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德育工作者是否长期以来也忽视了某些更应该关心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长期被忽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教人一种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
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学生们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马加爵事件不能不让教育工作者深思。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据相关部门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只把眼睛盯住学生的考试分数,盯住升学率,而很少甚至没有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荒漠化”状态。在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脾气暴躁,情绪反复无常,缺乏宽容忍让意识等等,这种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对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许多教育工作者中,尤其是在许多教育工作领导者的思想认识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列宁说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水平。”正因为这样,作为一线的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予以高度重视。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无数双精细、审视的孩子们的眼睛在时刻盯着你。”1983年,英国政府在其白皮书《教学质量》中,曾把‘适宜的个性品质’列为鉴别合格教师的三条标准之首。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也表明,一名教师达到一定的能力、知识水平和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之后,其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就是影响学生成长(尤其是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千方百计向所有处于教育第一线广大教师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使他们不仅能自觉地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实践中去,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教师的责任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在众多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国外一些心理学家跟踪调查了数百名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大致相同的少年。当这些被调查的对象步入显示成果的年龄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成了事业上的佼佼者,有的却无所作为。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心理定势在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些自我肯定的内心倾向较稳定者,其成功率大都超过自我否定倾向较明显的人。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说明自信心作为成才的重要条件已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在学生当中,更多的是自我评价过低,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了,于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过强的自我否定评价就是通常所说的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学生行为怯懦,处处依赖老师、父母和同学,活动效率低微。老师的疏忽或入教育误区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
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1、对学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正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2、珍视学生的成功。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这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充满自信心。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
3、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对学生的过分保护,过分操纵,不放心他们独立介入生活中的“难题”,自己一手操纵,这是对学生的力量估价过低的表现,剥夺实践,不仅障碍了能力的形成,而且使学生丧失独立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聪明的老师是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而鼓励他们独立学习的。
三、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已成为近几年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不少教育者眼中,“创新”是与管理无关的,只是和教学有点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它一方面漠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导致根本不会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上存在的差异。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动的统一性,使学生的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次,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自始至终都在教育者的事先确定的轨道上运行,以行动的整齐划一为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教育强调“唯师是从”,学生如练兵场上的战士,时刻等待着命令。学生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程度和准确程度,使管住学生成为管理的主要任务。而我们社会并不希望人才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作为教师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发创造性潜能,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以下意识:一是积极创设创新氛围。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二是鼓励学生对管理质疑,激活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内在潜能,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教师应为他们提供施展管理才能的创造空间,锻炼、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煅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升华。
四、爱心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进。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同时,要教育好学生,还得因人施爱。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个性特点、内心世界,对爱的需求和接受爱的方式各不相同。如同样对一件事的赞扬,对于“吃软不吃硬”,自尊心强而且倔强的学生可能生效;对于“吃硬不吃软”,顽皮而习惯于畏服的学生不一定起作用;而对于怀有成见而戒心重的学生,甚至被看作为讽刺,反而引起更大的反感或反抗。这样,就难免出现教师施爱而学生不领情的尴尬局面。所以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产生了,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另外让老师去爱优秀生容易,去爱差生难,那么请记住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没有什么都不行的学生,问题在于老师站在什么角度看,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坚信用情、用爱、用智、用心去爱你的学生吧。
(作者联通:021000内蒙古呼伦贝尔五中)
一、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长期被忽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教人一种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
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学生们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马加爵事件不能不让教育工作者深思。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据相关部门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只把眼睛盯住学生的考试分数,盯住升学率,而很少甚至没有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荒漠化”状态。在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脾气暴躁,情绪反复无常,缺乏宽容忍让意识等等,这种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对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许多教育工作者中,尤其是在许多教育工作领导者的思想认识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列宁说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水平。”正因为这样,作为一线的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予以高度重视。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无数双精细、审视的孩子们的眼睛在时刻盯着你。”1983年,英国政府在其白皮书《教学质量》中,曾把‘适宜的个性品质’列为鉴别合格教师的三条标准之首。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也表明,一名教师达到一定的能力、知识水平和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之后,其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就是影响学生成长(尤其是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千方百计向所有处于教育第一线广大教师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使他们不仅能自觉地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实践中去,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教师的责任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在众多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国外一些心理学家跟踪调查了数百名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大致相同的少年。当这些被调查的对象步入显示成果的年龄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成了事业上的佼佼者,有的却无所作为。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心理定势在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些自我肯定的内心倾向较稳定者,其成功率大都超过自我否定倾向较明显的人。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说明自信心作为成才的重要条件已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在学生当中,更多的是自我评价过低,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了,于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过强的自我否定评价就是通常所说的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学生行为怯懦,处处依赖老师、父母和同学,活动效率低微。老师的疏忽或入教育误区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
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1、对学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正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2、珍视学生的成功。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这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充满自信心。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
3、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对学生的过分保护,过分操纵,不放心他们独立介入生活中的“难题”,自己一手操纵,这是对学生的力量估价过低的表现,剥夺实践,不仅障碍了能力的形成,而且使学生丧失独立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聪明的老师是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而鼓励他们独立学习的。
三、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已成为近几年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不少教育者眼中,“创新”是与管理无关的,只是和教学有点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它一方面漠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导致根本不会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上存在的差异。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动的统一性,使学生的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次,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自始至终都在教育者的事先确定的轨道上运行,以行动的整齐划一为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教育强调“唯师是从”,学生如练兵场上的战士,时刻等待着命令。学生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程度和准确程度,使管住学生成为管理的主要任务。而我们社会并不希望人才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作为教师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发创造性潜能,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以下意识:一是积极创设创新氛围。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二是鼓励学生对管理质疑,激活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内在潜能,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教师应为他们提供施展管理才能的创造空间,锻炼、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煅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升华。
四、爱心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进。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同时,要教育好学生,还得因人施爱。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个性特点、内心世界,对爱的需求和接受爱的方式各不相同。如同样对一件事的赞扬,对于“吃软不吃硬”,自尊心强而且倔强的学生可能生效;对于“吃硬不吃软”,顽皮而习惯于畏服的学生不一定起作用;而对于怀有成见而戒心重的学生,甚至被看作为讽刺,反而引起更大的反感或反抗。这样,就难免出现教师施爱而学生不领情的尴尬局面。所以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产生了,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另外让老师去爱优秀生容易,去爱差生难,那么请记住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没有什么都不行的学生,问题在于老师站在什么角度看,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坚信用情、用爱、用智、用心去爱你的学生吧。
(作者联通:021000内蒙古呼伦贝尔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