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降低教学重心,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当渲染气氛,选择合理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扩展,努力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真正让阅读教学高质、高效。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有效性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主宰,学生在阅读方面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对语文课兴趣偏低。教学中,我深感语文阅读之弊,也常常为之困惑、苦恼,并进行了深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高效、高质?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想法。
一、引起兴趣,激发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当然也是如此。要想提高阅读教学成效,必须充分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此方能使学生得鱼水之欢,使他们有尽情施展的天地。充分积累语文素材,一定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欲罢不能。促使学生积极阅读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一切都要依据教学的实际内容,依据当时的情景,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而定。
二、煽情推动,激发阅读
教师适当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学习。例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我带着低沉的语气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凡卡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他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不同?赶快找找,当然找得越多越好。”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阅读中去。结果孩子们通过阅读对比,发现凡卡的生活十分悲惨。我再充满激情地说:“让我们去听听他的声音,去听听他的呼唤!”这时学生就十分激动地读凡卡让他爷爷来接他的话,一切思想感情尽在读中体现出来。
三、穿针引线,激发阅读
方法得当,轻车快马,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劳神费思,事倍功半。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如何精读?略读要注意什么?批注批在何处?朗读的技巧有哪些?默读有什么优点?怎样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画图表……
阅读文章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即从整体感知入手,然后仔细咀嚼体会,进而归纳整合,形成整体感知,收到螺旋式上升的理解分析效果。引导学生思考要注意前后关照,统摄整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分散到关联。要注意分析作者的思路层次,分析材料和中心、材料和材料的关系,分析材料使用的详略、先后,分析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
不同的文章阅读方法会有差别,突破口选在何处?值得关注,也应该关注。题目是必须首先关注的。关键句也是重要的一项,何为关键?指那些在文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段落或句子,比如开头和结尾,比如有过渡作用的句子,主旨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都应该是关注和分析的重点。再有景物描写的句子,心理描写的句子……当然,疑难的句子,不好理解的句子也可列为关注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伯牙绝弦》、《跨越百年的美丽》……都是颇有特点的题目,由题目入手,抽丝剥茧,定可稳操阅读的胜券。
是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有意识地长期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必然会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
四、合理拓展,激发阅读
拓展,不能做繁琐解析,思维容量小,有学之无味之嫌;拓展,不能忽视技能的培养,使他们有学之无用之想。要让学生品味到不同内容、结构、语言风格的文章,从而认识生活,体验人生,享受自然,揣摩结构,涵泳语言的张力和情味,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锤炼他们的语感,开阔他们的视野。当然,拓展也不是无原则的。拓展,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有读之无趣之感。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灵活地进行拓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让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生气。
不然,一味把学生圈在课本之中,实在是有让学生成“夜郎”、“井底之蛙”之嫌,见浅识窄。而天地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把学生限制在课本的“一亩三分地”,真是有些鼠目寸光。“三分课内,七分课外”不能仅仅局限在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当然,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材料有时不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多搜集整理材料,采撷百花酿成蜜,让学生去品尝美味佳酿。信息资源丰富,也不能完全放任,毕竟学生的功力尚浅,面对繁杂的材料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也未可知,也要教师适当遴选,智慧地解读,对学生指点一二。这的确值得教师下工夫,花心血。
五、张扬个性,激发阅读
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方式,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接下来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增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采用上述做法,阅读教学才有望突破应试教学的束缚,步入广阔的天地,让孩子们飞得更高、更远。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有效性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主宰,学生在阅读方面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对语文课兴趣偏低。教学中,我深感语文阅读之弊,也常常为之困惑、苦恼,并进行了深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高效、高质?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想法。
一、引起兴趣,激发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当然也是如此。要想提高阅读教学成效,必须充分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此方能使学生得鱼水之欢,使他们有尽情施展的天地。充分积累语文素材,一定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欲罢不能。促使学生积极阅读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一切都要依据教学的实际内容,依据当时的情景,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而定。
二、煽情推动,激发阅读
教师适当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学习。例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我带着低沉的语气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凡卡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他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不同?赶快找找,当然找得越多越好。”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阅读中去。结果孩子们通过阅读对比,发现凡卡的生活十分悲惨。我再充满激情地说:“让我们去听听他的声音,去听听他的呼唤!”这时学生就十分激动地读凡卡让他爷爷来接他的话,一切思想感情尽在读中体现出来。
三、穿针引线,激发阅读
方法得当,轻车快马,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劳神费思,事倍功半。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如何精读?略读要注意什么?批注批在何处?朗读的技巧有哪些?默读有什么优点?怎样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画图表……
阅读文章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即从整体感知入手,然后仔细咀嚼体会,进而归纳整合,形成整体感知,收到螺旋式上升的理解分析效果。引导学生思考要注意前后关照,统摄整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分散到关联。要注意分析作者的思路层次,分析材料和中心、材料和材料的关系,分析材料使用的详略、先后,分析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
不同的文章阅读方法会有差别,突破口选在何处?值得关注,也应该关注。题目是必须首先关注的。关键句也是重要的一项,何为关键?指那些在文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段落或句子,比如开头和结尾,比如有过渡作用的句子,主旨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都应该是关注和分析的重点。再有景物描写的句子,心理描写的句子……当然,疑难的句子,不好理解的句子也可列为关注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伯牙绝弦》、《跨越百年的美丽》……都是颇有特点的题目,由题目入手,抽丝剥茧,定可稳操阅读的胜券。
是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有意识地长期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必然会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
四、合理拓展,激发阅读
拓展,不能做繁琐解析,思维容量小,有学之无味之嫌;拓展,不能忽视技能的培养,使他们有学之无用之想。要让学生品味到不同内容、结构、语言风格的文章,从而认识生活,体验人生,享受自然,揣摩结构,涵泳语言的张力和情味,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锤炼他们的语感,开阔他们的视野。当然,拓展也不是无原则的。拓展,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有读之无趣之感。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灵活地进行拓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让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生气。
不然,一味把学生圈在课本之中,实在是有让学生成“夜郎”、“井底之蛙”之嫌,见浅识窄。而天地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把学生限制在课本的“一亩三分地”,真是有些鼠目寸光。“三分课内,七分课外”不能仅仅局限在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当然,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材料有时不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多搜集整理材料,采撷百花酿成蜜,让学生去品尝美味佳酿。信息资源丰富,也不能完全放任,毕竟学生的功力尚浅,面对繁杂的材料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也未可知,也要教师适当遴选,智慧地解读,对学生指点一二。这的确值得教师下工夫,花心血。
五、张扬个性,激发阅读
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方式,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接下来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增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采用上述做法,阅读教学才有望突破应试教学的束缚,步入广阔的天地,让孩子们飞得更高、更远。