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由此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思想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将德育渗透作为目标进行落实。
《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指出:语文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来进行,侧重于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渗透不应急于求成,不应枯燥说教,更不应该强行灌输,它是一个缓慢的、浸润式的过程,应该借助语文教学这个载体,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最后达到“润‘德’细无声”的效果。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笔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在品词析句中获得情感熏陶
一般来说,文章的德育渗透点潜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四篇文章时,教师引领学生分别抓住“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蔺大人最初我还以为您怕我哩,后来经人提醒,才明白您这样做完全是为我们赵国着想。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等蔺相如、廉颇的语言;抓住“拉、撑、护”谭老师在生死关头护卫学生的动作;在危机时刻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地指挥逃生的语言;在寒冷的冬天乔依修车的动作与神态。让学生去品读感悟,深刻地体悟一种为了他人而甘愿付出甚至甘愿献出生命的大爱。这些人物的具体语言、动作、神态等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他们会从心底里对这些人物产生崇尚景仰之情,从而实现我们所要达到的情感熏陶的目标。
二、在感情朗读中受到情感教育
苏教版教材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尤其是诗歌散文,这样的文章,特别适合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背诵,学生们在读背中可受到情感教育。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祖国山河美”组合的三篇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三篇文章均语言优美流畅、准确凝练、情景交融。教师在课堂上无须多讲,而是放手让学生去自由朗读欣赏,在朗读中,让一幅幅独特而充满生命力的、优美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风景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感受画面的独特、优美,从而产生敬畏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在习作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大胆地写生活,写自然,写想象,写人生,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六年级上册的七篇习作可以归为三个主题:一是介绍家乡特产,家乡名人,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亲近家乡,热爱家乡;二是写亲情,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感恩,懂得珍惜与付出;三是看剪纸编故事,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灿烂辉煌,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纵观这些习作的目的,本身就承载着道德教育。因此,不管是指导学生习作还是评价他们的习作,都应让他们在无形之中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习作如做人。确实,我们要不断启发学生多关心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更多的“美好”围绕在他们身边。
四、在课外阅读中培养道德情操
平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教师可以向学生定期推荐适宜的读物,列出书目,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读。每读完一本书,我们就及时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共同分享学生的阅读收获、阅读体会。教师适时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们在评价欣赏他人作品时获得最美的情感体验。正如德国大作家歌德所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品德高尚的人谈话。的确,当学生读完《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时,会被鲁滨逊大无畏的冒险进取精神所感动,被鲁滨逊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所折服;当学生读完《上下五千年》一文时,可以深刻了解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触摸五千年的文明脉搏,自豪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虽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但靠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读好书,就是结识了“良师益友”,在“良师益友”的影响感染下,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宽视野,提高阅读习作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意志,更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培养了个性。
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我们定期按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生活,增长其见识与技能,提升其品味与素养,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加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如我们举办汉字听写大赛,海选“汉字听写英雄”,追寻汉字梦,追寻中国梦,深切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举行“我爱中华汉字”查字典比赛,通过查字典比赛,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音序、部首查字法,激发了学生使用字典的兴趣和能力,更培养了学生“我爱中华汉字”的情怀;举行“文明素养”儿歌比赛活动,各班创编的儿歌朗朗上口,简单易懂,新颖有趣,学生生动形象的演绎,为儿歌增添了更多生趣,通过这项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强化学生的文明素养教育。
总之,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只要教师努力寻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一定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思想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将德育渗透作为目标进行落实。
《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指出:语文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来进行,侧重于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渗透不应急于求成,不应枯燥说教,更不应该强行灌输,它是一个缓慢的、浸润式的过程,应该借助语文教学这个载体,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最后达到“润‘德’细无声”的效果。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笔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在品词析句中获得情感熏陶
一般来说,文章的德育渗透点潜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四篇文章时,教师引领学生分别抓住“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蔺大人最初我还以为您怕我哩,后来经人提醒,才明白您这样做完全是为我们赵国着想。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等蔺相如、廉颇的语言;抓住“拉、撑、护”谭老师在生死关头护卫学生的动作;在危机时刻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地指挥逃生的语言;在寒冷的冬天乔依修车的动作与神态。让学生去品读感悟,深刻地体悟一种为了他人而甘愿付出甚至甘愿献出生命的大爱。这些人物的具体语言、动作、神态等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他们会从心底里对这些人物产生崇尚景仰之情,从而实现我们所要达到的情感熏陶的目标。
二、在感情朗读中受到情感教育
苏教版教材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尤其是诗歌散文,这样的文章,特别适合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背诵,学生们在读背中可受到情感教育。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祖国山河美”组合的三篇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三篇文章均语言优美流畅、准确凝练、情景交融。教师在课堂上无须多讲,而是放手让学生去自由朗读欣赏,在朗读中,让一幅幅独特而充满生命力的、优美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风景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感受画面的独特、优美,从而产生敬畏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在习作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大胆地写生活,写自然,写想象,写人生,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六年级上册的七篇习作可以归为三个主题:一是介绍家乡特产,家乡名人,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亲近家乡,热爱家乡;二是写亲情,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小学会感恩,懂得珍惜与付出;三是看剪纸编故事,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灿烂辉煌,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纵观这些习作的目的,本身就承载着道德教育。因此,不管是指导学生习作还是评价他们的习作,都应让他们在无形之中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习作如做人。确实,我们要不断启发学生多关心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更多的“美好”围绕在他们身边。
四、在课外阅读中培养道德情操
平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教师可以向学生定期推荐适宜的读物,列出书目,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读。每读完一本书,我们就及时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共同分享学生的阅读收获、阅读体会。教师适时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们在评价欣赏他人作品时获得最美的情感体验。正如德国大作家歌德所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品德高尚的人谈话。的确,当学生读完《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时,会被鲁滨逊大无畏的冒险进取精神所感动,被鲁滨逊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所折服;当学生读完《上下五千年》一文时,可以深刻了解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触摸五千年的文明脉搏,自豪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虽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但靠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读好书,就是结识了“良师益友”,在“良师益友”的影响感染下,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宽视野,提高阅读习作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意志,更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培养了个性。
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我们定期按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生活,增长其见识与技能,提升其品味与素养,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加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如我们举办汉字听写大赛,海选“汉字听写英雄”,追寻汉字梦,追寻中国梦,深切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举行“我爱中华汉字”查字典比赛,通过查字典比赛,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音序、部首查字法,激发了学生使用字典的兴趣和能力,更培养了学生“我爱中华汉字”的情怀;举行“文明素养”儿歌比赛活动,各班创编的儿歌朗朗上口,简单易懂,新颖有趣,学生生动形象的演绎,为儿歌增添了更多生趣,通过这项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强化学生的文明素养教育。
总之,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只要教师努力寻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一定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