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江是云南省一个边远的小县城,它于1980年成立了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其中以哈尼族,彝族,傣族为主。在这个边远的,文化教育落后的县城,要把语文教学搞好,的确困难重重,因为,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及独特的语法系统,经分析比较,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同点:①语系不同,例如:汉语“吃饭”,哈、彝、傣、却说“饭吃”;“小猪”、“小鸭”傣语却说“猪小”,“鸭小”。②读音不准,语音变调,如:“苹果”,彝族发出的音是“屁股”,“幸灾乐祸”,哈尼族发出的音是“幸灾乐锅”等。由于存在以上种种因素,有些读书较少的少数民族同胞不能够用汉语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小学,中学里读书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从小受环境的影响,说出的话发音变调,带着很浓的“民族风味”,写出的作文病句,错字较多,从而加重了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经过多年在民族地区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教学方法,以供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同行们探讨。
一、注重字、词,句的教学,把好字、词关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可见,阅读与写作都是以字、词教学为基础的。我们认识了几千个字,同时就解决了上万个词,而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也是思維的概念符号,语言的表达不过是词语依照某个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的排列组合罢了。词语量愈多,思维可能活泼而缜密,表达的方式就可能灵活而多样,语言也就可能丰富而多彩。记拼音,生字对于学生来讲,往往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为了避免学生疏于懒散,可以采用《超级全脑速读》里的闪示法来让学生记生字,练习方法步骤是:
1、用硬纸片或手将要记的那个生字遮盖。
2、迅速将纸片或手抽动又立即复原,每次仅闪示一个字,或一个生词。
3、看一眼闪示的生字或生词后,重新把它写出来。
这种闪示法能加快眼脑的认读反应,增强大脑的记忆能力,对学生学习生字,生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生字生词记住后,再把它们分别组合扩展开来,例如:道路→宽阔的道路→清扫宽阔的道路→学生们正在清扫宽阔的道路。
二、训练说的能力
要求学生每天至少阅读一个成语故事,并利用正式授课前的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锻炼学生“说”的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第一关。我们知道,学生特别是农村中的学生腼腆怕羞,性格内向,在大庭广众面前是不轻易”说’的。究其原因,一是从小缺少培养训练,二是没有给他们机会,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总认为讲不好,不如不“说”。许多成语故事既生动,形象,又言简意赅,还能积累词语,何乐而不为呢?“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齐宣王听人吹芋,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的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借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的代名词。
交给“说”的方法。故事人人都能讲,话人人都能说,但真正要说好,讲好却不容易,这就是方法问题。诸如:怎样使说话内容条理分明,只要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只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场合,对象来调整说话内容,以及如何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等方法问题,语文教师都要结合课文的阅读及听说训练的安排有计划的交给学生,为学生所掌握。同时,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篇章结构的教学交给学生组织话语的方法,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其内部规律的体现,是作者的认识和构思在文章中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组材成话的方法。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第二段描写百草园概貌的句子,其描写的顺序是先写静态,后写动态;先从低处写到高处,再从高处写到低处,这样来描写事物,条理清楚,可供学生说话借鉴。
三、训练听的能力,并且听说相结合
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者观察一般语言生活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听占45%,说占30%, ,读占16%,写占9%,学生听课、听报告、听广播、听人们的谈话------,明白了许多道理。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许多学习优秀的学生,都是耳聪目明的,见多识广的。所以听对于提高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人对语言信息的感知灵敏性是很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态下,不同的时间里,对言语作品的感应能力也不会一样。况且说话有时空特点,因境而异,瞬时即逝,所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兴趣,可以放一些故事情节简单而有趣的录音让他们听。如《龟兔赛跑》、《花仙子》、《皇帝的新装》等,听完1—2遍以后,请同学站起来把故事复述一遍,并简要说明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样反复训练以后,学生的“听”,“说”能力会有很大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那种民族口音也会有极大的改变。
四、注重读和背诵
“读和背”是 古代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人们一直将其与“死记硬背”联系起来。其实客观的看,“读和背”对学习语文是非常必要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与背可对学生记住大量语言材料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除了熟读课文以外,好的书籍、报刊都可以拿来读。背的内容可以是课文里精彩的片段;‚文言古诗;ƒ课文里的妙词、佳句;④名人名言等。
五、注重写观察日记和片段作文
要提高文学表达能力,多练是个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的作文,是一种计划性很强的训练,要迅速提高写作能力,只靠它是不够的,一定要随时多练。练笔的范围要广,内容要多,形式要灵活多样,可长可短,既要注意沟通读与写、课内课外的关系,又要达到多练的目的。写观察日记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活跃思维,更可以提高写作能力。片段作文,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场面描写”等。一篇好的作文,往往需要多个片段的小作文来组合,所以,要写好作文,片段作文是关键。写片段作文,可以教学生从仿写开始,例如上课文《一面》时,我以为本文里用相当的篇幅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清晰起来。第一次是在远处,第二次是在近处,第三次,更近了。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在对学生分析了这篇课文的外貌描写后,可以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的同桌,并写出一段外貌描写的短文,写出同桌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
少数民族的中学生,由于受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所以,他们学起汉语来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应该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实际的语文教学计划来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注重字、词,句的教学,把好字、词关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可见,阅读与写作都是以字、词教学为基础的。我们认识了几千个字,同时就解决了上万个词,而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也是思維的概念符号,语言的表达不过是词语依照某个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的排列组合罢了。词语量愈多,思维可能活泼而缜密,表达的方式就可能灵活而多样,语言也就可能丰富而多彩。记拼音,生字对于学生来讲,往往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为了避免学生疏于懒散,可以采用《超级全脑速读》里的闪示法来让学生记生字,练习方法步骤是:
1、用硬纸片或手将要记的那个生字遮盖。
2、迅速将纸片或手抽动又立即复原,每次仅闪示一个字,或一个生词。
3、看一眼闪示的生字或生词后,重新把它写出来。
这种闪示法能加快眼脑的认读反应,增强大脑的记忆能力,对学生学习生字,生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生字生词记住后,再把它们分别组合扩展开来,例如:道路→宽阔的道路→清扫宽阔的道路→学生们正在清扫宽阔的道路。
二、训练说的能力
要求学生每天至少阅读一个成语故事,并利用正式授课前的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锻炼学生“说”的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第一关。我们知道,学生特别是农村中的学生腼腆怕羞,性格内向,在大庭广众面前是不轻易”说’的。究其原因,一是从小缺少培养训练,二是没有给他们机会,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总认为讲不好,不如不“说”。许多成语故事既生动,形象,又言简意赅,还能积累词语,何乐而不为呢?“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齐宣王听人吹芋,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的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借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的代名词。
交给“说”的方法。故事人人都能讲,话人人都能说,但真正要说好,讲好却不容易,这就是方法问题。诸如:怎样使说话内容条理分明,只要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只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场合,对象来调整说话内容,以及如何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等方法问题,语文教师都要结合课文的阅读及听说训练的安排有计划的交给学生,为学生所掌握。同时,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篇章结构的教学交给学生组织话语的方法,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其内部规律的体现,是作者的认识和构思在文章中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组材成话的方法。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第二段描写百草园概貌的句子,其描写的顺序是先写静态,后写动态;先从低处写到高处,再从高处写到低处,这样来描写事物,条理清楚,可供学生说话借鉴。
三、训练听的能力,并且听说相结合
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者观察一般语言生活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听占45%,说占30%, ,读占16%,写占9%,学生听课、听报告、听广播、听人们的谈话------,明白了许多道理。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许多学习优秀的学生,都是耳聪目明的,见多识广的。所以听对于提高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人对语言信息的感知灵敏性是很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态下,不同的时间里,对言语作品的感应能力也不会一样。况且说话有时空特点,因境而异,瞬时即逝,所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兴趣,可以放一些故事情节简单而有趣的录音让他们听。如《龟兔赛跑》、《花仙子》、《皇帝的新装》等,听完1—2遍以后,请同学站起来把故事复述一遍,并简要说明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样反复训练以后,学生的“听”,“说”能力会有很大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那种民族口音也会有极大的改变。
四、注重读和背诵
“读和背”是 古代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人们一直将其与“死记硬背”联系起来。其实客观的看,“读和背”对学习语文是非常必要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与背可对学生记住大量语言材料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除了熟读课文以外,好的书籍、报刊都可以拿来读。背的内容可以是课文里精彩的片段;‚文言古诗;ƒ课文里的妙词、佳句;④名人名言等。
五、注重写观察日记和片段作文
要提高文学表达能力,多练是个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的作文,是一种计划性很强的训练,要迅速提高写作能力,只靠它是不够的,一定要随时多练。练笔的范围要广,内容要多,形式要灵活多样,可长可短,既要注意沟通读与写、课内课外的关系,又要达到多练的目的。写观察日记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活跃思维,更可以提高写作能力。片段作文,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场面描写”等。一篇好的作文,往往需要多个片段的小作文来组合,所以,要写好作文,片段作文是关键。写片段作文,可以教学生从仿写开始,例如上课文《一面》时,我以为本文里用相当的篇幅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清晰起来。第一次是在远处,第二次是在近处,第三次,更近了。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在对学生分析了这篇课文的外貌描写后,可以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的同桌,并写出一段外貌描写的短文,写出同桌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
少数民族的中学生,由于受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所以,他们学起汉语来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应该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实际的语文教学计划来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