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夜莺”曹秀美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load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黎夏特莱剧院的舞台上,女高音歌唱家曹秀美正动情地唱着普契尼《我亲爱的爸爸》。虽然这首咏叹调她已唱了不知多少遍,但细心的听众还是发现,今天的她似乎特别投入,尤其是唱到“爸爸,我恳求你!爸爸,我恳求你!”时,歌声中更多了些许悲切,一曲终了,她似乎仍沉浸于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又有谁会想到,就在这场独唱会开始前的几小时,曹秀美接到了父亲在韩国去世的噩耗!她之所以未与大家失约,克服巨大的丧父之痛登台,是因为母亲那句“你爸爸会在天上听你演唱的”安慰与鼓励,更是因为她对艺术、对听众的爱。每次欣赏这场独唱会的实况DVD,当播放到这首咏叹调时,都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1962年深秋,曹秀美生于首尔。虽然在少年时代她一直以钢琴作为音乐学习的专业,不过从小就喜欢唱歌的她,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经常去找老师学唱。当她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同时取得钢琴演奏和歌唱的文凭后,她向母亲表明了放弃钢琴、专心于歌唱的念想。母亲虽感到惊讶,不过并未反对女儿的选择,送她去罗马圣塞西利亚音乐学院深造。在那里,曹秀美幸运地遇到了声乐大师贝尔冈齐,当然也学得意大利美声歌唱的真谛,只从她日后在演唱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威尔第等的歌剧作品时,对音乐风格纯正的把握和清晰的咬字,已显而易见老师对她的影响。二十四岁那年,应威尔第歌剧院之邀,曹秀美饰演了《弄臣》中的吉尔达,这是她第一次在欧洲的歌剧舞台上以主角身份亮相。


  与指挥大师卡拉扬的相遇,成了曹秀美早年歌唱事业中又一次难忘的经历。当她与大师面对面时,并没有多少紧张和畏惧,相反倒显得信心十足,“也许是初生牛犊吧”,很多年后她这样回忆道。正是这份自信,让她在卡拉扬面前完美地展现出了自己的天赋与实力,也让这位乐坛“君王”连连赞叹:“这是上帝给你的声音!”并当即拍板让她在那年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的《假面舞会》中饰演奥斯卡。不过那次见面却成了这一老一少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交流,曹秀美终究未等来与大师同台的那一天。就在那年的7月16日,八十一岁的卡拉扬在排练时猝然离世。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她伤心不已。最终,这次演出是在另一位前辈索尔第的指挥下完成的,与她搭档的是经验丰富的多明戈。卡拉扬生前这份“未完成”的邀约虽然给她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但也为来自亚洲的她铺就了日后在西方主流歌剧舞台的艺术之路。
  这之后的二十年间,乐迷们经常会在斯卡拉、科文特、维也纳、大都会、巴伐利亚、巴士底等欧美一流歌剧院的舞台上见到曹秀美的身影。环球、华纳等唱片公司也为她录制了诸多专辑。由于她那出类拔萃的花腔技巧,让她所饰唱的《魔笛》中的夜后、《拉美摩尔的露琪亚》中的露琪亚、《清教徒》中的艾尔薇拉、《弄臣》中的吉尔达、《霍夫曼的故事》中的奥林匹亚等无不为人称道,大家也将“亚洲夜莺”的美誉送给了这位歌唱家。她的演唱声区统一、音质丰满、音色华丽、运腔灵便又富有弹性,且始终散发着极佳的音乐感召力,这些特质让她在演唱花腔作品时得心应手。而当她演唱如乔尔达尼的《我亲爱的》、罗西尼的《诺言》等意大利艺术歌曲时,那丰富多变的音色、沉静细腻的感情,同样令人着迷。
  难得的是,作为一位唱遍世界著名歌剧院、音乐厅的“头牌”女高音,曹秀美却并没有拒通俗音乐于千里之外,相反她对此同样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她常会在独唱会中安排音乐剧选曲,她录制的电影歌曲专辑《爱的罗曼史》更让人百听不厌。这是一个与演唱歌剧时截然不同的曹秀美,在此我们听到的完全是她的另一种声音——音色纯净、温暖、甜美,充满着女性的柔情与魅力,丝毫没有美声歌唱家唱“流行”时的“拿腔拿调”,但又不失用声规范,极其自然、动听。她以自己多年来观赏电影的经验挑选出她所喜爱又适合演唱的歌曲,伴着加上弱音器的小号,她轻轻哼出《狂欢节的早晨》的旋律,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效果,也唱出狂欢节前夜的那份慵懒、疲惫与兴奋。她唱的《BJ单身日记》插曲《独自一人》,活脱脱一个平凡女孩,有点傻气,又有点痴情。
  后来,曹秀美在DG(韩国版)推出的一张《想念你》记录下了她这些年间在世界各地所听到的许多带有当地鲜明色彩的旋律。在她看来,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或许相当简单,但往往能触动人心,在这里,有喜、有悲、有童稚、有梦幻。她试图以自己对这些风格迥异的名曲的重新诠释,唤起人们最深层的美好记忆。可以说,她做到了。以她翻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歌坛“甜姐”桃莉斯·黛(Doris Day)的招牌曲《顺其自然》为例,如果说原唱在歌中是个“嗲”劲十足的乖乖女的话,那么曹秀美则以不同的音色和感情塑造出那个女孩遐想中自己在不同年龄段的形象与心理——从一个对未来充满梦想的小女孩、好学生到初次坠入情网的少女情怀,再到为人母后回答孩子们当年自己也曾提过的那些问题,真是惟妙惟肖。而相较于康妮·弗兰西斯(Connie Francis)演唱《不要在星期天》时的那股俏皮劲儿,曹秀美演唱的这首歌曲在爵士风格的映衬下,则透出几分“熟女”的味道。再往下听,无论是《晴空》的悠扬、《我要你》的浪漫,或是《甜蜜的家》的温馨、《一步之遥》的香艳、《妈咪,姐姐》的感伤,曹秀美始终将美声中“以不同的声音唱不同作品”之原则进行到底。
  2008年,曹秀美曾四度在北京的舞台露面,不过对从不曾访问的上海她同样向往,不止一次地对来访者表露“很想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演唱”的愿望。两年后,她终于了却了自己的这一心愿,在上海音乐厅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了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虽说这部作品只有短短十余分钟,却让很多歌唱家望而生畏,因为在作品中,作曲家将人声作为最优越、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件“乐器”来处理,这就要求歌者具备极高的技巧和艺术修养。曹秀美以从容不迫的方式演释,她的A母音纯正、透彻,并有着很强的律动感,协奏曲中的颤音、琶音、半音、顿音、快速经过句等,她唱来也是轻松自如、纤细华丽。可贵的是,这里不仅仅有技巧性的发挥和辉煌的效果,曹秀美更注重的是作品的歌唱性,她以宽广、悠长的气息唱出了音乐中那份饱含忧郁的沉思与冥想的情绪。
  想必曹秀美早已猜到我们这些初次谋面的乐迷们的心思:只一部作品,怎能那么轻易地放过她?于是,她准备了同样分量十足的“安可”——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中奥林匹娅的咏叹调《林中小鸟》,这也是她最为拿手的曲目之一,唱来声音状态极佳,再次显示出她近乎完美的花腔技巧。她的演释也可说是别出心裁:手拿折扇登场,神态活泼,边唱边模仿机器玩偶的动作。每当发条松懈,歌声便随之以下滑音松弛下来,直到指挥杨洋与乐团大提琴首席黄北星先后为她上紧发条后,歌声再起,真可谓声情并茂、妙趣横生,这更让听众欲罢不能。在满堂的喝彩声中,曹秀美再次登台,以一曲《我亲爱的爸爸》向大家道别。她曾说,之所以总会在音乐会临近尾声时演唱这首咏叹调,是因为在她看来这是自己与父亲在一起的最好方式。相信那一刻曹秀美又一次通过音符与父亲进行了一番深情的对话。
  2013年7月,曹秀美又将与余隆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和著名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等人一起揭开新一届夏季音乐节的序幕。除演唱自己拿手的歌剧片段之外,为配合整场音乐会的轻松气氛,她还会带来多首动听的音乐剧选曲和电影主题曲,想必又将让听者大饱一番耳福了。

其他文献
武满彻,如斯特拉文斯基所说,一个能写出音乐的强烈,却身形瘦弱的人。背靠着枯木、面朝着流水是他在唱片封套上代表性的姿态。武满彻的宁静中有一半的苦态,为纤弱的面纱所覆盖。在各种主义横行的今日,他成为超现实主义、印象派、偶然音乐、非具象表现主义、现代无调性、日本传统雅乐……各方元素争相阐释的对象。  再三琢磨,用某个派别或主义来描述一个日本作曲家是多么不合分寸,这本就是一个信奉“无常”的民族。有句禅语将
期刊
“戏弄听众”的由来  萨蒂的钢琴作品乐谱中遍布着奇奇怪怪的法文,有时集中写在乐谱的某个空白角落,有点像背景描述;有时洋洋洒洒地写在大谱表中间,类似歌词的样子。世人仅从一些文献中得知,萨蒂在幽默创作时期确有这种“作笔记”式的写作习惯,而且这些“笔记”是无法向听众公开的。文献中并没有为这种现象冠名,“戏弄听众”这个实验的名称是我经过思考命名的。  在研读孙慧柱先生所著的《“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
期刊
作为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磅音乐演出之一,中国大提琴家王健于2013年11月14、15日在上海音乐厅演奏了巴赫的全套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部极具分量的作品堪称大提琴音乐文献中的“圣经”,由于技巧难度艰深,情感内涵深刻,不同组曲和各组分曲的风格多样而复杂,极少有大提琴演奏家愿意将整套作品通过现场音乐会的方式完整地进行演释。作为大提琴演奏家的“试金石”,这套作品演奏时“最难达到的是一种必要的平衡
期刊
“自由、平等、博爱”——参访法国文化部  初到法国,塞纳河畔的建筑、高耸的教堂屋顶、街角的音乐咖啡馆、随意的艺术画报都彰显出巴黎这座城市的品位——传统与非传统。“艺术不分时间先后,重作品不重历史”的观念使得艺术的宽度、高度和厚度得到无限延伸。正如法国第一任总统马尔罗(Malraux)自始至终所提倡的,要让所有人接触到法国文化遗产,这也确实是我抵达巴黎后的一大感受。  在欣赏音乐的问题上,历来有一个
期刊
“坐进音乐厅里,你真的是在听音乐吗?“  也许你会说,“废话,去音乐厅不听音乐去干什么?”  如果我再问,“你真的只是在听音乐吗?”  稍作回想,你便会发觉,在聆听之际,时常会有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思绪悄无声息地冒出来,小说里的对话、电视里的情节、生活中的景、感情上的经历……这些联翩的浮想都是你与音乐之间的共鸣。而这奇妙的共鸣来自于人文。  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所感所知、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在“人文”大
期刊
郎朗是当前世界知名的钢琴之星,十四岁时拜师格拉夫曼门下,就读于费城的科蒂斯音乐学院。科蒂斯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学院之一,这里培养过很多的音乐总监和首席。格拉夫曼本人对好老师的定义深有体会,他师从过名师霍洛维茨、鲁道夫·塞尔金,与伯恩斯坦师出同门。  格拉夫曼和郎朗都拒绝传统强势的专制教育理念。长久以来,一种自我或公认的钢琴教育方式的理念就是,你必须饱经痛苦才能学得如何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该错误的观
期刊
他选择了一种困难的表达,阻止你过于容易地接近。他选择做一枝峭壁上的鲜花。这既是有意,也是本能。他懂得成为一名高贵音乐家的所有秘密,他的灵感却是天赐,和他那善感如芦苇的心灵不可剥离。  音乐体裁的抒情诗歌,在他是信手拈来,他却梦想着更宏伟的形式,更复杂的大型作品。如果他肯像肖邦一样,将自己局限于钢琴、歌曲和室内乐,摆脱宏大作品和戏剧作品对自尊与头脑的折磨,他也许不会过早地坠入那无人可及的黑暗,它将他
期刊
弗洛雷斯坦跳到钢琴上说:  聚集在一起的大卫同盟,也就是致力于毁灭音乐和其他领域的平庸之辈的年轻先生们,我们的同盟越多越好!  你们知道,先生们,我不是一个对事情大肆吹捧的人。真诚地说,我对这首交响乐比对我自己了解得还要多。我们不必在它上面浪费言词。尤其我们刚刚听到了演出,却谁也没有真正听到什么。  我一点也不懊恼,正如我几乎一点儿没听到。基本上我在笑尤西比厄斯这个坏蛋回答那个胖男人的方式。在演奏
期刊
序幕:波恩  我的故乡波恩是莱茵河上的明珠。它是科隆选侯国的首都和艺术中心,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我的祖父、才华横溢的路易斯·凡·贝多芬(Louis van Beethoven,1712-1773)从佛兰德斯(Flanders)到这里,成为选帝侯教堂的音乐总监。他的儿子、我的父亲约翰(Johann,1740-1792)是唱诗班的一名男高音,嗜酒。我的母亲玛利亚(Maria Magdalena Lay
期刊
很多人说,美国在二十世纪占据世界的绝对主导不只是在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而且在音乐上,美国或是所谓美国人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  某种程度上讲,的确如此。两次世界大战确立了一种在多方面的强势和国家自信,这也反映在音乐和艺术上。从我们熟知的伟大的意大利剧作家洛伦佐·达蓬特(Lorenzo Da Ponte)到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他们在二十世纪以前就是美国最早的“引进人才”。而直到二十世纪,不同种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