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8
2.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已成为现今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交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交往空间。大学校园中的交往空间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资源共享、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的公共平台。良好的交往空间有利于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校园交往活动对空间的要求,从空间界定、交通流线、环境及交往设施等方面对大学校园各种外部交往空间的处理手法进行总结。
关键词: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处理手法
高校需要提供一定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公共平台,需要为学生建立起传递信息、沟通交流、提升能力的优质的交往空间。本文在对大学校园交往空间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分析和归纳大学校园在广场、步道、绿化、景观四种外部交往空间方面的处理手法。
1广场交往空间
大学的校园广场常常是大学校园的核心所在,应成为引导师生主动交往的校园外部交往中心[4]。相对于其他校园空间,广场面积一般较大,周围人流车流较多,环境相对更为喧闹、嘈杂;某些校园广场过分追求仪式感,大而无当,仅以草坪或硬质材料铺地,甚至禁止进入,这种广场虽地处校园核心位置,但对校园交往活动毫无益处,也无法真正形成校园中心。而校园广场型交往空间是以广场空间为载体,其最直接的功能就是可以容纳各种规模性质不一的交往活动,以满足多层次的交往需求。这就需要对广场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和界定,以解决空间过大、无领域感、不利于面对面交往等问题。
校园广场的交往空间可以利用绿化、不同质感的铺地、建筑小品或家具设施等进行围合限定。东京外国语大学景观广场,用不同颜色的硬质铺地划分出行走和停留空间,并利用绿化成圆形布置围合形成空间边界,部分树下布置长凳,形成若干相对独立地分区,可容纳多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活动。香港中环的一处小广场的处理手法也可供借鉴,其用树池种植乔木和灌木,树池的位置有密有疏,并与座椅巧妙地结合,将面积较大的广场分隔成不同部分,树池周围的座椅为人们提供了休息交流的场所,而树池中间的空地也可容纳一定人群的活动。这种方式无需过多材料便可形成特定的围合效果,各种空间之间的流线和视线均相对通透,仍保持广场的整体感,而小空间又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安定性和私密感。
相比之下,河海大学江宁校区的小浪底广场则显得空而无物,处理简单,这可能是由于过分追求空间的对称性、仪式性,只考虑了教学楼之间的交通集散,而忽视了广场容纳多种交往活动的功能需要。广场仅在教学楼与中部硬地之间布置了行列式绿化用于区分场地,绿化之间布置了少量的石凳和花坛,其间距或过大不便交谈,或过窄只能通行;而中间硬地空间本身呈狭长状,更像一个超宽的步道,无法形成场所领域感,从而使得面对面交往受阻,不利于人群的聚集和交往活动的发生。因此,广场内基本看不到学生停留,各类交往活动更少之又少。
2步道交往空间
边走边聊,或在行走中短暂停留,也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动态性”交往方式。校园内的道路一般设置在建筑物之间,其空间形态狭长,人员流动性对交往活动的干扰较大。在道路尤其是人行步道旁边设置交往空间,正是为这种“动态性”交往提供相对静态的场所,需要特殊注意空间的界定处理。在具体的设计中,应尽量体现步行优先的原则,首先应做到人车分流,减少车辆干扰,保证安全;其次,应体现空间变化和舒适,步道应有合理的宽度,不宜过于拥挤,并在适当位置设置停留区,以方便交往活动的进行;第三,需要特别注意空间的界定处理,以保证交往空间又适当的围合感。
步道设置还有另一种方法是“地下通道”,但正如威廉姆·H·怀特所说:“视线是重要的,如果人们看不到空间,他们就不会使用它……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否则开放的空间决不应下沉”[2]。所以,“地下通道”虽然可以实现空间界定和安全性,但却由于空间过于密闭,心理感觉不够舒适,人员往往快速通过,所以并不适用于设置步道型交往空间。
在步道交往空间中,虽然以人流通行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交往人群不需要偶尔停下来讨论休息。所以,在交通流线两侧布置一定数量的停留空间、配置一些交往设施是很有必要的。在香港大学校园内,地形起伏很大,教学楼之间基本以各种阶梯或步道相连接。但在步行空间旁,随处可见木椅、石凳、石桌等,而且材料造型各异,过往师生随时可以坐下,进行讨论交流或休息。
3绿化交往空间
绿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遍及校园的每个角落,有树林、花坛、草坪等多种不同的形式。与动态交往空间不同,绿化给人以安静平和之感,绿化区具有良好的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的作用,更具有车辆无法进入、安静舒适的特点,适合人数较少的、安静型的交往活动,如学术讨论、学习自习、休息闲聊等。在绿化区交往空间中,结合绿化进行空间围合处理、配置各种设施,对空间的形成、景观、气氛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首先,绿化区硬质铺地的多样化处理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交往空间的位置起到重要的提示性作用,往往标志着从其他空间进入交往空间;同时,铺地的变化也可以引导视线、流线的变化,使绿化区的空间变化多样。南京林业大学校园的树林中铺地种类达十多种,结合这种地面的变化,随之布置的交往空间不至太过单调乏味,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
另外,绿化区交往空间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绿化可以作为交往空间的一种界定方式,即通过绿化围合形成交往空间的柔性边界[3]。但应注意结合地方气候、空间尺度及气氛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做好合理的搭配。在绿化区交往空间中,应注意设施的配置,既要保证绿化的正常生长,又要有利于观赏、休憩、阅读、沉思。空间内应多为师生布置一些能促使其驻留空间的小品,如座椅、桌凳、花架等,比如,在具有标志性的大树周边布置座椅[4],在边缘或中间设置桌凳等。
4景观交往空间
虽然同属静态交往空间,绿化区交往空间由于周围都是绿植,景观相对比较单调。为增加交往活动的趣味性,适当布置一些景观旁交往空间是很有必要的,依凭山地、湖泊等自然环境,或在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和纪念性景观周围,设置具有个性的校园景观交往场所。这种交往空间的面积容量可以根据需要决定,其周围环境可观赏性强,特别容易吸引师生驻足,并形成独特的校园个性。景观特色是交往空间最具生命力的要素[1],景观在为学生提供安静优雅的交往环境的同时,也应与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对人才培养的独特要求相结合,这对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不同形式的校园交往活动,大学校园交往空间可分为动态型交往空间(广场、步道)和静态型交往空间(绿化、景观),应在空间位置、面积容量、空间界定、设施配套、气氛及环境以及功能性质等方面各有特点,无论是在大学新校区建设还是在老校区改造中,必须综合考虑不同交往空间的相关因素,才能创造出更加优质的大学校园交往空间。
参考文献:
[1] 周逸湖,宋泽方.我国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若干问题的探索[J].建筑学报,1985,11:34-41.
[2] 杨·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张军,殷青.居住空间中的“柔性边界”[J].低温建筑技术,2006,05:30-31.
[4] 李源,魏宏杨.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优化设计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71-75.
2.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已成为现今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交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交往空间。大学校园中的交往空间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资源共享、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的公共平台。良好的交往空间有利于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校园交往活动对空间的要求,从空间界定、交通流线、环境及交往设施等方面对大学校园各种外部交往空间的处理手法进行总结。
关键词: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处理手法
高校需要提供一定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公共平台,需要为学生建立起传递信息、沟通交流、提升能力的优质的交往空间。本文在对大学校园交往空间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分析和归纳大学校园在广场、步道、绿化、景观四种外部交往空间方面的处理手法。
1广场交往空间
大学的校园广场常常是大学校园的核心所在,应成为引导师生主动交往的校园外部交往中心[4]。相对于其他校园空间,广场面积一般较大,周围人流车流较多,环境相对更为喧闹、嘈杂;某些校园广场过分追求仪式感,大而无当,仅以草坪或硬质材料铺地,甚至禁止进入,这种广场虽地处校园核心位置,但对校园交往活动毫无益处,也无法真正形成校园中心。而校园广场型交往空间是以广场空间为载体,其最直接的功能就是可以容纳各种规模性质不一的交往活动,以满足多层次的交往需求。这就需要对广场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和界定,以解决空间过大、无领域感、不利于面对面交往等问题。
校园广场的交往空间可以利用绿化、不同质感的铺地、建筑小品或家具设施等进行围合限定。东京外国语大学景观广场,用不同颜色的硬质铺地划分出行走和停留空间,并利用绿化成圆形布置围合形成空间边界,部分树下布置长凳,形成若干相对独立地分区,可容纳多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活动。香港中环的一处小广场的处理手法也可供借鉴,其用树池种植乔木和灌木,树池的位置有密有疏,并与座椅巧妙地结合,将面积较大的广场分隔成不同部分,树池周围的座椅为人们提供了休息交流的场所,而树池中间的空地也可容纳一定人群的活动。这种方式无需过多材料便可形成特定的围合效果,各种空间之间的流线和视线均相对通透,仍保持广场的整体感,而小空间又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安定性和私密感。
相比之下,河海大学江宁校区的小浪底广场则显得空而无物,处理简单,这可能是由于过分追求空间的对称性、仪式性,只考虑了教学楼之间的交通集散,而忽视了广场容纳多种交往活动的功能需要。广场仅在教学楼与中部硬地之间布置了行列式绿化用于区分场地,绿化之间布置了少量的石凳和花坛,其间距或过大不便交谈,或过窄只能通行;而中间硬地空间本身呈狭长状,更像一个超宽的步道,无法形成场所领域感,从而使得面对面交往受阻,不利于人群的聚集和交往活动的发生。因此,广场内基本看不到学生停留,各类交往活动更少之又少。
2步道交往空间
边走边聊,或在行走中短暂停留,也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动态性”交往方式。校园内的道路一般设置在建筑物之间,其空间形态狭长,人员流动性对交往活动的干扰较大。在道路尤其是人行步道旁边设置交往空间,正是为这种“动态性”交往提供相对静态的场所,需要特殊注意空间的界定处理。在具体的设计中,应尽量体现步行优先的原则,首先应做到人车分流,减少车辆干扰,保证安全;其次,应体现空间变化和舒适,步道应有合理的宽度,不宜过于拥挤,并在适当位置设置停留区,以方便交往活动的进行;第三,需要特别注意空间的界定处理,以保证交往空间又适当的围合感。
步道设置还有另一种方法是“地下通道”,但正如威廉姆·H·怀特所说:“视线是重要的,如果人们看不到空间,他们就不会使用它……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否则开放的空间决不应下沉”[2]。所以,“地下通道”虽然可以实现空间界定和安全性,但却由于空间过于密闭,心理感觉不够舒适,人员往往快速通过,所以并不适用于设置步道型交往空间。
在步道交往空间中,虽然以人流通行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交往人群不需要偶尔停下来讨论休息。所以,在交通流线两侧布置一定数量的停留空间、配置一些交往设施是很有必要的。在香港大学校园内,地形起伏很大,教学楼之间基本以各种阶梯或步道相连接。但在步行空间旁,随处可见木椅、石凳、石桌等,而且材料造型各异,过往师生随时可以坐下,进行讨论交流或休息。
3绿化交往空间
绿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遍及校园的每个角落,有树林、花坛、草坪等多种不同的形式。与动态交往空间不同,绿化给人以安静平和之感,绿化区具有良好的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的作用,更具有车辆无法进入、安静舒适的特点,适合人数较少的、安静型的交往活动,如学术讨论、学习自习、休息闲聊等。在绿化区交往空间中,结合绿化进行空间围合处理、配置各种设施,对空间的形成、景观、气氛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首先,绿化区硬质铺地的多样化处理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交往空间的位置起到重要的提示性作用,往往标志着从其他空间进入交往空间;同时,铺地的变化也可以引导视线、流线的变化,使绿化区的空间变化多样。南京林业大学校园的树林中铺地种类达十多种,结合这种地面的变化,随之布置的交往空间不至太过单调乏味,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
另外,绿化区交往空间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绿化可以作为交往空间的一种界定方式,即通过绿化围合形成交往空间的柔性边界[3]。但应注意结合地方气候、空间尺度及气氛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做好合理的搭配。在绿化区交往空间中,应注意设施的配置,既要保证绿化的正常生长,又要有利于观赏、休憩、阅读、沉思。空间内应多为师生布置一些能促使其驻留空间的小品,如座椅、桌凳、花架等,比如,在具有标志性的大树周边布置座椅[4],在边缘或中间设置桌凳等。
4景观交往空间
虽然同属静态交往空间,绿化区交往空间由于周围都是绿植,景观相对比较单调。为增加交往活动的趣味性,适当布置一些景观旁交往空间是很有必要的,依凭山地、湖泊等自然环境,或在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和纪念性景观周围,设置具有个性的校园景观交往场所。这种交往空间的面积容量可以根据需要决定,其周围环境可观赏性强,特别容易吸引师生驻足,并形成独特的校园个性。景观特色是交往空间最具生命力的要素[1],景观在为学生提供安静优雅的交往环境的同时,也应与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对人才培养的独特要求相结合,这对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不同形式的校园交往活动,大学校园交往空间可分为动态型交往空间(广场、步道)和静态型交往空间(绿化、景观),应在空间位置、面积容量、空间界定、设施配套、气氛及环境以及功能性质等方面各有特点,无论是在大学新校区建设还是在老校区改造中,必须综合考虑不同交往空间的相关因素,才能创造出更加优质的大学校园交往空间。
参考文献:
[1] 周逸湖,宋泽方.我国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若干问题的探索[J].建筑学报,1985,11:34-41.
[2] 杨·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张军,殷青.居住空间中的“柔性边界”[J].低温建筑技术,2006,05:30-31.
[4] 李源,魏宏杨.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优化设计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