幼儿在音乐区角自由活动时排成一列,后一位幼儿依次为前一位幼儿搓背,出现了“长龙式搓背”的游戏场面。这说明幼儿在该活动中,不仅获得了技能练习和情感满足,还自然萌生了合作的意识和行为。 跟进思考:第二次教学实践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从教学活动导入开始,幼儿就觉得“有话可说”,他们对于“洗澡”这个主题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聚焦“淋浴、搓澡”元素动作的基础之上,幼儿进行了其他搓澡韵律动作的想象与仿编。同时,活动引发了全体幼儿积极联系生活经验、大胆创编的活动热情,大家都获得了“审美愉悦,趣味表现”这两个层面的成功体验,与我的预设相吻合。此外,幼儿在联系生活创编“搓洗后背”的律动动作时,出现了“两人互助,多人合作”的游戏情景,这引发了我的思考:韵律活动中,小班幼儿在掌握合拍律动的基础之上,是否同样具备合作律动和交往能力呢?思绪至此,我明确了第三轮实践研究的方向。
第三阶段:追问价值取向——独立与合作?
第三问:小班韵律活动的目标定位为:基本上能按照音乐的节奏做上肢和下肢的简单基本动作和模仿动作,学会一些简单的集体舞,初步体验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乐趣。通过上次实践,我们看到了幼儿在活动中自然萌生的合作行为,那么,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幼儿之间会产生有目的、有意识的互动与合作行为吗?小班幼儿是否具备合作游戏的学习能力?小班韵律活动的价值取向能否呈现“结伴游戏、合作学习”的发展态势?
第三研:2017年3月20日,我将原创设计的“小手拍拍”在小八班进行第三次教学实践研究活动。
《小手拍拍》是一首儿童歌曲,旋律和节奏比较简单,歌词简洁、容易理解,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教学活动过程中,我鼓励幼儿自主创编、合拍表现“拍拍手、跺跺脚、摇摇头、走走路”的体态韵律动作。随后,我帮助幼儿提炼和美化了这些动作,循序渐进地提升了幼儿的节奏敏感性和动作协调能力。在此经验基础之上,组织幼儿两人结伴探索并创编“身体互动”玩节奏游戏的韵律动作,对“两两结伴、转个圆圈侧身走”这2个技能动作进行练习,提升小班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遍互动游戏后,诚诚小朋友低声抽泣起来,她说是没有找到好朋友一起玩这个游戏。我马上引导小朋友们围绕“如何帮助诚诚找到好朋友”展开讨论,请大家一起来出主意、想办法,获得了全体幼儿的积极回应。第二遍互动游戏之后,诚诚的心情还是不好,原因是她找到的这个新朋友,不愿意主动、积极地配合她一起玩游戏。我针对这一现象再次组织大家进行谈话,引导大家感知“结伴玩游戏”的规则:在互动游戏过程中,好朋友之间的相互合作与默契配合非常重要,合作能让我们获得快乐并且收获友谊。
跟进思考:第三次的教学实践获得了预期的效果。首先,在技能学习方面,幼儿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合拍表现“拍拍手、跺跺脚、摇摇头、走走路”的身体动作;其次,在老师设计的“互相拍手,手拉手转圈侧身走”的结伴游戏中,对幼儿提出了合作游戏目标,幼儿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完满地完成了活动的所有环节,满足了他们“互动游戏,合作表现”的技能学习和情感发展的双重目标。
但同时,诚诚小朋友在活动中的表现,引起了我的反思,促使我重新审視“合作表现”的目标要求。从活动中的表现来看,虽然诚诚的内心也有合作需求,但“合作表现”的游戏任务无疑给她带来了压力,对她来说,这次活动的要求超出了其能力范围。这说明在小班韵律活动中设置合作目标,教师需反复斟酌其适宜性,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来决定是否设置合作目标及目标难度。我认为,在一些与幼儿生活联系紧密、幼儿有丰富经验的主题(例如“结伴搓澡”)中,可适当提出“结伴游戏”的合作目标,一旦在活动中发现合作目标超出了小班幼儿的行为能力,则必须随机调整,科学把握小班幼儿在韵律活动中使用合作目标的难度。
至此,“三问·三研·三思”教研实践活动暂时告一段落。总体而言,活动印证了我最初“教学设计构思,教学实践结果”的设计构想,本次实践探索获得的经验,或许能为其他幼教同仁在韵律活动中如何准确把握价值取向,如何萌发幼儿在韵律活动中乐意与他人进行互动、合作的学习态度,为孩子们获得“动作技能学习、社会情感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希望有更多的幼儿教师关注并加入音乐活动、韵律活动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中来,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同时,让更多幼儿享受“以乐育人、润物无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