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pi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母亲每年都要养一头猪。
  一般正月才过的第一个赶集日,母亲就会买回一头欢实的小猪娃。父亲把猪圈整修一遍,搭好猪窝,里面垫上经过处理的细碎的干土;外面也用土垫好,以备让猪踩农家肥。
  我们那里有个风俗,买回家的猪娃,都要被提起两只前腿,在院子里点一堆甘草火,在火上快速燎烧一下,以示烧去晦气、生气,取家宅平安、六畜兴旺、一团和气之意。经过火燎的小猪娃嗷嗷叫着,很快被放进新猪圈。小猪娃一进入猪圈,就撒着欢儿哼哼着,以示对这个新圈的喜欢。母亲将早已搅拌好的猪食倒进猪槽里,小猪很快就冲过来,迫不及待地埋头拱吃。母亲时不时用搅食棍打一下猪头,让猪调整下拱食姿势,以免跳进槽子将猪食拱得到处都是。
  母亲养猪从来不买饲料(也是不舍得增加养猪成本),完全是自己家的麦麸豆渣玉米皮、菜叶剩饭洗锅水,养一头猪要十个月左右才能出栏。等到元旦过后该出栏了,母亲就把收猪的人叫到家里来,将猪五花大绑地抬走。在猪的嗷嗷大叫中,母亲数完卖猪的钱,颇有些不舍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养肥的猪被抬出家门。
  母亲往往将卖猪的钱留一部分,用作来年买猪娃。如果剩下的钱够全家的日常花销不说,还能让全家人过一个美美的年,碰上猪价好的时候还够我的学费,母亲就开心得不得了。对此母亲心满意足,因为父亲在外挣的钱就可以完全攒下来作为家里的积蓄。母亲很重视她的养猪事业,对猪的一日三餐还有草料加餐非常用心,安排我每天放学后要去割新鲜猪草给猪吃。每天下午放学,一放下书包我就拿着镰刀提着笼笼,到田边河边地头去割猪草。我是很喜欢干这个活的,这是我一天最逍遥快活的时刻。尽管母亲要求我必须赶在天黑之前割满满一笼草,其实有时候跟一起割草的小伙伴贪玩了,割不满一笼,小伙伴们会集体想出办法应付父母的责难。在进家门之前,用手将草抓蓬松;或者趁大人不注意,轻手轻脚溜进门,将猪草倒进猪食槽里,贪婪的猪一会儿就将草吃得差不多了,也掩盖了猪草是多还是少。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贪婪的猪一拱而光,也是一件很惬意开心的事情。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养的最后一头猪。
  跟每年养的猪不一样,这头猪一买回家就欢实得要命,没几天就把猪窝给拱塌了。此后猪窝就不断被拱塌。父亲对不断地搭窝非常恼火,说这头猪怎么回事,这么小的猪娃成天就拱自己的老窝,真是傻得不得了。
  没想到更大的麻烦在后面呢。等到小猪娃渐渐长大,猪开始拱猪圈了。从几天拱开一回到天天拱开猪圈乱跑,父亲每天修理猪圈、母亲每天拿着棍子赶猪成了邻居们对母亲买的这头猪的笑谈。刚开始还觉着是不是猪饿了乱拱,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让猪吃饱了更有力气拱。时常母亲拿着棍子,到处找着赶猪,邻居们也都来帮忙,笑称这头猪是天蓬元帅下凡。这样的次数多了,邻居们都说这头猪是不是野猪,怎么这么不安分守己。调皮的弟弟还给这头猪起了好多外号,有“赛虎”、“赛豹”、“猪跑跑”等。这头猪好像被施了魔法,每天有恃无恐,有时候刚吃饱就拱开圈跑了,弄得母亲整天疲于追赶,哭笑不得。邻居说母亲今年养的这头猪是减肥猪,整天吃饱运动量太大,长不了膘。母亲实在不堪其烦,就寻思着卖掉它,好不容易找了个买家,人家一听说这头猪天天拱圈逃跑,就给母亲说不要了,害怕没有精力每天去修理猪圈、赶猪。邻居们听了这个原因都哈哈大笑。
  大舅听说了这件事不相信,赶忙来我家一看虚实,正巧就碰上母亲跟邻居一起将猪往回赶。在帮着母亲将猪赶回圈里,帮着父亲重新垒好猪圈,听母亲说起这头猪每天拱圈、逃跑后,大舅就建议加固猪圈。父亲笑了,说总不能垒成水泥碉堡吧,养了这么多年猪,没见过这样子的。母亲说这头猪再跑就不想找了,爱上哪上哪儿,眼不见心不烦,弄得人啥活都干不成,在地里干活还老担心家里的猪又跑了。大舅一开始还笑母亲连个猪都看不住,一看这阵势还真不是一头省心的猪。为了帮母亲解决这个难题,大舅提出来说让猪换个环境或许就能变乖,先放到他家养。大舅说这头猪不是爱跑吗,他就把猪放到他家单独的大后院里养着,也不用垒猪圈,那么大的后院还不够猪跑?难不成这头猪还能上天,把他家的院墙拱开?父亲母亲当然满口答应,当时就跟着大舅将猪赶到了大舅家的后院里。父亲临走还踢了猪一脚,说,到这里你就放乖点,这么高的院墙你飞一下试试,看你还能上天?再乱跑就打断你的腿!说得大家都笑了。
  母亲从此卸掉了这个包袱,家里也安生了很多。这样安生的日子没过几天,大舅哭丧着脸就来找母亲,哭笑不得地诉说这头猪还是管不住,天天往外跑。母亲大惊,难道把院墙也给拱坏了?大舅说这头猪真是成了精,居然把近两米高的院墙拱了一个洞,害的大舅连夜修补后院的院墙,还要找邻居帮忙找猪回来。说完后大舅又忍不住大笑起来,这是头什么猪呀,简直是猪精、猪八戒下凡。为了安慰大舅,母亲将给猪备的饲料让大舅全部拉走,说这头猪弄得鸡犬不宁,你再养养,实在不行就卖掉。大舅说这头猪才有四五十斤,谁要呢,要卖也得等到百十来斤呀。母亲说要不杀了,大舅说养猪的谁愿意杀呀,没听说“养猪的不杀猪,杀猪的不养猪”嘛!一看挪个窝这头猪还是照样跑,母亲和大舅就商量着,猪要是再跑就不要找了,随它的便去。可是没想到的是,早上猪拱开院墙跑了,晚上居然呼哧呼哧哼哼着又回来了。邻居们都十分惊讶,难道这头猪还有智力?自此邻居们又叫这头猪智力猪。大舅哭笑不得,也不去修理院墙了,干脆来个三不管。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大舅发现这样下去也不是回事,在一次发现了猪的行踪后,在邻居的帮助下,将猪赶过了离村子较远的一条小河,赶进了河对面的小树林子。从此,这头猪再没有回来,也没有人再见过它。
  这是母亲养的最后一头猪,一头远近闻名的猪,一头让人哭笑不得的猪。直到现在,母亲说起这头猪还忍不住会发笑呢!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大凡方整的院落,都有自家体面的台门。主人会精心设计一番,檐角的图案到门楣的形制均是讲究至极。然而昔日风华已过,闲门青草长,荒庭积水余。院墙因为材料的原因陆续坍塌殆尽,最后只剩下台门孤独地坚守在巷口,宛如一位久经风雨的老者。它见证了祖辈们在院子里的成长与辉煌,欢聚与久别。院子里成长的少年人,进进出出,今日早已在海风吹拂下长成大人模样,成为家族的希望。  扑面而来的风中裹挟着咸腥气味,让迟暮而到的访者
期刊
我的旧居在台州黄岩城关花园巷,巷的南端转弯处有一口墨砚似的池塘,该池塘是在明代中叶为官宦人家花园之地,清光绪年间大户林家建新宅时加建塘岸石栏杆,砚池巷就因该池而得名。砚池呈长方形,它长60米,宽20米。池东池北沿边筑有石护栏,池西头有两棵大树,若似墨砚边上插着两支毛笔。  池的南岸有一堵爬满青藤的砖墙,墙和池塘间有一米多宽的石板路,可供人们在池边洗涤。那时虽然有水井,但砚池更是家庭主妇洗涤的好地方
期刊
每次回到故乡,都让我不自禁地伤心,故乡的满目疮痍越来越让人目不忍睹:前山因挖山取石,早已狼藉不堪,昔日如一条蟠居的长龙,至今如一头生满癞疮的臭狗;后山因无度开荒,昔日鸟鸣花涌的胜景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洪水过后的沟壑;村前那条清澈的小河早已干涸,河沟里枯草丛生;村舍也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房子越发地旧,而我童年居住的茅屋早已不见踪影,旧址上只露出贫瘠的土地;而故人似乎越发地少了,他们有的搬进城里,有的外
期刊
想起两次在3号车厢遇到的事,其情其感,也许能聊以自慰并解答这一问题。  第一次是赴京参加散文年会的归来途中。2010年12月20日,在“北京西至周口”列车的3号车厢里,只有我和一个年轻女孩两名乘客。因为陌生,刚进车厢时都没说话。可是后来一打开话匣子,竟然越说越知音、越说越亲近。我得知她是刚就业于北京幼教研究院的大学生,这次出差是研究院派她去周口市幼儿园讲幼儿国学教育示范课的。咋也没想到,中午,她很
期刊
一次聚会,宣传部的副部长徐利华对我说:“亚鹰,你是文人,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你不妨写一写。”他清了清爽门,就饶有兴味地讲开了——  就在我们生活的小城,有一对四十岁左右的夫妇,一对儿女在上中学,三年前夫妇俩双双下岗,全家生存危机顿现。但是,这对夫妇并没有像其他下岗工人那样到单位吵闹到政府上访,而是淡然地领回了下岗证,用部分下岗身份置换金买回一台榨油机,每年秋季油茶成熟时,他们就到各山乡收购山茶子
期刊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古时候,每逢梨花盛开时节,人们喜欢在花荫下把盏欢聚,雅称“洗妆”。我不想效仿古人的文雅风俗,却经受不住州门司镇梨花的诱惑,于是在草木葳蕤的三月,挽一袭和风,欣欣然驱车前往。  远远地飘来缕缕淡淡的花香,隐约还有蜜蜂的嗡嗡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诗描绘的是雪,却更像是写眼前的景。“南国梨乡”州门司镇六千多亩梨树在这个季节相约着一同盛放,花
期刊
黄山太平近郊的绿地野岭几乎都涉足了,不难见到马兰头、野蒜、野芹菜等,唯不见鸭板菜的踪迹。春天的阳光舒展在草地上,静静地流泻着我的期待,藏在心中久远的往事在静默中凝固了。直到有一天,我在城中鼓山的巽峰塔下偶见了鸭板菜,我的往事便在初夏的阳光下悄悄萌动了。  每当夕阳快落山时,年迈的祖父便打着赤膊,卷上裤角,背上年幼的妹妹从厨房的后门步入河中,然后溯河而上觅野菜。在夕阳淡淡的金晖中,祖父的背影像一幅西
期刊
人是要讲缘分的,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人与物之间总会有一定的缘分,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必然中的偶然,说穿了就是缘!  缘分,在人世间摇曳——  黄鹤楼下,李白与孟浩然挥手之间,碧空长江,孤帆远影,定格千古传唱的动人友缘;古琴台上,悠扬琴韵,浩浩江水,永远弹奏着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之缘;而在宦海沉浮之间,千山万水之遥,也永远传唱着白居易与元稹相濡以沫的诗缘!  缘是真!缘是美!缘是情!珍惜
期刊
大人们  大人们不断地把腰弯下去,把胸膛贴向大地。此时,植物成熟的气息让他们兴奋和陶醉。  ——让感恩的火把点燃每一次秋收,把朝圣的心情引入每一场农事,收割的姿势,使劳动看起来像舞蹈,更像一场神秘的祭祀。  为了迎迓秋天,犁耙、铁锨、锄头、镰刀,轮换着走过了属于自己的节气,大人们则以它们为道具,像武生走过戏台上紧密的鼓点。  大人们总是趁着天不亮就下地,他们扛着粗重的犁耙,却故意放轻脚步。不知道是
期刊
对故乡的印象,有山路,深巷,老樟与古藤。  先从路说起。  曲曲折折的小山路,全是泥土与很短很短的黎草,夏天路上有紫色,红色的小野花,秋天会有一吹就满天飞的蒲公英,充满着生命,朴实无华。  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几分钟就能到村子。  村子里邻里和睦,亲如一家。家家都用木门,出门用木棍穿插门环,并不上锁。乡亲们纯朴善良,出入见面,总会打招呼或聊上几句;小孩子闹别扭骂架,谁都熟知对方父母乃至爷辈的名字,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