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爬滚打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ouop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画幅相机也叫做技术型相机,它可以做出包括移轴、仰俯、摇摆等各种各样的高难动作,完成许多对于其他相机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任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可以实现对影像区域的位移和对影像景深清晰度的控制。
  
  影像区域的位移
  
  当为建筑物摄影时,只有将相机的位置安排在建筑物高度的正中时,该建筑物的垂直线条才不会变形,如果相机低于这个高度仰拍,建筑物会下大上小。为了纠正这种情况,习惯的做法是将相机前后框架调整至与建筑物平行,然后提升相机前框,当幅度不够的时候,可以用降低相机后框的办法予以辅助,这样就能拍出线条垂直、透视正常的照片了。如果相机从高处俯拍,建筑物会显得上大下小。为了纠正变形,具体的方法是让相机前后框架与建筑物保持平行,然后下降相机前框,提升相机后框,这样就能拍出线条笔直,透视正常的照片。
  有时为了拍摄建筑物或自然景物的正面,必须寻找拍摄的正中点,但由于各种原因使现场根本就不存在最合适的位置,这时利用相机前后框架的左右移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难题。比如拍摄上海博物馆门前的一个雕像,但是由于现场空间的限制,雕像前灌木丛中的两个泛光灯无论如何也避让不开。但是当使用技术型相机进行拍摄的时候,问题就变得极其简单了,首先将相机机位偏离雕像的正中位置,然后通过相机后框架的水平移动,就拍出了既正面表现雕像又避开碍眼前景的照片。
  在拍摄某些室内环境的时候,画面中必须正面出现一块很大的镜子,但是令人为难的是相机和三脚架却总是会出现在镜子里,如果把相机放在一旁拍摄,虽说拍摄不到镜子中的相机,但透视关系就会发生变化,一些线条发生倾斜。不过对于使用技术型相机的摄影师来说,只要把相机朝左右移动至镜子以外,然后调整前后框架左右平移,使相机的前后框架和被摄现场的镜子平面处于平行状态,不但镜子里不会拍到相机,而且画面中的线条也不会产生变形。
  


  影像景深清晰度的控制
  
  当被摄体平面、相机前后框架平面均处于平行状态的时候,影像的焦点也是平行的,聚焦方面没有什么特殊性。但是移轴斜射经常会打破这种绝对的平行,这时就出现了焦点的虚实。
  利用技术型相机的这种特点,我们可以创造两种影像的效果:一是用超大范围的景深表现全面清晰的影像。二是对画面中的焦点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创造出清晰度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别致效果。但有时为了突出画面的主体,有意识的虚化、模糊陪衬和背景,营造某种特别的视觉效果。此时只要运用反“沙姆弗鲁格定理”操纵相机就可以达到目的。
  
  “沙姆弗鲁格定理”
  
  技术型相机的前框架(镜头平面)、后框架(胶片平面)和被摄体三个平面的延长面可以相交于一条线时,那么被摄对象平面里的一切都会聚焦在后框架(胶片平面)上。
其他文献
2002年秋天,巴黎权威摄影展览馆之一的“欧洲摄影之家”为斯罗班举办了六年摄影创作回顾展,展出百幅左右黑白作品,照片尺幅不大,有16英寸、24英寸,装裱朴素。欧洲摄影之家共四层,同时还进行另一位著名摄影师的展览,装裱豪华,照片1.5米左右,还有纪录片介绍该摄影师的创作经历等等。与此相比斯罗班的展览如同他的影像一样,沉静、质朴,但无声却强烈地将一种孤独感、将混合着真实与幻象的场景的忧郁气质传递了出来
期刊
编辑手记   数码向传统摄影手段的大举进攻已经变得白热化了,在人像摄影行业尤其如此。在刚刚结束的2002“爱普生杯”中国人像摄影年度大赛中,这种竞争显得更加激烈。本来数码与传统两种输出方式已经斗得难解难分,加上本次比赛的赞助者就是知名的打印机制造商,似乎数码一方已经占了先机。不过,摄影比赛毕竟比的是艺术创意、拍摄技巧和制作水平等等综合素质,任何技术手段都是为艺术创意服务的。本次比赛的结果基本反映了
期刊
从北京乘芬兰航空公司的飞机,8小时后到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再从赫尔辛基转机,2小时后到达拉普兰的依瓦洛(北极圈内),然后驾驶大马力雪地摩托4小时到达北极村,或驾车8小时到达挪威最北端的北角,也是欧洲大陆的最北端。从这里放眼望去就是浩瀚的北冰洋。  为了给芬兰航空公司拍摄每年的年历,我曾多次造访北欧的一些国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纬度上进行拍摄工作。由于芬兰、挪威、冰岛等国家的一些区域位于北极圈内(
期刊
2003年“非典”期间,纪实摄影家安哥急匆匆进京数次,又辗转数省,寻找众多的摄影家,纵览他们曾经拍摄的关于中国社会生活的作品。因为一个 “人性化中国·个性化中国”的大型摄影收藏展正在酝酿之中。  风尘仆仆的安哥令人感动,结果如何却令人担心。虽说此收藏影像之举,肯定的是摄影人的价值,但需要统一调底制作,有多少人会舍得奉借“历久弥珍”的底片?跨度半个世纪,涉及的人与事如此众多,如何找到独特的切入点? 
期刊
工地  雷建高 图/文     这幅作品摄于一个建筑工地,由两幅照片的画面合成。  第一幅原为弧形交织的大框架,是新建工厂的水泥构架,十分高大,造型优美。只是框架下景物一片杂乱,看不到施工场景。  第二幅是一些工人正在脚手架上施工,场面很壮观,但没有前景,缺少纵深感。  制作时,用软件的选取工具,将框架下的杂乱景物删除,换上工人施工的场面,略加调整后,形成一幅典型的框架式构图,画面较为完美。  使
期刊
摄影术的问世,正是十九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产物,追求时尚成为流行。故摄影一登上人类社会和文化舞台,立刻成为热点和亮点。时间仅过去十年(1849年),仅法国巴黎一地,拍摄达盖尔银版肖像的人即有十万之众。到了1853年,美国有一万多人,就拍摄照片竟达三百多万幅。其时摄影发展状况之热烈,可见一斑。  由于社会的演进,一些或出身、或依附于昔日贵族的没落的知识分子,对新生活要么不习惯,要么不理解,因而产生一种
期刊
在杭州的摄影圈子里,没有人不知道F1摄影沙龙,这个摄影团体已经创建21年了,她的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文化馆的摄影小组。如今这个队伍兵强马壮,在摄影方面也是成绩斐然。沙龙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干部、报社专业记者、大专院校教师、公安、武警、自由撰稿人、个体业主等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欢乐,将他们集合在一起,共同享受瞬间的魅力。  F1摄影沙龙每个月的28日活动,沙龙的月赛也同时举行,每次活动都有近2
期刊
一张证件照片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因为证件照与普通的人像照片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它们各自的目的和用途不一样,所以照片的特点也不一样,证件照片注重人外观的真实记录,而人像照片则更注重体现人的特性。  那么怎样将一个普通的画面拍摄成一张很好的人像呢?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要领呢?对于拍摄人像,我们时时要想着一件事情:你相机前面站着的是一个人。就算你面前站着的是一个动物,如果你能赋予它人的表情,也许你也可
期刊
北京·赵大督  我从九十年代起开始使用大画幅相机,那时纯属是对摄影的一种爱好,在开始使用大画幅相机的过程中也走过了一些弯路,但现在的经验告诉我,大画幅相机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而是需要耐性和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它,这样才能随心所欲地把它发挥到极致。九八年我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大画幅摄影团体,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加入到这个行列,在这个数字时代选择8x10传统相机,完全是基于对画面品质的追求,它能将一个具有视
期刊
画幅之争是个古老的话题,争论多在专业人员之间进行。但本文是写给业余摄影爱好者而不是专业摄影师的。“专业”受摄影类别的限制,业余则比较自由。拍野生动物的人不可能用大画幅,而广告摄影师因为顾客付不起太高的费用而把应该用大画幅的工作换成了中画幅这也是很常见的。所以专业人员的行为会影响也会误导业余爱好者。  使用大画幅的理由有很多。首先我们常见的中小画幅照相机,它们的镜头平面与胶片平面是完全平行的,也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