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的《祭妹文》均是为自己的亲人而写的祭文,虽然一个是作者的侄子,一个是作者的妹妹,读来感人至深,而两文在写法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十二郎虽说是韩愈的侄子,但由于韩愈自小父母早亡,一直随兄嫂长大,与这个年龄相近的侄子相依为命,情同手足。而袁机则是袁枚的亲妹妹,英年早逝,那份于文中表现出来的兄妹之情令人动容。两篇均为至情之文,均采用了不同于一般祭文的格式,但在具体的写法上却各有千秋,值得我们去学习。
《祭十二郎文》被明代的陈坤称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其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叔侄情深: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三别三会;抱憾终生。
噩耗传来: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其梦矣: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信然矣:天难测,神难明;理不可推,寿不可知;已身: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冀孩提成立;死因:软脚病。
祭奠亡灵:吊慰家属;改葬;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
首先,作者不写十二郎生平功绩,却着重写作者与他的交往。因为自小由兄嫂抚养,作者与这个侄子交往甚密,而且韩氏两代均系于其二人一身,因此,在韩愈外出求官时,依然会时时想起韩老成,多次想接其与自己同进退,但由于自己仕途不顺,三别三会,一直未能如愿,直至其死去之时,使作者抱憾终生。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资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其次,不写死人写活人。在作者笔下,韩老成似乎并没有死,作者似乎正在与其促膝长谈。一桩桩、一件件,都有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次,不重议论重叙述。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祭妹文》则从作者自身的角度来写。开头以“奠以文”引出正文,结束时用哭汝、奠汝、回头望汝与开头呼应。使全篇笼罩着祭亡妹、悼亡灵的深挚感情。
文章的主体部分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死者的一生。
在记叙亡妹的一生时选取了她一生三段时间的生活片段:
1.幼年时的一些趣事:捉蟋蟀、读古诗、伤离别、喜荣归,说明三妹本是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颇重亲情的小姑娘。
2.义绝婆家,回归娘家后操持家事的情形:服侍年迈的母亲,办理家中文墨,照顾生病的作者。表现三妹有才华、品行好,比家中一位贤慧的儿媳还要尽心。
3.病危亡故时思念兄长的感人故事:病危时怕兄长担心而“阻人走报”,及至临终才同意唤回兄长,死时未见兄长而“一目未瞑”。表现了三妹忍死待兄的深挚亲情。
文章选取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但这些琐事,每件都饱含着深挚的兄妹之情。这是本文选材的特色。
本文的记叙、写景的本身就是饱含着感情的,作者又在每节记叙或简短的写景之后,直接抒发思念、悲痛的感情,从而把记叙、写景、抒情三者紧密地结合地一起。
十二郎虽说是韩愈的侄子,但由于韩愈自小父母早亡,一直随兄嫂长大,与这个年龄相近的侄子相依为命,情同手足。而袁机则是袁枚的亲妹妹,英年早逝,那份于文中表现出来的兄妹之情令人动容。两篇均为至情之文,均采用了不同于一般祭文的格式,但在具体的写法上却各有千秋,值得我们去学习。
《祭十二郎文》被明代的陈坤称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其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叔侄情深: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三别三会;抱憾终生。
噩耗传来: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其梦矣: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信然矣:天难测,神难明;理不可推,寿不可知;已身: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冀孩提成立;死因:软脚病。
祭奠亡灵:吊慰家属;改葬;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
首先,作者不写十二郎生平功绩,却着重写作者与他的交往。因为自小由兄嫂抚养,作者与这个侄子交往甚密,而且韩氏两代均系于其二人一身,因此,在韩愈外出求官时,依然会时时想起韩老成,多次想接其与自己同进退,但由于自己仕途不顺,三别三会,一直未能如愿,直至其死去之时,使作者抱憾终生。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资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其次,不写死人写活人。在作者笔下,韩老成似乎并没有死,作者似乎正在与其促膝长谈。一桩桩、一件件,都有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次,不重议论重叙述。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祭妹文》则从作者自身的角度来写。开头以“奠以文”引出正文,结束时用哭汝、奠汝、回头望汝与开头呼应。使全篇笼罩着祭亡妹、悼亡灵的深挚感情。
文章的主体部分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死者的一生。
在记叙亡妹的一生时选取了她一生三段时间的生活片段:
1.幼年时的一些趣事:捉蟋蟀、读古诗、伤离别、喜荣归,说明三妹本是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颇重亲情的小姑娘。
2.义绝婆家,回归娘家后操持家事的情形:服侍年迈的母亲,办理家中文墨,照顾生病的作者。表现三妹有才华、品行好,比家中一位贤慧的儿媳还要尽心。
3.病危亡故时思念兄长的感人故事:病危时怕兄长担心而“阻人走报”,及至临终才同意唤回兄长,死时未见兄长而“一目未瞑”。表现了三妹忍死待兄的深挚亲情。
文章选取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但这些琐事,每件都饱含着深挚的兄妹之情。这是本文选材的特色。
本文的记叙、写景的本身就是饱含着感情的,作者又在每节记叙或简短的写景之后,直接抒发思念、悲痛的感情,从而把记叙、写景、抒情三者紧密地结合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