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控制的措施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经我院行骨科手术治疗且长期卧床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应在日后临床实践中继续实施强化的预防性护理措施。
关键词:骨科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37-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因静脉管腔形成血凝快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下肢(左下肢居多)肿胀、疼痛,血栓形成后,少数可自行消融或不再扩展,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及时诊治,则会演变成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并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故预防是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经我院行骨科手术治疗且长期卧床患者120例,既往均无静脉血栓病史。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在35~76岁,平均(55.3±2.1)岁;骨盆及下肢骨折98例,胸腰段骨折22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在对所有患者进行溶栓、抗凝、卧床休息、抗血小板凝聚等综合性治疗后,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干预性护理。
1.3 观察指标。从患者入院时随访观察治疗8周,依据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 Network 2002年颁布的《静脉血栓防治指南》,并行彩色超声或静脉造影确诊DVT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以SPSS14.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以X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4例,发生率为6.7%;对照组DVT发生26例,发生率为43.3%;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液非正常在深静脉内凝结,引发的下肢血流不畅、疼痛、水肿等现象,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机制,尤其在骨科手术后更为明显,致病因素主要有血流缓慢、高凝状态及静脉壁损伤。由于患者手术过程中长期躺卧、术后难以下床,导致静脉血瘀带,引发DVT;内科患者警觉性下降、神经损伤严重,造成患者难以活动,引发DVT;先天性的高凝状态,如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III缺乏,易形成DVT,而一些疾病的治疗可能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如服用雌性激素、恶性肿瘤治疗等。由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可扩散,若不及时处理会形成诸多后遗症,甚至并发肺栓塞,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因此,临床治疗关注DVT预防护理。
3.2 预防性护理措施。预防性护理是避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措施,在实施中,全面关注前期预防,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促使患者形成健康的饮食、运动、日常生活习惯,提升患者的疾病预防意识,进而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2.1 病因预防。①减少血管内膜损伤。临床操作中要保护血管,提升静脉穿刺技能,减少及避免下肢静脉穿刺,避免在同一静脉上进行反复注射刺激性药物,控制同一静脉持续注射时间,若出现局部炎症,则重建静脉通道。对使用造影剂患者,要先松止血带,再注入肝素盐水,抬高患肢,并按摩1~2min后才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抬高患肢,观察穿刺部位渗血、血肿、患肢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排泄。②控制血管病变。嘱咐患者做好下肢保温,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而血凝;将病室温度调整在25度左右,以利于静脉回流。③高凝状态预防。给予DVT高危因素病人低分子肝素钙脐周皮下注射,或以口服阿司匹林、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等,以起到预防效果。术前术后患者会因呕吐、出汗、禁水禁食等处于脱水状态,造成血液粘稠,此时要根据医嘱给予患者补水,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降低血液浓度。
3.2.2 健康教育。确定高危人群后,要对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吸烟、酗酒、肥胖等群体,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讲述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因、病状、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危险因素、后果等,提升病人的警觉性。根据病人实际,给予饮食指导,要求病人戒烟戒酒、避免进食高胆固醇食物,多饮水,进食低脂、纤维素食物,并以清淡饮食为主。向患者示范、讲述日常护理措施,如提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避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以按摩、适度下床活动等促进患者康复。
我院对行骨科术的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后,有效控制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这对提升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干预性护理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控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洪斌,郑淑梅,李永民等.脊柱外伤及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04):252-254
[2] 赵占吉,陈晓,毛谡,范筱勇,张军.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分析[J].腹部外科,2011,16(06):366-367
[3] 林军.妇科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0例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2,13(14):79-80
[4] 洪强,王敏.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湖北中医杂志,2012,27(08):29-30
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经我院行骨科手术治疗且长期卧床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应在日后临床实践中继续实施强化的预防性护理措施。
关键词:骨科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37-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因静脉管腔形成血凝快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下肢(左下肢居多)肿胀、疼痛,血栓形成后,少数可自行消融或不再扩展,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及时诊治,则会演变成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并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故预防是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经我院行骨科手术治疗且长期卧床患者120例,既往均无静脉血栓病史。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在35~76岁,平均(55.3±2.1)岁;骨盆及下肢骨折98例,胸腰段骨折22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在对所有患者进行溶栓、抗凝、卧床休息、抗血小板凝聚等综合性治疗后,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干预性护理。
1.3 观察指标。从患者入院时随访观察治疗8周,依据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 Network 2002年颁布的《静脉血栓防治指南》,并行彩色超声或静脉造影确诊DVT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以SPSS14.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以X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4例,发生率为6.7%;对照组DVT发生26例,发生率为43.3%;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液非正常在深静脉内凝结,引发的下肢血流不畅、疼痛、水肿等现象,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机制,尤其在骨科手术后更为明显,致病因素主要有血流缓慢、高凝状态及静脉壁损伤。由于患者手术过程中长期躺卧、术后难以下床,导致静脉血瘀带,引发DVT;内科患者警觉性下降、神经损伤严重,造成患者难以活动,引发DVT;先天性的高凝状态,如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III缺乏,易形成DVT,而一些疾病的治疗可能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如服用雌性激素、恶性肿瘤治疗等。由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可扩散,若不及时处理会形成诸多后遗症,甚至并发肺栓塞,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因此,临床治疗关注DVT预防护理。
3.2 预防性护理措施。预防性护理是避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措施,在实施中,全面关注前期预防,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促使患者形成健康的饮食、运动、日常生活习惯,提升患者的疾病预防意识,进而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2.1 病因预防。①减少血管内膜损伤。临床操作中要保护血管,提升静脉穿刺技能,减少及避免下肢静脉穿刺,避免在同一静脉上进行反复注射刺激性药物,控制同一静脉持续注射时间,若出现局部炎症,则重建静脉通道。对使用造影剂患者,要先松止血带,再注入肝素盐水,抬高患肢,并按摩1~2min后才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抬高患肢,观察穿刺部位渗血、血肿、患肢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排泄。②控制血管病变。嘱咐患者做好下肢保温,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而血凝;将病室温度调整在25度左右,以利于静脉回流。③高凝状态预防。给予DVT高危因素病人低分子肝素钙脐周皮下注射,或以口服阿司匹林、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等,以起到预防效果。术前术后患者会因呕吐、出汗、禁水禁食等处于脱水状态,造成血液粘稠,此时要根据医嘱给予患者补水,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降低血液浓度。
3.2.2 健康教育。确定高危人群后,要对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吸烟、酗酒、肥胖等群体,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讲述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因、病状、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危险因素、后果等,提升病人的警觉性。根据病人实际,给予饮食指导,要求病人戒烟戒酒、避免进食高胆固醇食物,多饮水,进食低脂、纤维素食物,并以清淡饮食为主。向患者示范、讲述日常护理措施,如提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避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以按摩、适度下床活动等促进患者康复。
我院对行骨科术的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后,有效控制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这对提升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干预性护理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控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洪斌,郑淑梅,李永民等.脊柱外伤及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04):252-254
[2] 赵占吉,陈晓,毛谡,范筱勇,张军.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分析[J].腹部外科,2011,16(06):366-367
[3] 林军.妇科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0例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2,13(14):79-80
[4] 洪强,王敏.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湖北中医杂志,2012,27(0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