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弦声的共鸣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中,我们将迎来柏林爱乐十把小提琴。这是继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之后,又一组造访上海的柏林爱乐弦乐组合。以往,我们在音乐会上少有机会欣赏到这种独特的弦乐室内乐,对于沪上乐迷来说,这正是领略小提琴迷人魅力的好机会。


  柏林爱乐十把小提琴是柏林爱乐乐团众多室内乐组合中较为知名的一组。1993年,这个组合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家劳伦蒂斯·丁加(Laurentius Dinca)创建,旨在用小提琴声部演奏家们的精湛技巧与温暖音色,使听众更加深入柏林爱乐乐团的艺术世界。创建至今,他们已广泛在欧洲范围内进行巡回演出,并常常受邀远赴日本等地演出。这支弦乐组合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在于:使听众在没有其他乐器的支持或引导之下,单纯欣赏小提琴声部的演奏。只允许一架钢琴为它们伴奏,以平衡“纯粹小提琴”委婉动听的声音。一次音乐会后,乐评曾这样评述:“他们的声音温暖而高贵,相互间的配合无懈可击……这种音乐使人如痴如醉。”
  一支室内乐组合的艺术水准与它的成员组成密不可分。柏林爱乐十把小提琴的组成可谓高手如云,其中一些老成员更是横跨了卡拉扬、阿巴多及现任西蒙·拉托三个不同时代。创始人丁加1984年加入乐团,他曾任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首席,并在多个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奖项;1983年加入乐团的史蒂芬·舒尔茨(Stephan Schulze)曾在汉堡广播乐团任第一小提琴,他还是一位活跃的室内乐演奏家;亚历山大·艾维克(Aleksandar Ivi)曾在科隆广播乐团、柏林巴洛克室内乐团等多支乐团中工作过,他在1996年加入柏林爱乐乐团;1990年加入乐团的艾维·玛丽娜·托马斯(Eva-Maria Tomasi)是本次柏林爱乐十把小提琴中唯一的女性,她曾受教于乐团下属的乐队学院并在多次室内乐组合中任职;1994年艾敏·舒伯特(Armin Schubert)亦受教于乐团的乐队学院,他曾是蒂克多三重奏的一员;2009年加入乐团的克里斯多夫·博尼克(Krzysztof Polonek)曾任德意志歌剧院、德累斯顿爱乐乐团及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等多支乐团的首席;2010年进入乐团工作的多瑞恩·卓齐(Dorian Xhoxhi)曾出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的第二提琴首席,还在多个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过一等奖。这个组合的其他成员还包括演奏家列茨·菲利普·科尔霍(Luiz Filipe Coelho)、阿沃拉·冈茨勒·帕拉·索托(Alvaro Gonzalo Parra Soto)、桑多·泽坦·福克斯(Sandor Zoltan Farkas)及钢琴家凯斯·莱斯利·乔纳森·阿德尔(Keith Leslie Jonathan Alder)等。那么多出色的音乐家集聚一堂,又同在柏林爱乐乐团中相互融合多年,对于他们的演奏你是否有所期待呢?
  与弦乐四重奏等传统室内乐相比较,柏林爱乐十把小提琴所呈现出的崭新音响对演出曲目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创建初期,演奏家们只是简单地将一些合适的曲目编排起来。很快,他们就找到了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的两位教授汉克林(Wolfram Heicking)与蒂特尔(Gerhard Tittel)来担任组合的幕后创作与编配。这两位音乐家用一种创新的直觉寻求并发现了这个美妙的未知领域的入门途径。之后,赫尔穆特·埃德(Helmut Eder)、赫伯特·鲍曼(Herbert Baumann)、丹·德迪欧(Dan Dediu)、雅克·邦顿(Jacques Bondon)等一些当代作曲家也都被这个卓越组合的精湛技艺所吸引,为之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现今,柏林爱乐十把小提琴的曲目已囊括了巴洛克、古典、浪漫、现代等不同时期的经典之作。他们目前共录制了三张唱片:第一张录制于柏林,第二张录制于东京,曲目为德沃夏克、埃内斯库等人的迷人小品,第三张唱片则是为著名的公司“达布林豪斯与格林”所录制的多首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的改编版本。
  在本次夏季音乐节中,柏林爱乐十把小提琴将会为听众带来多首“改编版”的经典名曲。上半场开头的几首作品是由蒂特尔改编的维瓦尔第《A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和谐的灵感”选段以及《B小调四小提琴协奏曲》等。“和谐的灵感”是维瓦尔第所谱写的一套小提琴协奏曲集,内含小提琴独奏、双小提琴、四小提琴、小提琴与大提琴等十二首协奏曲。以维瓦尔第的作品作为音乐会的开场,不光能使听众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巴洛克音乐特有的清新,更能体现出该组合纯净、温暖的声音。其后,他们将演奏由列文·阿托夫米扬(Levon Atovmyan)改编的肖斯塔科维奇《五首小品》。这五首小品分别被冠以前奏曲、加沃特舞曲、挽歌、圆舞曲及波尔卡舞曲,每首都展示出不同的音乐特征,与之前维瓦尔第的作品形成了强烈对比。上半场的收官曲目是勃拉姆斯脍炙人口的匈牙利舞曲,他们选取了其中最为人熟知的第一、第五及第六首,乐曲改编则由汉克林与蒂特尔共同完成。
  音乐会下半场的前两首乐曲为蒂特尔改编的帕切贝尔的《卡农曲》及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序曲。这两首作品将由柏林爱乐十把小提琴与上海交响乐团十四把大提琴合作完成。上海交响乐团近年来逐步建成了多支室内乐组合,并通过不断的音乐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次与柏林爱乐十把小提琴同台演出的十四把大提琴早在去年就登上了夏季音乐节的舞台。来自西方音乐圣堂的小提琴组合与东方冉冉升起的大提琴组合将会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这应是本场音乐会的一大亮点。最后,音乐会为听众准备的是由霍尔玛(L. Holma)与荷塞·巴拉加托(José Bragato)改编的皮亚佐拉组曲《遗忘》、《自由探戈》、《布宜诺斯艾利斯之春》以及蒂特尔改编的比才《卡门》组曲。皮亚佐拉的探戈音乐动感十足,极具异国情调,而广为大家所熟悉的《卡门》组曲经我猜想亦会经柏林爱乐十把小提琴的独特演释而变得分外迷人。百闻不如一见,期待柏林爱乐十把小提琴在上海的首次登场!
其他文献
“戏弄听众”的由来  萨蒂的钢琴作品乐谱中遍布着奇奇怪怪的法文,有时集中写在乐谱的某个空白角落,有点像背景描述;有时洋洋洒洒地写在大谱表中间,类似歌词的样子。世人仅从一些文献中得知,萨蒂在幽默创作时期确有这种“作笔记”式的写作习惯,而且这些“笔记”是无法向听众公开的。文献中并没有为这种现象冠名,“戏弄听众”这个实验的名称是我经过思考命名的。  在研读孙慧柱先生所著的《“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
期刊
作为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磅音乐演出之一,中国大提琴家王健于2013年11月14、15日在上海音乐厅演奏了巴赫的全套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部极具分量的作品堪称大提琴音乐文献中的“圣经”,由于技巧难度艰深,情感内涵深刻,不同组曲和各组分曲的风格多样而复杂,极少有大提琴演奏家愿意将整套作品通过现场音乐会的方式完整地进行演释。作为大提琴演奏家的“试金石”,这套作品演奏时“最难达到的是一种必要的平衡
期刊
“自由、平等、博爱”——参访法国文化部  初到法国,塞纳河畔的建筑、高耸的教堂屋顶、街角的音乐咖啡馆、随意的艺术画报都彰显出巴黎这座城市的品位——传统与非传统。“艺术不分时间先后,重作品不重历史”的观念使得艺术的宽度、高度和厚度得到无限延伸。正如法国第一任总统马尔罗(Malraux)自始至终所提倡的,要让所有人接触到法国文化遗产,这也确实是我抵达巴黎后的一大感受。  在欣赏音乐的问题上,历来有一个
期刊
“坐进音乐厅里,你真的是在听音乐吗?“  也许你会说,“废话,去音乐厅不听音乐去干什么?”  如果我再问,“你真的只是在听音乐吗?”  稍作回想,你便会发觉,在聆听之际,时常会有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思绪悄无声息地冒出来,小说里的对话、电视里的情节、生活中的景、感情上的经历……这些联翩的浮想都是你与音乐之间的共鸣。而这奇妙的共鸣来自于人文。  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所感所知、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在“人文”大
期刊
郎朗是当前世界知名的钢琴之星,十四岁时拜师格拉夫曼门下,就读于费城的科蒂斯音乐学院。科蒂斯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学院之一,这里培养过很多的音乐总监和首席。格拉夫曼本人对好老师的定义深有体会,他师从过名师霍洛维茨、鲁道夫·塞尔金,与伯恩斯坦师出同门。  格拉夫曼和郎朗都拒绝传统强势的专制教育理念。长久以来,一种自我或公认的钢琴教育方式的理念就是,你必须饱经痛苦才能学得如何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该错误的观
期刊
他选择了一种困难的表达,阻止你过于容易地接近。他选择做一枝峭壁上的鲜花。这既是有意,也是本能。他懂得成为一名高贵音乐家的所有秘密,他的灵感却是天赐,和他那善感如芦苇的心灵不可剥离。  音乐体裁的抒情诗歌,在他是信手拈来,他却梦想着更宏伟的形式,更复杂的大型作品。如果他肯像肖邦一样,将自己局限于钢琴、歌曲和室内乐,摆脱宏大作品和戏剧作品对自尊与头脑的折磨,他也许不会过早地坠入那无人可及的黑暗,它将他
期刊
弗洛雷斯坦跳到钢琴上说:  聚集在一起的大卫同盟,也就是致力于毁灭音乐和其他领域的平庸之辈的年轻先生们,我们的同盟越多越好!  你们知道,先生们,我不是一个对事情大肆吹捧的人。真诚地说,我对这首交响乐比对我自己了解得还要多。我们不必在它上面浪费言词。尤其我们刚刚听到了演出,却谁也没有真正听到什么。  我一点也不懊恼,正如我几乎一点儿没听到。基本上我在笑尤西比厄斯这个坏蛋回答那个胖男人的方式。在演奏
期刊
序幕:波恩  我的故乡波恩是莱茵河上的明珠。它是科隆选侯国的首都和艺术中心,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我的祖父、才华横溢的路易斯·凡·贝多芬(Louis van Beethoven,1712-1773)从佛兰德斯(Flanders)到这里,成为选帝侯教堂的音乐总监。他的儿子、我的父亲约翰(Johann,1740-1792)是唱诗班的一名男高音,嗜酒。我的母亲玛利亚(Maria Magdalena Lay
期刊
很多人说,美国在二十世纪占据世界的绝对主导不只是在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而且在音乐上,美国或是所谓美国人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  某种程度上讲,的确如此。两次世界大战确立了一种在多方面的强势和国家自信,这也反映在音乐和艺术上。从我们熟知的伟大的意大利剧作家洛伦佐·达蓬特(Lorenzo Da Ponte)到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他们在二十世纪以前就是美国最早的“引进人才”。而直到二十世纪,不同种族的
期刊
巴黎夏特莱剧院的舞台上,女高音歌唱家曹秀美正动情地唱着普契尼《我亲爱的爸爸》。虽然这首咏叹调她已唱了不知多少遍,但细心的听众还是发现,今天的她似乎特别投入,尤其是唱到“爸爸,我恳求你!爸爸,我恳求你!”时,歌声中更多了些许悲切,一曲终了,她似乎仍沉浸于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又有谁会想到,就在这场独唱会开始前的几小时,曹秀美接到了父亲在韩国去世的噩耗!她之所以未与大家失约,克服巨大的丧父之痛登台,是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