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雀坡的思絮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雀坡古村有些苍老了,可以追溯到260年前的乾隆年间。同行的一位作家意味深长地告诉我,走进阳雀坡古村,你会感觉一脚踏进了清朝。我满心狐疑,难道还存在穿越古今的时光隧道?
  我心怀疑虑地走进阳雀坡古村,眼前真的古村影像让我心悦诚服:那古韵悠然的湘西特色民居,叫岁月磨平的青石板路,充满青苔的瓦槽,被风雨侵蚀的兽鸟窗棂——这里所地有的房屋据考证都起自清朝时期,整个古村没有任何现代建筑位列其中,民俗学家风趣地说,一条古道超越了祖辈的年轮,那口幽蓝清澈的百年老井,见证了一个古村的风雨沧桑与历史变迁。
  据本地王氏家谱记载,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因为黄茅园镇王氏家族第23代王守迪不幸病亡,年仅29岁的冯寡妇迁居于此,因为这里山水环绕,古木葱茏,时常伴有阳雀鸟的叫声,索性就取名阳雀坡村。岁月流长,经过王氏家族几代人的勤劳创业,并且立下族规,王氏家族后代只许建房不许拆屋。建筑艺术就是一种文化。阳雀坡古村的古建筑群,经历两百多年风雨依然完好如初地保存至今,很大程度来说,来自阳雀坡人对于一个地域传统文化的致力坚守。
  正逢农历腊八节,阳雀坡古村处处弥漫着浓郁的节日气息,家家户户打糍粑,磨豆腐,杀年猪,蒸甜酒,一派喧闹祥和,把古村的年味渲染到了极致。
  潜意识中,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月,每每挨到腊月,渐渐临近的肉香开始激活我期望已久的味蕾。母亲的血粑豆腐是我印象中的绝品,就是用新宰杀的猪血和豆腐、肉拌合在一起,揉成团状,放在火炕上熏一些时日,然后放在灶锅里蒸熟,油而不腻香味贯穿了我的童年。
  整个下午,我们融入到阳雀坡古村腊八节的活动中,在锣鼓喧天的节奏里,我们欣赏到本地花瑶人表演的板凳龙,腾跃翻飞的草把灯,古色古香的木脑壳戏,还有妙趣横生的抛绣球、抬花轿等民俗节目。漫步在村巷之中,我的思绪早已恍惚游移,仿佛已经坠入某段深邃的历史时空。我步履迟缓,唯恐因为自己的某种不慎举动,会惊扰一座古村百年的梦境。
  我以为,阳雀坡古村并不苍老,也并不落寞,伴随近年来怀旧旅游的开发,岁月将会赋予阳雀坡古村一个崭新的记忆。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古时候,每逢梨花盛开时节,人们喜欢在花荫下把盏欢聚,雅称“洗妆”。我不想效仿古人的文雅风俗,却经受不住州门司镇梨花的诱惑,于是在草木葳蕤的三月,挽一袭和风,欣欣然驱车前往。  远远地飘来缕缕淡淡的花香,隐约还有蜜蜂的嗡嗡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诗描绘的是雪,却更像是写眼前的景。“南国梨乡”州门司镇六千多亩梨树在这个季节相约着一同盛放,花
期刊
黄山太平近郊的绿地野岭几乎都涉足了,不难见到马兰头、野蒜、野芹菜等,唯不见鸭板菜的踪迹。春天的阳光舒展在草地上,静静地流泻着我的期待,藏在心中久远的往事在静默中凝固了。直到有一天,我在城中鼓山的巽峰塔下偶见了鸭板菜,我的往事便在初夏的阳光下悄悄萌动了。  每当夕阳快落山时,年迈的祖父便打着赤膊,卷上裤角,背上年幼的妹妹从厨房的后门步入河中,然后溯河而上觅野菜。在夕阳淡淡的金晖中,祖父的背影像一幅西
期刊
人是要讲缘分的,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人与物之间总会有一定的缘分,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必然中的偶然,说穿了就是缘!  缘分,在人世间摇曳——  黄鹤楼下,李白与孟浩然挥手之间,碧空长江,孤帆远影,定格千古传唱的动人友缘;古琴台上,悠扬琴韵,浩浩江水,永远弹奏着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之缘;而在宦海沉浮之间,千山万水之遥,也永远传唱着白居易与元稹相濡以沫的诗缘!  缘是真!缘是美!缘是情!珍惜
期刊
大人们  大人们不断地把腰弯下去,把胸膛贴向大地。此时,植物成熟的气息让他们兴奋和陶醉。  ——让感恩的火把点燃每一次秋收,把朝圣的心情引入每一场农事,收割的姿势,使劳动看起来像舞蹈,更像一场神秘的祭祀。  为了迎迓秋天,犁耙、铁锨、锄头、镰刀,轮换着走过了属于自己的节气,大人们则以它们为道具,像武生走过戏台上紧密的鼓点。  大人们总是趁着天不亮就下地,他们扛着粗重的犁耙,却故意放轻脚步。不知道是
期刊
对故乡的印象,有山路,深巷,老樟与古藤。  先从路说起。  曲曲折折的小山路,全是泥土与很短很短的黎草,夏天路上有紫色,红色的小野花,秋天会有一吹就满天飞的蒲公英,充满着生命,朴实无华。  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几分钟就能到村子。  村子里邻里和睦,亲如一家。家家都用木门,出门用木棍穿插门环,并不上锁。乡亲们纯朴善良,出入见面,总会打招呼或聊上几句;小孩子闹别扭骂架,谁都熟知对方父母乃至爷辈的名字,骂
期刊
儿时,母亲每年都要养一头猪。  一般正月才过的第一个赶集日,母亲就会买回一头欢实的小猪娃。父亲把猪圈整修一遍,搭好猪窝,里面垫上经过处理的细碎的干土;外面也用土垫好,以备让猪踩农家肥。  我们那里有个风俗,买回家的猪娃,都要被提起两只前腿,在院子里点一堆甘草火,在火上快速燎烧一下,以示烧去晦气、生气,取家宅平安、六畜兴旺、一团和气之意。经过火燎的小猪娃嗷嗷叫着,很快被放进新猪圈。小猪娃一进入猪圈,
期刊
新的住所前边有一条小河,河水缓缓东流。夏日夕阳普照,我陪着妻子,领着年幼的儿子沿着河堤散步。太阳渐渐沉入遥远的地平线,四射的光芒,慢慢幻成漫天的红霞,弯弯的小河也反射出一片金黄色。我们仨的影子映入泛着涟漪的清流之中,随着河水缓缓流淌。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吵闹声,几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用拴住的罐头瓶子从河中捞鱼,不知是抢夺劳动工具,还是分享劳动成果,争吵不休。儿子被吸引过去了,妻子也不放心地追了过去。
期刊
早就盼望能有一个性情温和的春天。  立春刚过,大地仿佛伸了个懒腰,日子便显得长了起来。田野里是最忙碌的,冬季种下的农作物(俗称小春)都开始争先恐后地抢抓节令,春天成了它们的竞技场和化装室,将自己最美的身段呈现,哪怕只有一丁点的松懈,时不我待的自然法则将在它们脸上刮伤,怅然消失或者残疾,像永远嫁不出去的新娘,摆一道沧桑而遗憾的长宴,让春天学着发呆。  油菜花的性格却属于直性子,由苞蕾舒展为花瓣,几乎
期刊
今年是父亲六十花甲之年,让我有了动笔写一写他老人家的冲动。  记得,我们兄弟姊妹尚年幼时,父亲时常只身凌晨四五点就下地拔秧、夏天午晌头顶烈日仍独自播撒、傍晚天黑借着月光还辛劳耕作。偶有农季闲暇或冬季农闲,父亲就不辞劳苦到沟港湖泊挖藕捕鱼,或是到芦苇柴山砍柴背枷,始终用勤劳的双手搭建生活延续的平台,不停用勤勉的秉性维系家庭幸福的源泉。时至今日,勤劳仍然像生了根似的驻留在他的脑海里、表现在他的言行中。
期刊
有一度,我非常迷恋于到处找美食。跟其他有类似癖好的人一样,我关心着各种休闲娱乐类的报纸,这些报纸里面必有一大版美食专栏。上面有色彩艳丽的照片,配上能把稻草说成金条的解说词。这些解说词就像在我脑子里下种一样,让我按图索骥,如法炮制。每次奔去时都心情喜悦,甘甜如蜜;返回时则往往带着失望,感到受骗上当。要是某家餐馆在我品尝之后感到名副其实、物有所值的话,我就会非常愉快,接着找时间再来。  但是不管怎么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