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至情文,写法各千秋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kechengsh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的《祭妹文》均是为自己的亲人而写的祭文,虽然一个是作者的侄子,一个是作者的妹妹,读来感人至深,而两文在写法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十二郎虽说是韩愈的侄子,但由于韩愈自小父母早亡,一直随兄嫂长大,与这个年龄相近的侄子相依为命,情同手足。而袁机则是袁枚的亲妹妹,英年早逝,那份于文中表现出来的兄妹之情令人动容。两篇均为至情之文,均采用了不同于一般祭文的格式,但在具体的写法上却各有千秋,值得我们去学习。
  《祭十二郎文》被明代的陈坤称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其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叔侄情深: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三别三会;抱憾终生。
  噩耗传来: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其梦矣: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信然矣:天难测,神难明;理不可推,寿不可知;已身: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冀孩提成立;死因:软脚病。
  祭奠亡灵:吊慰家属;改葬;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
  首先,作者不写十二郎生平功绩,却着重写作者与他的交往。因为自小由兄嫂抚养,作者与这个侄子交往甚密,而且韩氏两代均系于其二人一身,因此,在韩愈外出求官时,依然会时时想起韩老成,多次想接其与自己同进退,但由于自己仕途不顺,三别三会,一直未能如愿,直至其死去之时,使作者抱憾终生。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资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其次,不写死人写活人。在作者笔下,韩老成似乎并没有死,作者似乎正在与其促膝长谈。一桩桩、一件件,都有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次,不重议论重叙述。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祭妹文》则从作者自身的角度来写。开头以“奠以文”引出正文,结束时用哭汝、奠汝、回头望汝与开头呼应。使全篇笼罩着祭亡妹、悼亡灵的深挚感情。
  文章的主体部分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死者的一生。
  在记叙亡妹的一生时选取了她一生三段时间的生活片段:
  1.幼年时的一些趣事:捉蟋蟀、读古诗、伤离别、喜荣归,说明三妹本是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颇重亲情的小姑娘。
  2.义绝婆家,回归娘家后操持家事的情形:服侍年迈的母亲,办理家中文墨,照顾生病的作者。表现三妹有才华、品行好,比家中一位贤慧的儿媳还要尽心。
  3.病危亡故时思念兄长的感人故事:病危时怕兄长担心而“阻人走报”,及至临终才同意唤回兄长,死时未见兄长而“一目未瞑”。表现了三妹忍死待兄的深挚亲情。
  文章选取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但这些琐事,每件都饱含着深挚的兄妹之情。这是本文选材的特色。
  本文的记叙、写景的本身就是饱含着感情的,作者又在每节记叙或简短的写景之后,直接抒发思念、悲痛的感情,从而把记叙、写景、抒情三者紧密地结合地一起。
其他文献
如果让你作出选择的话,你是喜欢阅读那些“板着面孔说话”的文章,还是喜欢阅读那些语言风趣、有些幽默感的文章?我想,你选择的恐怕是后者,因为谁都希望阅读过程是轻松的、愉悦的。
期刊
阅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如果阅读不带有个性,不带有创造性,那只能叫作“死读书”。
期刊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作者于良史,唐代诗人,历史文献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天宝十五年(756)前后在世,曾经当过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的从事,以后为张建封所推荐,在公元756-758年担任过侍御史的官职。其五言诗清丽超逸,善于描摹物态风光,笔下时有警策之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
期刊
天上的流星,转瞬即逝,却能划破长空,耀人眼目;《红楼梦》中的过场人物,来去匆匆,却形象飞动,惹人注目。第七十三回出场的丫鬟小鹊就是这样的人物,着墨仅一百七十字,不妨抄录如下:  却说怡红院中宝玉正才睡下,丫鬟们正欲各散安歇,忽听有人击院门。老婆子开了门,见是赵姨娘房内的丫鬟名唤小鹊的。问她什么事,小鹊不答,直往房内来找宝玉。只见宝玉才睡下,晴雯等犹在床边坐着,大家玩笑,见他来了,都问“什么事,这时
期刊
唐代文坛李杜诗歌创作,大源出于《楚辞》与《诗经》。李白赋诗,豪迈遒劲,高蹈进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杜甫放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急流奔腾,月色喷涌,其文笔“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  杜勃罗留波夫说过,文艺批评,要向作者指出应当赞美和不应当赞美的地方。审美就是欣赏生活与艺术美的感受、领悟过程。马克思18
期刊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有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时强调:“学生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体验感受文学作品,有利于激发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李白的《蜀道难》极富美学特征,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优秀诗篇,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这份重任,教材编排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课,这是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杜甫称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
期刊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五严”规定使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这对构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立体化体系提供了可能。为了解我校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我们在初一年级的800多名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对我校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状况有了较多的了解,也为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从而构建语文课外阅读立体化体系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与借鉴的内容。在构建初
期刊
何意百炼钢,  化为绕指柔。   ——刘琨  “文贵独创”。凡是成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这是作家艺术独创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他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但熔冶了前人优秀的成果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而且铸就了自己完整的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风格是作品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表现,不能仅仅从运笔等形式来探讨作品的风格。古人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期刊
晨诵、午读、暮省,新课改实验引领着我们和孩子们的生命都因为阅读而变得清澈而丰盈。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理性的优秀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而一个崇尚读书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校园。”聆听着朱永新教授语重心长的话语,我和学生们开始了读书的快乐旅程,我们开始用正式的语文课时来指导学生进行整
期刊
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借鉴各地先进课堂模式,启东市教育局在启东教育阵地上竖起了一面辉煌的教改大旗,这就是适合本地教学情况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模式:即152010高效课堂模式。该模式上课流程为:1.预习、预习互动展示(15分钟);2.上课训练、总结规律、当堂反馈(20分钟);3.下节新课预习指导(10分钟)。根据这一上课模式,高效课堂教学案有三份:预习学案、课堂导学案、新课预习学案。  接受该模式的过程,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