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记事的清与情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you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清楚,写生动,蕴情感是统编版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实践的要求,也是写人叙事文章的要点。《统编版读写共生写作日常课》通过读写结合教学点的选择及写作支架的搭建让记事清楚,通过具体写作元素的选择和程序支架让记事生动,通过写作任务的设定和学测评教一体让记事蕴情。写作训练做到了与教材要求一体化,也兼顾了具体性、专业性、有效性。
   关键词:读写共生;写作日常化;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日常写作研究,基本形式是将教材的单元写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基于课文具体写作元素的片段写作中,并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合。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任务为“学会记事”,写作主题是亲情。入选篇目的共同点是以事叙情、以情动人,这也是本单元写作的核心目标。《统编版读写共生写作日常课》(以下简称《写作日常课》)依据不同文本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写作训练片段,提取核心写作元素,教会学生“写清楚”,并在此基础之上“写生动”“蕴情感”。这也符合本单元写作的教学要求,即抓住要素、条理清楚地叙述。并且尝试在叙述中借助恰切的语词来表达情感。
   一、写清楚
   教材第二单元写作指导中提到,“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一般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事情的经过是记叙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写,写详细些。”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不难,但写作成果常呈现无重点、无思路的流水账状态。问题在于学生不知道选择怎样的内容作为写作重点来凸显人物、事件的特点。
   记事文章主要叙述对象为人物和事件。人物描写离不开事件映衬,事件记叙也需要人物活动衬托。《写作日常课》选取的片段均是“人事合一”“感事生情”的典范,是写作叙述的重点,也是人物塑造的核心。以《荷叶·母亲》为例,这是一篇借物喻人、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笔者恰如其分地选择第4、5段进行本篇第一次写作学习,即对荷花的细节特写和大雨侵袭的环境衬托。红莲作为儿女的象征在自然界的雷雨下飘摇,象征着青年在动荡时代的动摇挣扎,这是全文情感酝酿的一个需要细致表达的重要着力点。同时,这也是记事的经过。
   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环境衬托)……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特写情感凝聚物)
  第一次的选择片段是触景,生情的部分在第二个写作片段出现,即6至9段。卒章显志,揭示主题,情感经过蓄力在这里集中迸发,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然界的风雨,无私地保护着红莲,寄托着作者对母亲力量的赞颂,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扶持新生行动的赞颂。这是记事的结果。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借物喻人)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呼告)
   学生通过练习两个写作片段,能够自然地对一个事件的“经过”进行详细描写,并对“结果”有方法地进行“冰心式”升华。举一例学生习作:
   厨房里的母亲正在烧菜。我靠近她,母亲没有察觉。抬头一看,灯依然亮着,用尽自己最大的能量照亮厨房。(事件经过)灯的光线,虽长短不一,但只要能达到的地方,必然触及。(情感凝聚物)啊,母亲,您就是那盏灯,而我就像这厨房。(借物喻人)只要有您在,除了光亮,我还飘散着芬芳。(李诗妍)
   学生经过指导能从現实到联想,自然行文,思路分明。同时,“情感凝聚物”的提出和写作也是一条暗线,在经过和结果的写作中反复要求“情感凝聚物”,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线索意识,又能够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蕴含深深的哲思”(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荷叶·母亲》阅读提示)。
   学生经过不同片段训练,不仅知道了如何选择写作内容及重点,对行文章法也能有更好的了解。如学生模仿《秋天的怀念》第一段写生气,能够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开头;模仿第4至6段写分别,学会用过渡句和过渡段转换情节和场景;模仿《散步》第1至3段写课间十分钟,可以练习运用概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方式开头以及用情节陡转表现文章主题。通过长期训练,学生能够做到记事清楚流畅,表达有逻辑,内容有重点,写作有成长。
   二、写生动
  写文章,要写美文,不仅要内容真、情感深,语言美也很重要。写作教学要指导学生将作品“写生动”。“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精准的言语表达出来,也存活于这些言语中。”解析名家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并将之应用到写作之中,对于提升表达功力,培养良好语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写作日常课》学习元素的提取和解读能够助力学生解构并应用名家个性语言表达,以读促写,反哺写作能力的提升。
   学会记事的写作实践,教材提示要“锤炼语言,学习使用一些能够贴切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一些感人的细节”。这是对“写生动”的呼应, 同时也是学会记事的程序性知识。《写作日常课》的教材二次开发实际上是对程序性知识具体地提炼梳理,提取学习元素,为学生搭建支架,将学习任务落到实处。解析教材的写作指导,学习要素有二,抓细节和锤炼表情达意的词句。具体到写作日常课的实践中,笔者提炼了六个小支架训练词句的锤炼:用叠词进行细腻描写,用副词表达内心敏感,用标点表达依依不舍,用精彩动词描写人物愉悦,用精彩动词、形容词描写活动场景。同时,能选择并描写情感凝聚物抒发思念之情,描写某个人的活动来引出课间十分钟、写一个分歧并交代原因等支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细节。
   记事生动还有其他的方法,日常课写作搭建了精细描写、丰富修辞、巧妙表达三大类的写作支架。第一类,笔者引导学生用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用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用童稚俏皮语言刻画人物形象。描写方法的写作和运用全方位、多角度。第二类,要求学生用反复、联想、借物喻人、呼告等修辞进行细致的记叙和描写,增强语言的生动性。第三类的巧妙表达对学生裨益颇深,本单元学生练习了提取、描写情感凝聚物表达情感;学会了用联想表达感悟;掌握了用分层剥笋和内心独白的方式写出内心斗争的方法;意识到不同人称的叙事对表达的不同作用。这些支架的搭建需要关注作者的特殊言语表达形式并进行提炼,需要匠心,也需要功力。学生通过训练抓取细节,锤炼词句,精细描写,丰富修辞,巧妙表达这五大类写作支架,在一个单元的练习中,就能够进行多样的写作技巧实践。    《写作日常课》授学生以“鱼”的同时,也授之以“渔”。如果写作支架是多样的“术”,那么每一个语篇写作附缀的学习元素解析能够帮助学生从“道”的角度理解并运用写作技巧。以《散步》为例,在模仿第1至3段写课间十分钟的语篇练习中,笔者告诉学生:
   记叙文的开头有“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之法。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直接交代人物或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等点题;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头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相关背景,进入主题。
   这是从思维角度给出记叙文开头写作的建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主题的记叙文的行文结构,唤起学生对写作的分类设计意识。在模仿《散步》第4段写课间活动的任务中,主要训练了学生的场景描写,在学习元素解析中,特别提出了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苏洵说过:“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确实,成功的环境描写,不但可以渲染气氛,而且还能让人感受到整个时代、整个环境的生活气息。感受到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和情感。
   這是从文化角度强调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十分重要,却又常常被忽视的一类描写方式。学习要素既从文化,又从“功效”上强调其重要性,写作支架在此基础上设计,高屋建瓴,又落地开花。一位学生依据支架这样写作:
   今天很冷,仿佛空气也是白色的,凝固成了冰(联想)。但是,教学楼下水池里的水,依然绿得不忍心冻上。那是一种墨色的绿(精彩形容词),可能是树的倒影映出来的,染(精彩动词)遍了整池水。我们趴在栏杆上看,嘴里不着边际地聊。偶尔,其他同学路过,也会伸出冰凉的手捉弄我们一下。课间十分钟,有种冷冷的幸福。(李诗妍)
   学生在课间十分钟的叙事中穿插了教学楼下水池的景物描写,用精彩动词、形容词强化了水之绿,用联想加深了天气之冷,整个片段情景交融,代入感强,是一次具体指导下的成功练习。
   三、蕴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作品的真情实感是灵魂。教材提到“记事也是为了传达情感,分享体验。因此还要学会写得有感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事,说发自内心的话”。
   如何让学生记实事,抒真情呢?除了日常写作教学的强调之外,还可以设置合理的写作任务。好的写作任务既呼应学生的真实经历,让他们有话可写,又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有情可抒。《写作日常课》设计的写作要求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对应一个具体的情境,有情感调动的。如写生气、思念(《秋天的怀念》);也有经历再现的,如写分别、谈话(《秋天的怀念》),课间十分钟、分歧(《散步》)。另一类要调动学生综合习作能力,一种是写人物,如写母亲(或父亲),另一种是综合命题或半命题,如《那一次,我真
其他文献
基本信息:  作 者:孙德鹏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沈从文与近代中国  出版年:2021年5月  页 数:508  定 价:88.00元  装 帧:精装  ISBN:978-7-5598-3709-7  无论贫苦出身、小学文凭,还是“接地气”的创作方向,沈从文都算得上一个实实在在的“乡下人”。沈从文本人也如此自称。作者孙德鹏在近作《乡下人:沈从文与近代中国》一书中,从“乡下人”的
摘要: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学生也对直观的图画比较感兴趣。在语文课堂中利用课本插图和再创作插图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利用课本插图,主要是对课本中的人物插图、景物插图、故事场景插图、示意图、单元页插图等不同类型插图的使用。再创作插图是根据不同内容、题材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插画进行补充、修改或替换。  关键字:插图;再创作插图;语文教学  教师比较关注对
众所周知,犹太人是出了名的聪明,单说世界顶级理论物理学家,十有八九都是犹太人。而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翘楚。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估计连爱因斯坦本人都想不到,因为名声太响,他死后连大脑都被人偷了!   1955年4月18日凌晨,76岁的爱因斯坦病逝于普林斯顿医院。对于自己的身后事,他有明确的遗愿:火化,不要宏大的葬礼,骨灰撒在秘密地点,不想被“封神”,也不想被膜拜。他的子女也遵照遗愿将爱因斯坦进行火化
【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朗读·诗言志,歌永言   (师弹琴,生唱诗。)   师:我们从诗佛王维的“诗中有画”走过,又领略了杜甫浓郁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来走进另一位诗人李白,一起学习他的作品《行路难(其一)》。我们一起来试读,尝试读出古诗的节奏,《行路难(其一)》,起——   师:好,刚刚我们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大家是有犹豫的,欲渡黄河冰——   生:塞(sè)川。   师:这个字是个多音字,
【考点透视】   “语言运用之连贯、得体与衔接”主要考查同学们的语句运用能力,包括句子排序能力、语言使用恰当能力、语句之间呼应和衔接的能力。2019年各地中考题,大多考查具体情境中用语是否得体、句子排序、句子衔接等,其中口语表达是常考题型。  【真题解析】   一、情境用语题   (一)书面用语得体题   例1.(2019山东潍坊)   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
摘要:对审美特性和审美效果的自觉追求是文学语言的特点。基于此,文章通过关注“我”及“我的”,“听”及“听从”,“民族领袖”及“整个世界”等关键字词,对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教学篇目《散步》进行解读,阐述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表达在理解文章意蕴及情感层面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语言;陌生化表达;情感审美   英国著名学者伊格尔顿在其文学理论专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书中阐述:“文学的可以定义并不在于它
头顶上的太阳是那么刺眼,蝉聒噪地叫着唱着。天气是那么炙热,我坐在跑道上,饱满的汗珠滴落在地面。我有些失神,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喜悦。   这个夏天,我终于战胜了自己。   体育课上,老师板着脸,手里拿着计时器和登分表。大家就知道了,这节课迎接我们的不再是悠闲的活动,而是那令人厌恶的长跑测试,顿时发出一片哀叹声……   我的长跑从未合格,我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我再努力又能怎样呢?   可是昨天的体育课后
透白瓷身,冰清玉洁,海般蔚蓝自瓶底蜿蜒而上,恣意泼洒,雾气一般裹住大半个瓶身,又有火般殷红交杂其间,时隐时现。红蓝白三色互相冲击,抵死缠绕,最后交互相融,大器已成——釉里红。   我赞叹不已地盯着玻璃柜中清绝孤傲的瓷瓶,惊异于一件瓷器竟能如此冷艷动人,能如此摄人心魄。既是江南佳人骨,又何能经受如此强烈的色彩碰撞?它应该白得透彻蓝得沁人,却不该红得夺目。   我倒想知道,这样美得绝伦的瓷器,是怎么制
摘要:在安徒生童话之中,《皇帝的新装》因具有浓厚的寓言色彩与哲学意味,历来备受重视。对其解读,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纵观各种解读,它们几乎都认定:骗子很狡猾,很贪婪,同时认为皇帝不称职,也很愚蠢。而笔者更想用“高明”来形容骗子,用“不愚蠢”来为皇帝正名。  关键词:《皇帝的新装》;高明;愚蠢;逻辑;人性  经过反复阅读和教学《皇帝的新装》,笔者认为用“高明”来形容骗子,用“不愚蠢”形容皇帝,或许更为
老马其实并不老,只是我觉得,这样称呼他更能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就好像是相识多年的老友。而他每每听到我这样叫他,总是极热情地回答“哎”,肉嘟嘟的圆脸绽出笑容,双眼眯成两道缝,甚是可爱。后来,不知怎地,這个称呼就由我专用变成了全班共享,“老马”“老马”,大家便不再叫他的全名。  老马很胖,一米七的个头,将近两百斤的体重。班级列队时,你一眼就能从队伍中看到他,他腆着肚子,直挺挺地站在那儿。  老马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