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型之路。
那么,是不是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已经俱备了呢?
在高中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以下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1.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2.不能自然大方地朗读。
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从几个方面叙述了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唤起高中老师、学生对高中朗读教学的再认识,使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一、朗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养语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没有“琅琅的读”,哪有“出口成章”?
学生通过朗读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真切地体味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养交流思想的能力。
要朗读好一篇作品决非易事,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例如发言标准、吐字清楚、念词完整、不读破句、感情饱满、抑扬顿挫等。另外还要深入研究作品,弄清作品的中心思想,对作品的每一章节、每一段落、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每一个标点,都要仔细揣摩,激发自己的真挚感情,使朗读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有感情,从而引起听者的共鸣。
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要进行严格正规的训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二、通过朗读去领会文章神韵,陶冶情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就强调了语言对文章的重要作用,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强调了语言锤炼的艰辛。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语言方面都经过了千锤百炼。诗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杏枝头春意闹”,散文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语言极具含蓄美和音乐美。小说方面,福楼拜认为:“无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要一个词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性质鲜明。”戏剧的语言也有着鲜明的个性化。
总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语言用词追求立体感、分寸感,句式讲究节奏美、整齐美。文学语言是艺术语言,可以“一字传神”,甚至“不着一字,尽着风流”。
高中学生认为朗读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其实,他们不知道:只有读,才能领会文章的神韵,才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果不读,我们就品味不出诗歌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体会不出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再现不出散文的意境美,展现不出戏剧角色的个性。
三、通过朗读提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朗读,古人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许多学生反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他们说:老师,你授课时讲得太多了,太清楚了,而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又太少了。这样一味地把知识往我们头脑里灌,我们会因“积食”而“消化不良”的。这是众多学生的心声。高中语文课堂上,也应该让学生去朗读、去思考,不然,课本中的精品就会寡然无味了。须知,光靠老师讲、学生思考,是培养不出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高中阅读理解得分不多就是明证。我们不要忽视朗读理解文章的作用。
四、朗读也是高中阶段记忆、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的传统方法是多读、多背,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荀子在《论学》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通起来理解。北宋教育家张载也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点明了熟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的大量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解、默记来背诵还是远远不够的。经验证明,我们记忆知识,朗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高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博览强识的好阶段。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就能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如对《陈情表》的学习,如果我们只是理解、默记,不知这样一个艰涩的文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如果我们用朗读的方法,就会迅速地把这篇古文背下来,其中的许多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本文从几个方面粗略地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进行了论述,目的就是引起教师和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视,使朗读在高中语文课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通过它来释放出一曲曲美妙的音乐。
那么,是不是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已经俱备了呢?
在高中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以下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1.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2.不能自然大方地朗读。
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从几个方面叙述了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唤起高中老师、学生对高中朗读教学的再认识,使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一、朗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养语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没有“琅琅的读”,哪有“出口成章”?
学生通过朗读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真切地体味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养交流思想的能力。
要朗读好一篇作品决非易事,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例如发言标准、吐字清楚、念词完整、不读破句、感情饱满、抑扬顿挫等。另外还要深入研究作品,弄清作品的中心思想,对作品的每一章节、每一段落、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每一个标点,都要仔细揣摩,激发自己的真挚感情,使朗读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有感情,从而引起听者的共鸣。
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要进行严格正规的训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二、通过朗读去领会文章神韵,陶冶情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就强调了语言对文章的重要作用,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强调了语言锤炼的艰辛。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语言方面都经过了千锤百炼。诗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杏枝头春意闹”,散文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语言极具含蓄美和音乐美。小说方面,福楼拜认为:“无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要一个词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性质鲜明。”戏剧的语言也有着鲜明的个性化。
总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语言用词追求立体感、分寸感,句式讲究节奏美、整齐美。文学语言是艺术语言,可以“一字传神”,甚至“不着一字,尽着风流”。
高中学生认为朗读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其实,他们不知道:只有读,才能领会文章的神韵,才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果不读,我们就品味不出诗歌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体会不出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再现不出散文的意境美,展现不出戏剧角色的个性。
三、通过朗读提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朗读,古人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许多学生反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他们说:老师,你授课时讲得太多了,太清楚了,而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又太少了。这样一味地把知识往我们头脑里灌,我们会因“积食”而“消化不良”的。这是众多学生的心声。高中语文课堂上,也应该让学生去朗读、去思考,不然,课本中的精品就会寡然无味了。须知,光靠老师讲、学生思考,是培养不出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高中阅读理解得分不多就是明证。我们不要忽视朗读理解文章的作用。
四、朗读也是高中阶段记忆、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的传统方法是多读、多背,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荀子在《论学》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通起来理解。北宋教育家张载也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点明了熟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的大量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解、默记来背诵还是远远不够的。经验证明,我们记忆知识,朗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高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博览强识的好阶段。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就能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如对《陈情表》的学习,如果我们只是理解、默记,不知这样一个艰涩的文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如果我们用朗读的方法,就会迅速地把这篇古文背下来,其中的许多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本文从几个方面粗略地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进行了论述,目的就是引起教师和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视,使朗读在高中语文课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通过它来释放出一曲曲美妙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