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因此,对赤潮的发生、危害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文章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对赤潮发生原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赤潮的危害。
关键词:赤潮 营养盐 盐度 种间关系
一、前言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近二十年来,随着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s,HABs)发生频率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和危害的加剧,有害赤潮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科学和环境问题。
二、赤潮的危害
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就会遭到干扰和破坏。
2.赤潮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破坏。在发生赤潮的海域,渔场的饵料基础遭到破坏,造成渔业产量严重减产。赤潮藻类的异常繁殖,可引起鱼、虾、贝、蟹等经济生物因窒息而死。
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虾、贝等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其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蟹等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会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三、赤潮暴发因素分析
1.物理因素
(1)温度。海水温度的高低及其变化情况是赤潮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水的温度直接控制着赤潮的发生、发展及消亡。就一般情况而言,短时间内急剧的温升,可能会刺激赤潮生物细胞的大量繁殖而发生赤潮。Anderson等在实验室内模拟了CapeCod附近海域的水温变化,发现温度升高到16℃以上时,孢囊的萌发率显著升高。陈菊芳在大亚湾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水温度的迅速升高与下降,是导致Peridinium quinquecorne Abe赤潮发生与消亡的主要因素。
(2)盐度。海水盐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渗透压和比重上的作用。张青田等研究了两种海水微藻在不同盐度的人工海水中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盐度变化极显著地影响到此两种微藻的增殖速率,各种微藻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存在差异。盐度为25时,隐藻保持着旺盛的增殖能力,盐度为4时却生长缓慢。最适宜亚历山大藻增殖的盐度值为30,盐度为4时该藻不能正常生长。
2.化学因素。一般认为,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每一种赤潮生物都有各自的适应盐度范围,而盐度的急剧变化直接影响着赤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了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3.生物因素。赤潮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或互助作用,赤潮发生与生物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张水浸在研究厦门港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时发现,在赤潮发生之前,该赤潮发生区内浮游植物的种类多样性是相当高的,短角弯角藻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旋链角刺藻的增殖竞争贯穿于赤潮发生的全过程,旋链角刺藻还一度占优势。但随着短角弯角藻的迅速增殖,旋链角刺藻被排斥而迅速下降,直到短角弯角藻赤潮消失,才再度兴起。张冬鹏等在研究拟菱形藻(硅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和锥状施克里普藻(甲藻)对主要生态因子的响应以及藻间的相互作用时发现,两种甲藻的存在能促进硅藻的增殖,反之,拟菱形藻的存在对其它两种甲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这也表明表明藻间相互作用在赤潮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四、结语
赤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其研究需涉及多种学科,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物理、海洋化学以及气候学等各个方面。对此,在暴发机制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应注重从各自学科领域中加强,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科的交叉,加强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将各种理化因素与生物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另外,由于目前赤潮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所以必须加强赤潮相关的生态学与海洋学等基础问题的研究,才能从赤潮形成机理上加深对有害赤潮的认识,才能掌握我国有害赤潮爆发机制,并进而进行有效的预测、预报和治理,发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有效的赤潮防御系统,减轻赤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何本茂 韦蔓新 北海湾赤潮形成原因及机理[J].海洋环境科学, 2009,28,(1),62-66。
[2]Landsberg J.H.The effects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on aquatic organisms[J].Reviews in Fisheries Science,2002,10,(2),113-390。
[3]Anderson D.M.Cembella A.D.Hallegraeff G.M. Physiological ecology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4]周名江 朱明远 等 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1,13,(2),54-59。
关键词:赤潮 营养盐 盐度 种间关系
一、前言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近二十年来,随着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s,HABs)发生频率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和危害的加剧,有害赤潮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科学和环境问题。
二、赤潮的危害
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就会遭到干扰和破坏。
2.赤潮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破坏。在发生赤潮的海域,渔场的饵料基础遭到破坏,造成渔业产量严重减产。赤潮藻类的异常繁殖,可引起鱼、虾、贝、蟹等经济生物因窒息而死。
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虾、贝等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其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蟹等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会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三、赤潮暴发因素分析
1.物理因素
(1)温度。海水温度的高低及其变化情况是赤潮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水的温度直接控制着赤潮的发生、发展及消亡。就一般情况而言,短时间内急剧的温升,可能会刺激赤潮生物细胞的大量繁殖而发生赤潮。Anderson等在实验室内模拟了CapeCod附近海域的水温变化,发现温度升高到16℃以上时,孢囊的萌发率显著升高。陈菊芳在大亚湾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水温度的迅速升高与下降,是导致Peridinium quinquecorne Abe赤潮发生与消亡的主要因素。
(2)盐度。海水盐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渗透压和比重上的作用。张青田等研究了两种海水微藻在不同盐度的人工海水中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盐度变化极显著地影响到此两种微藻的增殖速率,各种微藻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存在差异。盐度为25时,隐藻保持着旺盛的增殖能力,盐度为4时却生长缓慢。最适宜亚历山大藻增殖的盐度值为30,盐度为4时该藻不能正常生长。
2.化学因素。一般认为,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每一种赤潮生物都有各自的适应盐度范围,而盐度的急剧变化直接影响着赤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了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3.生物因素。赤潮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或互助作用,赤潮发生与生物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张水浸在研究厦门港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时发现,在赤潮发生之前,该赤潮发生区内浮游植物的种类多样性是相当高的,短角弯角藻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旋链角刺藻的增殖竞争贯穿于赤潮发生的全过程,旋链角刺藻还一度占优势。但随着短角弯角藻的迅速增殖,旋链角刺藻被排斥而迅速下降,直到短角弯角藻赤潮消失,才再度兴起。张冬鹏等在研究拟菱形藻(硅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和锥状施克里普藻(甲藻)对主要生态因子的响应以及藻间的相互作用时发现,两种甲藻的存在能促进硅藻的增殖,反之,拟菱形藻的存在对其它两种甲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这也表明表明藻间相互作用在赤潮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四、结语
赤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其研究需涉及多种学科,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物理、海洋化学以及气候学等各个方面。对此,在暴发机制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应注重从各自学科领域中加强,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科的交叉,加强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将各种理化因素与生物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另外,由于目前赤潮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所以必须加强赤潮相关的生态学与海洋学等基础问题的研究,才能从赤潮形成机理上加深对有害赤潮的认识,才能掌握我国有害赤潮爆发机制,并进而进行有效的预测、预报和治理,发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有效的赤潮防御系统,减轻赤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何本茂 韦蔓新 北海湾赤潮形成原因及机理[J].海洋环境科学, 2009,28,(1),62-66。
[2]Landsberg J.H.The effects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on aquatic organisms[J].Reviews in Fisheries Science,2002,10,(2),113-390。
[3]Anderson D.M.Cembella A.D.Hallegraeff G.M. Physiological ecology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4]周名江 朱明远 等 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1,13,(2),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